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斯教堂列表

佛羅倫斯教堂,

佛羅倫斯教堂

佛羅倫斯聖彌額爾教堂(Orsanmichele,或聖彌額爾菜園,源自義大利語托斯卡納方言辭彙orto的縮寫)
是義大利城市佛羅倫斯的一座教堂。該教堂的地基原是聖彌額爾修道院的菜園。
該教堂位於佛羅倫斯的Calzaiuoli路,最初是一個穀物市場,建於1337年。從1380年到1404年,改建為佛羅倫斯各大行會的教堂。這座正方形建築的第一層是13世紀的拱門,最初用作穀物市場的涼廊。第二層用作辦公室,而第三層用作該市的穀倉之一,用以抵禦饑荒和圍城。後來在14世紀,各個行會分別負責捐建各自主保聖人的雕像,來修飾教堂的正面。今天,這些雕塑已經換為複製品,原作轉移到博物館。
  
大門大門

教堂正面外部設計了14個壁龕,安放著15世紀的傑作:
童貞女與嬰孩(1399) ,Simone di Ferrucci - 醫生和藥劑師捐建
四聖徒(Quattro Santi Coronati)(1408),Nanni di Banco- 木匠和石匠捐建
路加 (1405-10) ,Giambologna - 官員和公證人捐建
馬可(1411),Donatello- 亞麻織布工捐建
St. Philip (1412-14),Nanni di Banco - 鞋匠捐建
土魯斯的聖路易(1413),Donatello,更換為基督與多馬(1467-83),Andrea del Verrocchio - 批發商捐建
St. Eligius (1411-15),Nanni di Banco - 蹄鐵匠捐建
雅各,Lamberti? - 毛皮商捐建
伯多祿(彼得)(1415) ,Ciuffagni - 屠夫捐建
施洗約翰(1414-16),Lorenzo Ghiberti- 羊毛商人捐建
St. George (1416),Donatello - 兵器製造者捐建
馬太 (1419-20) ,Lorenzo Ghiberti- 銀行家捐建
司提反(1428),Lorenzo Ghiberti- 羊毛紡織商捐建
傳福音者約翰,Baccio da Montelupo - 絲綢商人捐建
其中3個最富裕的行會選擇較昂貴的銅像,其花費大約十倍於石像。
基督與多馬基督與多馬

佛羅倫斯聖母領報大殿(Basilica della Santissima Annunziata)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次級聖殿,聖母忠僕會的總會,位於同名的聖母領報廣場東北側。這座教堂由聖母忠僕會的7位發起人創立於1250年,一位修士開始創作《聖母領報》圖,但是後來放棄了,因為他認為自己無法創作足夠美麗的圖畫,應該是天使在他睡覺時完成。這幅畫被安放在教堂里,受人尊敬,1444年曼圖亞的貢扎加家族出自捐建了一個特別祭壇。最初委託米開羅佐建造,但是由於貢扎加的Ludovico三世特別欽佩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阿爾伯蒂在1469年獲得委任。但是由於已經建成的基礎,他的眼光受到了限制。工程完成於1481年,在阿爾伯蒂去世之後。雖然教堂在17世紀增加了巴洛克裝飾,但是仍然可以看見穹頂下面、祭壇周圍圓形空間的基本形狀。
教堂的立面是在1601年由建築師喬瓦尼·巴蒂斯塔·卡奇尼增建,仿照了伯魯乃列斯基的孤兒院的立面。育嬰堂對面的建築,由安東尼奧·達·羅桑加羅設計,在1520年代也賦予了伯魯乃列斯基立面。
這座教堂內部充滿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藝術傑作管風琴(1628)是佛羅倫斯最古老的,也是全義大利第二古老的管風琴。
  
佛羅倫斯聖母領報大殿佛羅倫斯聖母領報大殿

佛羅倫斯聖瑪爾谷大殿(San Marco)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市內的一座宗教建築群,包括一座教堂和一座修道院(現在是一個博物館)。15世紀裡兩名著名的道明會修士曾經住在這座修道院裡:畫家弗拉·安傑利科和神父薩佛納羅拉。該修道院內還有一座米開羅佐建的圖書館,裡面收藏有非常珍稀的手稿。
今天的修道院從12世紀開始就已經存在了。後來本篤會入駐這個修道院。1435年又易手給菲耶索萊來的道明會。兩年後他們請住在鄰近梅迪奇·里卡爾第宮的科西莫·德·美第奇讓他資助整修整個建築群。米開羅佐被委託管理這項工程。弗拉·安吉利科在其他人如貝諾佐·戈佐利的幫助下給每間房間畫了壁畫。美第奇在修道院內也有一間修行的小間。教堂是於1443年啟用的,教宗猶金四世參加了典禮。它只有一個中殿,兩側有16世紀詹博洛尼亞設計的小殿,裡面有16世紀和17世紀的壁畫。講壇和屋頂的刻畫是17世紀末建成的。1678年再次整修。新古典式的正面是從1777年至1778年建成的。
教堂里最老的藝術品是一個掛在後牆上的14世紀製成的十字架。主神壇上的十字架是安吉利科做的。右側第一個神壇是1593年塞迪·第·提托畫的,第二個是弗拉·巴爾托羅麥歐畫的。
佛羅倫斯聖瑪爾谷大殿佛羅倫斯聖瑪爾谷大殿

