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骨(骨骼)

長骨(骨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骨主要存在於四肢,呈長管狀。可分為一體兩端。體又叫骨幹,其外周部骨質緻密,中央為容納骨髓的骨髓腔。兩端較膨大,稱為骺。骺的表面有關節軟骨附著,形成關節面,與相鄰骨的關節面構成運動靈活的關節,以完成較大範圍的運動。

基本介紹

簡介,長骨的組織學觀察,

簡介

股骨所代表的那種長大的骨。兩端稱骨端,位於二者之間的主要部分為骨幹,骨幹中空,呈管狀,所以也把長骨稱管狀骨。骨端的表面由骨密質,內部由骨松質形成,骨幹壁則只由骨密質形成,骨端的骨松質,由於負重發展成與力軸一致的構造,顯示了對支持功能的適應。骨端和骨幹來源於不同的骨化中心。達到一定發育階段以後的長骨,在骨端與骨幹之間殘存有板狀的骨端軟骨(epiphyseal cartilage),它向兩側沿長軸方向伸長即繼續骨化,伸長完了時,骨端軟骨也骨化,最後只留有痕跡即骨端線(epiphy-seal line)。長骨內的腔稱為髓腔,中有骨髓。長骨的外表面與其他長骨同樣,有骨膜被覆,腔壁則被覆以稱為骨內膜的薄膜。

長骨的組織學觀察

乾骺端(乾、骺交界處):股骨幹骺端可見許多縱行的帶有軟骨核心的骨小梁,骨小梁表面附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小梁之間的原始骨髓腔內除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外,還含有血管和造血細胞,成骨細胞與造血細胞的比例隨胎齡而變化:胚胎第20周以前,乾骺端原始骨髓腔內的細胞成分主要為體積較大的、呈柱狀的成骨細胞,極少見到造血細胞。隨胎齡增加,原始骨髓腔內成骨細胞逐漸減少,體積也相對變小。
骨幹中段(皮質骨):胚胎股骨中段皮質薄,由骨小梁網構成,常見骨外膜血管伸入皮質深層。骨幹中段的縱斷面上可見骨小梁呈細長的指突狀,相互吻合,大致與骨幹平行,使骨皮質呈層狀排列,胚胎早中期骨小梁間隙較寬,其內富含薄壁血管,隨胎齡增加,骨小梁增粗,吻合增多,其間隙變窄。骨幹橫斷面上,顯示出明顯的胎齡性變化:第10周胚胎,骨幹中段皮質僅見薄層骨領,骨領內面可見破骨細胞,骨領外面部分區域出現縱嵴(呈嵴狀突起的骨小梁)、縱溝;隨胎齡增加,骨幹逐漸增粗,骨皮質逐漸增厚,其內的骨小梁細長並吻合成網,網眼大而不規則,其中含有血管和成骨細胞;骨幹表面的縱嵴縱溝也增多,含有血管的骨外膜內層覆於嵴上並襯於溝內,縱嵴表面有許多體積較大的成骨細胞,縱溝內也有較多的成骨細胞。第27w以後,骨幹表面縱嵴縱溝逐漸減少,局部區域變得較為光滑,縱嵴縱溝處成骨細胞的體積、數量也逐漸減小;骨小梁網眼逐漸縮小,周圍出現分層不明顯的同心圓狀排列的骨板,此即原始哈佛氏系統(PrimitiveHaversianSystems,PHS)。足月胎兒骨幹表面局部區域可見外環骨板,皮質內骨小梁網眼全部為大小基本一致的PHS所占據,至此,胚胎早期的骨小梁網已變為初級密質骨。胚胎骨皮質內PHS間的骨細胞常常密而亂,骨陷窩大而圓,骨基質內的膠原纖維呈明顯的編織狀,似“骨間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