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醫學

全息醫學

全息推拿學就是依據全息醫學基本理論和中醫的基本理論,在人體特定部位(全息元)進行一定手法操作,從而達到治療全身疾病或局部疾病的方法。

第一節 全息醫學基本理論,生物全息律理論,(一)全息的來源,(二)生物全息律,(三)全息元,(四)生物的泛胚性,(五)全息元的層次,第二節、全息醫學的淵源和研究進展,人體全息穴區分布特點,點狀全息元,線狀全息元,面狀全息元,體狀全息元,大全息包括小全息,人體全息信息平衡對應特點,正信息對應,逆信息對應,點信息對應,人體全息不全的特點,全息穴區分布不全,全息穴區功能不全,全息信息不全,全息醫學診斷,(一) 耳部全息診法,(二)足部全息診法,由病理表現推斷病性、病程,人體側面全息圖解,

第一節 全息醫學基本理論

20世紀80年代,古老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宇宙全息統一論》這一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為一體的新興學科。特別是在醫學中的套用更是令人注目。將全息論的諸多規律如宇宙全息律、生物全息律、時間全息律等套用到醫療實踐中,結合現代及傳統醫學理論和全息生物學理論,構成了全息醫學的框架。全息醫學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該方法簡便、易行、經濟、安全、療效高、副作用少。特別在藥物帶來毒副作用日益受到人重視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
耳朵人體全息示意圖耳朵人體全息示意圖
1992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醫學與哲學》雜誌社在廣州中醫藥大學舉辦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學術研討會,大會上曾邦哲的論文“論中西結合全息醫學人體結構模式”闡述了中醫學的針灸全息現象是系統論的結構同型、同構和分形幾何學的自相似現象,從而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功能整合(經絡寬頻效應是三體互動的混沌現象)與系統醫學模型等,並認為分形幾何和混沌理論等系統理論在生命科學中的研究屬於系統生物科學範疇。大型生化儀器等檢測血液或其它分泌物中的生化分子成分等,從而分析不同器官或組織的生理代謝與疾病等功能是另一類的“全息”概念,中醫和西醫的檢驗或診斷本質上都是以局部症狀分析人體疾病變化;但是,系統醫學還要考慮行為環境通過神經內分泌、基因調控網路對組織器官相互關係等更深層次複雜系統的病理與藥理作用等。
全息論的理論更廣泛到全息攝影、系統同型性、分形幾何混沌理論等。全息生物學的全息胚是泛胚論,介於細胞與成體之間的概念,主要特徵是形態和物質分布的結構同型性、自相似現象,生物全息律受到過分維幾何的一定影響,更多是生物形態結構比較的進化論、胚胎髮育比較的重演律的擴展而有一定局限。
耳朵人體全息示意圖耳朵人體全息示意圖
全息醫學與全息胚論有非常的不同,更多地與中醫經絡系統的信息等感測相關聯的功能調節,生理活動的調節是生物器官、組織等各個部分尤其通過循環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等相互關聯,90年代從這裡曾邦哲(曾傑)提出了系統醫學和基因神經雙向調控(進而信號傳導和基因調控網路)的系統生物學領域,1996-1999年中科院曾邦哲國際上倡導生物系統的實驗、計算(computational)方法和分子生物學計算機科學整合研究等觀點,而後1999-2003年系統生物學在全球迅速興起。

生物全息律理論

(一)全息的來源

生物全息律的“全息”一詞,來源於雷射全息技術,激全息的“全息”是“信息全息”;而生物全息也是信息全息。
耳朵人體全息示意圖耳朵人體全息示意圖

(二)生物全息律

生物全息學說是研究生物體的部分與整體、局部與局部之間全息對應性,揭示相關部位有序的全息分布形式,每個獨立相關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全息胚胎,胚胎細胞處於低級並且功能相似而組成全息元。

(三)全息元

是指生物體具有一定形態和基本功能的結構單位,能反映整個機體的信息,且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顯的邊界。 全息元是生物體基本結構單位,全息元上的各個部位,都分別在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有各自的對應部分:各部分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規律與各對應部位在整體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布規律相同。在不同生物學特性的全息元上分布的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信息的縮影,並且各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的程度上是相似的。功能相同的全息元之間,有著高度的全息相關度。
全息元之間在形態和結構上也是相似的,如兩耳、兩眼、兩手等。在機體的全息元上的每一部位,與整體或其他全息元上所對應的部位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遺傳等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較大,即每個全息元包含有機體全部信息。全息元上各反射信息區都可以反映特定整體部位的情況,機體每一組織器官在全息元上都有特定的信息反映區,每個全息元也是整個機體的有序排列的信息縮影。生物全息律是張穎清先生在研究穴位分布全息律的生物學意義時發現的,並進而發現生物具有新的統一性——泛胚性。
手掌骨全息圖手掌骨全息圖

