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醫

根據“司崗里”的傳說和滄源岩畫的推測,佤族醫藥可能從“司崗里”傳說之後就已經產生了,到能夠刻制岩畫之時,佤族醫藥已被傳授於民間。如果說,滄源岩畫已有3000年的歷史,那么佤族醫藥應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佤醫
  • 類型:醫療
佤醫特色療法,順法,散法,潤法,止法,清法,膳藥,佤族草醫特點,佤族醫學理論體系,佤醫對疾病的分類及病名的命名,佤族醫藥簡史,

佤醫特色療法

順法

"天地之病"用順法,天和地所致的疾病用順從的方法,因為"天地"不可違抗,只可服從,以調理天地規律與人體的相互關係,以達到康復為目的。

散法

"風致之病用散法",風無形而常變化不斷,故用散發的方法治療。比如:風濕、中風等疾病,用"散"風的藥物治療例如常用黑螞蟻房、香樟樹枝、川芎等。實際上與中醫的"祛風"治療法基本相同。

潤法

"潤"是指"濕潤",認為病因多由火引起,火得水而滅,故和潤法。例如燙傷、燒傷等病治療選用帶有水分較多的藥物治療,常用軟經草、茶葉、蜂蜜、熊油、蛇油等。

止法

"止"指停止、阻止的意思。認為病因可由"水"所引起,"水"即"水邪",水邪而致病,採用止水法。例如腹瀉常用炒陳米、炒苡仁、炒茶葉、金花果等,這些藥多為帶有"果"或"根"的藥物,具有"堵"的效力,實際多為燥或收斂藥物。

清法

"清"指清除、排除或清理的意思。是指毒物和邪氣從口涌吐出來的方法。佤醫認為,吐法用法有其二,一是屬於"急性"的毒性反應,例如食物中毒,就用"急吐法",使毒性能及時排出體外;二是"慢性"的毒性存在於體內,需要先清理腸胃或呼吸道,就用"慢性吐法",緩葉而出,多用於病前的治療準備。

膳藥

取鮮(活)品煮食或加工成粉後用肉湯沖服。常用於貧血、體虛瘦弱等症。

佤族草醫特點

包藥。照方取藥(鮮品)搗爛後包敷患處。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疼痛等症。
洗藥。照方取藥(鮮品)於水中煎煮,取藥液洗全身或患處。用於皮膚疾病,無名腫毒等症。
煮藥。照方取藥用水煎煮,取藥汁內服。廣泛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
擦塗藥。單方或配主(鮮品)搗細或放口中嚼碎後塗擦患處。用於燒燙傷、外傷止血、消炎等。
酒藥。取藥(單方或配方)切碎後放入盛酒瓶中浸泡,內服或外用。用於強健滋補以及內、外科疾病的治療。
熏藥。取熱酒糟或取藥煎煮至沸時倒入盆中,盆中置一小凳,人坐凳上後四周用毯子蓋嚴熏蒸,至流汗時即可。主要用於風濕關節疼痛、感冒等症。
膳藥。取鮮(活)品煮食或加工成粉後用肉湯沖服。常用於貧血、體虛瘦弱等症。
劑型。佤藥中常見劑型有煎劑、洗劑、酒劑和散劑。
藥材加工簡單。佤醫一般多用鮮(活)品入藥,或僅作切碎涼乾或曬乾等簡單加工即可。動物藥中,其肉多配方或單方燉熟食用;皮、毛類則多經炭化後使用,如刺豬毛碳化後研粉內服治流鼻血,狗皮毛碳化後研粉調敷治狗咬傷。
生熟藥各半混用。將同一配方的藥(鮮品)分為兩半,取其中一半用火烤、灶火灰燙等法加工制熟,然後兩半混勻使用。常用於包藥的配製。
藥引。佤醫在配方用藥時,經常使用一些具芳香理氣、舒筋鎮痛作用的藥如胡椒、草果、酒、丁香、紅糖等為藥引。
佤醫講究藥物服用時間。佤族民間醫一般規定內服藥一日服三次,早晨剛起床時一次,午飯前一次,晚睡前一次。他們認為在這三個時間服藥,療效最為顯著。
禁忌。在服用草藥時,禁食酸冷食物,忌摸冷水、冷風吹和露水淋。

