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試風險

中試風險是指由於中試項目、中試過程和中試外部環境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以及中試主體技術與經濟能力的有限性,而導致中試被迫停止或者中試不能達到預期的經濟與技術目標,因而使中試投入成本不能完全收回或者不能如期收回的可能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試風險
  • 類型:經濟術語
特徵,來源,防範策略,

特徵

中試作為一種控制和轉移技術創新風險的手段,其自身就不可避免地擁有許多不確定性,具有很大的風險。中試風險除了具有風險的基本特徵外,還有其特有的質。
(1)中試風險基本上是一種純粹風險。風險包括純粹風險和投機性風險。純粹風險是指只有損失的可能而無獲利的機會的風險;投機性風險是指既有損失可能,又有獲利機會的風險。就整個過程來看,技術創新風險是一種投機性風險,但孤立地看技術創新中的一環———中間試驗,它的風險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純粹風險。這主要是由中試的收益特點決定的。
中間試驗階段要進行一系列技術的、生產的和市場的試驗,這些試驗都是創新性、探索性的活動,因而有失敗的可能性;即使成功了,在中試階段獲得的也不是直接的經濟收入,而是一套成熟的技術和有關生產、市場的知識,這些技術和知識能否給中試生產主體帶來利益,依然是完全不確定的。中試風險本身不創造利潤,它的價值重要在於為新技術的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鋪平道路。
(2)相對於實驗室和生產階段,中試風險是很高的。實驗室階段,雖然它的不確定性還很大,但畢竟投入小,其風險不大;工廠實施階段雖然投入非常大,但經過中試階段技術、生產和市場的廣泛試驗,項目的不確定性已非常小,所以其風險也不太大;而中試階段,項目的不確定性還很大,並且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很大,這樣就導致了中試階段的高風險性。
(3)不同的行業領域,中試風險係數是不同的。例如化工行業,有相當部分實驗室條件下能完成的化學反應,在中試階段由於需要進行諸如配方比例放大,從而導致在中試階段化學反應無法完成。或者由於在大規模中試階段,由於無法或難以保持實驗室階段反應原料的純度而導致反應無法進行。而在諸如機械、電子等行業,則不存在此類問題。
(4)不同實驗階段的成果,其中試風險係數亦不同。例如在實驗室階段剛取得初步成果的技術項目,其中試風險大於在實驗室多次重複取得成功的技術成果。又如,實驗室成果已獲得權威機構認證,或已獲得國家、省部級有關科技成果獎勵,其中試風險相應較小。

