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州犁

伯州犁

伯州犁(?—公元前541年),子姓,伯氏,名州犁,晉國大夫伯宗之子。原為晉國貴族,其父伯宗被“三郤”所迫害,奔楚,為楚國太宰。公元前541年,楚國公子圍殺死病中的楚王郟敖(公子圍的侄子),篡奪王位,改名熊虔,是為楚靈王。因為伯州犁是楚康王(郟敖的父親)的親信,楚靈王在殺死郟敖之前先讓他到犨、櫟、郟築城,殺死郟敖之後,就在郟殺死了他。

基本介紹

  • 本名:伯州犁
  •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晉國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晉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
  • 主要成就:任楚國太宰
  • 相關典故:上下其手
伯州犁與暗示法,伯州犁問囚,原文,譯文,親屬成員,先祖,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兒子,孫子,雲孫,

伯州犁與暗示法

兩人間要傳遞一種隱秘之意,由於有第三者在場,難於公開說明,於是兩人就藉助於特殊的眼色、手勢和語氣傳達這一隱意,這種交流思想、傳達心意的手段就是暗示法。
在史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記載了公元前547年楚國太宰伯州犁採用的“上下其手”的暗示法。
楚國攻打鄭國,楚大夫穿封戌俘虜了鄭將皇頡,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圍欲搶來皇頡作為自己戰功,他與穿封戌爭執起來,眾人難以決斷。楚康王讓伯州犁斷其是非,伯州犁說:“戰俘是鄭國有身份的人,他自己能知道是誰俘虜了他。”乃讓皇頡立於庭中,讓公子圍和穿封戌立於皇頡對面。伯州犁抬手向上介紹說:“這位是公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然後又放手向下介紹說:“此人為穿封戌,乃方城(春秋時楚國北部的長城)外之縣尹(一縣的長官)也。到底是誰擒獲了你?”皇頡見狀,遂回答說他是被公子圍擒獲的。不久皇頡即被釋放歸國。
伯州犁“上下其手”伯州犁“上下其手”
伯州犁在向皇頡追問楚國的立功者時,故意把爭功人雙方的身份顯示給皇頡,並採用了“上下其手”的不同手勢,將他要討好權貴的心意當著穿封戌的面暗示給皇頡。皇頡對伯州犁以暗示法傳達來的隱意看來是心領神會。作為楚國戰俘,他急於求釋,為討好楚國當權者,他遂順著伯州犁的暗示去回答,果然得到了寬赦。
暗示法,是在有第三者存在的場合,行為人為把某種隱秘之意轉達給另一方而採取的特殊的“語言”方式。在暗示法的實施中,第三者的存在無疑是行為人和受意人思想交流的障礙。然而,每一成功的暗示法,在場的第三者其實都起到了對行為人隱情傳達的掩護作用。比如,有秦康公在場,秦人就不會懷疑士會是接受了壽余的某種交代而配合行事;有穿封戌在場,他就難以提出皇頡是受了伯州犁的旨意而有意誤指。行為人把一種隱秘之情暗示給受意人,他們不希望任何人知道相互間發生過思想交流。由於成功的暗示法總是瞞過在場的第三者而發生的,因而第三者的在場正好掩蓋了他們間發生過的思想交流,對他們的行為起了很好的掩護作用。
暗示法是把一種正常的思想用非正常的方式來表達,因而它的施予對象應該是某種程度的聰明之士。暗示法的形式手段可能有盼目履足法、手勢誘導法、語言提示法等多種。無論採取哪種形式,總是符合具體的暗示情景,達到既讓對方準確理解、又不讓第三者看破的程度。
不過伯州犁雖然討好公子圍,卻並沒有討好。後來公子圍弒殺侄子篡位,稱為楚靈王,對伯州犁不放心,把他殺了。靈王被楚平王推翻後,他的兒子郤宛又得到起用。

伯州犁問囚

原文

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1),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2)。鄭皇頡戌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 子圍與之爭之(3),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於囚。”乃立囚。 伯州犁曰:“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4),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5)。”下其手(6),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7)。”戌怒,抽戈逐王子圍,弗及。楚師以皇頡歸。選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譯文

楚康王和秦國人侵襲吳國,到了雩婁,聽說吳國有了防備就退了回去。於是又去侵襲鄭國。五月,到了城麇。鄭國的皇頡駐守在城麇,出城與楚軍交戰,吃了敗仗。穿封戌俘虜了皇頡,公子圍同穿封戌爭奪起來,於是。請伯州犁評判是非。伯州犁說:“讓我問問這個俘虜吧。”於是就叫俘虜站著。伯州犁問道:‘我們爭奪的,是您這位君子,難道還有什麼不明白的?”伯州犁高舉著手說“這一位是王子圍,是我們國君尊貴的弟弟、”伯州犁又下垂著手說;“這個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縣官。是誰俘虜了您?”俘虜說;“我遇上王子,打敗了。”穿封戌聽後大怒,抽子圍,沒有追上。楚國軍隊把皇頡帶了回去。

親屬成員

先祖

宋微仲,子姓,宋氏,名衍,又稱仲衍,微子啟之弟,帝辛之兄。宋國第二位國君。宋微仲去世後,其子稽繼位,是為宋公稽
宋戴公,子姓,宋氏,名白 。宋哀公之子,周朝時期諸侯國宋國第十一任國君。宋戴公在位期間,由正考父輔佐,愛民如子,深受萬民擁戴,周平王特賜諡號為“戴”。
宋莊公,子姓,宋氏,名馮。宋穆公之子,春秋時期宋國第十六任國君。宋穆公之位傳自其兄宋宣公,宋穆公為報兄恩,傳位於宋宣公之子宋殤公,命公子馮出居鄭國。公元前710年,華督殺死宋殤公,迎立公子馮繼位,是為宋莊公。

高祖

宋桓公,子姓,宋氏,名御說。宋莊公之子,宋閔公之弟,春秋時期宋國第十九任國君。公元前682年,宋國大夫南宮長萬弒殺宋閔公,擁立公子游為君。蕭叔大心借曹國軍隊反擊,殺死公子游,擁立公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宋桓公在位時期,多次參加諸侯盟會,曾出兵援救鄭國邢國,安定周王室。

曾祖

公子遨,子姓,宋氏,名遨。宋桓公之子,宋襄公之弟。公子遨出使晉國,完成任務後留晉為官生子改姓伯。

祖父

伯扈,宋桓公的重孫。父子遨在晉生其名扈,改子姓為伯姓,即為伯扈,伯扈是伯姓始祖。

父親

伯宗,子姓,晉國大夫,賢而好直言。晉景公六年以“鞭之長,不及馬腹”諫止晉攻楚。成語“鞭長莫及”由此而來。周簡王夷十年(前576年),欒弗忌之難中,被人進讒言而遭殺害。

兒子

伯邰宛,楚國大夫,楚王左尹,後被楚國令尹囊瓦所殺。

孫子

伯嚭(bó pǐ),春秋晚期人,伯嚭逃難仕於吳,得到吳王寵信,屢有升遷,直至宰輔。

雲孫

鐘離眛(?一前200年),鐘離氏,名眛,東海郡朐縣伊蘆鄉(今江蘇省連雲港市灌雲縣伊蘆鄉)人。後裔,乃五十三世孫。秦末漢初西楚名將,西楚霸王項羽麾下左司馬、驍騎大將軍,多次在與劉邦正面對峙時給劉邦以沉重打擊,最後自殺身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