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菩薩聖誕

【伽藍菩薩聖誕】伽藍菩薩聖誕在農曆五月十三。伽藍,僧伽藍摩的簡稱,華譯為眾園,即僧眾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伽藍菩薩即指保護伽藍的諸位菩薩,這並非一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伽藍菩薩聖誕
  • 人物:伽藍菩薩
  • 解釋:指佛教的護法神
  • 伽藍神:保護伽藍(寺廟)的神
  • 時間:農曆五月十三
簡介,伽藍菩薩,給孤獨長者,祇陀太子,波斯匿王,關公,佛教常識,三論宗,喻伽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

簡介

伽藍菩薩

指佛教的護法神。伽藍神: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伽藍聖眾菩薩。早期寺院中通常以給(ji)孤獨長者、祇陀太子和波斯匿王為代表伽藍菩薩,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寺院伽藍殿供奉還是這三位佛教早期的大護法。待到後世關公歸佛的故事流傳開來之後,便以關公形象代表伽籃菩薩的形象多了起來。
伽藍菩薩聖誕

給孤獨長者

給(ji)孤獨長者,名須達多,梵語sudatta的音譯。意譯為“善與”、“善給”、“善授”等。古 印度 拘薩羅國 舍衛城 富商, 波斯匿王 的大臣, 釋迦 的有力施主之一,號稱 給孤獨 。後皈依佛陀。與 祇陀太子 共同施佛精舍,稱 祇樹給孤獨園 。 晉 法顯 《佛國記》:“ 拘薩羅國 舍衛城 ,城內人民希曠,都有二百餘家,即 波斯匿王 所治城也。 大愛道 故精舍處 須達長者 井壁,及 鴦掘魔 得道般泥洹繞身處,後人起塔,皆在此城中。”《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大覺世尊於 舍衛國 祇樹給孤之園 ,宣說此經…… 須達 為人慈善,好給濟於孤貧,是以因行立名 給孤 。布金買地,修建伽藍,請佛延僧,是以列名經內。“

祇陀太子

祇陀,梵名 Jeta,巴利名同。 又作只多太子、逝多太子、制多太子。意譯為勝太子、戰勝太子。為中印度舍衛國(梵 S/ra^vasti)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之皇太子。太子將其所擁有之祇園獻予佛陀,由長者須達在此建立祇園精舍。太子後被異母弟毗琉璃王(梵 Viru^d!haka)所殺。(中阿含卷二十八教化病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法句譬喻經卷一)

波斯匿王

波斯匿,梵名 Prasenajit,巴利名 Pasenadi。又作缽邏犀那恃多王、缽囉洗曩喻那王。意譯勝軍王、勝光王、和悅王、月光王、明光王。為中印度憍薩羅國(梵 Kaus/ala)國王,約與釋尊同時。住舍衛城(梵 S/ra^vasti^),為釋尊教團之大外護者,兼領有迦屍國(梵 Ka^s/i),而與摩揭陀國並列為大強國。
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載,如來成道未久,波斯匿王即位,欲娶釋種之女,釋迦族之摩訶男(梵 Maha^na^ma)乃選婢女之女妻之,王立為第一夫人,生子名毗流勒(梵 Vid!u^d!abha)。
王初暴惡無信,歸佛後,屢蒙佛陀教化,篤信佛法,曾與其夫人摩利迦(梵 Mallika^,即末利夫人)問答,得“人皆深愛自己”之結論,其後,請教釋尊,其對話迄今仍知名於世。世壽八十;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謂王隨壽在世,命終之後,毗流勒為王。然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八、西藏佛傳等所記與此不同,謂王乃因太子毗流勒篡位,於逃亡途中餓死。(雜阿含經卷四十二、卷四十六、中阿含卷六十愛生經、長阿含卷六小緣經、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卷二十八、卷四十三、出曜經卷八、四分律卷十五、卷十六、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七、卷二十六)

關公

(或稱為關帝)原是來自三國蜀漢的歷史人物,為劉備手下的大將,以剛正不阿的個性出名,之後在北攻曹魏時被孫權殺害,後代民間信仰將關羽奉之為神,用來驅逐危險,至北宋時被納入人們膜拜的道教神祇,而佛教因為普及後逐漸民間化,融合各種信仰,也把關帝當作崇拜的神祇,稱為「伽籃菩薩」。伽籃菩薩與韋馱菩薩是佛教大護法,伽籃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關帝的五官及表情刻劃均以豪氣奔放為準則,眼眉都表現出雄赳赳的英氣,濃烈的黑色系和深紅的臉部底色造成強烈的對比,也反映關公寧死不屈的強硬。面部的立體性,嘴部的黑色長須於後代加上,風格寫實,而關帝頭飾為黑帽上加以繫結之垂帶。??我們見到的伽籃菩薩像穿圓領寬大之深綠袍,胸前加掛一盔甲,展現出華麗富麗之氣。除了腹前和膝部有飛龍紋外,還有散布袍身的雲紋,及袖邊、衣擺的花瓣紋,以紅和橙色裝飾。加有一層外袍。關帝腳穿用簡單線條點綴的黑鞋,腳尖略向上點。手持青龍偃月刀這種特定形式的穿著於十二世紀定型。

佛教常識

中國佛教是由漢語系佛教亦稱大乘佛教、巴利語系佛教亦稱南傳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藏語系佛教亦稱喇嘛教三部派組成的。其中,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全國僅雲南獨有。由於從隋唐開始,中國佛教有了宗派。當時印度佛教,因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流派,都曾在我國流行過(現在雲南的傣族地區信奉小乘佛教,其它地區信奉大乘佛教),些不同的佛學傳入東土,被炎黃子孫所接受和研究,由於有各自的理解和悟性,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許多佛教宗派,主要有:三論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天台宗、化嚴宗(又名賢道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等八大宗派(都屬於大乘佛教)。

三論宗

由隋代吉藏完成其理論體系,因為是依據《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這三論創立的宗派,故叫三論宗。因其著重闡揚“諸法性空”,所以又稱“法性宗”,初興起時流傳很盛,傳至唐代漸衰,近代已不復存在。

喻伽宗

是由印度的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因為是以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唐代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以分析法相表達“唯認真性”而得名法相宗,唐代盛興後漸衰,但傳至日本。

天台宗

由隋代智顗創立,為我國早的佛教宗派,因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該宗起初流傳不廣,後來卻很盛行,唐宋兩代相繼傳承,發揚光大,並傳入日本、朝鮮。

華嚴宗

始於隋代杜順,因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又因創始人法藏武則天賜號“賢首”,故又稱賢道宗。唐武宗滅佛後,一蹶不振。後傳入日本。

禪宗

“禪”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禪定。禪宗是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在中國嵩山少林寺創立的,以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禪宗在中國一直很興盛,從唐朝至今,是中國佛教勢力最大,流傳最廣的宗派,並先後傳入日本、朝鮮。

淨土宗

由唐代善導創立,以念“阿彌陀佛”名號,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為宗旨而得名。由於修行簡易,在民間流傳甚廣。後傳入日本。

律宗

由唐代道宣創立,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而得名。以《四分律》為依據,規定了受戒、說戒、安居以及衣食坐臥的標準。至今中國僧尼出家受戒和日常生活,均按這一派行事,律宗因而通於各宗。唐代時由鑒真傳入日本。

密宗

是印度的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創立,在八世紀時傳入中國。以密教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為依據而得名。因為這兩部佛經是釋迦牟尼對自己親屬傳授的秘密真言,所以又稱“真言宗”。密宗在唐代盛行一時,後來逐漸衰落。也被傳入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