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蚊

伊蚊

伊蚊,是一種蚊科庫蚊亞科伊蚊屬昆蟲,伊蚊屬蚊蟲通稱伊蚊。分布於全世界,是蚊科中最大一屬,近1000種,中國有100餘種。作為蚊科昆蟲,伊蚊非常招人厭。伊蚊會傳播很多疾病,對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危害,黃熱病登革熱就主要通過伊蚊傳播。2016年裡約奧運會前後,伊蚊又開始逐漸成為寨卡病毒傳播元兇,使得全世界人民“談蚊色變”。

伊蚊是蚊科類昆蟲,是伊蚊屬的通稱,具有很多種類,分布全世界。伊蚊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屬。中國伊蚊中比較重要的有覆蚊亞屬的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已證明為登革熱媒介的蚊類包括:埃及伊蚊、白紋伊蚊、赫布里底伊蚊、波里尼西亞伊蚊、盾紋伊蚊和中斑伊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伊蚊
  • 拉丁學名:Aede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蚊科
  • 亞科:庫蚊亞科
  • :伊蚊屬
  • 英文名:aedine mosquitoes
形態特徵,特徵與習性,主要分類,埃及伊蚊,白紋伊蚊,東鄉伊蚊,刺擾伊蚊,疾病傳播,新發現,

形態特徵

伊蚊是一種中小型黑色蚊種,有銀白色
斑紋。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縱紋,從前端向後伸達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後跗1-4節有基白環,末節全白。腹部背面2-6節有基白帶。
伊蚊伊蚊

特徵與習性

成蚊喙細直或略彎。無氣門鬃而有氣門後鬃。翅瓣有緣。除極少數種類外,縱脈6末端明顯超過縱脈5分叉位點,鱗形對稱。爪墊不發達。幼蟲有完整的下顎縫。觸角末端不分節。腹部第8節有櫛。呼吸管具梳,具1對呼吸管毛1-s,並遠離管基部。
伊蚊多孳生於樹洞、竹筒、葉腋、缸罐、石穴、坑窪等小型積水中,有些種類則在稻田、沼澤、水塘中生長。卵單產,通常產於容器的潮濕內壁或孳生場所的濕土上。滯育卵耐低溫和乾燥,並以此越冬或度過乾旱季節。在自然界,蚊卵一次水淹僅部分孵化,其餘須經二次或更多次水淹才能孵化。人們認為,這是對易乾的容器積水的適應。幼蟲多在水下活動,刮食附著在水淹物上或水底的低等生物或其他有機物;少數種類,如霉蚊亞屬,幼蟲肉食。雌蚊白晝或夜晚吸血。
伊蚊還很善飛。一般蚊子飛程僅有數十至數百米,最遠不過1000~2000米。而伊蚊卻能連續飛行5000~6000米,而且十分敏捷,可隨心所欲地進行俯衝、急轉彎、前後滾翻、突然加速或減速等高難度動作。人們舉起雙掌對準伊蚊拍過去,滿以為能置其於死地時,它卻能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主要分類

伊蚊多是兇猛的刺叮吸血者,有些則是黃熱病登革熱蟲媒病毒的傳播者,少數種類是絲蟲病的媒介。中國伊蚊中比較重要的有覆蚊亞屬的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紛蚊亞屬的東鄉伊蚊及伊狀蚊亞屬的刺擾伊蚊。此外騷擾蚊亞屬的背點伊蚊、黃色伊蚊、刺螫伊蚊以及叮刺伊蚊都是兇猛的吸血者,在它們的大量發生場所,對人畜騷擾很大。

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是具銀白斑紋、跗節有白環的深褐或暗黑蚊蟲。中胸盾片兩側是1對長柄鐮刀形白斑,其間有1對金黃色縱條,形成一弦琴狀花紋。幼蟲觸角光滑無刺,觸角毛1-A細小,單枝;頭毛5-7C單枝;體無星狀毛;櫛齒單行,各齒基部有發達側刺。除非洲森林的野生蚊系外,埃及伊蚊是與人類居住地區關係密切的家蚊。幼蟲主要孳生在居民區周圍或室內的容器積水中,尤其是在室內飲用貯水缸中;雌蚊在同樣的場所刺吸人血。它們主要在白晝吸血,通常近黃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埃及伊蚊廣布全球熱帶地區。
埃及伊蚊埃及伊蚊
在中國,它們分布於廣東的湛江地區、海南省等地,台灣南部、廣西的北海市和欽州市的少數地區以及潿洲島。它們是中國上述地區登革熱的傳播者。在國外,它們還是城市型黃熱病、基孔肯雅病等的主要媒介,因而為最危險的蚊種之一。
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疫情,並有逐步擴散到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地區的趨勢。而在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就已經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的可能性。經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確認,埃及伊蚊為寨卡病毒蟲媒傳染的途徑之一。