(四)生物的泛胚性

低等生物的泛胚性決定了全息元與整體之間的全息對應性。在群體性十分明顯的低等生物,組成群體的各個小個體通常具有發育成新整體的能力,即各個小個體都可看作一個胚胎,從而胚胎在群體個體中廣泛存在著,這就稱之為泛胚性。
顯然,由這些胚胎將要發育成的將來的新整體的各個部位,在各個胚胎上都有各自的定位,這種定位隨著胚胎的不同發育程度而具有不同的清晰度。所以,不同發育程度的胚胎就在不同程度上是將來新整體的縮影。而將來的新整體與現在的整體是相似的,小個體這樣的胚胎在不同程度上也就是現在整體信息的縮影。小個體這樣的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是整體信息的縮影。
在高等生物中,全息元在不同的程度上是整體的縮影,全息元之間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這樣,每個全息元就是一個潛在的己向某個方向特化了的小個體或已向某個方向特化了的潛在的胚胎——潛胎。
手的人體全息示意圖手的人體全息示意圖

(五)全息元的層次

是由特化了的胚胎所處泛胚性層次決定,生物體是一個大系統,構成整體的全息元分屬於不同的層次,大全息元中又包含了小全息元。如上肢可以看作一個大全息元,可以包含有手、前臂、上臂等不同層次的全息元。
生物學特性不完全相同的各部位的分布結果,使全息元在不同程度上成為整體信息縮影,亦即胚胎縮影,並且各個全息元之間也在不同程度上是相似的,這一規律稱之謂生物全息律。