佤族醫學理論體系

多數學者認為,佤族是由奴隸社會的末期、封建社會的初期進入到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封建思想和意識不可避免反應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佤族醫理藥論知識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
“魔巴”或“巫醫”的出現:“魔巴”佤族稱為“基”(佤文:Nqan),“巫醫”(佤文:buidonjixsindah)。“麾巴”或“巫醫”,採用什麼“天地之論”或“有神論”解釋人們的病因,由於佤族信仰“天地之論”或“有神論”,多數病人登門求“魔巴”或“巫醫”在所難免。“魔巴、巫醫”的社會地位只僅次於頭人的地位。他們在醫術方面沒有什麼特長,主要採取“神藥兩解”的手段。
佤族醫藥的理論依據,是依樸素的辯證觀點為基礎的,認為自然界裡有天、地、風、水、木、火、石、氣等八種物質組成。每種物質都由神所賦予的,每種物質都有特性和作用,還有其規律性,這種規律性不能改變,否則會導致各種物質間與人的不平衡不協調,就會導致疾病。
“病有百種,有傳與不傳”之說。“傳”即為傳染,“不傳”即不傳染,佤醫還認為,傳染之病多在肺、肚之臟器和多屬於發熱之病。象肺結核、肝炎以及感冒等疾病屬於此範疇。例如:結核稱為“澀外”(saexoi),“外”(oi)是指一點點細小而看不見的東西被人染上了,“瘧疾”(saexhouig),定時來的疾病,是傳染而得的。

佤醫對疾病的分類及病名的命名

佤醫對疾病的分類,主要以得病部位和疾病特徵分類和命名的。
澀奪(saexdion即肝病),澀鬧(sacxhnao即肺病)、澀送拉(xaexsouglaxv即腳痛),澀蓋(saexglih即頭痛)、澀整(saexdai即手痛)、澀都(saexdu即胃痛)、澀更瓦(saexvaing即腸炎)、澀西安(saxiang即骨痛)等等。
澀畏(saexhouig即定時來的,間日瘧)、澀巴(saexbax即感冒)、澀挖(saexvung即中暑)、澀龍(saexloung即腹瀉)、澀維(saexvid即惡性瘧)、澀艾(saexngai即眼病)等等。
以部位分類和命名的疾病,是以得病所在部位而得名的;以疾病特徵命名的疾病,是以疾病的特點及症狀反應等方面的表現而得名。

佤族醫藥簡史

根據“司崗里”的傳說和滄源岩畫的推測,佤族醫藥可能從“司崗里”傳說之後就已經產生了,到能夠刻制岩畫之時,佤族醫藥已被傳授於民間。如果說,滄源岩畫已有3000年的歷史,那么佤族醫藥應該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無論傳說如何,佤族醫藥產生於實踐過程是無疑的。佤族是民間流傳著:“一屁股落地少不了三棵藥”,以形容阿佤山象植物王國和具有豐富的藥物資源,也顯示了佤族人民認識不少藥物。佤族自古以來,同其他民族一樣,在同自然界進行著不休止的鬥爭中,以群住洞穴和森林以避風寒和防止野獸的襲擊,採用獸皮、樹皮當衣禦寒,取火熟食,以野果、野菜充饑飽食。這就是人們最早期的食品方式,也是人們最早的醫療衛生保健方法。
佤族人民在同自然界進行鬥爭過程中,為了生存,在尋找食物充飢的同時、逐漸識別植物的性味和作用,還對動物和礦物的作用有了認識,發現了可食用的植物或動物,也逐漸豐富了他們的飲食結構。與此同時,也常常誤食有毒的植物和不能食用的動物,時有發生嘔吐、腹瀉、頭暈等中毒反應,甚至發生死亡等情況。經過無數次的嘗試,人們才發現了一些植物、動物甚至礦物,不但可以食用,還可以藥用和治病,對人體有益。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勞動過程中,人們不可避免的遭受野獸的傷害和其他方面外傷,於是採用了這些植物和動物治療。所以,佤族醫藥產生於生產生活和勞動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