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割日效應

交割日效應

媒體上現在經常提到一個名詞叫交割日效應,那么什麼是交割日效應呢?自從推出了股指期貨交易以後,有關“交割日效應”的討論就一直很多。所謂的“交割日效應”是指在某個股指期貨契約的交割日臨近時,參與期貨交易的多空雙方為了爭取到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契約交割價,運用各種手段對期貨乃至現貨價格施加影響。特別是因為股指期貨契約按規定是以股票現貨指數為參照,通過現金進行交收,這樣在最後臨交割時,現貨指數對股指期貨就幾乎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也就會有大資金進入現貨市場,導致股指大幅震盪,從而形成“交割日效應”。

基本介紹

簡介,交割日效應-簡介,交割日效應-形成要素,交割日效應-難現的因素,交割日效應-市場操縱,交割日效應-對股市影響,交割日效應-新聞評論,

簡介

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交割日效應)指的是,在股指期貨結算日,目標指數的成交量波動率顯著增加的現象。到期日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指數期貨採用現金交割的方式進行結算,而套利平倉交易、套期保值轉倉交易與投機交易者操縱結算價格的欲望,在最後結算日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到期日效應。

交割日效應-簡介

交割日效應
在海外市場“交割日效應”可以說屢見不鮮。中國香港股市每次股指期貨契約交割前夕恒生指數往往會出現比較大的震盪,並且行情有時還會比較極端,明顯超越常態。當然隨著契約交割的完成,這種效應會迅速散去,股市行情也就恢復正常。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交割日效應”更多意味著股指莫名的上竄下跳,因此大家一般都很提防,在操作上儘可能地予以迴避。A股市場上也有了股指期貨,因此,當相關契約的交割日臨近時也就不斷有人提出要警惕“交割日效應”。
對待中國的指數期貨市場以及A股市場,很多專家不願意承認我們也有交割日效應一說,但事實永遠勝於雄辯。隨著以後股指期貨的發展。交割日效應會越來越明顯。

交割日效應-形成要素

交割日效應
形成交割日效應需要兩個要素:一是機構投資者比例高,二是市場上交割契約持倉量大。機構投資者多用一個投資策略,而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則較多樣化。當機構投資者占主導時,由於機構投資者的倉位一般較大,且很多倉位同時使用一個策略,則會對市場影響較大。個人投資者行為則因策略分散難以對市場形成明顯影響。而市場上當月交割契約倉量不大時,也難以對行情形成實質性影響。
中國國內股指期貨的個人投資者比例較大,由於其投資策略較分散,難以形成較大影響。而整個市場的主力契約已由當月1005契約轉至隔月1006契約,1005契約持倉量只有400多手,所以影響不大。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個人投資者比例仍較高,且期市相對於股市市場較小,股指期貨仍難以撼動股市。短期內,市場個人投資者比例仍將較高,而主力契約在交割日之前即已換至隔月契約的交易習慣也將持續保留。所以,短期內中國股指期貨的每個交割日行情料將比較平穩。

交割日效應-難現的因素

交割日效應難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2010年5月21日出現“交割日效應”而導致大跌的可能性顯然不大。
從走勢上看,20日期指契約幾近平開後,基本跟隨現貨指數寬幅震盪,遠月契約略強,1005契約和現貨走勢貼合。即將到期的5月契約更是全日圍繞現指窄幅震盪基差則由上市最初(按收盤價計算)的-70.05收窄到20日的-9.02,做空空間很小。由於5月契約本周持續位於無套利區間內,加上較低的持倉量,預計21日出現異常波動風險較小,期現貨首次交割有望順利接軌。
持倉角度看,20日股指期貨持倉總量為17869手,21日即將交割的IF1005大幅減倉517手至642手,與主力契約的14774手相比僅為4.3%,其資金量難以在市場掀起風浪。“明天的交割應該不會有很大問題,因為5月契約持倉偏低,且21日還可能繼續縮減”,上海東證期貨分析師陸兼勤表示,在交割量偏小的情況下,顯然不會對行情產生大的影響。
“這一次的滬深300期貨結算,不會是黑色星期五”,東方證券高子劍結合海外經驗分析說,機構投資者占比越高的市場,結算時的持倉量越高(大約是峰值的4成),發生結算行情的機會就會增加。而滬深300期貨的投資者以個人投資者為主,且持倉量就已不足峰值的2成。機構偏低,作價者就變少了。事實上,就結算制度的設計而言,滬深300期貨就比海外市場有更好的風險控制。此外,目前期貨市場的存續契約值最高時僅百億元人民幣,結算前很有可能不足50億人民幣。為了一個50億元的期貨市場,去影響流通市值15萬億的現貨市場,這筆帳不划算。所以,投資者無需過度擔心結算的風險,只要回歸到正常的投資腳步即可。

