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九尾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生物,常用來象徵祥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編纂的《山海經》,而後傳至漢字文化圈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山海經》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九尾狐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就是“九尾”,傳說世平則出為瑞也。《瑞應圖譜》中說:“王者不傾於色,則九尾狐至焉”。而《宋書·符瑞志》則說:“白狐,王者仁智則至”。《孝經》援神契說:“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但是九尾狐最晚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而早期也有吃人的兇惡形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尾狐
  • 外文名:Gumiho
  • 出處:山海經
  • 相關地區:中國、日本、朝鮮
  • 屬性:異獸
  • 相關人物:大禹
  • 發源地:古代中國
歷史起源,歷世演變,先秦,漢唐,南北宋,元明,清,神獸寓意,正面,負面,其它記載,

歷史起源

山海經》中的《南山經》篇、《海外東經》篇、《大荒東經》篇有關九尾狐的記載:“青丘之國,其山有狐,九尾。”又云:“其有四足,其叫聲如嬰兒,有時也能吃人,而吃了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氣。”西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郭璞在注釋中說:“太平則出而為瑞”。
九尾狐九尾狐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所撰的《白虎通義》、敦煌漢魏《瑞應圖》、北齊魏收的《魏書》等多有提及“王者不傾於色,則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統則見”等。《吳越春秋》將其與大禹治水娶塗山女嬌聯繫在一起,可見其不僅吉祥而且貞貴。漢畫像石中將九尾狐與蟾蜍三足烏等並列於西王母身邊,以呈示祥瑞與子孫興旺。夏朝君主姒杼曾東征後獲得九尾狐,但是即便是象徵諸多祥瑞的九尾狐亦有其負面寓意,《郁離子》:“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將作妖,求髑髏而戴之”,《戊戌日記》:“《山海經》:食人之獸如:青丘之九尾狐”,《歷代通鑑》:“性奸詐,號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動物形象,具有複雜的文化內涵,總是和神秘文化聯繫在一起。在眾多的獸類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徵是鮮明的,社會覆面也極為廣闊,一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和其他文學意象幾樣,九尾狐意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礎上的分化演變。

歷世演變

先秦

山海經》就記載了青丘與九尾狐,九尾狐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為瑞祥之獸,象徵王者興,在很多的古籍中屢屢被提及。
據《山海經》中《海外東經》所記載的青丘位於朝陽穀之北、黑齒國之南《大荒東經》中記載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歸藏·啟筮》中記載黃帝殺東方九黎族首領蚩尤於青丘。” 因此說青丘位於中原地區的東部,青丘顧名思義是以丘為地貌的地方。據《太平寰宇記》和《元和郡縣誌》均載:“舊傳初置縣在濮水南,常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離狐。”
但也有學者認為《山海經》"青丘國"及"九尾狐"形象出於"東方青龍"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時遇"塗山氏女"與"九尾白狐"的傳說,是禹"治水"始於"箕尾"之間的曲折傳承。
上古時代中的九尾狐象徵著祥瑞,其音如嬰兒,能吃人。實際上,九尾狐在先秦時略有巫術性形象,至漢代才轉為祥瑞,象徵了多子多孫、吉祥以及帝王之兆。六朝時期風氣逐漸轉變,唐代之後逐漸沒落,再度轉回負面形象。

漢唐

漢代,在符命思想影響下本為圖騰神之一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成為祥瑞的象徵符號。
九尾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如《孝經》援神契說:“德至鳥獸,則狐九尾”。這些說法大致上是說,只要君主治理天下治理的好,人民生活好,那九尾狐就會出現而報祥瑞。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
據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所引《呂氏春秋》佚文記載,大禹來到塗山(據考在今河南嵩縣),遇見一隻九尾白狐,並聽見塗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還說“如果你在這裡成家立業,就會子孫昌盛”,於是大禹便娶了塗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嬌。因此可推測塗山氏實為一個以九尾狐為圖騰的部族。
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經把“能喪人家覆人國”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當九尾狐變成妖精時,妲己這個用美色把紂王迷惑得亡國喪身的王妃被說成是九尾狐精,實在是成順理成章的事情。