1859年5月詹博洛尼亞完成了聖安東尼奧小教堂。
葬在聖瑪爾谷大殿教堂的名人有米蘭多拉和詩人普里奇亞諾。
米開羅佐為科西莫·德·美第奇焦躁了一座非常儉樸但是舒適的文藝復興式隱居處,包括一個優雅的隱居地和圖書館。在洛倫佐·德·美第奇統治期間該圖書館成為佛羅倫斯人道主義者如米蘭多拉等人最喜歡的聚會處。他們喜歡一起在這裡探討拉丁文和希臘文的著作。
1803年在拿破崙戰爭中多明我會的這座修道院被沒收。1866年再次被國有,今天它是國家財產。
今天這座修道院是一座國家博物館。博物館的進口是所謂的聖安東尼奧隱居地,裡面的壁畫是16、17世紀的作品。
博物館內收藏有大量弗拉·安吉利科的作品,其中包括給帕拉·斯特羅齊畫的《基督降架》、給美第奇的神壇和與洛倫佐·吉貝爾蒂合作的作品。在修道院的小間裡有大量安吉利科及其助手畫的大小壁畫,包括1442年完成的大廳里的傑作《釘十字架》。
博物館中展出的其他藝術家有多梅尼科·基爾蘭達、阿萊索·巴爾多維內蒂、喬凡尼·安東尼奧·索格里尼和弗拉·巴爾托羅麥歐。薩佛納羅拉住過的小間可以參觀。
修道院裡的藝術都是多明我會祈禱和修煉時用的前程藝術。弗拉·安吉利科在他的助手幫助下畫了43幅壁畫作為修士的精神輔導。這些人主要是神父,而不是藝術家,雖然如此他們創造了非常有藝術性的作品,這些作品結構優秀,顏色燦爛。
翻修後的新建築非常寬敞,為弗拉·安吉利科畫耶穌的神聖提供了很多的空間。修道院的建築有兩層樓。第一層是對公眾開放的,第二層僅供修士們使用,因此大多數藝術品僅供修士們學習使用。其內容主要來自《新約》,加上多明我會的聖人。弗拉·安吉利科在隱居處以及在每間房間裡都畫了壁畫,包括小教堂和圖書館。每個修士都有自己修行和祈禱的房間,裡面有自己的壁畫。多明我會是僅有的一個這樣大量使用壁畫的修會。給見習修士的七間小間的內容類似,它們全不是白底上畫著聖多明我向十字架祈禱,只有聖多明我的姿勢不同,這些不同的姿勢是按照不同的神學著作畫的。給修士的20個小間畫的壁畫更有意思,它們的內容是耶穌和聖母在不同歷史事件中的形象,還有其他聖人。給科西莫·德·美第奇住的地方的兩幅是非常特殊的。這個地方也被用來接待佳賓。弗拉·安吉利科還為聖瑪爾谷大殿畫了最早的文藝復興大祭壇。
弗拉·安吉利科的大祭壇繼承了傳統,而其它圖畫則非常先進,它們作為修士的鏡子和窗戶,也是修士的老師。弗拉·安吉利科通過大規模地使用藝術自然主義的新啟發把整個修道院改造成一個虔誠的地方。
大多數小間的壁畫至少含有一個修道會的名人,一般是聖多明我、托馬斯·阿奎那或者維羅納的聖伯鐸。他們代表多明我會的中心美德。聖多明我代表奉獻給貧困、布道和修行的神聖生活;聖阿奎那代表獨一無二的學習;聖伯鐸代表為教義犧牲的決心。圖畫中人物的姿勢說明安吉利科想用這些畫來提醒修士們通過對經書頑強的和虔誠的學習來追尋修道會的奠基人內心的轉換。轉換的結果則是能夠去布道。
在十字架前的聖多明我中安吉利科展示了一個比較自然的耶穌形象,一個更接近凡人的神。這幅圖是隱居所一層樓最大的壁畫,同時也更加接近多明我修士的生活。聖多明我側面,面部沒有表情,穿著顏色的衣著,通過他虔誠的姿態他表現出與基督之間的深厚聯繫。這個把聖人放到聖經中的情節里的壁畫是一個記憶術過程的起點。神父的修行幫助他理解聖經,為他的布道做準備。聖人的姿勢被用來教導觀眾模仿這些姿勢。它采於多明我會的一部圖畫祈禱說明書,每個姿勢都有一個特別的意義。這部說明書認為通過不同的姿勢可以獲得特殊的神化意識。要達到聖多明我在布道時的意識神父應該模仿他的姿勢來祈禱。畫家因此畫了九個不同的姿勢來代表九種不同的意識。
在見習修士的小間裡弗拉·安吉利科畫的都是十字架前的聖多明我。在這些壁畫裡主體是聖多明我,而不是耶穌。這些壁畫與聖經里的故事僅稍微有關聯,它們沒有顯示釘十字架的過程而只是顯示了十字架,因此聖多明我沒有看到這個行為,而只是對一個物件做反應。這裡聖多明我是故事的主要內容,而不是耶穌。通過這些畫弗拉·安吉利科要讓那些想要進入多明我會的人通過修行來加強他們的意識。這些壁畫基本上是一樣的說明弗拉·安吉利科覺得它們要從細節上反映出不同,而不是從結構或者姿態上。比如在20號小間裡聖多明我上身赤裸,自己鞭打自己,在第15號小間裡雙手合一。
弗拉·安吉利科最著名的壁畫之一是《聖母領報》,它位於去寢室的樓梯的上面。這幅畫裡只有大天使和聖母兩個形象,它的重點是人物的精神集中。聖母領報這個故事和它所引起的聯想正是實驗與主觀認識之間的門檻。觀眾看到的是實驗,而想到的是主觀認識。安吉利科用這幅畫來引起觀眾的想像,來激發觀眾的內外感受。
弗拉·安吉利科使用光線和透視來刻畫出聖母領報的建築空間,配合周圍的建築結構它形象逼真。因此觀眾可能會忽視到弗拉·安吉利科是怎樣拒絕逼真的。與建築相比人物的形象特別大,聖母還投下影子,而大天使則沒有影子。
在《聖母領報》里聖母的姿態虔誠,很像看著十字架的聖多明我。這幅畫不但描寫聖經里的故事,它也描寫祈禱者的想像。
最後審判最後審判

佛羅倫斯聖神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Santo Spirito)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主要教堂之一,位於阿諾河南岸的奧特拉諾區,面臨同名廣場。其內部設計是文藝復興建築的優秀實例之一。
佛羅倫斯聖神大殿佛羅倫斯聖神大殿

佛羅倫斯聖若望洗禮堂(義大利語: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主教座堂廣場的一座天主教宗教建築,列入乙級宗座聖殿。聖若望洗禮堂是聖母百花聖殿所轄的洗禮用教堂,位於聖殿正西,與後者的西側主入口相對。
洗禮堂是佛羅倫斯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在11世紀祝聖啟用。其建築造型模仿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洗禮堂,為正八稜柱,正西側加建有高度略低的附屬用房。其建築風格屬於羅曼式,但具體建造時間存疑,一說為1059年到1128年。
洗禮堂在正南、正北和正東三面留有出入口,其餘五面封閉。入口均設有以青銅鑲板裝飾的大門,其中東側大門的浮雕鑲板全部鍍金,由洛倫佐·吉貝爾蒂設計鑄造,被米開朗琪羅稱為“天堂之門”,被稱為開啟了文藝復興
但丁等許多文藝復興領袖和美第奇家族成員,均在此受洗。直到19世紀末,所有佛羅倫斯天主教徒均在此受洗。
從西南方俯視聖若望洗禮堂從西南方俯視聖若望洗禮堂

