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儒家五常)

五常(儒家五常)

“五常”即、禮、,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擴充提出“仁、義、禮、智”,後董仲舒再次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三字經》中雲“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即二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常
  • 提出者:孔子
  • 擴充者:孟子、董仲舒
  • 含義
“五常”即、禮、,是指“人”作為
古人發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時,經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利益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錯,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觀念,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換位思考。“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禮,與仁互為表里,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征和直觀展現。北京為迎奧運正大力開展禮儀教育。“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