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闌式建築

乾闌式建築

乾闌式建築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築形式。現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乾闌式建築營建技術大致經歷打樁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後兩個階段。乾闌式建築遺存主要發現於河姆渡遺址鯔山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乾闌式建築(乾欄式建築)
  • 類別:建築形式
  • 時間河姆渡文化早期
  • 分類:打樁式和挖坑埋柱式
簡介,燕尾榫,鯔山遺址,

簡介

河姆渡遺址乾闌式建築主要是4B層25排排列有序的由樁木、板樁、圓木組成的排樁及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據排樁的走向組合,推測至少有6組(棟)以上的長排式建築。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勢低洼潮濕。這種以樁木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龍骨)承托地板,構成架空的建築基座,於其上立柱架梁的乾欄式木構建築,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繼承和發展。直徑1米左右殘高0.5上下由直徑2-6厘米小樁木組成的圓形柵欄圈可能圈養家畜用。建築構件用榫卯連線,榫卯構件的種類主要有:柱頭及柱腳榫,上端為榫頭榫,用以連線屋樑;下端為柱腳榫,用以連線地袱或地龍骨。梁頭榫,在圓木上端加工成榫頭,使其截面高與寬之比接近4:1的黃金比。帶梢丁孔的榫,在榫頭中部鑿有一個圓孔,用以插梢丁,防止構件在受拉力作用下脫榫。

燕尾榫

取板材一根在其兩端加工成形似燕尾的榫頭,相當今日之三角榫。用以連線其它構件時起加固作用。平身柱卯眼,卯眼用以同時插入橫向構件,連繫梁或承重的地板樑上的榫頭,也有些用來加固地梁。轉角柱卯眼,卯眼用來插梁枋。直欞闌乾卯眼 卯眼用來插入闌乾直欞所用。還有企口板及帶凹槽構件。企口內插入砍削成的梯形截面木塊,即兩頭削薄的木板。銜接不見通縫,是密接拼板的一種較高工藝
第3文化層的乾闌式建築與4B層發現的乾闌式建築遺存區別明顯,,有規律的排樁已經消失,橫木、橫板數量明顯下降,而經過加工的大型方形、圓形木柱大量發現,木柱下出木質墊板。方形柱邊長35-20、寬20-15厘米,圓形半圓形柱直徑一般在40-20厘米,有的柱徑達60厘米之多。木柱周邊經過細緻加工,邊線整齊,稜角明顯,加工規範,有的柱體表面斧、錛痕跡清晰可見。木質墊板(柱礎的雛型)發明使用,表明了當時的河姆渡先民積累了在潮濕地帶建房經驗,懂得利用擴大接觸面的辦法,避免建築物在重力作用下下沉的原理。挖坑埋柱成為該階段乾闌式建築主要營建方式。

鯔山遺址

8層下發現的乾闌式建築遺存遍布整個發掘區(300平方米),主要包括樁、柱、礎、撐木及相應柱礎坑,根據柱礎坑相互間的迭壓打破關係,以及相應的樁、柱、礎的加工工藝特徵和材質大小,可將該遺址發現的乾闌式建築遺存區分為早晚關係清楚,技術特徵明確的前後兩期三個單元。
第一期,打樁為柱式。將僅加工樁尖的帶皮圓木樁直接打入淤泥軟土中,深度均在1米以上,樁徑20厘米左右。推測為長排式建築。
第二期,挖坑埋柱式。該期建築用材較大,加工精緻,建築規模宏大。排房正南北向。柱坑有多種形式,一是深、淺坑組合,深坑立柱作為乾闌式建築基礎的承重柱,柱木埋深1米左右,柱底平整,一般無礎;淺坑中放置撐木,一端頂住木柱,一端緊貼坑壁。撐木置於上坡一側,以固定柱子,同時撐木可能還是屋架木柱的礎。另一種情況只有一個柱坑,相對較淺,一般都有柱礎,柱礎有單一的木礎,也有木石混合礎。這兩種柱坑形式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單元的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