東門是主入口,即“天堂之門”(Porta del Paradiso),其鑲板由吉貝爾蒂贏得設計競賽擔當鑄造。浮雕圖案主要源於梅瑟五經,按照編號內容如下:
亞當與厄娃(Adamo ed Eva,創世紀2-3),又名亞當和夏娃
加音與亞伯爾(Caino e Abele,創4),又名該隱和亞伯
諾厄(Noè,創5-9),又名挪亞
亞巴郎(Abramo,創12-20)),又名亞伯拉罕
依撒格、依市瑪爾與雅各伯(Isacco, Esaù e Giacobbe,創21-25),又名以撒、以掃和雅各
若瑟(Giuseppe,創37-50),又名約瑟
梅瑟(Mosè,出谷紀),又名摩西
若蘇厄(Giosuè,若蘇厄書),又名約書亞
達味(Davide),又名大衛
撒羅滿與舍巴女王(Davide,列王紀下10),又名所羅門和示巴女王
從1966年之後,原址只展出複製品,原件在教堂博物館展出。
天堂之門鑲板編號天堂之門鑲板編號

佛羅倫斯諸聖教堂(義大利語:Chiesa di Ognissanti)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方濟各會教堂,完成於1250年代,但在大約1627年幾乎完全按Bartolomeo Pettirossi的巴洛克設計重建,立面由Matteo Nigetti設計(1637年)- 在門口保存至今的宏偉的光滑的岱拉·洛比亞風格的赤褐色半圓壁 的方式,現在認為是Benedetto Buglioni的作品:諸聖教堂是巴洛克建築滲透進這座文藝復興城市最早的實例之一。兩種柱式的壁柱圍合的壁龕,和帶有荒誕檐口的窗戶。正立面的左側是興建於13和14世紀的鐘樓。
大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和文藝復興著名畫家波提切利都埋葬在這座教堂,如波提切利生前所願,他的墓靠近所愛的西蒙內塔·韋斯普奇(Simonetta Vespucci)。波提切利的壁畫《正在研究的聖奧古斯丁》,和多米尼哥·基蘭達奧的《正在研究的聖傑羅姆》都創作於1480年,兩位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風格顯而易見。諸聖教堂最大的一幅壁畫可能是基爾蘭奧的《最後的晚餐》,位於修道院的食堂,為文藝復興時期同類題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佛羅倫斯諸聖教堂佛羅倫斯諸聖教堂

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ta Croce)
方濟各會在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主要教堂,羅馬天主教的一座次級聖殿,坐落在主教座堂東南方大約800米的聖十字廣場。這個地點原是城牆外的一片沼澤地。在這座教堂中,安葬著許多位最傑出的義大利人,例如米開朗琪羅伽利略馬基亞維利烏戈·福斯科洛(Ugo Foscolo)、喬瓦尼·詹蒂萊(Giovanni Gentile)、羅西尼馬可尼,因而被稱為“義大利的先賢祠”(義大利語:Tempio dell'Itale Glorie)。
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方濟各會教堂。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16個小聖堂,其中許多小聖堂都裝飾著喬托及其學生創作的壁畫,以及墓穴和紀念碑。
傳說聖十字聖殿是由聖方濟各本人親自創建。1294年5月12日,開始興建目前的這座教堂,以取代原有的教堂,可能是由阿諾爾福·迪·坎比奧(Arnolfo di Cambio)設計,由該城幾個最富有的家族出資建造。1442年,教宗 猶金四世為這座教堂祝聖。這座建築的設計反映了方濟各會簡樸的風格。平面布置為埃及式或T型十字架(聖方濟各的一個標誌),長115米,一個中央走道(nave)和2條過道(aisle)被幾排八角形柱子隔開。教堂南面是一座修女院,其建築部分保留下來。
在主迴廊(Primo Chiostro)有巴齊小聖堂(Cappella dei Pazzi),完成於1470年代,興建時用作會議廳(chapter house)。伯魯乃列斯基(設計並完成了主教座堂的穹頂)進行了設計,保持了原來不加修飾的簡樸風格。
1560年,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這座教堂也經歷了變化,唱經樓隔屏被移走,內部由喬爾喬·瓦薩里加以改建。這樣造成的後果是,教堂的裝飾受到損害,而先前位於隔屏得大部分祭台不再存在。
鐘樓興建於1842年,以取代被閃電擊毀的舊鐘樓。這座教堂的19世紀新哥德式大理石正立面,由來自安科納的猶太人建築師尼科洛·麥塔斯(Nicolò Matas)設計和修建於1857-1863年。尼科洛·麥塔斯在作品中設計了一個明顯的大衛之星。麥塔斯希望和他的同輩安葬在一起,但是因為他是猶太人,只能葬在門廊下面,沒能葬在圍牆以內。
聖十字聖殿聖十字聖殿

