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達爪龍

亞伯達爪龍

亞伯達爪龍(學名:Albertonykus)意為“亞伯達省的爪”,外形與鳥相似——有細細的腿、鉗形的頜、粗短的臂和巨大的爪子。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伯達爪龍
  • 外文名:Albertonykus
  • 含義:亞伯達省的爪”
  • 時間:距今約7000萬年前。
敘述,發現歷史,分類,科學分類,

敘述

亞伯達爪龍的身長估計值為70厘米,是已知最小型的北美洲阿瓦拉慈龍科恐龍。亞伯達爪龍具有極短的前肢、修長的後肢、長而硬挺的尾巴,手部只有一個手指,上有大型指爪。雖然目前沒有發現亞伯達爪龍的顱骨,但根據發現於蒙古的近親,可以建構出亞伯達爪龍的外形。亞伯達爪龍具有修長的口鼻部,內有微小的牙齒,相當類似現今的犰狳食蟻獸。亞伯達爪龍可能食蟲動物,使用單一指爪挖開樹木,以裡面的昆蟲為食。如同其他阿瓦拉慈龍科,亞伯達爪龍的前肢相當適合挖掘,但因為過短而不能挖掘出洞穴。
亞伯達爪龍
根據目前的化石紀錄,螞蟻雖然在白堊紀就已出現,但不是常見的物種,而有建立土冢習性的白蟻,要到始新世才開始出現。因此,包含亞伯達爪龍在內的阿瓦拉慈龍類,可能以木棲性白蟻而食。在馬蹄峽谷組發現過的矽化木,經常發現內部洞孔,被推測是白蟻築巢的痕跡。

發現歷史

在1990年代以前,古生物學界並不清楚阿瓦拉慈龍類的外貌與存在。雖然有零碎化石被發現,但它們從未被鑑定為獨立的物種。直到近年,亞洲、南美洲發現了許多化石,古生物學界才意識到這群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存在。
亞伯達爪龍
在1910年,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在亞伯達省的乾島水牛躍省立公園發現一個亞伯達龍的屍骨層,至少發現了九副亞伯達龍的標本。但是經過兩個禮拜的挖掘後,布朗停止挖掘活動。在1997年,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再度展開挖掘活動,挖出超過20個亞伯達龍的標本。古生物學家尼克拉斯·朗里奇推測,該地點是個掠食動物的陷阱。在2002年,亞伯達大學的菲力·柯爾發現許多前肢、後肢化石,屬於亞伯達龍的未命名種。這些化石目前存放在皇家蒂勒爾博物館。
在2005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尼克拉斯·朗里奇在比較該地點的化石時,發現一些之前沒注意到的恐龍化石。在2008年,朗里奇與柯爾將這些化石命名為新屬,亞伯達爪龍Albertonykus)。

分類

亞伯達爪龍屬於阿瓦拉慈龍科,這是一群高度特化的獸腳類恐龍,阿瓦拉慈龍科的化石多發現於亞洲單爪龍鳥面龍)與南美洲阿瓦拉慈龍阿基里斯龍)。朗里奇與柯爾在命名時,也提出一個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亞伯達爪龍是單爪龍亞科的姐妹分類單元,並假設阿瓦拉慈龍科起源於南美洲,並經由北美洲遷徙至亞洲。亞伯達爪龍的發現,有助於釐清阿瓦拉慈龍科的地理分布與生理特徵。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綱:
蜥形綱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Dinosauria
目:
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Theropoda
科:
阿瓦拉慈龍科Alvarezsauridae
屬:
亞伯達爪龍屬 Albertonykus
Longrich and Currie, 2008
種:北方亞伯達爪龍 A. borealisLongrich and Currie, 2008 (模式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