第二節、全息醫學的淵源和研究進展

(一)中國古代醫籍中的全息醫學影子(略)
(二)近代全息醫學的發生髮展
1973年張穎清先生髮現了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群,根據第二掌骨側穴位群分布的規律,又在人體上發現了許多全息元,如人體長骨全息律、第五掌骨側全息律、人體赤白肉際全息律等。
張穎清論述了生物體組成部分是處於某個發育階段特化了的胚胎,論述全息胚存在依據,全息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並發明了生物全息診療儀,從而在臨床中得到驗證,證明人體的有獨特功能的結構單位的全息特性。
(三)國外古醫籍中全息醫學的影子
(四)近代國外對全息醫學的研究進展
20世紀初,LeonVannier對虹膜進一步研究,於1923年發表了《論套用眼睛作各種疾病的診斷》,描述了機體各部分的病理狀態陳舊性損傷以及正在發生的功能紊亂在眼睛上都有異性的改變。後來Gaston Verdier經過對10萬對眼睛的觀察研究,由原來的30多個診斷點增加到目前每側眼睛有160個反射區,它們分別與本半側軀體的臟腑組織器官相對應,並編制了Vega氏虹膜分區表圖,一直沿用至今。
手診全息生物理論手診全息生物理論
耳部全息的真正興起是在本世紀50年代,由法國的外科醫生諾吉爾博士受一位民間醫生的啟發,經過6年的系統研究,並於1957年《德國針術雜誌》3~8號發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圖譜”,從此耳針全息療法在德國推廣開,並流傳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醫雜誌》刊發了耳全息穴位分布圖譜。
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的也比較早,尤其是手掌皮紋全息研究。1788年邁納(Mayer)發現皮紋排列模式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
足部全息在16世紀中,阿當姆斯和阿塔提斯醫生把中國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紹到歐洲。1917年,英國耳鼻喉醫生菲特茲格拉德,提出了人體區帶反射理論和人體反射區帶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足反射療法,於1917年出版了《區域療法》一書。分布了人體反射區域圖,將人體縱向劃分為10個區帶,每個區帶都是人體信息的縮影。菲特茲格拉德早在維也納工作,結識了對中醫學頗有研究的布雷斯勒博士,並繼承他的中醫學理論和經驗,從中醫經絡系統里受到啟發,晚年的菲特茲格拉德與其學生美國按摩醫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據反射區帶圖繪出了足的反射區帶,一方面根據剖聽,將人體的各器官系統投射到足反射區帶內,繪出人體在足的全息圖。
從此以後,足反射療法正式套用於臨床。菲特茲格拉德的科學發現引起了西方醫學界人士的重視。與此同時,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奧地利、前蘇聯等國的學者相繼發表了反射區療法的論著,學者們以解剖學、神經生理學等基本醫學理論為指導,總結臨床經驗,逐步形成了現在的足全息圖。
在英國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區療法學校,1984年成立英國反射學協會。
1989年5月舉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學代表會議,並成立北美反射學會。
80年瑞士神父吳若石在台灣推廣足部反射區健康法,並成立“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
1980年7月在日本東京舉行足部反射區健康法的國際研討會,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執行委員會溫貝爾格女士以觀察身份出席了會議,對足健法給予極大的支持和肯定。
(五)人體“三段論”學說
不論是中醫學或是西醫學的觀點,人沒有四肢仍然可以存活,但不能沒有頭、頸、軀幹這三段。缺少任一段,生命都將終結,說明這三段在人體是相當重要的,
全息經絡圖全息經絡圖
同時這三段每段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局部,這種局部三段是不可分離,即每一段都離不開另一段而存在,三段是相互依賴、互相協調、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這就是人體存在“三段論”的依據。
頭部是神經中樞,由大腦、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組成,與腦相連的周圍神經叫腦神經。大腦是指揮中樞,是接受信息和處理反饋信息的地方。
頸部是頭部與軀幹部聯繫的紐帶,也是心臟向頭部供血的必經之路,是人體的要塞,是信息傳遞的通路,也是營養物質上達大腦的橋樑。人體經絡的手之陽經、足之陽經,及督脈任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都循經頸項部。所以,頸項是人體信息“高速公路”,也是營養物質上達大腦的運輸管道。沒有頸項就沒有生命。
軀幹段包括胸腹腔,在人體是五臟六腑的位置所在,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能源中心。五臟六腑相互協調發揮各自的作用,人體營養物質必經消化系統消化、吸收,通過心臟運輸分布到人體的各個角落。 通過肺提供足夠的氧氣,燃燒營養物質為機體提供能量。機體代謝的廢物又經大腸、腎、膀胱、肺排出體外。所以胸腹腔是人體的機器運轉的心臟所在,沒有胸腹腔內的五臟六腑,機體生命也將從此終結。
從人體三段分布規律而發現,人體四肢也存在這種規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又是三段(即手段、橈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也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即趾段、跖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即指足段、脛腓段、股骨段。由此說明人體的整體性與可分性,可分性中的信息完整性體現在再可分性里。人體的上肢、下肢單獨作為一個全息元來說,它又包含著小全息元。
全息治療圖全息治療圖
上肢是個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橈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又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又包含有第一指節、第二指節、第三指節,下肢亦如此。
根據“三段論”,人體上肢的全息元單元就很好劃分了,從肢體組織結構來劃分其部位,同時存在著大全息包含小全息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理解了,就可以解釋臨床上全息不對應或全息元上錯倒信息反射區現象。
根據“三段論”,頭、頸、軀幹部是依次列,不能前後顛倒,即頭部遠離心臟的規律。就可以確定四肢上的全息元頭穴應遠離心臟,呈離心性分布規律。那么越靠近軀幹的部位應為足穴。再根據張穎清先生的四肢長骨穴位分布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布。
全息醫學全息醫學
人體“三段論”也告訴我們,人體頸、胸、腹、四肢前為陰面,項、後背、四肢後屬陽面,陰陽交界線為赤白肉際線。人體的長骨赤白肉際線的兩頭正好是骨端的頭或隆起處,那么人體長骨赤白肉際線就以長骨端或隆起處的體表標誌骨性標誌來定位。
(六)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973年,張穎清先生髮現了第二掌骨側穴位群排布規律,經過研究發現,這一節肢恰像個人體的成比例的“縮小”。他把這一規律總結:人體任何一個節肢——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都是這樣微體系統,任何一節肢的新穴都遵循著第二掌骨側相同的分布規律。這一規律即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穴名表達:是以穴位反映或治療疾病的部位或器官組織部位來命名。在四肢,各節肢系統的遠心端是頭穴,近心端是足穴,頭穴與足穴連線的中點是胃穴,胃穴與頭穴連線的中點是肺穴,肺穴與胃穴間是肝穴,肺穴與頭穴三等分點分別是頸穴和上肢穴。胃穴與足穴的中點是腰腹穴,胃穴與腰腹穴連線分三等分,從胃穴開始的中間的兩個等分點依次是十二指腸穴和腎穴,在腰腹穴與足穴連線中心點是下腹穴,並且每相連的兩節肢,總是對立的極連在一起。穴位的分布的全息性包含著豐富的內涵關係,這是全息穴位的特性,即全息穴位包含多個組織器官。
穴位分布在長骨上恰像人體在這個長骨上的縮影,即穴位排布規律是按照人體的組織器官的部位來確定的,並非都在一條直線上,而是立體分布的,不應只認準一點。如頭穴位包含有耳,那么治療耳病應病在頭穴的兩側,並不是在中間頭穴點;大腦在頭穴的稍上方,而咽在頭穴的稍下方,眼和鼻在頭穴的正中。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體分布,這就說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和立體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該穴位診斷治療疾病。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七)全息穴位分布特點
全息穴區定位是影響全息診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從目前全息醫學理論上看,全息穴區定位比較亂,學者不易清晰掌握。比如手、足就有數種不同定位方法,沒有任何權威部門和權威理論來評定哪一種科學客觀,臨床診療效果明顯。本人根據生物全息律的觀點,生理和病理上相關部位在人體分布的規律。探討人體不同結構單位或節段都是處於某個不同發育階段的特化了的全息胚,全息胚就包含著人體全部生命信息,不論生命是顯性或隱性,有利於對各種全息單元的穴區定位達成共識。