1866年,在義大利爭取獨立和統一的戰爭之後,政府取締了大部分修道院,於是這座建築群成為公共財產聖十字聖殿的博物館主要設在迴廊外面的餐廳。在迴廊豎立著一座弗羅倫斯·南丁格爾的紀念碑。她出生在這座城市,而她的名字就取自這座城市的名稱。伯魯乃列斯基還建造了內修院,完成於1453年。
1966年,阿諾河淹沒了大部分佛羅倫斯,其中也包括聖十字聖殿在內。大水衝進了教堂,帶來泥巴、污物和燃油。建築和藝術珍寶受到了嚴重損壞,後來花費數十年時間進行修復。
今天,從前聖方濟各會的宿舍開設了皮革學校(Scuola del Cuoio)。遊客可以參觀技工製作提包、錢包和其他皮具,在附近的店鋪也有出售。
這座教堂目前保存著以下藝術家的作品:
貝內德托·達·馬亞諾(Benedetto da Maiano)(講道台;巴齊小聖堂的門,和他的兄弟朱利亞諾·達·馬亞諾)
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 (阿爾菲耶里紀念碑)
契馬布埃 (耶穌受難像,遭到1966年洪水嚴重破壞,現在位於餐廳)
安德烈·德拉·羅比亞(Andrea della Robbia) (美第奇小聖堂的祭台畫)
盧卡·德拉·羅比亞(Luca della Robbia) (巴齊小聖堂的裝飾)
德西德廖·達·賽蒂尼亞諾(Desiderio da Settignano) (馬蘇匹尼墓,巴齊小聖堂的橫飾帶)
多那太羅 (南面牆上的浮雕《聖母領報》;左側巴爾第小聖堂的耶穌受難像;餐廳的《土魯斯的聖路易》,原本為佛羅倫斯聖彌額爾教堂而作)
阿格諾羅·加迪(Agnolo Gaddi) (卡斯泰拉尼小聖堂和高壇的壁畫;高壇的花窗玻璃)
塔迪歐·加迪(Taddeo Gaddi)(巴隆伽里小聖堂的壁畫,更衣所的耶穌受難像,餐廳的《最後晚餐》,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
喬托 (佩魯齊小聖堂和右側巴爾第小聖堂的壁畫;巴隆伽里小聖堂的祭台畫《聖母加冕》)
喬萬尼·達·米蘭(Giovanni da Milano) (里努契尼小聖堂的壁畫,描繪聖母馬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生平)
瑪索·迪·巴柯(Maso di Banco) (巴爾第小聖堂壁畫,描繪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生平)
亨利·摩爾 (主迴廊的武士像)
安德里亞·奧爾卡尼亞(Andrea Orcagna) (壁畫在瓦薩里改造期間大半消失,但是一些片段在餐廳遺存)
安東尼奧·羅瑟里諾(Antonio Rossellino) (南側走道的浮雕《聖母子與天使》,1478年)
貝納爾多·羅瑟里諾(Bernardo Rossellino) (李奧納度·布倫尼墓)
塞迪·第·提托(Santi di Tito) (《以馬忤斯的晚餐》和《耶穌復活》,北側走道的祭台畫)
喬爾喬·瓦薩里 (米開朗琪羅墓的《各各他之路》)[4].
多米尼克·委內其亞諾(Domenico Veneziano) (餐廳的《聖若望和方濟各》)
美第奇小聖堂曾經位於這座教堂內,但是現在分開保存在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和米蘭的巴加蒂-瓦爾塞基博物館,是由洛倫佐·迪·尼可羅(Lorenzo di Niccolò)所作的多聯畫屏。
對於佛羅倫斯人而言,這座聖殿既是一個禮拜場所,也是捐贈對象,此外,在習慣上,廣受尊敬的佛羅倫斯名人都埋葬在此,或在此立碑紀念。祭台右側的巴爾第小聖堂和佩魯齊小聖堂屬於巴爾第和佩魯齊兩個富裕家族。隨著時間的進展,來自義大利其他地區的名人也獲準進入這塊空間。
500年來,在教堂中陸續豎立起以下人物的紀念碑: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 (15世紀建築師和藝術理論家)
維托里奧·阿爾菲耶里 (18世紀詩人和劇作家)
歐亨尼奧·巴爾桑第(Eugenio Barsanti) (內燃機發明者之一)
洛倫佐·巴羅利尼 (19世紀雕塑家)
茱莉·克拉里,約瑟夫·波拿巴的妻子,和他們的女兒夏洛特·拿破崙·波拿巴
李奧納度·布倫尼 (15世紀共和國執政官,學者、歷史學家)
但丁(實際葬於拉文納
烏戈·福斯科洛(Ugo Foscolo,19世紀詩人)
伽利略
喬瓦尼·詹蒂萊(Giovanni Gentile,20世紀哲學家)
洛倫佐·吉貝爾蒂
維托里奧·吉貝爾蒂
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卡羅·馬蘇匹尼(Carlo Marsuppini,15世紀共和國執政官)
米開朗琪羅
拉斐羅·摩根 (Raffaello Morghen,19世紀雕刻師)
焦阿基諾·羅西尼
路易莎公爵夫人(查爾斯·愛德華·斯圖亞特之妻)
古列爾莫·馬可尼
恩里科·費米 (實際葬於美國芝加哥)
米開朗琪羅墓米開朗琪羅墓

聖嘉耶當堂(Santi Michele e Gaetano)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教堂,位於Piazza Antinori,是佛羅倫斯這座以文藝復興建築聞名的城市中,巴洛克建築最重要的實例。
這是一座戴蒂尼修會的教堂,從佛羅倫斯的貴族家庭獲得資金,包括美第奇家族。卡羅·美第奇樞機主教特別關注這項工程,他的名字是刻在正立面上。修建工程從1604年到1648年。最初的設計者是Bernardo Buontalenti,但是後來一些建築師插手,每個人都改變了設計。兩個最重要的建築師是Matteo Nigetti和Gherardo Silvani。
聖嘉耶當堂聖嘉耶當堂

這座教堂又稱為“聖彌額爾與嘉耶當堂”,因為它修建在羅曼式的聖彌額爾教堂(San Michele Bertelde)的原址上。新教堂獻給戴蒂尼修會的創始人之一聖嘉耶當,但是直到1671年他被封聖,教堂才正式以他的名字命名。堂的立面,用雕刻裝飾,是非常典型的佛羅倫斯教堂,並且偏愛用幾何形體裝飾牆面。左側的第二座禮拜堂是弗蘭切斯基小堂,弗蘭切斯基是銀行家和商人貴族家族。小堂內有彼得羅·達·科爾托納的作品《聖老楞佐殉教》。右側瑪特歐·羅塞利的聖誕小堂內,有喬瓦尼·弗朗切斯科·蘇西尼的青銅受難苦像,被認為是他最好的雕塑作品。
聖老楞佐殉教聖老楞佐殉教

聖宗徒堂(Chiesa dei Santi Apostoli)
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義大利佛羅倫斯。該堂建於11世紀,雖然在15、16世紀經過改建,仍是該市少數保留中世紀特徵的建築之一。聖宗徒堂面臨靈薄獄廣場(Piazza del Limbo),此處古代曾是未受洗禮而夭折的嬰兒墓地。立面簡潔,為羅曼式。
聖宗徒堂聖宗徒堂

