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鉀周期性麻痹

低血鉀周期性麻痹

低血鉀型周期性麻痹(hypokalemicperiodic paralysis)是以骨骼肌反覆發作弛緩性麻痹及發作時血清鉀降低為主要特徵。本病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不完全外顯率

基本介紹

臨床表現,概述,表現,診療,診斷依據,病理說明,治療說明,致病簡介,病因案例,案例簡介,

臨床表現

概述

本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不完全外顯率。致病基因位於1q31~32。家族史明顯,但散發病例也有報告。據報導88%病例首次發病在20-40歲男性多見。發作間歇期患兒多無任何症狀,無肌萎縮。間歇期可自數日至數年不等。發生麻痹的時間不定,以睡醒及休息時多見。過食碳水化合物、受涼、精神緊張、外傷、感染及經期等均為誘發因素。有時可因肢體浸入冷水而誘發局部弛緩性麻痹。將該肢體繼之侵入溫水後可漸緩解。

表現

發作前往往有前驅症狀,如肌肉僵硬,疲乏,四肢知覺異常,睏倦,頭痛等,或於發作前一日有興奮、神經過敏、憂慮、煩渴等症狀。較大兒童對於發病及其嚴重程度多能預知。麻痹常自四肢近端肌肉開始,尤其常見的首發症狀是夜間睡眠或清晨起床對稱雙下肢無力,近端重於遠端。麻痹範圍大小不一,從幾個肌群乃至全身。輕者僅有全身乏力,尚可行走;重者除顏面肌,眼肌,與發音和言語有關的肌群、膈肌、括約肌外,全身的骨骼肌均可受累。麻痹程度可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如麻痹範圍廣泛者,有時可致呼吸障礙,心界擴大或心力衰竭。發作期間腱反射減退或消失感覺正常,知覺及意識亦無變化。每次發作持續時間短至1~3小時,多則6~24小時,個別病例可長達1周左右。
1891年Oppenheim首先報導周期性麻痹患者可發生永久性肌病。可見於兒童,青少年及成年人。曾確診一例,其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近端肌無力和肌萎縮,尤以盆帶肌,股四頭肌無力為著,肩帶肌和頸肌相對較輕。本病輕者多被忽視,重者可波及肢體遠端肌群,甚至喪失肌肉功能,只能坐輪椅或臥床不起。據報導,永久性肌病與麻痹發作的頻數及嚴重程度無關;但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大,該病發生率越高,症狀更重,由此支持本病實質為肌肉組織進行性受損的觀點。
當麻痹發作時,患兒血清鉀可降低,心電圖示P-R與2-T間期延長,出現u波,ST段下降及T波低平、倒置等。發作期間肌電圖可顯示肌原性受損。本病可反覆發作,嚴重者常死於心力衰竭或呼吸障礙。一般說,中年後有發作減輕的傾向。

診療

診斷依據

①病史提供發作性骨骼肌弛緩性麻痹而無感覺障礙。②發作時血清鉀低於3.5mmol/L。予鉀鹽治療有效;③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繼發性低血鉀麻痹。
對個別疑似病例在心電圖監護下,進行葡萄糖誘發試驗可有助診斷。試驗前患兒血鉀及心電圖正常,然後患兒口服葡萄糖50克(2g/kg),同時皮下注射胰島素10u(0.4u/kg)後,每隔1小時觀察肌力,血鉀及心電圖變化。如果在觀察過程中,患兒出現肢體無力,血清鉀遞減至3.5mmol/L以下,說明本試驗結果陽性。該法簡便易行,安全可靠。但實驗結果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本病,因試驗時某些患兒可不對葡萄糖和胰島素產生反應。對首次發作者,應與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多發性肌炎,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繼發性低血鉀性麻痹相鑑別。