人體全息穴區分布特點

點狀全息元

人體全息單元可能以一個“點”出現.如八會穴,髒有病者可取髒之會穴章門;腑有病者可取腑之會穴中脘;氣有病者可取氣之會穴膻中;血有病者可取之會穴膈俞;筋有病者可取筋之會穴陽陵泉;脈有病者可取脈之會穴太淵;骨有病者可取骨之會穴大杼;髓有病者可取髓之會穴絕骨。其髒、腑、氣、血、筋、脈、骨、髓都具有全息性,髒其實包括心、肺、肝、脾、腎,亦即五臟有病均可取髒門穴,章門穴這個“點”就是一個全息單元。再如合谷穴可以治療頭痛、齒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失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瘡、經閉、痛經、等二十幾種病症,由此說明合谷穴是一個全息性穴位。像合谷這樣的穴位還很多,總體上來說,某一個點能夠治療三種以上不同病理特性的疾病即可認為該“點”具有全息特性,這就是全息穴區定位的“點”特性。
線狀全息元線狀全息元

線狀全息元

全息穴區呈線狀分布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如人體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任、督二脈在胸腹和背腰部的分布,膀胱經在背腰骶部的分布,華佗夾脊,以及分布於四肢節段的赤白肉際線,第二、五掌骨側線等都是線狀分布。十二正經的每一條經上從肢體遠端向心端分布著五輸穴,五輸穴又根據其不同特性分屬五行,五行之間相生、相剋,使每一條經穴上的五輸穴具備相生相剋特性,其五輸穴治療範圍擴大,中醫五行的全息特性,賦予了五輸穴的全息特性,豐富了五輸穴的功能,故每一條經都具有全息特性。督脈、華佗夾脊膀胱經在背腰部的分布正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具有同等全息特性。第二、五掌骨側和人體四肢節段赤白肉際線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性。
面狀全息元面狀全息元

面狀全息元

全息穴區呈面狀分布更能形象的說明全息元是人體的投影,是特化了的全息胚。如面部、鼻部、舌部、眼部、耳部、頭皮部、手部、足部等都可用全息胚形象的投影其上。其穴區對應即可根據胚胎的姿勢形態來分布,呈一一對應關係。其中耳是最形象的胚胎投影,在耳部根據對應關係就可以診斷治療全身各種疾病。面狀全息穴區比較直觀,只要對胚胎的軀幹、四肢、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的分布相清晰,就可在面狀全息元對應的位置上找到相對應的人體軀幹、四肢、臟腑等組織器官的投影區。所以,面狀全息元穴區分布比較有規律,部位相對穩定客觀,易學易記,並且易於操作。