聖弗雷迪亞諾堂(Chiesa di San Frediano in Cestello)
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大區佛羅倫斯的奧特拉諾區。
名稱中的cestello來自於在1628年占用教堂的熙篤會。在此之前這個地點是一座附屬於加爾默羅會天使聖母修道院的1450年的教堂。
在1680年至1689年,此教堂被改建。1689年,由安東尼奧·馬里亞·費里增加了雄偉的穹頂和鐘樓。
這個地點的前身是一座修道院,聖瑪大肋納(1566年至1607年)在此居住和死去。她出生在佛羅倫斯一個貴族家庭。她曾經歷神魂超拔,看見神聖的意志要求教會進行改革。她在1662年被冊封為聖人。她的遺體被轉移到佛羅倫斯市中心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教堂。
在食堂有一幅“最後的晚餐”。在耳堂有“榮耀中的聖母與聖徒” 、“耶穌受難與聖徒”和“聖老楞佐殉教” (15世紀末)。在左側第三小堂,是了一幅彩色的木製“聖母和聖子”(1350)、壁畫“熙篤會會祖的生活場景”(1688–1689) 。
聖弗雷迪亞諾堂聖弗雷迪亞諾堂

聖本篤堂(San Benedetto)
是義大利托斯卡納大區佛羅倫斯的一個小型羅馬天主教教堂,位於同名廣場,毗鄰主教座堂廣場。該教堂始建於公元1000年前後。1771年降級,仍然保留一個小堂,祭台畫為伯納德·韋拉奇尼的《聖 Zanobi的奇蹟》。
佛羅倫斯教堂列表

佛羅倫斯卡爾米內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Carmine)
是一座加爾默羅會教堂,位於義大利佛羅倫斯Oltrarno區。以布蘭卡契禮拜堂的文藝復興時期由馬薩喬和馬索利諾所作的壁畫而著稱。
這座教堂尊敬聖母聖衣(Beatæ Virginis Mariæ de monte Carmelo),建於1268年,是加爾默羅會修道院(存在至今)。最初的羅曼式-哥德式面貌只能在內部看到一些遺蹟。在1328年和1464年曾經兩度擴建,增建了神父樓和食堂。
聖母聖衣聖殿聖母聖衣聖殿

聖母堂(Santa Maria Maggiore di Firenze)
是義大利托斯卡納大區佛羅倫斯的一個羅馬天主教教堂,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這是佛羅倫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該堂最初建於11世紀,在13世紀立面和兩側進行了大幅改建。原來的教堂早在8世紀已經存在,在931年首次見於記載。在1176年它獲得協同教會的地位,是佛羅倫斯的修院之一。該堂擴大後,在1183年直接由教宗管理。該堂在13世紀歸屬熙篤會,並且重建為哥德式風格(除了原來的外牆外和拱頂)。瓦薩里提到新堂的設計者是一位大師,當時正祭台描繪《聖母加冕》,小堂壁畫為《聖母和聖安多尼院長的故事》,今天都只有片段尚存。它的外觀為樸素的石牆,裝飾很少。但是牆內鑲嵌了一個古羅馬的人頭,俗稱“貝塔”。內部也很樸素,有一個中殿和兩個走道,以及尖頂拱門。藝術品包括羅塞利的壁畫《降生》等。
而曾經在該堂的其他藝術品包括馬薩喬三聯畫,以及波提切利的《聖巴斯弟盎致命》和《基督哀歌》。
聖母堂聖母堂

聖米尼亞托大殿(Basilica di San Miniato al Monte)
是一座羅馬天主教的宗座聖殿,坐落在佛羅倫斯的制高點之一,被稱為托斯卡納最好的羅曼式建築,以及義大利最美麗的教堂之一。
聖米尼亞托(亞美尼亞語:Մինաս)是一位在皇帝Decius時期效力於羅馬軍隊的亞美尼亞王子,他被指控為基督徒,被帶到紮營在佛羅倫斯的城門外的皇帝面前。皇帝下令將他扔在露天劇場餵野獸,但是豹拒絕吞噬他。於是在場的皇帝下令將他斬首,據稱他拾起自己的頭顱,渡過阿諾河,走到山上。
聖米尼亞托大殿聖米尼亞托大殿

佛羅倫斯聖羅倫佐大殿(Basilica di San Lorenzo)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大型教堂,位於該市市中心商業區,是美第奇家族的安葬地。它是佛羅倫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祝聖於393年,位於城牆以外,曾經作為主教座堂300年。
佛羅倫斯聖羅倫佐大殿佛羅倫斯聖羅倫佐大殿

聖芬莉堂(Chiesa di Santa Felicita)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可能是該市僅次於聖老楞佐聖殿的第二古老的教堂。在2世紀,敘利亞希臘商人居住在阿諾河以南的區域,他們將基督教帶到這個地區。該處第一座教堂可能建於4世紀末或5世紀初,供奉聖芬莉。在11世紀新建了教堂,而目前的教堂大體建於1736–1739年。但是修道院在1808-1810年拿破崙占領期間關閉。
瓦薩利走廊經過該堂的立面,此處有一個用厚厚的欄桿保護的陽台,以便讓美第奇家族的大公一家在不與底層的平民混雜的情況下望彌撒。
在教堂前的廣場上,是15世紀的聖芬莉圓柱。
聖芬莉堂聖芬莉堂

聖薩爾維聖彌額爾堂(Chiesa di San Michele in San Salvi)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
該教堂由瓦隆布洛薩會建於11世紀,是一個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在1529年佛羅倫斯圍城期間,該堂被部分摧毀。重建時保持了其原有的風格,只有門廊採用了16世紀風格。教堂的內部為拉丁十字平面,只有一個走道,有一個長方形後殿。食堂內的壁畫《最後的晚餐》(1519年至1527年)是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的傑作。
參考:
Zucconi, Guido. Florence: An Architectural Guide November 2001 Reprint. San Giovanni Lupatoto, Verona, Italy: Arsenale Editrice. 1995: 33.
聖薩爾維聖彌額爾堂聖薩爾維聖彌額爾堂

