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經腧介導調控生血療法,臨床症狀,
感染HIV患者可有ITP相同的臨床表現,然而HIV試驗陽性.這些患者對皮質類固醇有效,除非血小板數降至30000/μl以下,一般不予使用,因藥物可進一步抑制免疫功能.大多數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血小板減少有效.
其他可引起類似ITP的血小板減少症的疾病有繼發於膠原性血管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或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的血小板減少症.皮質類固醇和脾切除對於這些類型的血小板減少症通常有效.輸血後紫癜除了在最近7到10天有輸血史外,其臨床表現也與ITP相似.病人通常是婦女,缺乏大多數人都存在的血小板抗原(PLA-1).供血中的PLA-1-陽性血小板激發產生抗-PLA-1抗體,這些抗體能與病人自身的PLA-1-陰性血小板起反應.所發生的嚴重的血小板減少症,要持續2~6周始緩解.藥物有關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如奎尼丁和奎寧誘發ITP),除有服藥史外,症狀與ITP相同.停用藥物後,血小板計數在1~7天內開始回升.而金鹽所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症卻是例外,因為注入的金鹽可在體內保存許多星期.

經腧介導調控生血療法

【推薦療法】經腧介導調控生血療法可替代單一激素治療
根據中醫理論血液病,出現瘀斑等出血傾向,是由於氣血兩虛,脾腎不足,精血虧損,氣不攝血,血不歸經,血液妄行。北京藍海中醫醫院血液科專家指出:“經腧介導調控生血療法”可雙向調節機體陰陽平衡、健脾益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止血消斑;恢復骨髓造血,雙向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此方法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彈性,能有效阻止皮膚 及各器官出血的發生。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可以使激素用量逐漸遞減為零,並最終代替激素。經臨床觀察,總有效率為98%,臨床治癒率為86% 。 

臨床症狀

1、急性型,常見於兒童,占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病歷的90%,男女發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的急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發病最多,起病急促,可有發熱,畏寒,皮膚黏膜紫癜。如急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頭痛,嘔吐,要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病程多為自限性,80%以上的急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可自行緩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數可遷延或數年以上轉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不到10%。
2、慢性型,常見於青年女性,女性為男性的3~4倍。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隱匿,症狀較輕,出血常反覆發作,每次出血持續數天到數月,出血程度與血小板計數有關,血小板>50×109/L,常為損傷後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間可有不同程度自發性出血,血小板小於10×109/L常有嚴重出血,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病人除出血症狀外全身情況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