來源

中試風險主要來自技術、市場、管理、資金、政策等方面。
(1)技術上成功的不確定性。一項技術能否按預期的目標,實現應達到的功能在中試之前和過程中是不確定的。因技術上失敗而終止中試的例子是很多的。
(2)技術前景的不確定性。新技術在誕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粗糙的,對於在現有技術知識條件下能否很快使其完善起來,開發者和中試者都沒有把握,因而,新技術的發展前景是不確定的,中試者往往面臨著相當大的風險。
(3)技術效果的不確定性。一項新技術即使在中試過程中證明在技術上是成功的,在生產中是可行的,事先也難以確定其效果。例如,有的技術有副作用,如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則可能受到限制而不能實施。
(4)技術壽命的不確定性。由於高新技術產品變化迅速,壽命周期短,因此極易被更新的技術替代,但被替代的時間是難以確定的。當更新的技術比預期提前時,原有技術將蒙受提前淘汰的損失。
(5)技術流失風險。技術的一些構成要素,如技術成果、人才、信息等都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這些要素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可能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流向中試主體外部。技術要素的流失不僅是中試者的損失,而且它們一旦為競爭對手所掌握,還會對中試者及運用中試成果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巨大威脅。
(6)技術轉移和推廣風險。指中試取得技術成功後,卻難以向企業推廣、轉讓技術,導致中試者無法收回投資。
中間試驗過程要進行一系列試生產活動,檢驗技術與生產、社會的相容性,包括設備、原材料可行,社會經濟效益可行,生產安全可行,生產組織管理和生產員工素質可行等。在這些方面都存在著不確定性。
3.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主要是由於中試新技術產品的市場潛在性引起的。主要表現為:
(1)難以確定市場的接受能力。中試新技術產品是新的產品,顧客在產品推出後不易及時了解其性能而往往持觀望態度或作出錯誤判斷,從而對市場能否接受及有多大容量難以作出準確估計。
(2)難以確定市場接受時間。
(3)難以預測中試新產品擴散的速度。
(4)難以確定中試新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4.中試收益風險
中試階段本身不贏利,中試失敗了,就沒有收益;而成功了,收益的大小還主要取決於某企業套用該成果獲利的大小。對於一項好的中試成果,套用於企業是否成功、成功的大小還與企業本身的各種能力和實力有關,如果套用沒取得成功,中試收益也就很難實現。
管理風險是中試主體在中試過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導致失敗所帶來的風險。它主要包括:
(1)決策風險。即因中試主體在中試過程中因決策失誤而帶來的風險。
(2)組織風險。即由於中試機構因組織結構不合理所帶來的風險。
(3)人力資源流失的風險。中試活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相關人員,人力資源配置比較合理,會大大提高中試活動的成功率。隨著我國科技體制的改革和市場經濟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人才競爭日益加劇,人才吸引和積累越來越難,加之優秀人才總量十分有限,所以存在著因中試機構人力資源管理不善而造成人才不足、流失、綜合素質不甚理想等問題的風險。
6.資金風險
資金風險指因資金不能適時供應而導致中試活動失敗的可能性。當中試活動發展到一定規模,對資金的需求迅速增加,而中試機構獲得資金支持的渠道少,從而容易出現在中試某一階段不能及時獲得資金而失去時機,導致中試失敗的危險性。
7.信息不暢造成的風險在中試活動中,信息同資金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一些中試項目之所以失敗,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信息閉塞。現在我國一些中試機構,只注重知識信息,而不十分注重那些動態的市場信息:只注意儲存而不注意加工、調研、使用,還沒有與外界形成信息網路。
8.其它風險
除上述風險外,企業外部的社會、政治、法律、政策等條件也會給中試活動帶來風險。此外,突發性的自然災難、戰爭也會給中試活動帶來意外風險。
正是由於以上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導致了包括中試活動在內的技術創新活動高風險性。羅斯格(Gerhard Rosegger)說,在美國大約每年開發的一萬項新產品中,有80%夭折於初期,而剩下的二千項新產品,也僅有一百項能真正取得技術和經濟的成功。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依賴科技的進步。因此,研究技術創新及中間試驗的風險防範策略就顯得十分必要。