聖西滿聖猶達堂(Santi Simone e Giuda)
是佛羅倫斯一個教堂,供奉聖西滿聖猶達,位於聖十字廣場領主廣場之間的聖西滿廣場(Piazza San Simone)。目前的建築可追溯到1243年,但在1630年經歷了重大的改建由Gherardo Silvani設計。今天,它隸屬於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
該堂開始於1192年,坐落在城牆外巴迪亞佛羅倫斯巴迪亞教堂修士們擁有的葡萄園間。它在1209年擴建,然後在1243年完全重建。新建築在1247年由主教Ardengo Trotti祝聖,成為本堂區教堂。1527年的阿諾河洪水期間它受到嚴重損壞。認真的修復直到17世紀初才開始。1608年,佛羅倫斯總主教亞歷山德羅 Marzi·美第奇將其升格為修道院,並任命若望·Niccolai擔任首任院長,直到他1642年去世。Niccolai 來自富裕和有文化的托斯卡納家族,他發起翻修教堂。到1619年,增加了卡拉拉大理石的新祭台,唱經樓和Presbytery進行了徹底翻新,得到了巴塞洛繆·伽利略(伽利略的親戚)的資助。改造的下一個階段開始於1630年。它是由Gherardo Silvani設計,而由巴塞洛繆的侄子支付。他也叫巴塞洛繆·伽利略,是馬爾他騎士團騎士、萊奧波爾多·德·美第奇的管家。Silvani裝修的最後階段(裝飾華麗的天花板)於1665年完成。該教堂同時包含伽利略家族和馬爾他騎士團的眾多標誌。
聖西滿聖猶達堂聖西滿聖猶達堂

花之聖母大教堂(義大利語: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一般稱為“主教座堂”,原意完全沒有"百花", 雖然被以訛傳訛沿用, 其實極為誤謬, 不宜稱其為百花,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主教堂。 屬哥德式風格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296年,由建築師阿爾諾夫·迪·卡姆比奧設計,並採用了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著名的圓頂(穹頂)建造,1436年最終完工。 大教堂有著十九世紀哥德復興風格的立面,出自建築師埃米利奧.德法布里斯之手。其外部使用色調深淺不同的白、綠和粉紅多色的大理石塊所鋪砌而成,色彩斑斕而和諧。 整個教堂建築群位於主座教堂廣場,由主教座堂、聖若望洗禮堂和喬托鐘樓構成, 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佛羅倫斯歷史中心(1982年)的一部分,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遊客紛至沓來,是托斯卡尼地區的旅遊勝地。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義大利最大的教堂之一,而其圓頂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磚造穹頂。 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羅倫斯總教區的主教堂,目前的總主教是Giuseppe Betori。
聖約翰洗禮堂位於主教座堂西邊數米,7世紀即已建成,11世紀改建成現在的模樣。為白色八角形羅曼式建築。佛羅倫斯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禮堂三扇銅門上刻有《舊約》故事的青銅浮雕,其中二扇為吉貝爾蒂(Ghiberti)所作,被米開朗基羅贊為“天國之門”。
鐘塔高85米,最初於1334年由大畫家喬托設計並監工,因此俗稱“喬托鐘塔”。屬哥德式建築,由六層方型結構向上堆疊成柱形,外牆鋪白色大理石,純淨優雅。
主教座堂於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發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斷。1367年由全民投票決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點上建造直徑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圓頂。1418年佛羅倫斯市政府公開徵集能夠設計並建造大圓頂的方案。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勝出,為總建築師。在建造拱頂時,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拱鷹架”圓拱木架,而是採用了新穎的“魚刺式”的建造方式,從下往上逐次砌成。主教座堂於1436年3月25日,舉行獻堂典禮。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大圓頂,卻自嘆不如:“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的美。”
大穹頂內部為16世紀佛羅倫斯畫家喬爾喬·瓦薩里所繪巨幅天頂畫《末日審判》。
中殿北牆上有烏切洛所繪《喬凡尼·阿古托紀念碑》和為紀念但丁誕辰200年所繪的《但丁與神曲》(1465年)。
花之聖母聖殿正門花之聖母聖殿正門

