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如指掌·西學正典:理想國

了如指掌·西學正典:理想國

《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為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堪稱“烏托邦文學的鼻祖”。《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被西方哲學家公認為“哲學大全”。另外,本書也是研究蘇格拉底思想的核心資料。

基本介紹

  • 書名:了如指掌·西學正典:理想國
  • 作者:柏拉圖 (Plato)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 頁數:367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眾流滄海
  • 外文名:The Republic
  • 譯者:龐燨春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27269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愛默生說:“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為它的價值都在這本書里!”這句話看似誇張,但並不過分,因為西方兩千年來的哲學都是柏拉圖及其學派的註腳。從任何方面說,柏拉圖都是西方文學傳統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也是哲學史上最有洞察力、影響最廣泛的作家,幾乎在每個時代都有哲學家認為他們在某些方面是柏拉圖主義者,哲學史上只有少數幾個人在深度和廣度上接近於他。
《理想國》激發了歷史上眾多著作家的寫作激情與思考,不管贊成還是批評,都不能掩蓋它的耀眼光芒。

作者簡介

柏拉圖(約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他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他一生著述頗豐,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尤以《理想國》最為著名。

圖書目錄

第一章/1
第二章/41
第三章/53
第四章/65
第五章/107
第六章/125
第七章/151
第八章/181
第九章/217
第十章/237
第十一章/263
第十二章/305
第十三章/329
第十四章/347
譯者後記/363

