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

佛學入門

《佛學入門》是2008年4月1日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聖嚴法師。該書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了佛教發展的基本脈絡,還原了佛教的本來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基本介紹

  • 書名:佛學入門
  • 作者:聖嚴法師
  • ISBN:9787561340561
  • 類別:圖書 >>  宗教 >> 佛教
  • 頁數:199
  • 定價:¥18.00
  •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4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紙  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概括,佛教,四聖諦,五蘊,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了佛教發展的基本脈絡,還原了佛教的本來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概括

聖嚴法師根據當代佛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地勾勒出了佛教發展的基本脈絡,還原了佛教的本來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義。本書的內容,涵蓋了三層面:一是關於佛陀的示現,是從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來談佛教的出現及基本思想,包括釋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義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團發展;其次講佛教的基本教義,由聖嚴的幾篇講稿集結而成,包括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因果與因緣,唯心與唯名,活佛與活菩薩。第三是講修持方法,即一般大眾於生活中可以活用、運用的修行方法,包括學佛的基礎,在家居士如何學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

佛教

自從佛陀創始了教團之後,到目前為止,大致上分成兩大系統,在世界各地傳流下來。南方的小乘系統,有錫蘭、緬甸、泰國、高棉、寮國、越南等;北方的大乘系統,有中國(包括西藏)、朝鮮、日本等。它與世界性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並稱為四大宗教之一;但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點,在於「無神」的教義。不論任何宗教,若非崇拜多神的偶像,便是信奉一神的主宰;實際上,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同出於一個根源,同屬於一神信仰的宗教。唯獨佛教,別樹一幟,主張因緣與因果,否定神的權威;因此,普通人以為,不信神的主宰,便會落於唯物的思想,站在佛教的立場,既不偏向唯神論的迷信,也不走向唯物論的極端,主張以合理的身心,促進個人以及協助他人的人格之完成。
誰能達到這個目的,他便是成了佛陀的人。佛陀將他自己成佛的經驗和方法,告訴他的弟子們,弟子們一邊照著佛陀的話來修行,同時也輾轉地告訴他人,這便是以成佛的方法,教化人類大眾的佛教了。
佛教既然不同於唯神論和唯物論的偏激,所以是平易近人的宗教,更是寬容博大的宗教。

四聖諦

佛陀的教法如何呢?不用說,佛陀是經過了印度原有宗教思想的薰染,而再予以審察的結果,開出了新鮮合理而偉大的智慧之花,那便是以「四聖諦」(catursatya)──四種轉凡夫為聖人的真理。雖然,在這四條真理之中,沒有告訴我們宇宙的起源為何?但卻為我們解答了宇宙的存在以及人生的價值問題,更為我們說明了人生的歸向以及達到永恆目的的實踐方法。事實上,整個的宇宙,便是一個無限的存在,我們對於空間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產生出分辨的認識,乃是由於我們在無限的存在之中,自我局限於有限的存在之故,假如擺脫時間和空間的範圍,當下便進於無限的存在,和整個的宇宙相等。
至於,在此無限的宇宙之中,何以會產生了有限感覺的凡夫眾生?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佛陀對此,沒有加以解釋,僅謂「法爾如是」,也就是說自然如此的。
因為有了凡夫眾生,始有宇宙之存在的感受,故也可說,凡夫眾生,並非來自宇宙的分裂,或所謂上帝的創造,乃是本來就有的,無法追究其起源的;因為宇宙本身,沒有時空的界限,存在於宇宙中的凡夫眾生,亦無時空的起點可求,所謂起訖和來往,僅是凡夫眾生的幻覺,不是宇宙本體的真相。所以釋迦世尊,不談宇宙和人生的創始,並且堅決否認上帝創造世界之說。佛陀只教我們如何從有限存在的凡夫眾生,轉變而成無限存在的大解脫者,凡夫眾生的憂悲苦惱和生老病死,均系由於對於種種幻景的貪求、嗔拒、無智慧,故被幻景所左右,以致身陷於幻景的有限之中。由此可見,我們所感受的有限存在,並非真實的存在,乃是虛幻的存在。佛陀的教法,便是指點我們:循著一定的方法,從迷幻的有限之中走出來。具體的說,便是「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佛陀為了說明此一時空範圍之形成的因素,而宣說的苦聖諦,便是佛陀的宇宙本體論了。也就是說,以佛陀的智慧,所見的宇宙之形成,乃是由於凡夫眾生,對於如下的五種對象(五蘊)的執著,有此五種對象,構成自我的觀念,由於有了自我的意識作用,便引來了不自在、不滿足、不完整的感受;這些感受,便是苦惱。

