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觀點

所謂人性觀點就是對人性的看法,國外有X理論、Y理論,國內有性惡論、性善論。一般來說,宗教界往往傾向於性善的一端,而世俗世界則傾向性惡的一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性觀點
  • 繁體:人性觀點
  • 提出者:雪恩(E·H·Schein)
  • 提出時間:1965年
四種人性假設,概述,四種人性假設,經濟人假設,基本概念,創始人,社會人假設,理論來源,理論簡介,自動人假設,理論來源,理論簡介,複雜人假設,理論來源,理論簡介,

四種人性假設

概述

著名管理心理學家雪恩(E·H·Schein)於1965年在《組織心理學》一書中,提出了四種人性假設理論。

四種人性假設

“經濟人”假設 、“社會人”假設、“自動人”假設、)“複雜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

基本概念

又稱“實利人”或“惟利人”假設。這種理論產生於早期科學管理時期,其理論來源是西方享受主義哲學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即認為人性是懶惰的,乾工作都只是為了獲取經濟報酬,滿足自己的私利。因此,管理上主張用金錢等經濟因素去刺激人們的積極性,用強制性的嚴厲懲罰去處理消極怠工者,即把獎懲建議在“胡蘿蔔加大棒政策”的基礎上。

創始人

最早提出“經濟人”概念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麥格雷戈(D·Mogregov),他於1960年在其《企業的人性問題》中,將以“經濟人”人性假設為指導依據的管理理論概括為X理論,並認為它是一種錯誤理論。
泰勒(F·W·Tayzor)是以X理論為指導的管理典型代表,以嚴格控制和嚴密監督為根本特徵,只考慮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毫不關心工人的心理需要和思想感性。

社會人假設

理論來源

這種理論源於“霍桑實驗”及其人際關係學說。

理論簡介

“社會人”的概念也是由該實驗主持者梅約提出。這種假設認為,人是社會人,人們的社會性需要是最重要的,人際關係、職工的士氣、群體心理等對積極性有重要影響。因而在管理上要實行“參與管理”,要重視滿足職工的社會性需要,關心職工,協調好人際關係,實行集體獎勵制度等。

自動人假設

理論來源

即“自我實現人”假設,這一概念是最早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爾後,麥格戈提出了以“自動人”人性假設為理論基礎的管理理論,給予“X理論”相反的“Y理論”,他明確否定“X理論”,而肯定“Y理論”。

理論簡介

“自動人”假設認為,人是自主的,勤奮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只要能滿足這一需要,個體積極性就會充分調動起來。所謂自我實現,是指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只有人的潛能得以表現和發展,人才會有最大的滿足。
因此,管理上應創設良好的環境與工作條件,以促進職工的自我實現,即潛能的發揮,強調通過工作本身的因素,即運用內在激勵因素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複雜人假設

理論來源

這種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雪恩、摩爾斯(J·J·Morse)和洛斯奇(J·W·Lorsch)等。

理論簡介

該理論認為,無論是“經濟人”、“社會人”,或者“自我實現人”假設,雖然各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並不適合於一切人。因為,一個現實的人,其心理與行為是很複雜的,人是有個體差異的。人不但有各種不同的需要和潛能,而且就個人而言,其需要與潛能,也隨年齡的增長、知識能力的提高、角色與人際關係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不能把人視為某種單純的人,實際上存在的是一種具體的“複雜人”。
依據這一理論,便提出了管理上的“超Y理論”,即權變理論。它認為,不存在一種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管理模式,應該依據組織的現實情況,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