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貢米

五常貢米

五常在黑龍江省的最南部,距離哈爾濱120公里左右,屬於哈爾濱管轄的一個縣級市,面積7512平方公里,是全國最大的水稻田超百萬畝的縣級市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常貢米
  • 產地:黑龍江省五常市
  • 五常來源:清鹹豐四年所設五個甲社得來
  • 距今已有歷史:165年
  • 特點:顆粒飽滿,質地堅硬,色澤清白透明
  • 起源時間:1835年
簡介,五常來源,自然環境,五常作物,

簡介

國際權威人士說,在同緯度地區五常的水稻第一位。  五常市地處黑龍江省南部,屬於中溫帶大陸氣候,無霜期140天,平均年降水量608毫米,年日照2629小時。溪浪河拉林河牤牛河貫穿全境,水系縱橫。充沛的日照,天然河水灌溉,加上種植的成熟期長的優質晚熟品種的水稻,使五常大米與眾不同的特點。 五常大米受產區獨特的地理、氣候等因素影響,乾物質積累多,直鏈澱粉含量適中,支鏈澱粉含量較高。由於水稻成熟期產區晝夜溫差大,大米中可速溶的雙鏈糖積累較多,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宜。五常大米成飯食味 清淡略甜,棉軟略粘,芳香爽口,飯粒表面油光艷麗, 剩飯不回生,是百姓餐桌上的首選。 五常大米顆粒飽滿,質地堅硬,色澤清白透明;飯粒油亮,香味濃郁,是日常生活中做米飯的佳品。五常大米素有“貢米”之稱。 五常是從1835年開始種植水稻的,距今已有165年的歷史。

五常來源

五常原名歡喜嶺,清鹹豐四年設“舉仁、由義、崇禮、尚智、誠信”五個甲社,取其“三綱五常”之意,得名五常。既有儒雅的古韻,又體現了城市文化品位。真可謂古為今用,別有一番韻味。  五常市於1855年放荒墾地,於歡喜嶺設五個甲社,始稱五常。1869年,派旗官“協領”設衙於五常堡;1882年設五常廳,1909年設“五常府”。1913年設縣。1993年設市。

自然環境

五常市是一個半山區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張廣才嶺支脈蜿蜒東南,山巒重疊,有老爺嶺、老鷹溝南山等山峰。西北部為松嫩平原、地勢平坦,是本市主要農業區。主要河流有拉林河牤牛河。水源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年平均氣溫3.5℃ 。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大約為-19.1℃。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2.4℃。年降水量625mm。無霜期124天。日照2,576小時。

五常作物

五常市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利於農業發展,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穀子、小麥等,是黑龍江省主要水稻產區之一,主要經濟作物有甜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