後記

譯者後記
《理想國》一般被認為是柏拉圖中期的哲學作品,以下我準備談談柏拉圖的對話錄和《理想國》的現有中文譯本,以期對讀者閱讀這個譯本有所幫助。
一、關於柏拉圖的對話錄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寫下了許多哲學對話錄,並且在雅典創辦了知名的學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學說主要保存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
(一)柏拉圖對話錄分期:
柏拉圖對話錄寫成的確切時間不可確知。不過,依據現代語言學的理論,對話錄里潛藏的語言信息已經可以列出一個大略的年代表。這些對話錄通常被分類為三個明顯不同的時期,少數作品則被視為是在過渡期寫成的,另外有一些則難以分類。將柏拉圖著作翻譯為德文的神學家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可能是第一個將柏拉圖著作區分為三個時期的人,不過,他當時提出的排列順序與現代學者提出的相當不同,且較傾向於以哲學理論而非年代分類,他宣稱這樣分類更符合柏拉圖一生的哲學思想發展。施萊爾馬赫將對話錄區分為:
奠基期:《斐德羅篇》、《呂西斯篇》、《普羅泰戈拉篇》、《拉凱斯篇》、《卡爾米德篇》、《歐緒弗洛篇》、《巴曼尼得斯篇》。
轉變期:《高爾吉亞篇》、《泰阿泰德篇》、《美諾篇》、《歐緒德謨篇》、《克拉底魯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會飲篇》、《斐多篇》、《斐勒布篇》。
巔峰期:《理想國》、(《克里底亞篇》、《蒂邁歐篇》、《法律篇》)。
最後在括弧里的三篇對話錄則是未被施萊爾馬赫翻譯的部分,雖然其他未列出的十篇對話錄(包括《伊安篇》等)也被翻譯了,但都被施萊爾馬赫視為偽作。最後,施萊爾馬赫主張《申辯篇》或者包括了《克力同篇》是蘇格拉底的真實對話,而由柏拉圖記載的。
英國的Lewis Campbel l是第一個率先使用文體學證明以時期來劃分柏拉圖著作可行的學者。
不過,許多以年代分類的排序依然具有很大的爭議。現代學者通常同意的排序如同以下的:
早期對話錄:蘇格拉底的角色都出現在這些對話錄中,他們也都被視為真正代表了歷史角度上的蘇格拉底;因此這些對話錄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對話錄。它們大多都是由蘇格拉底討論一個主題的對話構成的,通常是和倫理有關,並且有一個人擔任貿然挑戰蘇格拉底的角色。在經過一系列的對話後,蘇格拉底會證明那些對話者對於辯論主題本身根本一無所知。這些對話錄將結局交於讀者決定誰才正確,這使得這些對話錄具有“間接”的教學功能。這段時期也包括了一部分與蘇格拉底的受審判和死刑有關的情節。這個階段的作品包括:《申辯篇》、《克力同篇》、《卡爾米德篇》、《拉凱斯篇》、《呂西斯篇》、《歐緒弗洛篇》、《美涅克塞努篇》、《小希庇亞篇》、《伊安篇》。
接下來幾篇則被視為過渡期或轉型期的對話錄:《高爾吉亞篇》、《普羅泰戈拉篇》、《美諾篇》。
中期對話錄:到了早期對話錄的後期,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對話錄中會開始公開一些他的問題的答案,或者提出正面的原則,這些通常被視為是柏拉圖首次試圖提出的自己的觀點。這些原則中第一個出現的是宣稱美德是一種智慧,同時沒有人是自願為惡的,這也有可能是蘇格拉底自己的觀點。中期的對話錄最特殊之處在於提出了知識是來自於理解那些不會變動的“理念”,同時對話也試著研究那些理念。而靈魂的不朽和有關正義、美、真理的特定原則也在這段時期開始出現。《會飲篇》和《理想國》被視為柏拉圖中期對話錄的最重要部分。
這個階段的作品包括:《歐緒德謨篇》、《克拉底魯篇》、《斐多篇》、《斐德羅篇》、《會飲篇》、《理想國》、《泰阿泰德篇》、《巴曼尼得斯篇》。
晚期對話錄:《巴曼尼得斯篇》里出現了一系列對於“理念”理論的批判,這被廣泛視為象徵柏拉圖拋棄了這個理論。一些最近的研究(如Meinwald,1991年)挑戰了這種說法,因為在其餘的對話錄中,理念論並沒有就此消失,而只是換了一副面貌,以不同形式或類型的事物來象徵它們。蘇格拉底也依然在晚期對話錄中保持重要角色。晚期對話錄中新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辯證法,被稱為“聚集和分割”,最值得注意的是例子是《智者篇》和《政治家篇》,並且在《斐德羅篇》里第一次公開展現。“聚集和分割”辯證法可以這樣簡單描述:對話者試圖分辨事物間的共通點和差異點,以檢驗一個想法是否是事實。《智者篇》里的一些段落指出了這便是哲學家應該做的事,而且甚至在早期對話錄中也是這樣的。
從晚期的對話錄中可以看出柏拉圖思想的成熟,對於許多早期對話錄中討論到的議題,柏拉圖都透露了他的答案。晚期的作品被公認為是相當艱深而且具挑戰性的哲學作品,與早期的對話錄相比較,晚期的作品通常更為嚴肅而且具邏輯性,但也經常對於問題的解答持保留態度,而與早期作品有所不同。
這個階段的作品包括:《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勒布篇》、《蒂邁歐篇》、《克里底亞篇》、《法律篇》。
(二)關於《理想國》
《理想國》的篇名是Pol i teia,其含義包括公民的條件與義務、公民政治生活、政府組織形式等,也就是一般意義上所謂的政治。促使柏拉圖寫《理想國》的兩個可能的原因是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失敗和蘇格拉底的死。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後,雅典的政治極為動盪,“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治,實施了一系列暴政,但八個月後被推翻。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對僭主制的批判可以說是直接來源於此。蘇格拉底被處死,其罪名是敗壞青年以及引入並信奉新神而不信奉城邦公認的神。這兩件事對柏拉圖的影響很大,他在“第七封信”中說:“我們的城邦已經不依傳統的原則和法律行事了,要建立一種新的道德標準是極為困難的,再說法律和習慣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敗壞著。”他看出“所有現存的城邦無一例外治理得不好”,他決心繼承老師的使命,思考從根本上“如何改革這個制度”,並堅信“只有正確的哲學才能使我們分辨什麼對社會和個人來說是正義的東西”。這正是《理想國》的主旨。
《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其他對話者之間的對話並圍繞“什麼是正義”這個主題而展開的。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關於正義問題的論辯,批判當時的正義觀”;“城邦國家的起源和理性神的問題”;“理想國家的社會體制和治國原則”;“哲學王和理念論”;“靈魂轉向和教育以及辯證法”;“各種不同政體的比較”;“藝術的本性和社會功用(詩與哲學之爭)”以及著名的“線喻”、“日喻”和“洞喻”。柏拉圖在本書中詳細論述了政治理論和正義的本性。他認為政治哲學是基於人的靈魂的,而人的靈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理智的部分、激情的部分和欲望的部分。同樣對於城邦來說也有三個部分,即統治者、衛士和一般的勞動者,他們分別對應於靈魂的三個部分。一個完善的城邦就是統治者在衛士的幫助下統治勞動者,從而形成一個正義的城邦。
在此,譯者僅僅是想為讀者指明一般學界所認為的《理想國》討論的主題,並不想通過後記的形式將自己的觀點先行加於讀者,希望讀者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自己的仔細閱讀去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
二、關於現有的中譯本
已出版的中文譯本有:
1.《理想國》 吳獻書譯;
2.《理想國》 段至誠譯;
3.《理想國》 劉勉、郭永剛譯;
4.《理想國》 郭斌和、 張竹明譯;
5.《柏拉圖全集》 王曉朝譯;
6.《柏拉圖對話集》 王太慶譯,本書只譯出部分章節。
我在翻譯過程中借鑑了4、5、6三個譯本,它們對我的翻譯工作幫助很大,如果沒有前輩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本人的重譯工作是不可想像的。在此向譯界前輩深表謝忱。同時,希望讀者能從上述譯本中吸收精華。另外,本譯文中一定存在不當甚至錯誤之處,也希望讀者不吝賜教。
此外,關於這個版本的分章,《理想國》原本用希臘文抄寫在紙莎草紙上,分成10個部分,每部分約5米長,所以後來大多數《理想國》的校勘者和譯者把全書分成10卷。也有少部分譯者依據自己的理解把原文劃分若干章節,以幫助讀者對各部分增進理解,這個譯本就屬這種情況。但這種做法的不足是往往會把譯者個人的想法加於讀者,所以請讀者自己明辨。
龐爔春
2006年7月

