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導管術

心臟導管術

心臟導管術是從周圍血管插入導管、送至心腔及大血管各處的技術,用以獲取信息,達到檢查、診斷目的,還可進行某些治療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臟導管術
概念及定義,發明歷程,種類及類型,飄浮導管,微型導管,氣囊導管,臨床套用範圍,

概念及定義

亦稱為“心臟導管檢查術”,導管可送入心臟右側各部及肺動脈,亦可送入心臟左側各部及主動脈,又可經導管注入造影劑或進行臨床電生理檢查。
右心導管檢查:將導管從周圍靜脈插入,送至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動脈等處,在插管過程中,可以觀察導管的走行路徑,以闡明各心腔及大血管間是否有畸形通道,分別記錄各部位的壓力曲線,採取各部位的血標本,測其血氧含量,計算心排血量及血液動力學指標。
左心導管檢查:將導管送至肺靜脈、左心房、左心室及主動脈各部,觀察導管走行途徑,記錄各部位的壓力曲線,採取各部位的血標本,測其血氧含量,計算心排血量及血液動力學指標。左心導管檢查方法有多種,可利用右心導管經過畸形的通路進入肺靜脈、左心房等,或用右心導管經房間隔穿刺進入左心房,更普遍套用的方法是從周圍動脈(如股動脈、肱動脈)逆行插管,送至主動脈、左心室。

發明歷程

提及心臟導管術,人們就會想起它的發明者——德國著名外科醫生維爾納·福斯曼,他發明心臟導管術時才25歲。那是在1929年,福斯曼在埃柏斯瓦爾德奧古斯特——維多利亞醫院當助理外科醫生。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傳統的心臟檢查方法,諸如叩聽診法、X射線透視法、心電描記法等,對心臟外科的診斷和適應症來說都不夠用,急需發明一種觸及心臟內部的方法,用以測量壓力、直接採血、便於檢查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給有生命危害的病人使用速效藥,以及使用X射線造影劑,查出心臟的解剖學情況和血流狀態。
不久,福斯曼產生一個大膽構想:用一個可彎曲的細軟管從肘部通向心臟。負責醫院管理事務的衛生委員是福斯曼父母的好友,他被福斯曼這個大膽的構想嚇壞了,認為此法“褻瀆神靈”,因為當時心臟手術是違禁之事,他更不同意福斯曼用自己身體做此實驗。於是,福斯曼只得自己暗中行事。在福斯曼的一再請求下,他的朋友和同事羅邁斯在他肘部作靜脈血管穿刺,然後把毛線般粗的軟導管塗抹了經過消毒的橄欖油後,將軟管小心翼翼地朝福斯曼的心臟部位推進。當導管推至鎖骨部位時,刺激了福斯曼,他咳嗽起來,羅邁斯不顧福斯曼阻攔,立即把導管退到體外,第一次實驗失敗了。
一周過後,福斯曼再次進行實驗。他在自己的左肘窩局部麻醉下切開肘前靜脈,自己把導管插入靜脈,並沿著靜脈血管向前推進,然後藉助於身邊的X光螢光屏前面的一面鏡子觀察,終於將導管推進了自己的右心房,還攝下了X線照片。在整個實驗中,他沒有感到痛苦,只有些溫暖的感覺,就如同注射鈣劑後的感覺一樣。
自此之後,福斯曼先後在自己身上做了九次類似實驗,用盡了所有的周圍淺靜脈,並曾將濃碘化鈉溶液注入導管內,拍攝到極淡的右心造影照片。
隨後,福斯曼撰寫了題為《右心導管檢查術》的論文,報告了他的心臟導管術及其在診斷治療上的作用。遺憾的是,這一心臟導管檢查術當時在德國並未受到醫界的重視和支持,他一度被迫放棄這一研究項目而轉學泌尿科。直至1941年,美國醫學家庫南德和理查茲對福斯曼的心臟導管術感到興趣,他們改進並套用此技術進行血流動力學及循環呼吸生理學方面的研究,並將獲得的諸多成就公之於眾。從此,福斯曼的心臟導管術才引起醫學界的廣泛興趣和重視。到了1945年,他們已累積了1200次心臟導管術方面的經驗,為心臟手術開闢了前進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以來,福斯曼的心臟導管術在臨床上套用更為廣泛,日趨成熟,它可幫助測定心內和血管各部分的壓力及血液含氧量,對進行直接心血管造影術以及研究心、肝、腎的代謝機能,均有很大臨床價值;對心臟外科的開展也日益顯示出它非凡的功勞。
福斯曼發明了心臟導管術,並勇敢地在自己身上做實驗,證明此術於人體無害,卻可診斷心臟病變,第一個為研究循環系統病理變化開闢了新路;庫南德和理查茲兩位醫學家重視改進福斯曼的心臟導管術,並作出重要成果,為此,他們三人於1956年共同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

種類及類型

飄浮導管

借血液將導管飄入右心腔或肺動脈內,可以不用 X射線透視。導管頂端位置可根據壓力曲線圖型判斷,有時還可根據心內心電圖判斷。飄浮導管主要用於危重病人床旁血液動力學監測。包括微型導管和氣囊導管。

微型導管

為薄壁尼龍細管,用帶針芯的套管(內徑與微型導管配套),穿刺肘靜脈,拔去針芯,將微型導管從套管中插入,用含有肝素的生理鹽水緩慢滴注,保持微型導管通暢,緩緩送入導管,使之順著血流飄入中心靜脈、右心房、右心室以至肺動脈。不時觀察壓力曲線,判定導管抵達何處。

氣囊導管

即斯旺—甘茨二氏導管。為雙腔或多腔導管,管端置一乳膠小氣囊,導管之一腔通氣囊內,另一腔在管端開口,從股靜脈或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穿刺插管,一般不需X射線透視,根據壓力曲線判斷導管位置。管身刻有長度標記,導管插入靜脈後,先從插入長度及壓力曲線估計管端約至右心房,把0.8~1.2ml二氧化碳充臌氣囊(亦可用空氣,但以二氧化碳為安全,萬一氣囊破裂,不至造成空氣栓塞),慢慢把導管送入,利用血液對氣囊的飄乳力,將導管飄入右心室、肺動脈。

臨床套用範圍

包括:
①心臟移植後診斷及觀察排異反應,指導治療。
②診斷心肌炎症,觀察及指導治療。
③輔助診斷某些原發性心肌病,例如肥厚型、充血型心肌病、克山病等。
④確定某些繼發性心肌病的診斷,例如心臟結節病、澱粉樣變、血色病、糖原貯積病等。
⑤輔助診斷放射治療、阿黴素(抗癌藥)治療所致的心肌病變。
⑥診斷心內膜纖維化。
⑦鑑別限制型心肌病和縮窄性心包炎。由於上述各種心內膜、心肌疾病的臨床表現酷似縮窄性心包炎,心內膜活檢可達鑑別診斷目的。
此外,心肌活檢用於心肌的生物化學、免疫學等特殊研究,也有助於闡明某些心臟病的病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