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評價

人性評價是指主體用一定的尺度對人性價值的分析、評定。科學地評價人性不僅是民主、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之一,而且對科學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在理論研究中,應重視人性評價問題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性評價
  • 外文名:Human evaluation
  • 人性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
  • 尺度:主體尺度   效應尺度
基本前提,尺度,基本原則,意義,

基本前提

評價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是主體依據一定的尺度對客體的價值所作的評判,是主體對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係的反映。人性評價是指主體用一定的尺度對人性價值的分析、評定。科學的人性評價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是正確認識人性,二是確立科學的人性評價尺度。
人性評價人性評價
人性的正確認識包括正確理解人性的含義、人性的構成及人性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等。人性是人所具有的各種屬性,是人的本質在人的各種活動中的外在表現。人性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複雜系統,它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三個子系統。人性系統所包含的各種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貫通的,其中任何一種因素髮生變化,都會引起其它因素髮生相應的變化。作為系統整體的人性具有客觀性、系統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等特徵。

尺度

人性評價的尺度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主體尺度。人性評價的主體是現實的(包括個人、群體、社會和人類),其客體是現實的人的全部屬性。人性評價的主體尺度是指以主體的需要、利益作為人性評價的標準。儘管在評價人性時必須對作為客體的人性及其變化發展有充分的認識,但是人性評價活動的著眼點是人性對主體的效應,在評價活動中是作為客體的人性趨近於主體,而不是相反。因此作為評價客體的人性不能成為評價尺度,人性評價必須以主體的需要和利益作為評價尺度。需要意味著主體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匱乏,滿足主體需要就是主體利益之所在。主體的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凡是有利於主體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都是合理的需要,凡是不利於主體生存和發展,滿足它只能帶來一時之快的需要,都是不合理的需要。與主體的需要相聯繫,主體的利益有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分,對主體眼前需要的滿足是主體的眼前利益,對主體長遠和長久需要的滿足則是主體的長遠利益。在人性評價活動中,必須以主體的合理的需要和長遠利益作為人性評價的尺度。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主體情感興趣及外部環境的影響,人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主體的需要和利益,造成種種失誤和遺憾。因此在人性評價活動中正確認識主體需要和利益便顯得十分重要。應該指出,以主體需要和利益作為人性評價的尺度,並不是提倡把他人當作手段、自私自利的極端利己主義。因為,人性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社會和人類,作為評價尺度的主體需要和利益可以是個人的需要和利益,也可以是群體、社會或人類的需要和利益。按照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在人性評價活動中,評價的最高尺度是社會主體人類主體的合理的、長遠的需要和利益,是廣大人民民眾的合理需要的長遠利益。當然,也不能忽視個人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因為最廣大的個人的需要和利益就是人類社會的需要和利益之所在。
人性評價人性評價
第二是效應尺度。效應尺度是指以作為客體的人性對主體的效應作為人性評價的標準。人性評價是主體以自身為中心對人性價值的評定,因此人性對主體生存和發展的效應如何,是人性評價的又一個尺度。人性對主體的效應,從質上看,可分為正效應和負效應。人性對主體的生存和發展所起的維護、促進作用是正效應,反之則是負效應。從量上看,無論正效應還是負效應都有一個量的大小問題。人性對主體的正效應是人性的正價值,正效應越大,正價值也就越大。人性對主體的負效應是人性的負價值,負效應越大,負價值也就越大。