聖母百花大教堂為“宗座聖殿”的建築 — 寬闊的中殿,中間是正方形的開間跨,兩側連續的走廊環繞著整個空間。 基本的方形在這些規則連續的走廊里被一再重複,十字的交叉部位,十字的側翼以及聖壇,每個方形都由四個小方形組成,而中殿則包含了四個這樣的大方形。它的形狀是個在交叉處上方為一個穹頂的拉丁十字;而擱在墩柱的尖肋拱頂把中殿和側廊分開。大教堂的尺度非常巨大:長153米,闊38米;中殿的十字交叉通道為90米闊,側拱的高度有23米高,其圓頂更達114.5米高。
阿諾爾福.迪.坎比奧在1296年就已設計了大教堂圓頂的基本特徵。大教堂的建造工程從15世紀起歷一百多年而完成,可是其圓頂的結構未有記載。
圓頂經過一輪競賽,最後由建築師Neri di Fioravante以摒棄使用傳統的哥德式飛扶壁的設計模型當選。圓頂沒有外部的飛扶壁,其全部重量是由放在圓頂基部八角形上的肋骨所支撐,簡化了整個結構,因此它比任何圓頂建築物建得更高和更寬。
在1367年,這個新的建築結構法首次出現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標誌著中世紀哥德式風格的突破與典型的羅馬式圓頂的重現。除了義大利中北部的建築傳統仍然採用哥德式飛扶壁之外,義大利建築師都普遍認為這式樣並不是主流的建築手法,而且當時飛扶壁已被禁止在佛羅倫斯使用。就Neri的設計模型所描述:圓頂內部空間非常龐大,頂部的圓窗將光線入引入大教堂內,就像羅馬的萬神殿;另外圓頂被一層外殼所掩蓋著,以作抵擋天氣變化之用。而它建在一個沒扶壁的八角形的圓屋頂座上。
古羅馬拜占庭的穹頂是利用天然混凝土整體澆鑄的,會在穹頂的起腳處產生均勻的側向推力,又稱“環向應力”。為了平衡環向應力,或者如同萬神殿一般利用厚重的牆垣,或者如同聖索菲亞大教堂一般利用帆拱和側面半穹頂。這兩種作法共同的缺點是需要環繞穹頂設定大量的結構部件,因而只能遠眺穹頂,在近處會被結構部件遮擋視線。為了彰顯穹頂的外型,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建築師已經開始把它高舉。據此,Neri也設計了一個高高舉起的穹頂,使觀者在近處依然可以欣賞其輪廓。與萬神殿相比,教堂穹頂的最大直徑(42.2m)少了不足1m,但是卻遠遠比前者高得多,這進一步增大了平衡側推力的難度。同時作為八邊形基座的牆垣修建得比較薄,以致於即使恢復古羅馬的工藝或者引進,也無法完成穹頂。方案設計師Neri和他的繼任者都沒有解決這一難題。在此後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多次嘗試均以倒塌收場,甚至有人斷言這個穹頂永遠也無法建造起來。
全新工藝
穹頂外觀:白色採光亭和肋架券,磚紅色蹼,褐色鼓座
為了應對挑戰,伯魯乃列斯基沒有試圖重現萬神殿,而是發明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工藝:他將哥德式建築的尖拱和肋架券技術套用到穹頂之上,把殼體結構改為框架結構。這種作法有如下的優點:
肋架券將穹頂分為八瓣,每一瓣中間的“蹼”不再承重,將應力集中到兩側肋上。由此將環向應力轉化為局部應力,祇需要加強肋架起腳處。
蹼不承重,其厚度可以大大降低,由此減輕自重,減少應力。
尖拱代替圓拱,減少側推力。
穹頂的輪廓是全新的:它將古羅馬的半球體大大地拔高。它距離地面有52米(171英尺),全長44米(144英尺),可是當時托斯卡尼沒有足夠的木材去搭建這樣大的支撐架。布魯內萊斯基還是仿萬神殿穹頂的造型,並能夠在不需要木製的支撐架的情況下建造圓頂。首先,他採用以砂岩和大理石製成的雙殼設計,包圍著圓頂的內外層;另外由於磚的重量比石頭輕和更容易成形,於是他把傳統的石材換成了磚材,因此使整個圓頂的重量減輕。準備設計穹頂的時候,其下部牆垣已經在整個建築過程,布魯內萊斯並沒有公開圓頂的設計圖。為了向工匠說明他的結構設計,在雕塑家多納泰羅(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和納尼.迪.邦克的幫助下,他用木材和磚材造了一個圓頂模型作為指導。不過這個模型是故意不完整的,目的是確保布魯內萊斯基對整個工程的掌控權。直至今天,這個模型仍展出在大教堂的博物館(義大利語: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中。
同時,布魯內萊斯基亦巧妙地解決了圓頂向外分散的問題。他將一組四條石鏈和鐵鏈圍成桶圈狀,然後成水平線把它們嵌進圓頂內部:頂部和底部各有一條,而其餘兩條分別平均地放置於它們之間。在第一和第二條石鏈之間則放置第五條木造的鏈條。基於圓頂呈八角形而不是圓形,因此一條簡單的鏈條便可將全部的壓力施加在八個角上,就像用桶箍擠壓著圓頂。這些鏈條需要具有足夠的堅固性,以保持其八角形形狀,以免圓頂變形。由於每層磚石都是一個水平拱,受“定心”效應的影響下,壓力互相抗衡,所以圓頂能在沒有支架支撐下建成,正如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大教堂。另一方面,那些假想的“圓形”能被包嵌於八角形的內圓頂中,這正是支撐起整個圓頂的結構。
布魯內萊斯基採用了“魚刺形”的模式建造圓頂,磚石從下往上逐層砌成,這樣磚石的重量便能轉移到距離圓頂最近的垂直肋骨。可是,外圓頂的基部和頂部分別只有60厘米(2英尺)和30厘米(1英尺)厚,這厚度並不足以包嵌這些鏈圈。要形成這樣的“圓”鏈圏,我們可從兩個圓頂之間的空間觀察得到,布魯內萊斯基在外圓頂的九個不同立面把其八個角的內側加厚,從而構成九個磚石環形結構。為了抵消環向應力,外圓頂並沒有嵌入鏈條,而全靠與內圓頂的底連線起來。
洗禮堂的銅門是吉貝爾蒂的作品“天國之門”洗禮堂的銅門是吉貝爾蒂的作品“天國之門”

佛羅倫斯天主聖三大殿(Basilica di Santa Trinita)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堂,是“Vallumbrosan”修會的母堂,1092年由一位佛羅倫斯貴族創建。附近是阿諾河上的天主聖三橋。現存的教堂是1258–1280時所建。
這座教堂大約有20個小聖堂,收藏了許多藝術傑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右側第6個小聖堂薩塞蒂小堂,弗朗切斯科·薩塞蒂是美第奇銀行的經理。其15世紀壁畫傑作由多米尼哥·基爾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創作,包括《聖方濟各》和《預言基督誕生》( 1482年至1485年),以及《三王來朝》(1485年)。在入口處是《西比爾通知奧古斯都皇帝基督來臨》。其中一幅描繪《聖方濟各使墜落斯皮尼宮的男孩復活的奇蹟》。《方濟各接到教宗洪諾留的命令》放置在領主廣場
天神之后堂(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一個現已解散的天神之后修道院的教堂。它屬於卡馬爾多利修會,是本篤會的一個分支。該修會由聖羅穆亞爾德於1012年在阿雷佐附近的卡馬爾多利創立,因此而得名。該建築歷經多次改建,已經很少保留中世紀建築原貌。
該修道院在文藝復興初期曾是一個主要研究中心,這裡的寫字間以出產高品質的手稿而著稱,今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畫家洛倫佐·摩納哥,曾有一段時間以修道為職業,但最終他還俗離開了。然而,他在修道期間及之後,都為該修道院和卡馬爾多利修會其他機構創作了一系列的藝術品。
“學者圓形堂”(Rotonda degli Scolari)是修道院建築群的一部分,1434年,由美第奇家族委託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設計。在其核心,有一個八角形的圓頂空間,周圍環繞著八個附屬空間。
  
天神之后堂天神之后堂

佛羅倫斯巴迪亞教堂(Badìa Fiorentina)
是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位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市中心的Proconsolo街。但丁幼年成長的但丁故居就在教堂對面,1910年重建作為但丁博物館。在他著名的《神曲》中回憶聽到這裡彌撒中的歌唱和額我略聖詠。1373年,喬萬尼·薄伽丘在毗鄰巴迪亞教堂北門的聖斯德望小堂發表 關於但丁《神曲》的著名演講。
巴迪亞修道院由伯托斯卡納爵夫人創立於978年,以紀念她已故的丈夫,當時屬於本篤會,曾是中世紀佛羅倫斯的主要建築物之一。1071年修道院內建立了醫院。教堂的鐘聲標誌著佛羅倫斯一天的主要部分。1284-1310年,原來的羅曼式建築重建為哥德式建築,但在1307年,部分教堂被拆,以懲罰修士逃稅。1627-1631年,該教堂進行巴洛克改造。突出的鐘樓完成於1310-1330年,下部為羅曼式,而上部為哥德式。
修士們每天下午6時唱晚禱,下午6:30彌撒。當地人和遊客都以參加晚禱或彌撒作為在佛羅倫斯最美的體驗之一。
參考:
Alighieri, Dante. The Divine Comedy 3: Paradise. Translated by Dorothy L. Sayers and Barbara Reynol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2: 188 (15.97–99).
Anne Leader, The Badia of Florence: Art and Observance in a Renaissance Monastery (Bloomington, IN, 2012).
  
