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鬥雞

中華鬥雞

鬥雞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稱的珍禽,又名打雞、咬雞、軍雞。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時,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鬥到最後一口氣。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鬥雞遊戲起源於亞洲。中國是世界上馴養鬥雞的古老國家之一。唐代的文學家韓愈曾用詩描寫鬥雞的場面:"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也有從生態文明角度對鬥雞活動提出批評的,如詩人陳志歲《鬥雞》:"五畝田平踏跡新,噍群圍處起禽塵。常說和生猶未得,挑唆血斗是何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華鬥雞
  • 別稱:打雞,咬雞,軍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雞形目 Galliformes Temminck, 1820
  • 分布區域:中國
簡介,生長繁殖,飼養方法,鬥雞選擇,

簡介

鬥雞,又稱打雞、咬雞、軍雞等,以好鬥聞名於世,是集觀賞、娛樂、食用為一體的珍禽品種。中華鬥雞是以越南鬥雞、菲律賓鬥雞為父本,和中國鬥雞進行多代雜交、精心選育而成。它體大骨壯,頸粗有力,腿粗而高,胸肌發達,喙如鷹嘴,短粗略有弧形,雞冠呈平瘤狀,眼大有神,帶有凶光,羽毛貼身,多以黑色、白色為主,少有黃色、紅色。成年公鬥雞5公斤左右,母鬥雞4公斤左右。中華鬥雞既有越南鬥雞的兇猛,又有菲律賓鬥雞的頑強,同時秉承中國鬥雞的潑辣,只只驍勇善戰,兇猛無比,在鬥雞市場一經亮相,很快在眾多鬥雞品種中脫穎而出,立即引起全國鬥雞愛好者的廣泛注目,並創下了只最高售價達13000元的鬥雞天價。
中華鬥雞

生長繁殖

和其它鬥雞品種相比,中華鬥雞表現出斗性猛、繁殖率高、易飼養、耐粗飼等優點。中華鬥雞早期生長較快,三個月體重可達2公斤以上,年產蛋在160枚左右,主食五穀雜糧,用普通飼料加青草、菜葉即能達到其營養需求。中華鬥雞體質健壯,抗病力強,在-20~30℃均能正常生長繁殖,三伏盛夏仍能正常產蛋。在飼養過程中,只要按程式做好免疫和保持飼養環境的衛生即可,而且飼養管理方法也比較簡單,既可圈養、籠養,又可散養,適合大規模集約化養殖。

