全血粘度

全血粘度

全血粘度是一個綜合性指數,它是血漿粘度、血細胞壓(比)積、紅細胞變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細胞流變特性的綜合表現,是血液隨不同流動狀況(切變率)及其他條件而表現出的粘度,切變率低時血粘度高,隨切變率的逐漸升高粘度逐漸下降,最後趨向一個平穩的數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血粘度
  • 外文名: ηb
  • 類型:綜合性指數
  • 內容:血漿粘度、血細胞
  • 包括:血小板和白細胞
  • 參考值:毛細管法。4.25(+-)0.41 F
名稱,正常值,臨床意義,

名稱

中文名稱: 全血粘度
英文名稱:

正常值

參考值:
毛細管法: M(男):4.25(+-)0.41 F(女):3.65(+-)0.3
旋轉法:(37℃) M(男) F(女) 單位230/S:
4.53(+-)0.46 4.22 (+-)0.41 Pa·s115/S:
9.31(+-)1.48 8.37(+-)1.22mP a·s

臨床意義

全血粘度是指液體的粘性而言。它是流動的倒數。粘度越大,流動越慢;反之,流動越快。比粘度值與粘度成正比,液體的粘度愈大通過毛細血管所需的時間愈長,其比粘度也愈高,所以 比粘度可以反映粘度的大小。
全血粘度的測定能為臨床許多疾病,尤其是血栓前及血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提供重要依據。
血液粘度增高會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減慢,最後導致血流停滯,直接影響臟器血液供應,導致疾病。
全血粘度增高常見於:血漿蛋白異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纖維蛋白血症等,由於血漿中蛋白的含量異常增高,使血漿粘度增高,進而使全血粘度增高;紅細胞數量增多,如原發性或繼發性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環境、長期缺氧等造成紅細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紅細胞質異常,如紅細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動性和穩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動時阻力增加,屬此類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還可見於腦梗塞糖尿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肺梗塞、視網膜動靜脈栓塞、鐮狀紅細胞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球形細胞增多症等。
全血粘度降低見於: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腦中風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這些疾病的特點是血液粘度降低與紅細胞比積的減少成平行關係,是機體失血後組織內水分向血管內轉移而使血液稀釋的結果。因此,這類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種貧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現有低血粘度,但這類血液粘度降低與出血無關,而與慢性消耗性病理過程有關。因此,這類疾病叫做非出血性低血粘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