白紋伊蚊

白紋伊蚊也是具銀白斑紋、跗節有白環的暗黑或黑色蚊蟲。中胸盾片有一中央銀白縱條,翅基前有一簇銀白寬鱗簇。幼蟲與埃及伊蚊近似,但櫛齒基部無側刺而具。它們是半野生蚊種。幼蟲主要孳生於人居附近的竹筒、樹洞、石穴、廢輪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積水中,也見於鳳梨等植物的葉腋。雌蚊在白晝和黃昏刺吸人和動物的血液。在戶外,通常是日出前後和日沒前後各有一刺叮高峰。白紋伊蚊遍布東洋區
白紋伊蚊白紋伊蚊
在中國,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南部,西至陝西寶雞都有記載。雌蚊是兇猛的吸血者,它們在大量發生的場所對人們騷擾很大。它們是中國登革熱的重要媒介,也是東南亞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病的傳播者之一。在中國福建、四川等省,人們認為白紋伊蚊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播有關。

東鄉伊蚊

東鄉伊蚊體棕褐或深褐。喙深褐色,觸鬚末端有白鱗;中胸盾片有淡黃縱條;後跗節1~5基部和1~4末端都有白環。幼蟲頭毛4-6C位於頭前端,幾乎在同一橫線上;腹部第8節具很多櫛齒,排列成一齒區;呼吸管毛1-S位於管末端1/4處,特大,明顯超過管的末端;肛鰓短,球狀。幼蟲多孳生在海濱岩穴、石洞以及容器、船艙等的積水中,能耐受高鹽濃度,但也在淡水中生長。雌蚊吸取牛、馬、鳥類等的血液,也侵入室內刺吸人血。
東鄉伊蚊東鄉伊蚊
東鄉伊蚊在中國分布於從遼寧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以及某些島嶼;在日本、朝鮮、俄羅斯、泰國、馬來西亞也有記載。在國外的一些島嶼上,它是馬來絲蟲病的傳播者。中國雖然也發現馬來絲蟲的自然感染,東鄉伊蚊卻不是重要的媒介。在中國東北,曾從這種伊蚊分離到乙型腦炎病毒。

刺擾伊蚊

刺擾伊蚊體棕、褐或淡褐色。雌蚊觸鬚末端有白鱗;有氣門後區和亞氣門區鱗簇;翅鱗褐色,若干縱脈基段通常有少數淡色鱗;前足和中足股節前面褐鱗中雜生有淡色鱗,形成麻點,跗節有基白環;腹部第2~7節背板有基白帶,平直,或作“∧”形,或並具淡色中央縱條。幼蟲觸角有細刺,頭毛6-C1~3枝;櫛齒一行,8~12個;呼吸管末2~3梳齒遠離。幼蟲廣泛地孳生於土坑、淺潭、池塘、窪地的積水中以及稻田、沼澤中,在容器的積水中也可偶然見到。雌蚊主要刺叮牛、馬等家畜,也吸人血。它們在大量發生的場所,對人畜騷擾頗大。刺擾伊蚊廣布新北界古北界東洋界以及太平洋島嶼
刺擾伊蚊刺擾伊蚊
中國各省(區)都有記載,有些地區曾從這種伊蚊分離到乙型腦炎病毒。在國外,也曾從它分離到多種馬腦炎以及其他蟲媒病毒

疾病傳播

伊蚊會傳染很多疾病。黃熱病是由黃熱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傳播媒介。登革熱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複製8——14天后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新發現

經研究證實,剌擾伊蚊、窄翅伊蚊和阿薩姆伊蚊可參與乙腦病毒的傳播。尤其是剌擾伊蚊和窄翅伊蚊,不僅分布於農村畜圈,在野外竹林也有分布,與人畜關係較為密切。該研究發現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