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瓦什凱維奇

伊瓦什凱維奇出生於烏克蘭的沒落貴族之家。1912年至1918年間在基輔大學攻讀法律並在當地的音樂學院學習音樂。1915年首次發表詩作。1918年遷居華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瓦什凱維奇
  • 國籍波蘭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80
簡介,人物經歷,概述,創作詩歌,小說,作協主席,作品相關情況,第一部詩集,奧林匹克頌,長篇小說,榮譽,《草莓》,

簡介

伊瓦什凱維奇(Jaroslaw Iwaszkiewicz,1894—1980),波蘭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出身於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遊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遊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蕭邦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伊瓦什凱維奇

人物經歷

概述

出身於烏克蘭農村一個愛國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輔一所大學學習法律和音樂。1919年發表第一部詩集,同時在華沙杜維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組織“斯卡曼德爾”詩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門工作,曾遊歷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這期間發表的詩集《白天的書和黑夜的書》(1929)、《回到歐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記述了詩人遊歷國外的各種感受,同時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長篇歷史小說《紅色的盾牌》(1934)以波蘭11世紀社會為背景。劇本《諾漢特之夏》(1936)、《假面舞會》(1939)分別寫蕭邦普希金的生平。他戰前的作品常表現出孤獨感,以普通人的遭遇來反映時代的面貌,有時流露出悲觀主義情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波蘭議會議員、保衛和平者委員會主席和作協主席。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短篇小說集以《新的愛情及其他短篇小說》(1946)、《老磚瓦廠》(1946)、《義大利短篇小說》(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說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說》(1960)、《關於狗、貓和魔鬼》(1968)等寫得較為成功。中篇小說《聖女約安娜》(1943)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說《榮譽和讚揚》(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波蘭的生活。此外還著有關於蕭邦和巴赫的評傳等。他的作品語言樸質、流暢,情節引人入勝,心理描寫細緻入微。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伊瓦什凱維奇伊瓦什凱維奇

創作詩歌

伊瓦什凱維奇出生於烏克蘭的沒落貴族之家。1912年至1918年間在基輔大學攻讀法律並在當地的音樂學院學習音樂。1915年首次發表詩作。1918年遷居華沙。在斯卡曼德爾派的五詩人中,他的創作與“青年波蘭”時期的詩歌傳統最為接近,他的起步和風格跟其他四位詩友都大不相同。烏克蘭的自然風光、先鋒派的音樂和他對英國唯美主義作家O.王爾德、俄國象徵主義詩人W.伊凡諾夫以及法國詩人A.蘭波的偏愛,都影響到他的詩風,使他的詩歌創作具有兩極結構的特點:“東西方文化影響並存;唯美主義和公民責任感相互滲透”;“抒發自我”和“反映現實”同時成為靈感的源泉。他是從寫詩體小說開始創作生涯的,《逃往巴格達》(1916)富有東方色調,《秋天的慶典》(1917)展示了烏克蘭的風情,《傳說和得墨忒爾》(1917~1918)反映出對古希臘文化的崇拜。這些文辭華麗、詩意濃郁的作品也體現了他早年的藝術觀。那時他認為藝術創作不應帶有任何功利主義的目的,也不應受道德標準的約束;藝術家的個性不應受到壓抑,而應超然社會之外。

小說

伊瓦什凱維奇具有全面的才華,在小說創作中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戰前他發表過《月亮東升》《男人們的勾結》等多部長篇小說以及《維爾卡別墅的姑娘們》和《烏特拉河上的磨坊》等多部中短篇小說集。這些小說以想像的新穎和表達的坦率見長,道出了作家早年“帶著十足的信念和莊重去認識、理解和表現世界和人生”(見《月亮東升》的序言),具有盧梭的《懺悔錄》式的坦誠。作品中反映出了絢爛多姿的烏克蘭地方色彩和抒情性。從手法上看,這些作品帶有印象派、感覺派和表現主義的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斯卡曼德爾”派五詩人中唯一留在國內的人,他那幢位於華沙郊區密林深處的花園樓房,成了許多波蘭文學藝術家大災大難中的諾亞方舟。戰爭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動人的中短篇小說和詩歌,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三個中篇小說。《聖女約安娜》(1943)以17世紀波蘭修道院生活為背景,揭露宗教狂熱對人性的蹂躪,用陰鬱的手法對同樣是反理性的法西斯主義進行了有力的鞭撻;《老磚窯》(1943)塑造了一個為掩護受傷的游擊隊戰士而獻出生命的流浪漢形象,展示了平凡人物的不凡舉動,透過他那卑微的外表,人們看到他那正直、善良、義無反顧的偉大心靈;《盧蒂亞河上的磨坊》(1945)描寫一個老農民親手吊死他那充當德國法西斯奸細的外孫,作家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入細膩的剖析,展示的既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的命運的悲劇。