序言

永不落架的書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傑出的思想,每個時代都會產生一些比大眾對真理的形態看得更清楚的人物。他們超越同儕,且有深刻的見解和遠大的眼光;他們看到人類問題的全體,免於繁瑣、短視的思想。
美國思想家、詩人埃默森說:“從所有文明國度里精挑細選出那些最具智慧、最富機趣的人來陪伴你,然後再以最佳的秩序將這些選擇好的伴侶一一排列起來。”這樣的人都知道每個時代、每個地方的每個人,都面臨一個不變的問題——關乎個人和其同儕、社會,乃至全人類、宇宙之間基本關係的性質的問題。對這種問題的看法,可以決定他會怎么做,甚至可以決定他成為怎樣的人。
對於這類問題,人類把所能想出來的最好的答案流傳下去,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塔西佗,到馬克斯·韋伯、熊彼特,以資下一代和更下一代的人去考驗、去辯論,而這些最好的答案又匯聚成一部部傳世之作。法國思想家笛卡爾說:“讀傑出的書籍,有如和過去最傑出的人物促膝交談。”這些人類最深邃的思想,最高超成就的文字記錄,能把我們在過去、現在、未來所面臨的問題,能把人類所做過的、即將面對的以及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最正確而永久的記錄。
例如,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不但寫出了《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理》,還在更早之前完成了《道德情操論》。該書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善惡、美醜、正義、責任等概念,進而揭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秘密,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聖經”,堪稱西方世界的《論語》。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書,每行都滲透著盧梭的苦苦求索,從各個角度清晰地闡釋為什麼人類的進步史就是人類的墮落史。盧梭認為,私有制的確立是造成人類不平等及其嚴重後果的根源。這篇論文可謂盧梭整個政治學說的導論。
凱恩斯的總量經濟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稱為20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是為應對20世紀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經濟大蕭條而作,它的核心主題是如何解決就業,以緩解市場供求力量失衡的問題。正是在這本書中,凱恩斯提出了國家調控思想,成為現代總量經濟學的扛鼎之作。該書的出版,在西方經濟學界和政治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些經濟學家把該書的出版,稱為經濟學理論的“凱恩斯”革命,並認為它與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理》及馬克思的《資本論》同為經濟學說史上非常偉大的著作。
那些對人類追尋真理有永久貢獻的書,我們稱之為“經典”。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更深情款款地指出:“‘經典’是那些永遠占據著你的書架,又永遠不會被你翻讀完的書。”也就是永不落架的書。凡是能對重大的事情,給多數人的思想以久遠而深刻影響的書,便是了不起的書。這樣的書可以充實任何年紀的人,使之能以別的時代、別的人們為背景,從而能真正深刻地透視今日。
——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