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

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充血
  • 外文名:congestion
釋義,概念,病因,分類,病變及後果,動脈性充血,靜脈性充血,

釋義

詞目:充血
拼音:chōng xiě
英文:congestion基本解釋
充血
[hyperemia;congestion] 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
引申意思:激動——他興奮的有點腦袋充血了。
充實,加油——得多看點書,為自己充充血了
詳細解釋
因疲勞過度或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局部小動脈毛細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的現象。

概念

充血(hyperemia)是指組織或器官的血管內血液含量增多。可分為動脈性充血和靜脈性充血兩類。局部組織或器官動脈輸入血量增多,以致動脈血管內含血量增多,稱為動脈性充血。由於靜脈回流受阻,局部組織或器官的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內含血量增多,稱為靜脈性充血
廣義來說是臟器一部分區域血量增加的狀態。但一般是不包括由靜脈血液的增加所形成的被動性充血(淤血),而是單指動脈(能動性)充血而言。充血的重要原因除炎症外,溫熱的、機械的、化學的以及精神的刺激也可引起。這些刺激可以通過血管舒張神經的興奮或血管收縮神經的麻痹而導致充血。動脈充血時由於大量血液加速流通,因而局部出現發紅、溫度增高、腫脹和機能亢進等徵候。機體局部組織、器官的小血管過度擴張,內含血量比正常增多的現象。

病因

1.動脈充血:各種原因通過神經體液作用,使小動脈擴張,導致局部器官或組織動脈內過多的血液流入而發生充血。充血原因根據始動原因不同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血管舒張神經興奮性增高或血管收縮神經興奮性降低、舒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增加等,引起細動脈擴張、血流加快,使動脈血輸入微循環的灌注量增多。常見的有:①生理性充血,如進食後的胃腸道黏膜、運動時的骨骼肌和妊娠時的子宮充血等;②炎症性充血,見於局部炎症反應的早期,由於致炎因子的作用引起的軸索反射使血管舒張神經興奮,以及組織胺、緩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質作用,使細動脈擴張充血;③減壓後充血,如局部器官或組織長期受壓,見於繃帶包紮的肢體或大量腹水壓迫腹腔內器官後,組織內的血管張力降低,若突然解除壓力,受壓組織內的細動脈發生反射性擴張,導致局部充血。
靜脈受壓使管腔發生狹窄或閉塞,如腫瘤壓迫局部靜脈;妊娠子宮壓迫髂總靜脈;嵌頓性腸疝、腸套疊腸扭轉時壓迫腸系膜靜脈。
靜脈腔阻塞,如靜脈血栓形成阻塞靜脈回流受阻,導致局部出現淤血。但由於靜脈分支較多,又有豐富的吻合側支,只有在靜脈阻塞並且側支循環不能有效建立的情況下,靜脈管腔的阻塞才會發生淤血
心力衰竭,如二尖瓣狹窄高血壓病引起的左心衰竭,導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臟病時發生的右心衰竭,導致體循環臟器淤血。肺循環和體循環都發生淤血的全心衰竭。

分類

按其發生機理可分為動脈性充血和靜脈性充血。
動脈充血又稱為主動性充血,簡稱充血,主要是由於小動脈擴張致血液流入組織中的量增多。一般來說,動脈充血的時間短暫,對機體有利,稱為生理性充血。如:熱水浴後皮膚充血、飯後胃黏膜充血等。病理性動脈充血見於炎症性充血。
靜脈充血又稱被動性充血或瘀血,指靜脈從組織引流出的血液減少,血液瘀積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內。瘀血局部小靜脈毛細血管顯著擴張,血液含量增多,但該部血液灌流量減少。依其原因和波及範圍的不同可分為局部性和全身性淤血。局部淤血的發生是由於局部靜脈受壓和靜脈管腔阻塞。全身性淤血的發生是由於心力衰竭和胸內壓增高。
病理狀態下,靜脈充血動脈充血遠為多見,故前者更有臨床意義 。瘀血時由於缺氧、組織代謝障礙及中間代謝產物堆積,輕者引起局部實質細胞的變性,發生相應的形態改變和功能降低,重者引起局部組織的壞死,在慢性瘀血時實質細胞常由於營養不良而萎縮。常見瘀血有慢性肺瘀血、慢性肝瘀血。