交割日效應-市場操縱

交割日對股指期貨結算價進行操縱是導致“交割日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滬深300指數期貨契約的最後結算價以最後交易日標的指數最後兩小時的算術平均價計算出來。這不僅有助於避免因市場操縱所導致的股價異常波動,還能夠增加套利者基差風險,促使多數套利者在到期之前平掉套利組合頭寸。而且,最後結算價時間跨度區間更長,遠長於台灣的30分鐘,因此能夠更加有效避免操縱行為的發生,有助於更好地減少“交割日效應”。
其次,合理的持倉限額制度阻斷價格操作的源頭。為控制股指期貨交易和交割風險,中金所早在股指期貨推出之前,運籌帷幄,預先制定了一系列風險控制制度,如持倉限額制度、大戶持倉報告制度強行平倉制度強制減倉制度風險警示制度等。其中,持倉限額對控制交易風險、淡化“交割日效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交易者持倉總量限制,就從根本上加大了交易者憑藉資金優勢在日常交易過程中對交易價格、交割日對結算價格操縱的難度,從而保證了國內股指期貨至今為止三次經歷交割日、三次均能平穩過渡的效果。
最後,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為股指期貨長期平穩運行奠定基礎。
《股指期貨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規定,申請開戶時自然人保證金賬戶可用資金餘額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具備股指期貨基礎知識並通過相關測試、具有累計10個交易日或20筆以上的股指期貨仿真交易成交記錄或者近三年內具有10筆以上的商品期貨交易成交記錄、不存在嚴重不良誠信記錄且不存在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交易所業務規則禁止或者限制從事股指期貨交易的情形。
通過評估投資者對股指期貨的產品認知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並選擇適當的投資者審慎參與股指期貨交易,無論在日常的股指期貨交易過程中還是在適逢交割日這個國際上的敏感時刻,由於國內股指期貨具有規範的交易環境,國內股指期貨順利交割也就不足為奇。