體狀全息元

從生物全息律的觀點來看,在人體任一節段體都是一個全息胚或全息單元,在這個全息胚節段體上就會找到全息胚的投影區。任一節段體我們都應該把它看著一個胚胎狀的人體,節段的陰面應為全息胚胎的陰面,節段的陽面應為全息胚胎的陽面。那么,在人體任一節段體就可投影全息胚的臟腑、軀幹、四肢等組織器官。如頸段,指段、尺橈段、肱骨段,股骨段、脛腓段、趾段等都可作為一個獨立的全息胚投影體。根據胚胎的姿勢形態,把節段體看著一個胚胎;或者,把節段體看著是一個胚胎的縮影,這樣以來,在節段體上的全息穴區的定位就一目了然。

大全息包括小全息

大全息是指以我們的肢體組織而言,區域範圍大,可以包容幾個小全息單元;小全息即指單個的點、線、面、體。假若我們把上肢看著一個大的全息單元,其包括指、掌、腕、尺橈段、肱骨段,以及上肢的經穴全息線。為大全息單元定位穴區時就應考慮到大全息中的穴區就可能是其所包含的小全息中的穴位,有時也會出現在小全中的穴位是治療甲種病的,在大全息相應位置上卻可能治療乙種病。這就要看其病變反映點是哪一種病先成顯性,先暴露出來,這也是一個全息信息問題。所以在大全息上選穴應遵循先小(全息)後大(全息)選穴原則。

人體全息信息平衡對應特點

正信息對應

正信息是指全息單元信息碼排列秩序是與人體軀幹信息直接對應,不出現倒錯或逆信息的情況。即軀幹信息是頭上,頸中,胸腹腔在下的信息分布規律。而有些全息穴區的信息對應也應遵循頭上,胸腹腔在下的規律。如頭皮、鼻部、面部、舌部、頸部任脈督脈、華佗夾脊、背腰骶部膀胱經等都是正信息對應關係。大家也可以看出這些全息元有一個特點,即其都分布於軀幹部,從這裡也可以得出結論,軀幹上的全息元的信息多為正信息對應。那么,我們在探索軀幹上新的全息元時應注意信息不能顛倒。

逆信息對應

逆信息是指全息單元的信息碼排列秩序是與人體軀幹信息相反對應。即全息元的頭部信息在下,胸腹部信息在上的逆向排列秩序,正如胚胎在母體內孕育一樣,頭向下,是正胎位,否則,胎位不正,就會難產。人體有些全息元信息碼排列秩序也遵循胚胎信息碼排列秩序,如耳,掌,足,第二、五掌骨側,指段,尺橈段,肱骨段,脛腓段,股骨段,以及十二正經在四肢的分布等都是逆信息對應。這些全息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這組織器官肢節都呈遠離軀幹方向生長著,所以在這些部位研究全息單元時應考慮到信息倒錯或逆向的問題。

點信息對應

點信息即是以一個點作為信息對應關係,這個點可能是一個穴位,也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部位。如合谷穴足三里等是一個穴位;而眼部、鞏膜、口部、臍部都是以一個點為中心,沿著周圍排列,其信息呈環狀分布。有的根據先天或後天八卦排列方位來定五臟六腑的位子,其原理來源於先後天八卦信息排列秩序上,八卦信息又對應於人體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所以點的信息對應較為複雜,不易掌握。

人體全息不全的特點

全息穴區分布不全

全息穴區在人體各部位的分布是根據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理論來定位的,不可避免的出現全息穴區不全的問題。因為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在穴區定位方面主要針對大的單一節段和組織器官,不同的全息單元穴位面大小差異太大,穴位名稱籠統,信息量大,有時無法區別細微的差別。如有的圖中標“頭”穴,而頭部的組織器官非常多,非常複雜,僅僅一個頭穴無法表達頭部組織器官的所有信息。由於全息穴區概念籠統,操作者有時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並且無法評定全息穴位的診療效果。

全息穴區功能不全

儘管在人體找到很多全息元,在臨床上是否所有全息元或全息穴區都有臨床診療意義,事實並非如此,有很多全息元或全息穴區功能不全。不全有二:一是全息穴區一直處於隱性狀態,即全息胚信息在此全息穴區不表達,所以在穴區治療不一定有療效。二是臟腑組合的生理病理疾病沒有反應到某一全息元的穴位上,一直處於隱性而不表達的狀態。故有時在某一全息元找不到疾病診療的指針。這就要求在診療時互相參詳辨證,亦即全息元之間要對比,找出最敏感診療穴位,只有這樣臨床上才能達到最佳診療效果。

