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鳳首扁壺

元青花鳳首扁壺

元·青花鳳首扁壺共兩尊,為鸞鳳(雌雄)各一尊。一為鳳(雄),現存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一為鸞(雌),現存北京首都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青花鳳首扁壺
  • 質地:瓷器
  • 形狀:扁瓶
背景資料,介紹,代表器物,

背景資料

中國的古玩瓷器在全世界收藏者眾多,尤其是明清以後的器物收藏。
元青花鳳首扁壺 景德鎮窯元青花鳳首扁壺 景德鎮窯
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很少,有數可查。據不完全統計,國外有元青花藏品200餘件,主要分布於土耳其和伊朗,少數分布在德國、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國內收藏的元青花完整器件約100多件,可謂之物稀為貴。
元代,海外貿易進一步擴大,中東地區重新興起了對中國青花瓷的需求。景德鎮作為元代瓷業的發展中心, 利用中東進口的鈷料,燒製成功了胎體潔白、釉色純淨、青花色澤濃艷青翠的青花瓷器,以供出口。
所以元青花的造型和紋飾上,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許多阿拉伯地區的風格,如大盤、大碗、大缽、扁壺,如繁密而結構嚴謹的結構布局,如近似"阿拉伯式花紋"的纏枝花卉等等。
隨著人們審美興趣的轉移與提高,元代青花為國內市場所漸漸接受,成品價值與質量日漸提升。
元代短短九十多年,竟產生如此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器,本身就能引起人們,特別是陶瓷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介紹

2009年3月20日,兩尊青花鳳首扁壺首次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上共同亮相。此次展覽除鸞鳳兩尊元代青花扁壺,共展出元代青花器物73件。

