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城

東漢洛陽城大致為南北長而東西短的長方形。

洛陽城的全面建設,是在宣武帝即位後實施的。經過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新洛陽遠超舊日規模,形成縱橫各10公里,總面積近100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城。如此規模,在古代不可謂不宏大,如著名學者宿白先生所說:“北魏洛陽規模之大,在我國歷史上不僅是空前的,而且也超過了過去認為我國封建時期最大的都城——隋唐長安城,這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僅見的。”

北魏洛陽城不僅規模大,而且在城市規劃上具有重大創新因素,城市布局取得高度成就,對隋唐長安、洛陽,以及後世的都城建設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六城
  • 釋義:洛陽城
簡介,年代,

簡介

帝王世紀》說洛陽“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故俗稱“九六城”。 洛陽城四周共設城門十二座,置城門校尉與司馬等官掌管,每門則設“侯”一人,負責看守城門事務。城門的位置和名稱是:東城垣自北向南依次為上東門、中東門、望京門(亦作旄門);南城垣自東向西依次為開陽門、平城門(亦作平門)、苑門(亦作小苑門)、津門(亦作津陽門)。其中平城門原為宮門,不設侯而置屯司馬,皇帝多由此門出入,是諸門中之最尊者。西城垣自南向北依次為廣陽門、雍門、上西門。其中上西門飾以紅漆,設有銅璣玉衡,以齊七政。北城垣自西向東依次為夏門、谷門。十二城門皆有亭,如津陽門有津陽亭,夏門有夏門亭。
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東約15公里處,北靠邙山,南臨洛河。1962年夏,初步探明了大城垣牆、門闕、街道和護城河,還查清了宮城範圍和部分殿台基址,以及大城東北角的殿台、倉廄遺蹟。在南郊探出了漢魏時期的“三雍”遺址範圍和一些殿堂台基,1972年又進行了重點試掘。大城的東、西、北三面保存較好,南牆被洛河沖毀。經過實測,西牆殘長約4290米,北牆長約3700米,東牆殘長3895米,南牆長度暫以東西牆間距2460米計算,大城周長約合14公里。

年代

1962年勘探發現了東、西、北三面的8座城門,南面的城門無存,但從城門四條南北大街可確知城門的位置。根據保存較好的廈門遺址的鑽探情況判斷,洛陽城門和長安城城門一樣,有三個門道。
該城南北向的大街5條。第一條自開陽門向北,全長2800米。第二條自平城門向北,至南宮的南門為止,長約700米。第三條自小苑門往北,至北宮的南門為止,全長約2000米。第四條自津門往北至始自上西門的橫街,全長2800米。第五條可稱“谷門大街”。自谷門往南,遇北宮的北門牆而東折,然後再折向南,全長約2400米。夏門南行的街道人城不到100米,便遇北宮的北牆而止,可能不算是條大街。東西橫行的大街亦有五條:第一條自上東門往西,遇北宮的東牆止,長約600米;第二條自中東門往西,穿南宮與北宮之間而過,全長約2200米;第三條自上西門往東,遇北宮的西牆而止,長約500米;第四條自雍門往東,遇始自津門的大街而止,長約500米第五條自旄門至廣陽門,橫貫全城,全長2460米。以上街道,互相交叉結合,形成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