作協主席

戰後,伊瓦什凱維奇雖然長期擔任波蘭作協主席,卻始終置身於政治鬥爭之外,在他的筆下從未出現過任何一種“清算小說”。60年代是他小說創作的旺盛期,發表了《菖蒲和其他短篇小說集》(1960)、中短篇小說集《關於狗、貓和魔鬼》(1968)、中篇小說《影子》(1964)、《馬羅納的情人》(1962)、《飛升》(1969)等。愛情題材在這些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愛、激情和情慾常決定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命運,因此有人說他把情慾魔化了。但他是從唯美主義的角度去看待情慾的,在他筆下即使是最熾烈的愛情場面也不粗俗,更不淫穢,他是通過愛情釋放人的心靈深處對美的追求的,如《馬羅納的情人》中寫一個鄉村女教師同一個晚期肺結核患者的熱戀,愛情改變了女教師寂寞的生活,也給瀕危的人帶來慰藉和許多美好的夢想。

作品相關情況

第一部詩集

他的第一部詩集《八行詩》是技巧的奇特組合,是節律與和音的大膽實驗。詩中形、色、音相互應和,構成複雜的交響,同時也流露出對以往的迷戀和現實的漠視,體現了詩人孤獨的心境和悲觀的情調。後來受到斯卡曼德爾美學的影響,他贊成文學應樂觀地看待生活,詩人的“自我”應與周圍世界融為一體,但他更注重表現人的矛盾的精神世界,抒發對生的歌頌和對死的興嘆。詩集《酒神賦》詩第一次世界大戰波蘭詩歌中表現主義的代表作。酒神的神話在這裡得到了強烈的、獨特的表現,因為它深深植根於伊瓦什凱維奇的個性和內在紛爭與激情中。詩中展示出的那種神奇的、迴蕩著音樂旋律的、色彩斑斕的自然風光,那種野性和甜蜜的相映成趣,那種打破常規的、出人意料的韻律變化,使伊瓦什凱維奇被譽為“詩人的詩人”。在對音樂和色彩的運用、想像力的自由馳騁、再現幾乎被人遺忘了的魔幻境界的氣氛諸方面,斯卡曼德爾派的詩人中可說是無人能與之媲美。他的成熟時期的詩歌反映的不僅是詩人對華沙日常生活中紛繁事物的敏感,更有遊歷西歐的深刻的個人體驗和對西歐藝術的讚賞。西西里威尼斯成了他的想像力的兩個神秘中心。一些直抒胸臆的詩歌流露出時光易逝、幸福難求的悵然情調。這期間他的主要詩集有《白晝和黑夜集》、《回到歐洲》、《1932年的夏天》和《另一種生活》等。

奧林匹克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發表了詩集《奧林匹克頌》(1948),通過對古代奧林匹克競技的想像,表達出任何戰爭硝煙,任何野蠻行為,諸如德國法西斯對人類的屠殺,都無法磨滅人的進取精神和生活魅力。詩中人的名字和希臘神話里諸神的名字摻和在一起,現代世界的畫面和古典神話的氣氛彼此交織;有時是工整的詩節,有時是詩體化散文,但前者於後者達到了和諧的統一。二戰後他寫了許多表達對生活、對祖國、對人類文化遺產的熾烈的愛的詩篇,出版了《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陰暗的小道》、《明天收割節》、《氣象圖》等近十部詩集。最後一部詩集是他死後出版的《黃昏的音樂》,詩中流露出詩人同世界依依惜別的情懷。