全息信息不全

全息信息不全也是臨床全息診療的一大特點,有些全息元從整體上來看信息是全的,但具體到全息元中的某一穴區,就不一定信息能全部顯現表達出來。有的生理病理信息呈顯性,有的生理病理信息呈隱性而不表達,沒有表達的信息穴位在臨床診療上就沒有意義。
總之,全息元以及全息穴區的分布有一定規律可循,易學易記易掌握。只是要注意全息元以及全息穴位不是包醫百病的良穴,而在臨床套用全診療時要辨證施治,全息元之間要相互參詳,在不同的全息元上尋找顯性敏感診療穴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臨床全息診療技術。

全息醫學診斷

目的:了解病情,清除人體垃圾. 疾病所在即治療部位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內臟的病變可以從五官四肢體表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正如《丹溪心法》所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所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所以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可以從觀察外在的表現來判斷人體疾病的發生髮展變化,全息診斷學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對人體某一區域病理反應表現於外的徵象,去了解對應整體部位的病理變化的學問,即通過某些局部異常變化察知整體的病理變化所在,從而制訂相應的治療措施。
全息醫學診斷學包括多種診斷方法,除望、聞、問、切外,還有運用現代物理學原理的診斷儀如“穴位阻抗測定儀、耳穴探測儀”等,它們能提高診斷的準確率,所以在臨床上應相互參照套用。
全息治療是指在經絡、穴位、全息元穴區給予一定刺激而治療其對應整體部位的疾病。包括眼部全息療法,鼻部全息療法,耳部全息療法,第二掌骨側全息療法,足部全息療法等多種治療方法。

(一) 耳部全息診法

現代耳全息把耳視為人體的縮影,耳廓就象一個頭朝下、臀向上的倒蜷縮在母體子宮中的胎兒,其分布規律是:與頭面部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耳垂或耳垂鄰近;與上肢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耳舟,與軀幹或下肢相對應的全息穴區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對應的全息穴區集中在耳甲艇與耳甲腔;消化系統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這些穴區與人體五臟六腑、四肢面骸、五官九竅一一對應,耳廓上包含了人體各部位的信息。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廓上出現陽性反應,如變色、丘疹脫屑、壓痛等,通過觀察耳廓形態和色澤的變化能判斷相應臟器的病理改變,可依此來診斷疾病。反之對耳廓全息穴區給予刺激,又可起到治療相應臟器疾病的作用。
耳部全息診法耳部全息診法
望耳診病:通過觀察耳穴的變色、變形、脫屑丘疹、血管充盈、病理反應物等用以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常用於各種急性病,慢性病的診斷,既可定位亦可定性。
(1)變色:陽性反應點的顏色與周圍耳廓皮膚不同,呈紅暈、暗紅、白色、暗灰、深褐色等,呈點狀、片狀形式出現。
①紅色:有鮮紅、淡紅、暗紅之分。鮮紅色多見於急症,痛症;淡紅、暗紅則見於疾病恢復期或病史較長,如急性腰痛可見腰腎區片狀紅暈。子宮頸炎伴白帶症,可見三角窩有大片紅色伴脫屑。
②白色:光澤發亮,片狀蒼白或中央白邊緣紅暈。多見於慢性疾病,如腎炎可在腎區有不規則片狀紅暈。
③暗灰色:如耳穴區皮膚呈暗灰色,壓之退色,常見於腫瘤。
④深褐色:常見於慢性病或病癒後耳穴區色素沉著反應。
(2)變形:相關耳穴區出現隆起、水腫、凹陷、硬結、皺褶等表現。常見於慢性病。
①隆起:常見於結節狀,大小不一,高出皮膚;亦可見條索狀。如結節狀隆起,常見於各種頭痛;條索狀隆起,常見於肩背纖維炎。
②凹陷:可見點狀、片狀。如點狀凹陷見於耳鳴;片狀凹陷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狀凹陷見於冠心病、耳聾等。
③粗糙不平、皺褶:多見於皮膚病。
(3)丘疹:耳穴上出現高於皮膚的點狀丘疹,常見於婦科疾病急慢性腸炎闌尾炎、便秘、胃炎、泌尿系感染等。
(4)血管充盈:耳穴部血管反應,可見血管過於充盈、曲張,色澤可為鮮紅色、暗紫紅色等。如扇狀血管擴張,見於消化性潰瘍,腰腿痛;呈鮮紅色見於急性病、痛症;暗紫色為疾病恢復期;血管充盈擴張中間呈條段狀中斷,見於冠心病。
(5)脫屑:白色糠皮樣脫屑,擦之不易去除。如三角窩脫屑多見於婦科炎症、白帶症,肺部脫屑多見於皮膚病。
2、耳穴壓痛診病
選用直徑1.5毫米的探棒作為點壓耳穴的工具,用點壓法在耳穴相應部位上逐個以相同的壓力和時間進行按壓,同時比較各穴區的壓痛敏感程度,耳穴壓痛點在疾病發生後即形成,病情愈重,反映愈靈敏,臨床上以急性炎症、疼痛性疾病壓痛反應最為明顯,病情好轉痛點隨之減輕或消失。
3、耳穴電測儀診病
是用電測定耳穴皮膚電阻,當人體軀體、內臟器官患病肘,與疾病相關的耳穴上電阻值明顯降低,與疾病有關的良導點和正常耳廓部位有明顯的差異電測診法就是藉助儀器獲取全息穴位對人體病理信息的反應,把異常的病理信息轉化為聲、光、數字等方式顯示,藉以診斷疾病。

