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取蘊

指由煩惱而生,或生煩惱的有漏五蘊。所謂五蘊通於有漏、無漏,囊括有為法的全部。而‘取’是煩惱的異名,故由取而生,或生取的五蘊(即五取蘊)不攝無漏有為之法。《雜阿含經》卷三(大正2·16a)︰‘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痴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繫著而生貪慾。’又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釋雲(大正27·386a)︰‘問︰色取蘊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受、想、行、識亦如是廣作分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取蘊
  • 外文名:pan~ca upa^da^na-skandha^h!
  •  通於:有漏、無漏
  •  出處:《雜阿含經
釋義,名義,五蘊,

釋義

此外,該論又就蘊與取蘊的不同提出多說,謂蘊通於有漏無漏,取蘊僅屬有漏;蘊攝苦集、道三諦,身僅攝苦、集二諦;蘊攝十七界與一界之少分,攝十五界與三界之少分;蘊攝十一處與一處之少分,取蘊攝十處與二處之少分;蘊攝五蘊,取蘊攝五蘊各少分。又於蘊中有流轉者受訶責,有還滅者受讚嘆;於取蘊中有流轉者受訶責,無還滅者受讚嘆。

名義

關於取蘊的名義,《俱舍論》卷一雲(大正29·2a):“煩惱名取,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如草糠火。或蘊屬取故名取蘊,如帝王臣。或蘊生沁名取蘊,如花果樹。”即名一切煩惱為取。然《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雲(大正31·695b)︰
“以取合故名為取蘊,取者謂諸蘊中所有欲貪。何故欲貪說名為取?謂於未來現在諸蘊能引不捨故,希求未來,染著現在欲貪名取。欲者希求相,貪者染著相。由欲希求未來自體為方便故,引取當蘊令起現前。由貪染著現在自體為方便故,執取現蘊令不捨離。是故此二說名為取。”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則批評此二說,謂(大正43·621c)︰“欲貪名取者,雖對法文。同,亦十地解取支,雲愛增上名取,此隨義增,非真實理。據實而言,瑜伽等雲一切煩惱名取支。取蘊亦爾。”此蓋采婆沙等說。

五蘊

五蘊是指以下五種:
色蘊,總概括就是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受蘊(感覺),對境而承受事物之之作用也。
想蘊(想像),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行蘊(情緒),其他對境關於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
識蘊(辨別),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