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名望與光榮》不僅是伊瓦什凱維奇的代表作,也體現了人民波蘭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小說以原先生活在烏克蘭的三個波蘭家族的遭遇為主線,展示了波蘭民族命運的變遷。小說中人物的成長、情節的發展、愛情的波折都與政治的風雲變幻緊密相連,從這一點看,它具有現代史詩的特點。書中著重描寫的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47年間的事態進程,作家抓住這個大動盪、大變革的33年,展現出波蘭歷史發展的軌跡,同時也反映了世界上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兩次世界大戰、席捲全俄的革命風暴、西班牙內戰、德意法西斯的崛起及其對外的瘋狂侵略,在歐洲總格局變幻的大背景下,唱出了一曲壯烈的民族悲歌。作者多方位、多層次地再現了一個正義同邪惡進行殊死搏鬥的時代,在總結這個時代的特徵時,作了一個寓有哲理的結論:“邪惡有時也能贏得名望,但光榮永遠站在正義一邊。”小說展示出一幅有時代特徵的和民族特徵的絢麗多彩的社會生活畫卷,是在一個大舞台上演出得有聲有色的人間悲劇。有多少種社會結構、多少種社交方式和社會習俗從這個舞台上一一消逝了;有多少歡樂和煩惱、名望和光榮、追求和幻想化成了灰燼;有多少崇高的願望、卑污的打算和罪惡的圖謀交織在一起,又灰飛煙滅,整部作品似乎是對一去不返的過往的哀歌。大小貴族、革命者、文藝家、工農民眾、將軍、政客以至遊民、娼妓都在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這眾多的人物有的經過精心刻畫,有的不過是速寫式的勾勒,但一個個都性格鮮明,有血有肉。人物性格的矛盾、命運的曲折和悲劇的演進,既體現了作家對生活的精神了解,也體現了創作上現實主義根基的深厚。但是,作家沒有拘泥於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而是博採各種藝術流派之所長。在描寫詩人雅努什.梅申斯基的艱苦思想轉折時採用了心理小說以至意識流的手法,他那些潛意識的內心活動,恰如其分地表露了一個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決心告別舊我、創造新我的“深在的真實”。作家採用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的手法來塑造現代派音樂家埃德加爾的形象,甚至還使用了荒誕派的表現手法,把回憶、夢境、幻覺、想像相互交織在一起來表現書中女主人公之一奧拉華沙起義中失去三個子女的悲哀和絕望。正是由於作家革新了現實主義小說的形式和語言,才格外強烈地吸引讀者的審美興趣,幫助讀者認識一個紛紜龐雜的世界。《名望與光榮》洋洋灑灑110萬言,出場人物不下百個,描寫場景遍及東歐和西歐。創作過程前後歷經十餘年,第一部寫於1949年,發表於1956年,第二部發表於1958年,第三部發表於1962年。

榮譽

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草莓》

時值九月,但夏意正濃。天氣反常地暖和,樹上也見不到一片黃葉。蔥蘢茂密的枝柯之間,也許個別地方略見疏落,也許這兒或那兒有一片葉子顏色稍淡;但它並不起眼,不去仔細尋找便難以發現。天空像藍寶石一樣晶瑩璀璨,挺拔的槲樹生意盎然,充滿了對未來的信念。農村到處是歡歌笑語。秋收已順利結束,挖土豆的季節正碰上艷陽天。地里新翻得玫瑰紅土塊,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艷。我們許多人一起去散步,興味酣然。自從我們五月來到鄉下以來,一切基本上都沒有變,依然是那碧綠的樹,湛藍的天,歡快的心田。
我們漫步田野。在林間草地上我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晚熟的碩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裡,它是那樣的香,那樣的甜,真是一種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氣味,在我的嘴角唇邊久久地不曾流逝。這香甜把我的思緒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時光。
此刻我才察覺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獨特的色調。我以為一切都沒有變,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幾個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時,樹木是另一種模樣,我們的歡笑時另一翻滋味,太陽和天空也不同於今天。就連空氣也不一樣,因為那時送來的是六月芬芳。而今已是九月,這一點無論如何也不能隱瞞。樹木是綠的,但只須吹第一陣寒風,頃刻之間就會枯黃;天空是蔚藍的,但不久就會變得灰慘慘;鳥兒尚沒有飛走,只不過是由於天氣異常的溫暖。空氣中已瀰漫著一股秋的氣息,這是翻耕了的土地、馬鈴薯和向日葵散發出的芳香。還有一會兒,還有一天,也許兩天……
草莓草莓
我們常以自己還是妙齡十八的青年,還像那時一樣戴著桃色眼鏡觀察世界,還有著同那時一樣的愛好,一樣的思想,一樣的情感。一切都沒有發生任何的突變。簡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錦,韶華燦爛。大凡已成為我們的稟賦的東西都經得起各種變化和時間的考驗。
但是,只須重讀一下青年時代的書信,我們就會相信,這種想法是何其荒誕。從信得字裡行間飄散出的青春時代呼吸的空氣,與今天我們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時我們才察覺我們度過的每一天時光,都賦予我們不同的色彩和形態。每日朝霞變幻,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心性和容顏;似水流年,徹底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當然,今天我們還很年輕——但只不過是“還很年輕”!還有許多的事情在前面等著我們去辦。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歲月之後,到來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慮,是從容不迫的有節奏的生活,是日益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廈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氣息已經一去不返了。它雖然曾經使我們惴惴不安,卻浸透了一種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種妙齡十八的馨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