巴迪亞教堂巴迪亞教堂

巴齊瑪利亞瑪達肋納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Maddalena dei Pazzi)
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建築群,包括教堂和一個前修道院,位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堂名中的巴齊是該堂的主保聖人,來自巴齊家族的一位聖衣會修女,1669年封聖。
參考:
Borsook, Eve. Vincent Cronin (general editor), 編.The Companion Guide to Florence. Harper Collins. 1991: pages 248.
巴齊瑪利亞瑪達肋納堂巴齊瑪利亞瑪達肋納堂

斯科洛皮聖若望堂(義大利語:Chiesa di San Giovannino degli Scolopi)是佛羅倫斯市中心的一個羅馬天主教教堂。
從1351年至1554年,此處原為聖若望小堂。1577年,科西莫一世下令為新到來的耶穌會建造新的教堂。兩年後開始動工,1661年完工。耶穌會在1775年被取締,於是該堂歸屬公教學校司鐸修會教堂或斯科洛皮神父。
  
斯科洛皮聖若望堂斯科洛皮聖若望堂

新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坐落在佛羅倫斯主要的火車站,同名的新聖母車站對面,按年代而言,這是佛羅倫斯第一座宗座聖殿,也是道明會在該市的主要教堂。
這座教堂、連同毗鄰的修道院,由於佛羅倫斯最重要的家族的慷慨捐助,收藏了一批無價的藝術珍寶,特別以哥德式和早期文藝復興大師的壁畫而著稱。
這座教堂之所以被稱為“新”聖母大殿,是因為它是建造在9世紀聖母祈禱所的地基上。當這塊地基在1221年歸屬道明會時,他們決定在此修建一座新教堂和毗鄰的修道院。這座教堂是由2位道明會修道士,Sisto Fiorentino 修士和 Ristoro da Campi修士設計。教堂始建於13世紀中葉(大約1246年),大約完成於1360年,在 Iacopo Talenti 修士的監督下,完成了羅曼式-哥德式的鐘樓和聖器室。當時,托斯卡納哥德式正立面還只完成了下部。3座大門的上方為半圓拱,而正立面下部的其餘部分設計了盲拱,由壁柱分開,冠以貴族墳墓使用的綠白條紋。同樣的設計也見於毗鄰墓地的圍牆。這座教堂於1420年祝聖。
當地的紡織品商人Giovanni di Paolo Rucellai,委託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設計了黑白相間的大理石的教堂正立面的上部(1456-1470)。當時他已經因擔任里米尼馬拉泰斯塔教堂(Tempio Malatestiano)的建築師,以及建築學論文De Re Aedificatoria而出名。阿爾伯蒂還設計了佛羅倫斯魯切拉宮(Palazzo Rucellai)的正立面。
新聖母大殿新聖母大殿

老橋聖斯德望堂(Chiesa di Santo Stefano al Ponte)
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個羅馬天主教教堂。
該堂始建於11-12世紀,為羅曼式建築。多色大理石立面。內部有三個走道。在14世紀,外觀進行了翻修。原來的立面,只保留了大門附近的大理石。1631-1655年,教堂內部的三個走道改為一個開放式大堂,並增建了地下室和唱經樓。附屬 教區博物館收藏有喬托的聖母像
參考:
Zucconi, Guido. Florence: An Architectural Guide November 2001 Reprint. San Giovanni Lupatoto, Verona, Italy: Arsenale Editrice. 1995: 33 and 101
老橋聖斯德望堂老橋聖斯德望堂

耶穌佩萊格里諾小聖堂(Oratorio di Gesù Pellegrino)
是一座小聖堂,位於佛羅倫斯聖加洛Gallo街和 Arazzieri街轉角。
該堂最初名為聖救主堂。1313年主教建立朝聖神父招待所。聖安多尼總主教將堂名改為聖雅各伯堂,並建立年老神父養老院。
1585年至1588年,在美第奇家族的贊助下,改建教堂。內部的壁畫和三幅祭台畫《耶穌生平》 (1590)出自風格主義畫家喬瓦尼·巴爾杜奇。
耶穌佩萊格里諾小聖堂耶穌佩萊格里諾小聖堂

菲耶索萊聖羅穆魯斯主教座堂(義大利語:Cattedrale di San Romolo)
是天主教菲耶索萊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大區佛羅倫斯廣域市的菲耶索萊,主保聖人是菲耶索萊的羅穆魯斯。該堂為羅曼式建築風格。
歷史
該堂原在山下,修建在菲耶索萊的羅穆魯斯殉道的地點。目前的教堂建於1028年,因為主教希望設在城牆以內。鐘樓建於1213年。舊堂則改為本篤會修道院,1778年關閉。
參考:
Hemans, Charles Isidore. A history of mediaeval Christianity and Sacred art in Italy 1. Williams and Norgate
菲耶索萊聖羅穆魯斯主教座堂菲耶索萊聖羅穆魯斯主教座堂

阿諾河聖雅各伯堂(義大利語:Chiesa di San Jacopo Soprarno;希臘語:Ι.Ν. Αγιος Ιακοβος)是義大利佛羅倫斯一個教堂。
該堂建於10–11世紀,為羅曼式建築。後經多次改建。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史學家喬爾喬·瓦薩里的研究,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在這裡修建了里多爾菲小聖堂,其建築元素後來用於他的聖母百花聖殿著名的穹頂。這個小堂現已損壞。自從1542年該堂屬於方濟各會。1580年,科西莫一世下令翻新入口門廊,使用建築師貝納迪諾拉迪。鐘樓由Gherardo Silvani設計於1660年。
1966年的阿諾河洪水損壞該堂。災後修復時恢復了一些歷史建築特徵。
參考:
Millingchamp Vaughan, Herbert. Florence and her Treasures.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11: 64.
^ Zucconi, Guido. Florence: An Architectural Guide November 2001 Reprint. San Giovanni Lupatoto, Verona, Italy: Arsenale Editrice. 199
阿諾河聖雅各伯堂阿諾河聖雅各伯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