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欄式房屋

乾欄式房屋

乾欄式房屋是遠古時代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考古發現最早的乾欄式建築是河姆渡乾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族群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乾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

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現在主要流行於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比較偏遠的地區。其他民族的乾欄也有,但是受到漢式建築和佛教建築的影響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欄式房屋
  • 屬性建築風格
  • 年代遠古(秦以前)
  • 存在地域:南方百越地區
樣式解析,結構,功能,考古發現,河姆渡式,其它形式,

樣式解析

結構

乾欄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體構築辦法是用豎立的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竹、木質大小龍骨作為承托地板懸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橫樑,構築成框架狀的牆圍和屋蓋,柱、梁之間或用樹皮茅草或竹條板塊或用草泥填實。
乾欄式房子,中國古籍亦稱作為乾蘭、高欄、閣欄、葛欄,現代日本語則稱為高床,或認為考古學和民族志中所見的水上居址或柵欄居,均屬乾欄式房子。

功能

乾欄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與地面隔離而達到有效的防潮。除此之外,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間、一房多用的效能。
居住形式與各民族生活的自然與經濟條件有密切聯繫。中國古代塞北遊牧民族多住便於遷徙的帳篷;中原華夏部落多住窯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古越部落則住類似巢居式的“乾欄式”房子,即竹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下層飼養牛、豬等家畜,上層住人,這樣可以防止南方氣候的潮濕和避開各種兇惡的野獸蟲蛇。

考古發現

河姆渡式

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雲南的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見有這種乾欄式住居習俗。江西清江營盤里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製乾欄式房子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是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曾流行乾欄式住居習俗的一個重要佐證。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構建築群,說明夏商周時期乾欄式建築和住居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

其它形式

文獻傳說的巢居,則被認為是乾欄房子的最早前身。 從考古發現看,迄今所知最早的乾欄式房子是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乾欄式房子。河姆渡出土的乾欄式房子,占地面積和規模較大,可作復原的 8號、10號、12號、13號木排樁柱可能屬一組長條形建築。從 10號排樁現存的分布長度分析,這組建築至少長達 23米。由 8號排樁至 12號排樁的間距是 6.4米,表明這組建築進深約在 7米上下。而 12號至 13號排樁的 1.3米間距,則構成此組建築的前廊過道。據此復原可知,河姆渡此組遺蹟是帶前廊的長屋乾欄建築,其構築方法並已採用梁頭榫和平身柱卯、轉角柱卯、柱頭、柱腳榫、帶稍釘孔榫、方木插闌、欞和企口板等先進技術。
這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古越族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乾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築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乾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養殖家禽家畜。至今,中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採用這種古老建築形式。
據民族學材料看,如現代四川平武縣王壩楚藏鄉的白馬人,修築住房均盛行木乾欄式習俗,房子分上下兩層,按白馬人的習慣是下層養牲畜,上層住人,類似白馬人乾欄式房子效用的例子,在其它少數民族地區也可見到。白馬人自稱是古氏族的後裔。如是,則乾欄式住居習俗在這一地區或可上溯到先秦時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