交割日效應-對股市影響

股指期貨上市之日起就注定了它要經歷其生命中的數次“第一”:2010年4月16日是其第一個交易日,也是其生日,當日,上證綜指下跌1.1%,滬深300指數下跌1.13%,大盤進入了下行通道;5月21日是其第一個交割日,即契約IF1005即將結束其使命,退出歷史舞台,它的退出將誕生下一個股指期貨契約IF1007。而IF1005的交割日,能否出現“交割日效應”,已經成為市場的關注焦點。
首先,我們先解答許多投資者心中的一個疑慮:股指期貨出現是造成大盤巨幅下跌的罪魁禍首嗎?
如果單從表像來分析這一問題,這無疑是確認了這一懷疑,股指期貨從4月16日上市以來,大盤便進入了下行通道,上證綜指與滬深300指數單日跌幅達4%以上的就有三日,4月19日、5月6日和5月17日,其中2012年5月17日更是創出了2011年9月以來的最大跌幅,上證指數下跌5.07%,滬深300指數下跌5.35%。
但仔細分析便會發現,股指期貨並非是造成大盤下跌的元兇,其僅僅是替罪羊,因為影響中國股市漲跌的主要因素是基本面和政策面
國內外基本面和政策面都充滿了利空因素。歐洲債務危機雖然因為7500億歐元的救助得到一定平息,但多家評級機構還將對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的評級進行下調,使得歐洲經濟復甦的旅途中仍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為歐洲是中國重要貿易夥伴,所以其危機也會對中國產生一定影響。此外,中國出台了嚴厲房地產政策,擠壓市場泡沫,但出台的政策僅僅是前奏,其主旋律正在編寫當中,後續還會出台更加嚴厲的政策來打壓房地產市場。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使得房地產及銀行股受到巨大衝擊。因此,股市本身就有下跌的理由,期指也是無可奈何。
這個問題清楚了,就能很好理解“交割日效應”問題。本周五就要迎來股指期貨的第一個交割日,部分投資者擔心套利平倉交易以及移倉效應會對期指和現指的波動產生影響,即所謂的“交割日效應”。但是綜合考慮以下兩點,首先,IF1005移倉已經在5月13日開始。5月6日,IF1005持倉量達到峰值10150手,隨後交易中,持倉量便出現下降,截至5月18日收盤,IF1005持倉量僅為1924手,僅占當日總持倉量的12.5%。而IF1006持倉量正在大幅上升,截至5月18日收盤,IF1006持倉量已經達到11428手,高於IF1005持倉峰值。IF1005移倉從5月13日開始,平均每天在以2000手的速度在減少,如以這樣的移倉速度計算,到交割日當天,IF1005的持倉將為零,即使隨後幾日,IF1005持倉保持不變,那么僅占總持倉量12.5%的手數並不足以讓市場產生巨大的波動。
其次,股指期貨規模尚小,對現指影響有限。
不過,也有一些分析師認為,期指5月契約的成交量巨大,日均成交額超過1000億,遠遠高出現貨成交額,因此將會對A股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因為,隨著套利空間的進一步減少,甚至無法實現套利盈利,那么套利交易者就會有強烈的平倉意願,一旦期貨現貨的平倉步驟出現不一致,可能導致套利者拋空現貨並帶動期貨走低。如果大量的套利者都進行類似的操作,市場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從開戶數量比較,我國股市累計開戶數超過1.7億戶,而股指期貨的開戶人數還不足2萬戶。從資金規模比較,股市5月7日上市流通市值約13.35萬億元,而股指期貨的資金規模也不過才70億。可以說,股指期貨的市場規模與股市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從參與投資者類型比較,股市投資者有散戶和機構戶構成,而參與股指期貨的投資者僅限為散戶和一些私募,大量的機構投資者還沒有參與進來。因此,股指期貨市場規模尚小,對股市影響有限。
因此,投資者不要過分擔心“交割日效應”的出現,不要讓恐慌的心理擾亂自己的投資策略。只要有正確的交易計畫,做好嚴格資金管理,相信會控制風險,而不是被風險所控!

交割日效應-新聞評論

東興證券分析師陳政認為,隨著股指期貨5月契約交割日的臨近,股指期貨對現貨市場的影響將逐步弱化。陳政表示,股指期貨對大盤起到了助長助跌的作用。4月大盤的下跌,就有股指期貨助跌的原因。但是股指期貨並不能從根本上影響市場的走勢。股指期貨只是一種金融衍生交易工具,不必把它的作用擴大化。“4月、5月大盤的波動很大,股指期貨對現貨市場的影響,特別是對滬深300指數的影響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隨著5月契約交割日期的臨近,股指期貨對現貨市場的影響將會弱化。”
萬達期貨南寧營業部投資管理部陳永恆認為,交割日效應可能對市場的影響不大。交割日的效應在海外市場是普遍存在的。此前,新加坡新華富時A50的交割日曾多次給A股市場造成很大的衝擊。其中較為典型的有“2·27”、“5·30”和“6·27”暴跌在一定程度和新加坡新華富時A50指數期貨契約的到期交割有關。陳永恆說:“契約交割日的鄰近,市場的波動會顯著加劇,很多套利資金都會進行換倉,還有期貨和現貨之間的價差也要收斂。但從前段時間到最近的期現價差來看,價差由60多個點到這周五收盤的負6個點。也就是說隨著到期交割日臨近,期現價差基本回歸合理的區間。在下一周的最後幾個交易日,估計期現價差也會保持在這么一個合理的價差區間。交割日效應可能對市場的影響不大。”
期指誕生以來,“交割日效應”的憂慮便籠罩市場。由於目前IF1006契約尚存的4417手遠多於上月同期(IF1005契約最後交割日前兩天持倉量只有1158手),相對較大的持倉量將導致現貨市場“交割日效應”的機率增加。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股指期貨6月契約交割日不會對大盤的運行產生實質性影響。
對於大盤近期走勢,長江證券認為,外盤因素固然有一定的影響,但兩市大盤更多還是受到國內政策調控預期和資金面的制約。
國金證券認為,市場連續數個交易日對短期均線的反覆縮量確認,表明市場對後市仍然保持相對謹慎的態度。鑒於市場依然謹慎,大資金依然採取觀望態度,出現的地產金融上漲的風格變化可能無法持續,預計市場依然會維持底部區域運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