基本原則

在人性評價活動中,應遵循五個基本原則。
第一,實事求是原則。當以最廣大的人民民眾的需要和利益為尺度去評價人性時就會發現,無論什麼人,也無論什麼群體,其人性當中總有一些產生或可能產生正價值的因素,也總有一些產生或可能產生的負價值的因素,同時還有一些既可能產生正價值,也可能產生負價值的因素,如自保自愛之性在環境的誘導下,可以產生正價值,也可以產生負價值。由於人性評價與對人的評價直接相聯繫,當把某個具體個人或具體群體的人性當作評價客體去評價時,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對該個人或該群體的評價,這就使得人性評價往往受到主體的情感認知結構階級立場及社會的文化環境、道德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而失之客觀。如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哪一種人性論,都只看到帝王的“善”性,而看不到,也不敢看到帝王的“惡”性,只頌揚帝王人性的正價值,而絕口不提其負價值。這不能不說與主體的階級立場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人治社會中,政治的人性假設前提是治人者人性的絕對“善”,似乎統治者人性中的各種因素永遠只具有正價值,而無絲毫的負價值。對統治者人性的虛假評價導致的直接惡果是:沒有任何有力措施去限制或彌補統治者人性中的弱點,以便使統治者人性的負價值降到最低點。統治者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行使權力,其手中的權力宛如脫僵野馬。他們總是高高在上,為所欲為,一意孤行,即使置人民於水火之中,耳邊依然是歌功頌德之聲。為了使人性評價儘可能客觀,在評價活動中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無論以哪一個人或哪一群體的人性作為評價客體,也無論對其人性中的哪一種因素進行評價,其具有正價值就是具有正價值,具有負價值就是具有負價值,其正價值或負價值有多大就是多大。既不能無視或誇大其正價值,也不能掩飾或誇大其負價值。
人性評價人性評價
第二,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包含三層含義。
其一,在人性評價活動中,要全面地對人性的各種因素作出評價。如前所述,人性包括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等多種屬性,其中每一種屬性又包含許多因素。在評價活動中,應該儘可能全面地對各個因素作出評價,否則就會得出片面性結論。中國哲學史上的性善論性惡論都犯了此種片面性錯誤。如性善論者孟子,他片面地認為“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全部因素,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他只對“四心”作出評價,他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並且由此得出了人性只具有正價值,即人性善的片面結論。性惡論者荀子則片面地認為: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從而只對人的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之性作出評價,得出了人性只有負價值即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片面性結論。
其二,要對人性的各種價值全面的評價。在現實生活中,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是多方面的,因此人性的價值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包括人性的道德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等等。在人性評價活動中,應該對人的每一種屬性的各方面價值進行全面評價,既要看到人性的道德價值,也要看到人性的經濟價值,同時還要看到人性的精神價值、政治價值、社會價值等。忽視任何一種價值都會導致評價的失誤。中國古代的人性論者,由於囿於道德領域不能自拔,只看到了人性道德價值而忽視了人性的其它價值,以至於為性善和性惡打了兩千多年的筆墨官司也沒能對人性形成一個科學的評價。現代西方一些經濟學家把人看成是經濟的人,只注重研究人性的經濟價值,而忽略了人性的道德的、精神的等方面的價值,同樣也沒能對人性作出科學的評價。其三,要對人性的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進行全面的評價。人性的現實價值是人性通過人的各種現實活動實現的價值。人性的潛在價值是指人性以潛在的方式存在的、尚未實現的價值,它表現為人性的種種價值可能。對人性進行價值評價,不僅包含對人性的現實價值進行客觀的、全面的評價,而且也包括對人性的潛在價值進行科學的評價。因為人性的現實價值是人性潛在價值的實現。如果說對人性的現實價值進行科學評價,能促使人們頭腦清醒,及時發現現存體制及各種政策導向的失誤,那么對人性潛在價值的科學評價則能促使人們防患於未然,建立起真正抑惡揚善的體制。
第三,動態性原則。動態性原則是指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評價人性的原則。由於人的需要、社會關係和實踐活動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所以人性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性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人性的不斷變化發展決定著人性價值也必然不斷變化發展,如人性的道德價值。由於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道德,所以在不同歷史時期同一種人性因素的道德價值就不同。因此在人性評價活動中,應把作為評價客體的具體的人性放在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具體的社會環境中,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對其進行評價。
第四,一般和具體相結合的原則。以往曾對“抽象的人性論”大張撻伐,認為自從社會分裂為階級以來,人類就再也沒有了共同的或一般的人性。今天看來,這種觀點不免失之偏頗。人類既然是一個類,就必然會有類屬性,也就是共同的人性,否則就不能稱之為類。人的類屬性是人性一般,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屬性,它存在於每個具體的人的具體人性之中。就每個具體的、現實的人性而言,其人性之中既包含著人性一般,又包含著自己獨特的人性內容。人性一般和特殊相統一,這就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人性。只承認人性一般或只承認人性特殊都是抽象的人性論。在中國哲學史上,有些思想家為論證專制統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極力否認共同人性的存在。在他們看來,專制獨裁者及其幫凶們和廣大人民民眾絕無共同的人性,如董仲舒的“性三品說”就認為,“聖人之性”(即統治階級之人性)和“斗筲之性”(即勞動人民之人性)是毫無共同之處的。“聖人之性”是善的,“斗筲之性”則是惡的。這種觀點顯然是地主階級的抽象人性論。正是因為人性一般和特殊是相互統一不可分割的,所以在進行人性評價時,必須堅持一般和個別相結合的原則,即無論對什麼人進行人性評價都要既看他(她)人性中與他人人性的共同之處,又看到他(她)人性的特殊性,並對其人性中的一般和特殊進行全面的評價。
第五,綜合性原則。“系統是由具有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在一起,並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人性作為一個系統整體,其內部各要素即人的各種屬性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貫通的。自然屬性是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基礎和前提,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是實現自然屬性的重要條件。自然屬性中人的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如倍受人們讚美的愛情,就是人的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一。又如人的尊嚴和地位的有無、高低常常包含著食、衣、住之需的被滿足狀況。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相互作用。古人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是自然屬性對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作用。“餓死不食嗟來之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則是社會屬性、精神屬性對自然屬性的作用。
此外,人性各因素同環境也是相互作用的。愛爾維修曾說:人們在一種自由的統治之下,是坦率的,忠誠的,勤奮的,人道的;在一種專制的統治下,則是卑鄙的,欺詐的,惡劣的,沒有天才也沒有勇氣的。由於人性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以及人性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勢必會影響到人性各要素的價值,使得一些人性價值相互削弱、抵消、增長、轉移。其最後結果,就是人性系統的整體價值或綜合價值。人性系統的整體價值不同於人性系統中每一人性因素的獨立價值,對一個人來說,其現實的人性價值也就是他人性的整體價值,因此在人性評價活動中,應該注意到人性各要素之間及人性各要素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從人性各要素之價值的整合中,對人性系統的價值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即對人性的整體價值進行評價,這就是綜合性原則。