(二)足部全息診法

足是人體的一個相對獨立部分,是整體的縮影,足也具有與人體全息對應的穴位系統。
足部全息診法足部全息診法
人體的各部位器官在足部都有各自的反射區,如果將人體從中線分為左右兩部分,雙足合併在一起的中線即與人體從鼻尖到臍部所連中線相互對應。中線左右內側緣的位置對應人體脊椎,外側緣對應人體上、下肢;腳趾部分相當於人體頭頸部,前腳掌部分對應人體胸腔和上腹部,足心相當於人體下腹部,雙足跟相當於人體的臀部。
即足內反射區對應人體脊椎及盆腔器官;足外反射區對應人體肢體及盆腔器官;足底反射區對應人體臟腑器官;足背反射區對應人體面部組織器官。
1、望足診病
(1)望足局部皮膚顏色的改變
①紅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異常紅色,多屬對應組織器官有炎症,淡紅色為新病;暗紅色為慢性炎症。
②黃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黃色,多為脾胃虛弱,或疲勞過度,或濕熱內停。
③青紫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發現青紫色,多屬相應臟腑組織受寒所致寒性疾病或陽氣虧虛,或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或體內有瘀血。
④白色:若在足全息反射穴區呈白色,多屬相應臟腑組織氣虛,或陽氣虛弱,或血虛精虧。
(2)足局部組織形態學改變
足部組織形態學的改變,如皸裂、龜裂、趾間疣、雞眼、靜脈瘤、瘢痕等變化,可以根據其所在部位,診斷相關臟腑組織有疾病。皸裂、龜裂多為供血不足,津液不能布達四末,說明相應臟腑組織功能活動障礙,水谷津液運化失常。趾間疣、雞眼、靜脈瘤、瘢痕說明相應組織器官潛在有機能障礙,或有慢性炎症所形成之痕跡。
2、聞足診病
嗅足氣味是在沒泡足之前,若足有辛臭味者,多為肺病;若足有惡臭者,多為消化系統疾病;若足有酸臭味者,多為肝膽疾病;若足有鹹臭味者,多為泌尿系統或婦科疾病;
若足有谷氣味為脾胃旺盛,谷氣外益布達四末的表現。足部有異味是說明體內的廢物正在向外排泄,也即說明臟腑功能較差,或患者體內相應臟腑存在疾病,不能把代謝廢物從正常通道排泄出去, 足位於人體最低部位,所以從足部排泄出去,其實足成了臟腑功能的代償,長期有足異味者,即說明患者代謝補償,代謝廢物急時從足排除體外,所以足怪味的患者得病幾率較少。
3、有痛無痛觸診
有痛診斷: 觸診分為有痛診斷和無痛診斷。觸診只有在病人的雙足上反覆實踐,才會體現出不同的反射區有不同的手下感覺,有些感覺是正常的,而並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病理性的,所有的手下感覺都是疾病的反映。所以只有長期進行足部臨床按摩,才能悟出手下感覺到底是情況,並可根據疾病的性質、病變的程度、時間的長短而體會不同的手感,用不同的手感去診斷疾病。
疼痛的性質:在對足部全息反射區進行刺激時,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鈍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慢性炎症、或慢性損傷、或虛證。
若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刺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急性炎症、或急性損傷、或血瘀,或經絡不通,或神經緊張,或病情較嚴重所致,是新病,是實證。若患者某一反射區是一種脹痛說明臟器、或組織可能有氣滯血阻、經絡不暢、肝氣鬱結,水濕內停,或勞損、或慢性損傷。
(2) 無痛診斷
組織器官不同反應特點:
在足部全息反射區進行檢查診斷時,要特別注重雙足反射區上出現的異常現象。除反射區按壓後的壓痛反應之外,要著重觸摸反射區組織異常情況。如:全息反射區出現的顆粒感、塊狀感、絲狀物、條索狀感、凸起,以及局部組織變硬、腫脹是否有牴觸感,組織是否空虛感或是凹陷,局部組織溫度有無過低等等。
在進行觸摸反射區時,不要完全以反射區痛與不痛來判斷其相對應組織器官有無病理變化,反射區沒有壓痛反應,也不能說明某人周身無疾病。主要是靠手感,在恰當的力度下,用手指指腹、指間關節去實施對反射區的觸摸,細心體會反射區的皮膚、皮下組織產生的組織變異,進而做出判斷。
不同性質的臟腑組織器官在全息反射區的病理變化是不同的,觸到的感覺也不同。根據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反映來診斷其所反應的疾病。一般來說,人體器官中空腔臟器的器官其手下的感覺是顆粒感、砂粒狀、條索狀,比較容易感覺診斷。比如:患慢性腸炎、胃炎、結腸炎等,在其雙足腸、胃、結腸反射區觸摸時,即可感覺到有明顯砂粒感,或顆粒感。經觸診,為診斷腸、胃的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人體實質性器官在足部反射區上的反應是局部組織失去了正常組織的柔軟、彈性,而表現為僵硬、或有條索狀物、絲狀物、或有塊狀物,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平衡器官、肝臟、心臟等反射區,手下的感覺即是這種感覺。
骨骼方面的病變在足部反射區上的表現是僵硬、凸起、沙粒樣感覺。如脊柱骨質增生在相應的反射區可以觸及到凸起、或僵硬、或沙粒樣感覺。
軟組織損傷方面的病變在足部反射區上的表現是僵硬、條索狀物、絲狀物、或有顆粒狀感覺。如腰肌勞損在足腰椎反射區就有僵硬、或條索狀物、或絲狀物、或有顆粒狀感覺。