防範策略

風險防範是指對風險進行預先防止、控制、分攤和轉移,從而減少風險損失
1.認真做好可行性分析以預防風險
(1)工程技術上的可行性分析。即分析評估實驗室取得成果的新穎性、先進性、創造性,客觀評估該成果相對於工業大規模生產的完善化、配套化、成熟化程度。
(2)規模經濟上的合理性分析。即分析實施該項目是否與現有政策、法規衝突,分析該項目可能的市場規模和效益,分析接受中試成果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生產技術水平、技術購買力等。
(3)中試可能性的分析,即中試費用的估算,中試所需各種資源的籌措,中試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生產和市場三方面問題的預測,自身技術、經濟、管理的能力和實力的分析等。
(4)中試的投入產出評估分析。
2.建立中試風險的多目標綜合評估體系,對風險進行評估,以便採取相應對策
由於中試具有較高的風險性,為了減少風險,提高中試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可靠性,需對中試項目從技術、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所謂“評估”是指按照目標測定對象的屬性,把它變為主觀效用行為,即明確價值的過程。建立綜合評估體系應遵循全面性、適用性、可比性、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考慮到我國實際情況,筆者設計出以下中試風險評估體系。
在進行大規模中試活動前,可以組織有關人員對各種風險的子項分別進行評估,然後利用模糊綜合評價等方法對中試項目進行風險評估,對具有不同風險程度的中試項目採取相應的風險防範策略。
3.加強風險控制
控制風險的主要方式有:
(1)在中試過程中,隨時研究和分析中試風險變化的情況,對種種嚴重影響安全性的因素及時排除。
(2)對關鍵設備的研製儘可能在中試前期進行。
(3)中試規模要適度,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
(4)增強中試能力,控制人為風險
(5)實行全過程的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就是用最小的費用,把企業經營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限制到最低限度的管理體系。
4.分攤與轉移風險策略
具體方式有:
(1)建立風險投資主體多元化為了促進技術進步,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強化中試環節,就必須加大投資規模。但是投資規模的大小與風險成正比,因而為了降低中試者的風險,就必須充分利用中試外部的風險投資,形成多元化的風險投資主體,實現風險分散,讓更多的人分擔風險,以減少每個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從而在總體水平上增強風險承擔能力
(2)中試與生產一體化。
如果把中試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看待,中試風險就基本上是純粹風險。但中試與生產一體化成為一個企業的兩個下層單位,則中試風險就融於整個企業技術創新風險之中,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投機性風險。而且中試與生產一體化,生產單位就自然地分攤了一部分中試風險。
(3)中試機構實行股份制。
股份制是一種有效地使風險社會化的組織形式。
(4)合作中試策略。
合作中試是指中試者之間、中試者與企業、中試者與研究者之間發揮各自的優勢,聯合攻關。它是提高中試效率、減少中試風險的有效途徑。其特點是合作的各方共擔風險、共享成果。
中試活動是一種高風險活動,因而需要風險投資公司或基金支持。而風險投資公司或基金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多方聯合,分擔風險,效益共享”。多樣化(多個股東、多種經營渠道、多種投入方式)是化解風險的最基本戰略。此外,風險投資公司或基金要取得成功,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如控制單項投資規模,分散投資,採取反擔保措施,設立風險儲備金等。
(6)中試保險。
保險是一種經濟補嘗手段,它組織和集中分散的社會資金,用以補償意外的損失。所謂中試保險就是針對要中試的項目,交納一定的保險費,若中試失敗,由保險公司賠償部分損失。顯然中試保險能夠起到分攤和轉移中試風險的作用。
5.加強中試機構的管理水平,從而降低中試風險
世界中試活動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中試機構的科學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規避降低風險的有效保證。
(1)加強規範化管理。當中試機構比較小時,談不上規範化管理,可是當中試機構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時就必須建立一套管理規範來規範中試機構的組織結構、各部門的職責、獎懲、每個人的工作說明等,使中試機構實現由“人治”到“法制”的飛躍,避免中試機構因迅速發展所帶來的管理混亂。
(2)提高決策的科學化、理智化水平。首先,提倡群體決策,通過共同目標的建立和廣泛授權,建立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群體決策模式,這樣可以避免僅憑個人的主觀願望及經驗進行重大問題的決策,做到決策的科學化、理智化,同時還要善於將先進的決策方法運用到企業日常的決策中。
6.構建高效、可靠的內外信息網路是降低中試風險的重要一環
由於我國中試基地一般為某一專業領域或某一行業的科技開發中心,其科技信息十分豐富,又可以通過信息網路,獲得大量經濟信息,因而可以建設有關的資料庫。有條件的可以考慮建立“信息中心”,它集各種信息服務功能於一體,這可以有效地克服基試機構信息缺乏、分散、重複的弊端,從而達到為中試活動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減少、規避風險的目的。信息中心要特別注意為中試項目的決策提供下列信息支持(10W):
  • What(即將到來的真正市場是什麼);
  • Where(市場的細分與定位);
  • When(推向市場的時間);
  • How(如何進行中試生產與行銷);
  • Why(技術上是否成熟);
  • Who(需要什麼樣的人參與中試);
  • Which(需要什麼樣的工程技術裝置———設備、儀器、工具等);
  • While(當出現某種情形時);
  • With(應採取什麼樣的對策);
  • Whether(作出何種選擇的價值導向)。
此外,作為中試主體,在進行中試活動的同時要做好自我保護工作,如果中途泄密,關鍵人員流失,都會使中試活動前功盡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