五蘊

構成凡世間的要素者,名為五蘊或五陰(skandha):
(1)色蘊:(rupa-skandha)──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境。這是構成自我觀念的物質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觀的身體及客觀的環境。
(2)受蘊:(vedana-skandha)──此為對於五境的接觸,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當身體的五根(五種官能),和其所在環境中的事物,發生了感觸的心理活動。
(3)想蘊:(sanjna-skandha)──此為由感觸而變成接受的心理活動,例如與順境接觸所感到的欣樂,與逆境接觸所感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4)行蘊:(samskara-skandha)──此為產生了苦樂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後,接著生起的貪慾、嗔惡,或與之不相關涉的其他心理活動。通常的情況,總是對於可悅的事物,起貪慾心;對於不可悅的事物,起鎮噁心,但是也有覺得無關痛養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
(5)識蘊(vijnana-skandha)──此為更進一步,對於所接觸的境物,了別識知,即是意念或意識的活動,也即是心的主體。前面的受、想、行三蘊,是心體的現象,識蘊才是心的主宰。故也可將受、想、行的三蘊,稱心王所有之法,識蘊便是心王。凡夫眾生的生生死死,生來死去,死去生來的主體,便是這個被稱為識蘊的心王。一般人稱之為靈魂,但是,佛教不稱為靈魂,而稱為識,因為,識和一般人所說的靈魂,觀念頗有不同,靈魂好像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普通人把人的生死,比作搬家,從破了的老家,搬進新建的家,屋子雖換了,住屋的人卻未變換。至於佛教所說的識蘊,乃是隨著各人的善惡行為,經常都在變化不已的,因為,人的善惡行為,不是讓什麼天曹地府的神明記在生死簿中,而是隨時積儲在各自的識蘊之中,再根據善惡的輕重類別,感受不同的生死果報。
可見,以上五種構成凡夫眾生之自我存在的要素,乃是物質世間和精神世間的綜合,從這觀點來看佛陀,他既非唯物論者,也非唯心論者,而是心物合一論者。

作品目錄

上篇 佛陀示現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義
佛陀的教團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義
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因果與因緣
唯心與唯名
活佛與活菩薩
下篇 修持方法
學佛與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小乘當真不好嗎
佛子能拜鬼神嗎
念佛與助念
學佛的基礎

創作背景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了一千九百年的歷史,中國的整個文化,也都接受了佛教文化的薰陶,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因了民間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傳說而湮沒。到晚清以來,許多略具新知的人們,把佛教看作充滿了牛鬼蛇神的低級迷信,也以為佛教的存在,不過是舊社會給我們留下了一截尚未蛻化掉的尾巴而已。
因此,促使星雲大師根據個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時代思想的要求,著作此書。星雲近幾十年來,在修行和講經弘法之餘,也經常受邀請演講及到世界各國指導禪修,他的庶務工作也相當繁忙,在緊迫忙碌的情況下,寫出此書,是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作品賞析

結構分析
《佛學入門》一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了佛教的起源、佛教的教義以及佛教的修持方法。全書分為三篇。第一篇講述佛教的出現、佛陀的經歷等內容,通過這些內容,解釋了什麼是佛教,佛教為什麼出現在印度,佛陀如何傳教,佛陀的生活經歷、普法經歷等等內容;第二篇講述了佛教的基本教義,闡述了佛教的信仰與教義、因果因緣、唯心與唯名、活佛與活菩薩等內容,各章節均選自聖嚴在各地的演講內容;第三篇講解了佛教修持方法,同樣是整理了聖嚴的多次演講,通過章節的劃分,講述了學佛與日常的生活、在家居士如何學佛、學佛與助念、學佛的基礎等。
相關評價
法師的心語,猶如智慧的明燈,清心的甘泉,點點滴滴滋潤著我的心靈。——張國立
“老師”對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師只是一種世俗的尊稱。佛教並沒有什麼名師、大德這種名相,講求的只是師徒間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執著名師,因為再有名的師父也不能把你變成佛,只能為我們指出心靈的路,但還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像我來見聖嚴師父,就是因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須向一位有智慧型的老師請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對不對,路對不對,師父能夠為我指引,哪裡要注意、哪裡要改變、哪裡要做。——李連杰
聖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禪師,我對他的學問與智慧極具信心。我很慶幸能身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東西方為佛教所做出的貢獻。——一行禪師
聖嚴師父的德行讓我感佩,閱讀師父的著作,我得到很多啟發。對我而言,佛法愈來愈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我看待人事物的角度也因此寬廣許多,在創作上如此,生活上如此,婚姻、家庭、親子關係莫不如此。——朱德庸

作者簡介

聖嚴,1930年出生,少年出家,曾於高雄山中閉關六年,後留學日本,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雜誌社編輯、教授、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建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在國內設立禪修、文教、慈善等基金會,而分支道場亦遍及歐、亞、美、澳等各大洲。
佛學入門
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國際知名的禪師,長年在國內外推動“心靈保護”、“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余遺力。他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包括總統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行政院社會領袖和風獎、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山學術著作獎、斐德烈二世和平獎等十多種。出版著作一百多種,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他曾應邀為《中華日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紙,及《天下》、《康健》等雜誌撰寫專欄。聖嚴法師的電視弘法節目《大法鼓》播出逾十二年,實用且生活化的內容,深獲觀眾的好評,本套叢書即集結了該節目內容的精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