由病理表現推斷病性、病程

根據不同的感覺來推斷病性、病程長短,手感的不同又依據於病人患病的部位、患病的性質(是功能性還是器質性)、患病時間的長短,以及區別臟腑組織不同。比如:對糖尿病人的診斷,病人血糖濃度高低不一樣,患病時間長短不一樣,有反射區上的組織變異也不一樣。患糖尿病病程較長的人,其相對應的胰臟反射區可觸摸到明顯的絲狀物,或條索狀物。有時在胰臟反射區觸摸時並無絲狀物,或條索狀物的感覺,可病人的血糖濃度卻超過正常值(比如120-200mg%),這在中老年人隱性糖尿病人中多見。這時,要檢查關聯反射區(胸椎反射區、十二指腸反射區、脾等)有無病理性反應物來進行輔助診斷,同時還要結合其它診斷,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無痛診斷方法完全是臨床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晶,它是在有痛診斷的基礎上,結合各病變組織器官相對應的全息反射區產生的病理性組織滯留物的多少,大小,深淺。通過手感而總結出來的一種具有全息醫學特色的診斷方法。其中的奧秘就在於按摩腳的實踐中區別反射區的皮膚、皮下組織、足肌肉、足肌腱、足骨骼的正常情況與病理異常表現,反覆比較,左右對比,這樣就可得出正確的結論。故無痛診斷是一種對按摩者要求較高的診斷方法。
足部全息反射區診斷法,是通過望、聞、問、觸四診綜合來推斷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推斷病變部位,而這一部位又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足部全息反射區診斷法,甚至可以提前反應疾病的發生,為預防疾病的發生作好保健工作。足部全息反射區診斷法具有簡便、迅速、準確等優點。這種療法的診斷只認器官組織不認病名,也就是說一望一摸雖能指出病變的組織器官,但不能準確分辨病變組織器官的病因、病性,因而這種診斷有它的局限性,在臨床上一定要四診合參才能準確判斷病情。

人體側面全息圖解

人體側面全息圖解人體側面全息圖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