病理說明

病因尚未明確,目前認為與鉀離子濃度在細胞內外的波動有關。由於發作前鉀排出量未見增加,故推測發作期血清鉀降低可能系因血鉀移向肌細胞所致。電生理研究證實,肌細胞外鉀濃度降低時,肌膜處於超極化狀態。肌肉對神經的刺激反應降低,可能導致肌肉麻痹。病理學所見,於發作期間進行肌肉活檢發現,肌漿空泡形成,空泡內含有糖原,提示本病可能為肌纖維內碳水化合物代謝缺陷所致,當肌肉功能恢復,空泡即消失。一般本病發作間期的肌活檢應顯示正常。當病變成為不可逆時,則為永久性肌病(permanent myopathy,PM),因而PM患者即使在發作間期肌活檢也可見到空泡等變性改變。

治療說明

發作時可鼻飼或口服氯化鉀0.1~0.2g/kg,必要時可於15~30分鐘後再服1次。病情嚴重出現心律不齊或呼吸肌麻痹者,應在心電圖監護下緩慢靜脈滴入含鉀40mmol/L溶液。據報導乙醯唑胺有控制發作,改善肌力的作用,每晚睡前服用一次氯化鉀也可預防發作。同時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限制鈉鹽攝入,應儘量避免誘因,如受寒,運動過度等。

致病簡介

病因案例

甲亢可導致低血鉀周期性麻痹
周期性麻痹是一組與鉀離子代謝有關的代謝性疾病。國外報導周期性麻痹有家族史,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我國本病有家族史者極為罕見,以散發性低血鉀性周期性麻痹最為多見。極嚴重者可有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以及心律失常等。周期性麻痹是一組與鉀離子代謝有關的代謝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馳緩性骨骼肌癱瘓或無力,持續數小時至數周,發作間歇期完全正常。發病機制不清楚,普遍認為與鉀離子濃度在細胞內外的波動有關。根據發作時血清鉀濃度之不同,可分為低血鉀、高血鉀和正常血鉀三型。國外報導周期性麻痹有家族史,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在我國本病有家族史者極為罕見,以散發性低血鉀性周期性麻痹最為多見。低血鉀型好發於青壯年,常因飽食、過勞後於夜間發病,四肢無力持續數小時至數天。高血鉀、正常血鉀型多在10歲前起病、高血鉀型常於白天運動後發作,持續時間不超過1小時。正常血鉀型常在夜間睡後發作,四肢無力持續大多在10天以上。