意義

科學的人性評價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正確的人性評價是進行民主建設、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前提之一。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人民中最廣大個人的最大利益,或者說是一種能夠自我調節的人與人間的合理利益關係。民主建設是使民主制度化即建立起一整套確保人民民主實現的制度。人性是人的利益的最終根源,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性的實現就是人的利益之所在,所以進行民主建設必須首先對人性作出正確評價。充分肯定每個公民人性的正價值是承認和確保每個公民利益的前提,深刻認識人性的負價值尤其是其潛在負價值是用切實可行的制度抑制人性負價值實現的前提。
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法治是民主的具體體現和保障,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涵義:一是用法律確認並保障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二是用法律規範限制政府及其官員的權力即依法治權、依法治官。前一個方面意味著肯定並保障人性的正價值及其實現,後一個方面意味著對人性負價值的遏制。這兩個方面的涵義隱含著一個道理:沒有對人性的正確評價,法治建設就無法進行。
與法治建設相輔相成的是道德建設。道德是法律的得力助手,擔負著抑惡揚善、維護人與人之間合理利益關係的社會職責。揚善即促進人性正價值的實現,抑惡即抑制人性負價值的實現。這就意味著一切道德都不得不建立在一定人性評價的基礎上,社會主義道德也不列外。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逐步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現人民民眾利益的道德規範,就必須首先以人民民眾的利益為尺度對人性進行科學的評價。過去,由於過分強調人的社會性而忽視和貶低人的自然性,甚至極力抹殺人的自然性的正價值。結果導致了禁慾主義和虛假集體主義道德規範的橫行。其後果是:公民個人的正當利益被任意侵害,某些當權者私慾膨脹並常常打著社會主義道德的招牌讓別人為自己無私奉獻;人們對社會主義道德產生了懷疑,社會主義道德成了懸浮於空中的說教。
第二,科學地評價人性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休謨曾說:“一切科學對於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係,任何科學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即使數學自然哲學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種程度上依靠於人的科學。”從理論上講,許多門類的科學如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法學哲學等都是以一定的人性評價為理論基礎或重要內容的。例如現代管理科學中的X理論Y理論超Y理論Z理論就分別建立在人性惡、人性善、人性有善有惡的人性評價理論基礎上。從實踐上講,任何科學都離不開科學家的活動,“科學家是科學活動的主體”。要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個能夠充分調動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積極性的科技體制,使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能夠置身於一個公平合理的利益關係和競爭環境中,心情舒暢地積極工作。而這一合理科技體制的建立也賴於對人性作出科學的評價,因為先進的科技體制無非是能促進人性正價值的實現、抑制人性負價值實現的體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