代表器物

元·青花鳳首扁壺(首都博物館藏鸞)
出土時間:1970年
文物尺寸:高18.7厘米 口徑4厘米
出土地點:北京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遺址
文物描述:壺體扁圓,直頸小唇口,淺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掛一層很薄的護胎釉。該壺以昂起的鳳首作流,以捲起的鳳尾作柄,鳳身繪在圓形壺體上部,雙翅垂至壺體兩側,壺體下部則裝飾盛開的牡丹,呈現一種鳳鳥飛翔於牡丹叢中頗富情趣的情景。白地蘭花,色彩鮮艷,清新雅致,主題突出,更增添了幾分藝術感染力。此類飛鳳牡丹紋飾在宋代定窯耀州窯、景德鎮中經常使用,元、明、清三代這種紋飾久盛不衰。用鳳首、鳳尾構成壺的流和柄,以這種立體表現手法與壺體平面繪畫的鳳首有機的結合,融實用與美觀於一體,可謂造型生動別致,動感突出,獨具匠心。鳳首扁壺採用多種製作工藝,壺流採用模製成型,壺柄以手捏塑成型,壺體為雕鑲成型法,最後琢成整體。青花鳳首扁壺是一件具有很高歷史、藝術價值的珍品。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開始大量燒制,所燒瓷器有兩類:一類器型高大,紋飾繁密,如大盤,大罐,梅瓶等,多發現於西亞等地區,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另一類器型小巧、紋飾疏朗,為元代宮廷及貴族使用或行銷國內,元大都1970年出土的元青花均為此類。剛出土時16件瓷器都很完整,但其中幾件出土後都逐一破碎,這件青花扁壺即在其中。
本次出土文物中,元青花鳳首扁壺出土後破損最為嚴重,遂對其進行重點修復。48塊碎片粘成的首博鎮館之寶
元青花鳳首扁壺
2004年秋,該青花鳳首扁壺送抵上海博物館修復專家蔣道銀先生修復,整個過程歷經13個月。
蔣先生使用加溫的方法,將扁壺拆開後發現青花鳳首扁壺出土時已經碎成48片。最大的13×6厘米,最小的為2厘米左右,僅如指甲般大小。令蔣先生不解的是,在粘接完整後發現器物平放向前傾斜3至5度。壺柄上方有一小環施釉不全,呈露胎狀,原來該件國寶出窯後就存在缺陷,也許正因此流散人間。另外粘接後僅僅高18. 7厘米的橢圓小壺,全身殘缺孔洞達17處。蔣先生對其殘缺部位進行了重點“美容”,就是用現代高科技的無色無味環氧樹脂加填充料配製膩子補缺,最後再用高分子油漆顏料噴塗底色、繪畫紋飾等工序,使這件鎮館之寶藉助於高科技手段後再次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元青花鳳首扁壺
站在元代的青花瓷器面前,我們呼吸著那個年代的文明空氣同時,在那些歷史符號下,慢慢的讀懂了其自身每一個生命的氣息,這正是此尊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的魅力。
元·青花鳳首扁壺(新疆哈薩克自治州館藏鳳)
出土時間:1999年
新疆出土的元青花鳳首扁壺新疆出土的元青花鳳首扁壺
文物尺寸:高18.5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8.2厘米、腹徑17.2厘米、重660克、足徑4.3×8.2厘米
文物挖掘人:新疆的回族殘疾農民馬忠,經名“哈開”。(於自家農田挖掘出土後,在1999年6月18日正式上交當地文物部門)
文物描述:壺體扁圓,直頸小唇口,淺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掛一層很薄的護胎釉。胎骨潔白,釉質瑩潤,白色中閃青。該壺以昂起的鳳首作流,以捲起的鳳尾作柄,鳳身繪在圓形壺體上部,雙翅垂至壺體兩側,壺體下部則裝飾盛開的牡丹,呈現一種鳳鳥飛翔於牡丹叢中頗富情趣的情景。白地蘭花,色彩鮮艷,清新雅致,主題突出。花紋位置與首博器物鸞基本一致,但鳳尾部樣式略不同;壺身器形基本完整,僅壺流稍殘,壺柄殘缺。
與君初相識 猶如故人歸
——一鸞一鳳青花扁壺聚首北京
照片提供:范建偉
元青花鳳首扁壺
作者:袁郁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此前種種為今日,重逢不覺已千年。上月中旬,“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由國內著名古陶瓷修復專家蔣道銀先生修復的首博鎮館之寶“元青花鳳首扁壺”,與新疆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所藏的“元青花鳳首扁壺”在展覽中“團聚”。這對造型相同,紋飾對稱的青花重器唯鳳尾之紋飾不同,前者為卷草紋,後者為鋸齒紋,有學者認為是"一鸞一鳳"。千年滄桑、朝代更迭,這對青花扁壺今日聚首,令人唏噓。
元青花鳳首扁壺
1970年,首博所藏鳳首扁壺在北京市鼓樓窖藏出土,當時碎為48片。2003年,國內著名古陶瓷修復專家蔣道銀先生受首博之託,對鳳首扁壺進行修復。據蔣先生回憶,這件扁壺雖然造型優美奇特、紋飾生動、釉色瑩潤,然而破損卻相當嚴重,48塊碎片,大如手掌,小如黃豆, 另有17處缺“肉”。歷經數月,在蔣先生的精心修復下,鳳首扁壺不僅重獲完整之身,而且殘缺的青花紋飾、釉面蘇麻泥青下凹結晶斑點一一重現,鳳首扁壺這才得以重生。
成對展出的鳳首扁壺成為這次展覽的焦點,駐足停留、細細品鑑,莫不是一種享受。這對鳳首扁壺具有鮮明的元代特徵:胎骨堅緻、釉質肥厚瑩潤,進口的蘇麻泥青料讓青花發色濃艷青翠,且有明顯的“鐵鏽斑”特徵。雖然隔著玻璃展櫃,但源於金銀器造型的扁壺散發著濃郁的塞外風情,塑成鳳首造型的壺流簡潔而生動,青花勾畫的羽毛靈動而飄逸,壺身下部的纏枝花卉紋疏朗有致,整幅畫面就好似鳳凰飛翔於百花之間。仔細分辨,“鸞鳳青花扁壺”略有差別:首博所藏“鸞壺”器身的紋飾略大,而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的“鳳壺”紋飾略小;“鸞壺”青花酣暢淋漓,而“鳳壺”青花略有暈散;前者出土北京,而後者出土萬里之外的新疆。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鸞鳳青花扁壺”這第一次的聚首,許是經過了千年的等待。只是,“鳳壺”壺身的殘缺讓這樣的相見留有遺憾。期待有一天,能有一雙如蔣先生般的妙手,能彌補這份缺失,讓這 “一鸞一鳳青花鳳首扁壺”鸞鳳和鳴、永不分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