病變及後果

動脈性充血

動脈充血的器官和組織內血量增多,體積可輕度增大。充血如發生於體表,可見局部組織的顏色鮮紅,溫度升高。動脈性充血是暫時性的血管反應,原因消除後,局部血量迅即恢復正常,不遺留不良後果,對機體無重要影響。炎症反應的動脈性充血,是一系列血管反應的初始,它參與炎症血管現象,具有積極的作用。

靜脈性充血

靜脈充血的組織和器官,可由於血液的淤積而腫脹;發生於體表的靜脈性充血,由於血液內氧合血紅蛋白減少,還原血紅蛋白增多,局部可呈紫紺;又由於局部血流淤滯,毛細血管擴張,使得散熱增加,該處體表的溫度因而降低。靜脈性充血的組織,鏡下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充滿血液,有時還伴有水腫。由於局部血液氧分壓降低,器官和組織相對缺氧,代謝功能可因而減弱。
後果:
靜脈性充血對機體的影響決定於淤血的範圍、淤血的器官、淤血的程度、淤血發生的速度(急性或慢性)以及側支循環建立的狀況。全身性淤血影響許多重要器官的功能,可出現相應的功能障礙(如腎、肝、肺),局部性靜脈性充血則主要影響局部器官的功能。
較長期的靜脈性充血,使局部組織內代謝中間產物蓄積,從而損害毛細血管,使其通透性增高,加之淤血時小靜脈和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導致局部組織發生水腫,嚴重時甚至發生漏出性出血。如肺淤血時,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嚴重時肺泡腔內可出現水腫液,甚至出血。若肺泡腔內的紅細胞被巨噬細胞吞噬,其血紅蛋白變為含鐵血黃素,使痰呈褐色。這種巨噬細胞常在左心衰竭的情況下出現,因而被稱為心力衰竭細胞(heart failure cell)。
長期淤血,由於氧和營養物質供應不足和代謝中間產物堆積,還可引起實質細胞的萎縮和變性。如慢性肝淤血時(圖3-2),肝細胞萎縮(主要在肝小葉中央帶)和脂肪變(主要在小葉周邊帶),以致肝切面呈現檳榔狀花紋,稱為檳榔肝(nutmeg liver)。較急性且程度嚴重的肝淤血可引起肝細胞壞死。
某些器官,慢性淤血引起實質細胞萎縮的同時,其間質細胞卻可增生。例如慢性肝淤血時,小葉中央肝細胞萎縮,結締組織則增生,最後形成淤血性肝硬變。
由於靜脈通常都有豐富的吻合支,因此當某一靜脈發生阻塞時,其吻合支能及時擴張,有助於局部血液回流,起了代償作用。這種通過吻合支的血液流通,稱為側支循環。最典型的例子是肝硬變時部分門靜脈系統的靜脈血流通過側支循環回納於右心。重要的途徑如下:①經胃冠狀靜脈→食管下靜脈→奇靜脈上腔靜脈→;此時食管下段和胃底的黏膜靜脈高度擴張、彎曲,突出於黏膜表面;②經重新開放的臍靜脈→臍周腹壁靜脈→腹上靜脈→乳內靜脈→上腔靜脈,患者臍周腹壁靜脈高度擴張、彎曲,形成所謂“海蛇頭”(caput medusae)樣的形態;③經腸系膜下靜脈→痔靜脈叢→髂內靜脈→下腔靜脈,痔靜脈叢高度擴張,形成痔瘡。
側支循環具有一定程度的代償作用,但當淤血的程度超過側支循環所能代償的範圍時,終歸會出現靜脈性充血所招致的各種病理變化。例如肝硬變時儘管有上述的側支循環,患者仍然出現淤血脾腫大、胃腸淤血和腹水。此外,側支循環雖然有代償靜脈回流的積極意義,但側支靜脈過度曲張,有時卻可繼發地發生破裂(例如食管下段的靜脈曲張,可發生致命的大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