飼養方法

一般每戶只養1~2隻雄雞,4~6隻母雞。這種飼養方法,可保證後代血統純正,也有利於雄雞的單獨訓練和管理。人所共知,鬥雞的戰鬥水平高低,主要在於日常的飼養和訓練。
其要點如下:小雞孵出後,一般第1天不餵飼料,供給清水,環境溫度如同一般雛雞;第2天開始飼餵開水浸泡過的小米及熟雞蛋,也可飼以少量水浸泡過的芝麻;第3天開始飼餵熟雞蛋、開水浸泡過的小米及青鮮菜類為主的飼料,並可適當餵給少量昆蟲和雜糧。此時仍需注意保溫、適當的運動量及陽光,有利其生長發育。30日齡後,適當增加昆蟲和雜糧的飼餵量,同時增加露天運動的時間及陽光照射,有助於雛雞正常的成長。
因各地喜於早春孵化育雛,故需注意育雛期間的保溫及天氣的變化;為了雛雞順利成長,民間還有夜間增加光照的,以延長雛雞取食時間,有利加速成長。 雛雞45日齡,體重可達0.5千克,公母雛雞已易於分辨,此時開始需雌雄分群飼養,有利成長。75日齡開始,雛雞生長迅速,尤其增長骨骼更需在飼料中增加礦物質飼料(骨粉)及昆蟲,民間習慣飼餵蟬、土元及蝗蟲等。此時開始雄性雛雞進入成長階段,為免於斗傷影響成長,需單只籠養,民間多選用荊條編制的較寬大的罩籠圈養,每天定時於早、午、晚、共3~4次放出籠外自由活動,但需嚴格控制不得與母雞交配,也需防止雄雞間較強的爭鬥。270日齡的幼雞,羽毛生齊,體格基本成長定型,可以開始進行初斗訓練。【鬥雞育雛須注意五點】養殖的特禽新品種鬥雞以其巨大的開發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受到廣大養殖戶的好評,養殖日漸升溫。要養好鬥雞,育雛環節最為重要,必須注意以下五點:一、消毒。 育雛工作開始前應將牆壁用10%生石灰乳劑刷白消毒,房舍內可連同育雛用具進行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15毫升福馬林、7克高錳酸鉀進行熏蒸24??48小時,然後打開門窗通風,排出有害氣體後待用。二、育雛方式。鬥雞一般有地面育雛、網上育雛和小床衣雛三種,尤以小床育雛為最佳,其做法可因陋就簡,不拘規格,好的良雛方式可使雛鬥雞疾病發生率大為降低。三、實驗表明,雛斗提早一食,能促進卵黃的吸收,有利於將來的生長發育,開食前,先給雛鬥雞飲2-3小時的清潔飲水,最好給5%左右的葡萄糖水,然後在平鋪的乾淨塑膠布上撤飼料,小米、粉料或配合飼料均可,粉碎的玉米面有利於消化,也能防止雛雞拉稀糊肛門,飼餵最為適宜。給料採取少餵勤添的辦法。晝讓所有雛鬥雞都能吃上飼料。隨著日齡的增長雛雞食量的增加,可以每隔2-3小時給料一次,但最好讓其自由採食。四、溫度。 適宜的溫度是保證雛雞成活率的重要條件,溫度要嚴格控制,切忌忽高忽低。溫度適宜雛雞活潑好動,採食積極。參考溫度如下:1周齡33?35攝氏度、2周齡30?攝氏度、3周齡27-30攝氏度、4周齡24-27攝氏度、5周齡21?24攝氏度、6周齡19-21攝氏度。溫度由高而低,平衡過渡。雛鬥雞相對溫度以55%~70%為宜。五、光照。 雛鬥雞視力較弱,每日光照23?24小時,每15平方米雞舍,第一周齡用1個40瓦燈炮即可,懸掛於離地面2米處,逐漸過渡到自然光照。 養好雛鬥雞,除上述幾個重要的環節外,養殖密度鬥雞舍通風等環節也不容忽視。 多年來,人們對鬥雞品種的特性及其打技等皆有嚴格的要求。一般來說,一隻好的鬥雞,不僅在外貌上要求它英姿雄武,體格健壯,同時對其血統和戰鬥性能都有著十分複雜的講究和嚴格的要求,這是其它任何雞種難以相提並論的。現將鬥雞選拔的一般要求略述於後,以供愛好者參考。

鬥雞選擇

鬥雞必須毛短而稀,減少雞毛被對方咬住的機會。頭小而直眼睛要深,皮厚腳大而且直挺雞距發達。舉止穩重,不亂動。
中華鬥雞
這樣的鬥雞勝面大。 鬥雞多從天性好鬥的赤毛雞馴養得來。品種分類 中華鬥雞主要有三大毛色:青(黑)、紅(紫)、白,另有:蘆花、柿黃等其它雜色。

一般來說,一隻好的鬥雞,不僅在外貌上要求它英姿雄武,體格健壯;同時對其血統和戰鬥性能都有著十分複雜的講究和嚴格的要求,這是其它任何雞種難以相提並論的。現將瑞澤鬥雞選拔的一般要求作簡單介紹,供鬥雞飼養愛好者參考。
1、斗性:好的鬥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親斗(即主動找對方進攻),尤其在後盤(即戰鬥的最後階段)要親斗,要打臥雞,殘盤(雙方已完全筋疲力盡),要臥而不走,寧死不屈,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戰鬥到底,進攻中不允許有退逃表現,不能有三心二意的進攻姿態,進攻要堅決主動。 

