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出性出血

這種出血是由於毛細血管後靜脈、毛細血管以及毛細血管前動脈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過擴大的內皮細胞間隙和受損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於管腔外的。出血性素質所發生的自發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因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後靜脈通透性增加,血液漏出到血管外稱為漏出性出血(leaky hemorrhage)。其原因與血管壁的損害,如缺氧、毒素、敗血症、變態反應、藥物、維生素C缺乏以及靜脈壓升高、血小板數量減少或功能障礙、凝血因子缺乏等因素有關。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漏出性出血
  • 發病部位:毛細血管
  • 主要症狀:缺氧,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變性
  • 主要病因:血小板減少和功能障礙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性質:自發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原因,意義,

漏出性出血原因

漏出性出血的原因基本可分為以下幾種:
1.血管壁損害常見於缺氧,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變性;敗血症(尤其是腦膜炎球菌敗血症)、立克次體感染、流行性出血熱、蛇毒、有機磷中毒等使毛細血管壁損傷;一些藥物可引起變態反應性血管炎;維生素C缺乏可引起毛細血管基底膜破裂、毛細血管周膠原減少及內皮細胞連線處分開而致管壁通透性升高;過敏性紫癜時由於免疫複合物沉著於血管壁引起變態反應性血管炎。
2.血小板減少和功能障礙:血小板的正常數量和質量是維持毛細血管通透性正常的重要因素,血小板減少到一定數量時即可發生漏出性出血,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內廣泛性腫瘤轉移等均可使血小板生成減少;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DIC使血小板破壞或消耗過多;某些藥物在體內誘發抗原抗體複合物免疫反應所形成的免疫複合物吸附於血小板表面,使後者連同免疫複合物被巨噬細胞所吞噬;一些細菌的內毒素和外毒素也有破壞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結構和功能缺陷也能引起漏出性出血,這類疾患很多是先天性的,如血小板功能不全(thrombasthenia,血小板細胞膜缺乏纖維蛋白受體)和血小板顆粒缺乏症(storage pool disease,一種或多種顆粒缺乏,ADP儲量因而不足;也可因後天性骨髓巨核細胞受損而發生)時,血小板粘集能力有缺陷;Bernard-Soulier綜合徵(血小板細胞膜缺乏von Willebrand因子的受體)時,血小板不能粘附於膠原纖維,這都可有凝血障礙或出血傾向。  3.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Ⅸ(血友病B)、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病)以及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Ⅳ、Ⅴ、Ⅶ、Ⅹ、Ⅺ等因子的先天性缺乏或肝實質疾患時凝血因子Ⅶ、Ⅸ、Ⅹ合成減少,DIC時凝血因子消耗過多)等,均有出血傾向。

意義

漏出性出血是嚴重的微循環改變。在沒有局部因素如炎症、燒傷的條件下,漏出性出血標誌全身性出血因素的存在,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少數輕微漏出性出血可以自行恢復,多數、反覆的漏出性出血,常標誌體內有嚴重的出血因素,不予及時恰當的治療,會弓1起不良後果。
漏出性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