案例簡介

[症狀體症]
1.低血鉀型:於清晨或半夜醒時出現四肢無力,下肢重,上肢輕,近端重,遠端輕。四肢肌張力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可伴口渴、心慌、肢體酸痛、腫脹、針刺樣或蟻走感;極嚴重者可有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以及心律失常等。2.高血鉀型:四肢無力同低血鉀型相似,但程度較輕;常伴有肌肉疼痛性痙攣和肌強直,多見於面肌、舌肌和雙手的肌肉。3.正常血鉀型:四肢無力同低血鉀型相似,或僅選擇性地影響某些肌群,如小腿肌或肩臂肌等;可伴輕度吞咽困難和發音低弱。
[診斷依據]
1.以往有類似發作史;2.可有飽食、寒冷、過度疲勞、酗酒或套用無鉀高糖等誘發因素;3.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的四肢對稱性弛緩性癱瘓,其特點為下肢重、上肢輕,近端重、遠端輕;4.部分病人可有口渴、心慌和肌肉脹痛;5.血清鉀降低或升高或正常;6.心電圖有低鉀改變或高血鉀改變;7.肌電圖檢查提示電位幅度降低,數量減少。完全癱瘓時運動單位電位消失,電刺激無反應;8.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低血鉀、高血鉀。
[治療原則]
1.去除誘因;2.調整血鉀,低鉀者補鉀,高鉀者補鈣,正常血鉀者補鈉;3.中醫治療。
[療效評價]
1.治癒:臨床症狀和體徵消失,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伴發疾病控制,無復發跡象。2.好轉:臨床症狀和體徵改善,實驗室檢查好轉。3.未愈:臨床症狀體徵無改善,實驗室檢查無好轉。
[專家提示]
首次發生本病常使患者和家屬親友驚恐、害怕、不知所措。本來健康的手腳一下子就動不了啦,發生本病後,應及時將病人送醫院診治,最好是到神經科就診。大多數專科醫生能夠很快做出診斷,多給患者服用一種叫做“氯化鉀”的藥水。醫生還將診斷你為什麼會發生本病,並建議你做有關檢查。為了預防本病發作可服用乙醯唑胺等藥物。但重要的是應避免劇烈運動、寒冷刺激、過飽或飢餓、情緒緊張、甜食過多、過度飲酒等,做到合理飲食。
甲狀腺機能亢進可導致低血鉀周期性麻痹
甲狀腺機能亢進所致周期性麻痹為一罕見疾病,主要表現為上下肢及軀幹軟癱發作伴隨電興奮和反射的消失,嚴重時所有的骨骼肌包括呼吸肌均陷入麻痹。其男性比女性多,甲狀腺機能亢進伴周期性麻痹,日本統計占本病1.6%~8.3%,而男性高達10%,國內報告占3%。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周期性麻痹可造成低血鉀,因甲亢患者糖負荷或飽餐後血糖水平升高,激發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加強,血中胰島素水平升高。隨著糖氧化分解利用過程加快,促使細胞外k+迅速移向細胞內,使血鉀分布異常;又由於甲狀腺機能亢進時經常腹瀉,消耗增多,k+丟失多,如較長時間得不到治療,必然會導致低鉀;另外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TSH減少也可以導致低鉀;甲狀腺激素能增強組織Na+-K+-ATP酶的活性,它將進一步增加細胞內K+,從而促成細胞外K+低下,這一作用進一步造成了低血鉀。
甲狀腺機能亢進周期性麻痹多見青年男性,每因飽食寒冷等誘發。肢體乏力、軟癱多從下肢開始逐漸上移,持續數小時到數天。檢查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低或消失。其證屬虛證。擬滋補肝腎,補益心脾。取中脘益氣建中,理氣和胃太淵肺經原穴,脈氣會聚之處,輔佐心臟調節血液循環;神門補心氣,養心血;太溪腎經原穴,滋陰壯陽,補益腎氣;大陵心包經原穴,補心氣,養心血,推動氣血運行;太沖補心氣,條達氣機,補益肝血;關元人身陰陽交接之處,是足三陰、任脈交會穴,具有溫補脾腎,振奮心陽,培元固脫的作用,有提高免疫功能。
中醫治療周期性麻痹
通過藥物對五臟原穴等腧穴刺激,促使氣血在經脈中正常運行,調整了機體的虛實,使人體陰陽達到平衡。此法是根據《內經》"氣行五十營於身,一日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的理論而採用的一種獨特療法。人體的氣血在臟腑經脈之中,按時間順序依次灌注,晝夜不停地循環五十個周次,以運五臟的精氣。這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太過或不及,皆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藥治療五腧穴等是建立在中醫獨特的整體理論體系上,以五臟為中心,經脈為聯繫,形成了一個循環體。
中醫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周期性麻痹,可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性,並改善免疫功能。垂體-腎上腺軸是一個反饋調節系統,正常情況下,甲狀腺主要受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TSH)的調節,TSH在血清中水平主要由垂體控制,而垂體分泌TSH的功能又受血清中T3、T4水平的負性反饋影響[4]。治療後病情控制,病人血清中TSH明顯升高,T3、T4明顯下降,治療後對垂體-甲狀腺調節功能有一定程度影響,使其免疫功能趨向正常的同時,甲狀腺功能亦恢復正常。甲狀腺機能亢進被控制後,周期性麻痹表現可以消失。
採用中醫非手術治療此病比較好,標本兼治,採用中醫藥治療,治療效果穩定、理想且無任何副作用,治癒後不復發。
中醫根據患者的證候辯證施治,制定出治療方案,控制病情,緩解症狀,使病人逐漸康復,患者生活中要注意保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