南北宋

儒林公議:九尾狐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況《儒林公議》說宋真宗時陳彭年為人奸猾,善於“媚惑”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可見九尾狐在人們心目中已經不是什麼瑞狐、神狐,變成壞東西。
而也在這個時期,中國遠古史上一個著名女人被說成是九尾狐,而且傳到日本,這便是商紂王的妃子妲己。宋趙令疇侯鯖錄》卷八:“錢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號曰九尾野狐。”
日本《本朝繼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寫的《狐媚記》,其中說“殷之妲己為九尾狐”。《狐媚記》記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當於宋徽宗時期,可見在此前中國已經有這種說法了。

元明

武王伐紂書封神演義之中,九尾狐狸精附體妲己,真可說是超級狐妖的完美結合。在小說中的描寫,則是由元代講史話本《武王伐紂書》開了頭,再由明代長篇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廣而大之。
九尾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在《武王伐紂書》中,吸盡妲己魂魄元氣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
妲己的結局是在武王克殷後被姜太公用降妖鏡逼住現出原形,然後把她裝進袋子用木碓搗死。之所以費了這么多周折,原來是因為行刑的劊子手讓九尾狐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撥得下不了手。
封神演義》在《武王伐紂書》基礎上對千年九尾狐狸精附體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發揮,寫了她做的許多壞事。相反商紂王“才兼文武”並不那么壞,而且外有忠臣良將,內有賢后淑妃,本來江山穩固得很,都是這個千年九尾狐狸精帶著九頭雉雞精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
有趣的是九尾狐被斬時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寫,比《武王伐紂書》更為生動細緻。小說極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嬌滴滴”地把行刑軍士迷得“軟痴痴攤作一堆”,最後還是姜子牙用寶貝葫蘆取了她的首級。
《封神演義》的九尾狐狸精化身妲己形象,把古來關於淫婦型狐妖媚人的觀念推向極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觀念推向極致,也把女色禁忌觀念和“從來女色多亡國”的女禍觀念推向極致。

此後還有一些小說寫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說《狐狸緣》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後被呂洞賓收服,割掉她八條尾巴。
晚清小說《九尾狐》不是寫狐妖而是寫妓女--妓女胡寶玉綽號九尾狐。小說說九尾狐最淫最媚,“比尋常之狐尤為厲害”,所以拿來比胡寶玉這“一個極淫蕩的娼妓”。清代流行狐妓一體的觀念,妓就是狐,最壞的妓當然是九尾狐。

神獸寓意

正面

先秦時代,狐被視為瑞獸。《山海經·海外東經》載:“青丘國,其狐四足九尾。”郭璞註:“世平則出為瑞也。”祥瑞的內涵有二。
九尾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一是為王稱帝,國家昌盛之兆。《吳越春秋》載: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以為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唱道:“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文選·四子講德論》載:“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
二是婚姻愛情之兆。大禹遇塗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顯然同時具有婚姻吉兆的意義。《詩經·有狐》更是以孤獨、抑鬱、流浪之狐,作為婚姻與愛情失其時之人類,加以吟詠歌唱。故漢代班固《白虎通義》以狐為兆示“子孫繁息”之德獸。從而為後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類性愛魅力,埋下伏筆。

負面

同據《山海經》記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南山經》),《呂祖全傳》更有;“九尾狐食人,何其暴也,而難逃渭水熊羆之殲”。
《東山經》曰:“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蟄侄,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郭璞註:即九尾狐)。大量的食人記載彰顯了九尾狐作為祥瑞同時又有著另一面的兇惡。
此外,在經歷千年流變後的九尾狐不僅食人的形象越發突出,更多了魅惑的狐妓形象,不僅如此在元代時更成了奸詐的代名詞。

其它記載

山海經·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九尾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山海經·南山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青蒦]。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郭璞注《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云:“太平則出而為瑞。”
漢《藝文類聚·卷九》祥瑞部下·狐引《呂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於是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攸昌,於是娶塗山女。”引《周書》:”成王時,青丘獻狐九尾“。
東漢班固白虎通德論·封禪》:德至鳥獸則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於尾者何?明後當盛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狐,祆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
唐代張鷟朝野僉載》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
宋《太平御覽·皇親部一·禹妃》引《帝王世紀》佚文:禹始納塗山氏女,曰女媧,合婚於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為攸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