2、骨骼:根據鬥雞的特殊性格和戰鬥的需要,其骨骼一定要堅實,各部位的骨骼長短,粗細比例要勻稱,過於細長或短粗都不利於戰鬥。 

3、體型:前胸要寬,羽毛要緊湊,身架要側落,站相要槓脯柱尾,所以,餵鬥雞的行家有句口頭禪說:“小頭大身架,細腰線爬爪”。並以此選擇雞的體型。螃蟹蓋身型及棗核身的體型不受歡迎。 

4、體重:鬥雞體重一般分三種級量,大號鬥雞體重為四公斤左右,中號鬥雞為三點五公斤左右,小號鬥雞為三公斤左右,公雞超大型者有五公斤左右者,由於體軀笨重,動作緩慢,不利於戰鬥,所以超大型雞很少有人餵養。斗母雞體重較公雞小,大號母雞三點五公斤以上,中號三公斤左右,小號母雞二點五公斤,漳州鬥雞是中型鬥雞。 

5、毛色:鬥雞愛好者,對鬥雞的羽毛色澤非常講究。一般以青、紅、紫、皂為上色。青色即烏黑色的毛羽,正面帶有青綠色的亮閃,底線為白色,並有白沙尾。有些地方把青雞稱作“烏雲蓋雪”。紅色即項背為紅色毛,群邊毛為灰褐色,尾為黑色或帶白沙民,紅雞出殼後的絨毛為白色,故開封的愛好者常把紅雞稱之為”白絨”。紫色即項背的羽毛為深紅或黑紅,有青紫和白絨紫兩種。皂色即全身羽色均為黑色,黑如皂布無亮光。以上四種毛色為上品。其它白色、蘆花、柿黃毛為下色。鬥雞行家常說:”只餵青、紅、紫、皂,不餵白、柿、花毛”,各種羽色的要求色正、光澤好,有白沙尾,帶白邊翅。 

6、頭部:相對來說,頭小臉皮緊薄細緻為好,耳環要小,不能有重冉,腦門要寬厚,眼窩要深大,冠要小而正直,五官長的要諧調。嘴形要求既粗直又長尖、尖而利,弓形嘴不受歡迎。過細過長(俗稱竹籤嘴)者也不可取。嘴色要純淨,一般只有黃白兩種,成雞嘴色不能帶有黑色。鼻翼要外扇,鼻孔要大而長。眼色:眼色一般分白、黃、紅三種,其它還有菊花、變蛋、三級等;但以純白色為上品。兩眼要有神,目光要銳利,同時眼窩要深,眼眶要大,眼球要小。冠形一般分平頂與花冠兩大類。平頂又稱頂頭,頂頭中又有窄面、寬面、鵝頂,柿餅冠之分;花冠又有翹花冠、小花冠、大花冠、壽星冠、麥穗冠、開山斧之分。根據戰鬥要求,以小而細者為好。西雙版納鬥雞以三條平直的冠立於頭頂,因此稱之為紅三冠。 

7、腿爪:腿分大腿與明腿(小腿)。大腿與明腿的彎曲度要大,俗稱“大腿彎”,彎度大,彈跳力強。大腿要粗,明腿要細,肉要長在大腿上,明腿要皮包骨頭,不要有一點肉。有一種“七瓣腿”亦為優等長相(七瓣腿者即腿面有三路瓦面,視其一段形似七星瓣,成七片段預告瓣,故名),兩腿間的間距要大,即襠口要寬,爪片要大,爪要細而要長,趾間的角度要大,即所謂的“十字大爬爪”,間距小的“糞叉爪”的爪子彎曲度大的”盤爪”不可取。後小爪要向後展,以便於站落穩當。
價值
中華鬥雞不但有重要的觀賞娛樂價值,同時還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肉質鮮美細膩,具有濃郁的野味特色,有補腎、壯陽、滋補強身的功效,是當代理想的食療佳品。據測定,鬥雞肉質中各種胺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均高於同等飼養條件下其它雞種。中華鬥雞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珍禽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