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鬥雞

中國鬥雞

鬥雞,又稱咬雞、打雞和軍雞,屬玩賞型雞種。是我國古老的雞種,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珍貴的家禽品種資源,也是我國家禽的稀有基因之一。鬥雞的培育、飼養管理以及訓練技術,歷代留傳至今,內容極其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鬥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鳥綱
  • :雞形目
  • :雉科
產地和分布,品種形成,中國鬥雞文化,體型外貌,外貌特徵,體重和體尺,斗性和鬥技,生產性能,評價和展望,

產地和分布

鬥雞是以善打善斗而著稱的珍禽,是一種雜食家養鳥。又名打雞、咬雞、軍雞兩雄相遇或為爭食,或為奪偶相互打鬥時,可置生死於度外,戰鬥到最後一口氣。唐代的文學家韓愈曾用詩描寫鬥雞的場面:“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孟郊也寫過有關鬥雞的詩云:“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中國鬥雞
鬥雞是供競賽和娛樂用的雞品種。鬥雞遊戲起源於亞洲。中國是世界上馴養鬥雞的古老國家之一。《列子》有“紀渚子為周宣王養鬥雞”的記載。鬥雞之風在春秋時期已較盛行。中國鬥雞按其地理分布主要有河南鬥雞、山東鬥雞等,尤以產於開封、鄭州和洛陽等地的河南鬥雞血統較純,也更著名。此外,還有安徽北部、新疆吐魯番和伊犁、雲南西雙版納和福建漳州所產的鬥雞等。印度的娛樂鬥雞也有悠久歷史。其他盛行鬥雞的亞洲國家還有菲律賓、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鬥雞遊戲約於公元前5世紀傳入歐洲, 後傳至世界其他地方。
鬥雞,又稱咬雞、打雞和軍雞,屬玩賞型雞種。中國鬥雞按其地理分布可分為:中原鬥雞,包括河南鬥雞、皖北鬥雞和魯西鬥雞,產區位於廣大的中原黃河沖積平原一帶,目前社會存量約l萬餘只吐魯番鬥雞,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鄯善和託克遜一帶,數量不多;西雙版納鬥雞,產區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橄欖壩一帶,全州約有l千餘只;漳州鬥雞,產於福建漳州、廈門和泉州等市,數量約2百餘只。

品種形成

鬥雞是我國古老的雞種,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記》和《漢書》上多處記載有關"鬥雞走狗"之事。公元前770年,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季平子與鄰昭伯以鬥雞而得罪於魯昭公,竟互相打起架來。據山東《成武縣誌》記載:"鬥雞台在文亭山後。周 渲王三年(公元前679年),齊桓公以宋背北杏之會,曾摟諸侯伐宋,單伯會之,取成於宋北境時,鬥雞其上。"可見當時奴隸主玩鬥雞已頗盛行。魏曹時代,魏明帝於太和(公元297--235年)年問,在郵都(今河北省魏縣)築起了鬥雞台,趙王石虎玩鬥雞於此,曾有"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揪間"的詩句。唐代文學家陳鴻《東城父老傳》記有:"玄宗(公元712--756年)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鬥雞戲,及即位,治雞坊於兩宮間,家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放雞坊。"可見當時玩鬥雞到了何等程度。明高啟(公元1336--1374年)著有《書博雞者事》。今陝西寶雞還有以"鬥雞台"為地名的史跡。由此可見,中國鬥雞的形成已有悠久的歷史。
中國鬥雞品種選育計畫中國鬥雞品種選育計畫
中原鬥雞產區在黃河沖積平原,地貌類型為沙丘、沙地與統淤平地。氣候屬半乾旱半濕潤性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年降水量為600--800mm。種植業以小麥、玉米、花生和薯類為主,飼料資源豐富。吐魯番鬥雞產於素有火州之稱的吐魯番盆地,處低海拔地區,海拔最低處為一154m,年降水量平均雖只有25mm,但因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源豐富,發展綠洲農業是該區的特點,物產豐富,主產小麥、高粱等。西雙版納鬥雞原產地橄欖壩,海拔高度為523m,四周群山環抱,瀾滄江流經壩子中心,氣候炎熱,屬典型的熱帶氣候。盛產水稻、玉米、大豆及多種熱帶作物,動、植物天然飼料資源極其豐富。吐魯番鬥雞和西雙版納鬥雞所處的生態環境有一共同的特點,長期因交通不便,與外界處於比較隔絕的狀態,自然形成閉鎖的繁育群體。此外,鬥雞品種的形成,與當地人民嗜好玩鬥雞的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國鬥雞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鬥雞曾被當成“四舊”而取締,各地鬥雞遊藝又見興盛。1989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還轉播了在山東兗州舉辦的首屆鬥雞比賽,電視連續劇《孔子》中的鬥雞場面,即出自兗州樂鳳鬥雞的表演。荷澤鬥雞、吐魯番鬥雞、漳州鬥雞、西雙版納鬥雞,並稱為中國四大鬥雞。
鬥雞在國外也很有市場,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鬥雞是十分受歡迎的活動。從高棉的鄉村到印尼的巴厘島,每逢周末都有成群男子聚集在一起,對拼個你死我活的鬥雞下賭注。菲律賓人的說法是“沒看過鬥雞,就不算到過菲律賓!”。鬥雞從中國明代傳入泰國,迄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了。當地人把鬥雞視為“國技”。參賽的公雞約50萬隻。如遇精彩的比賽,國家電視台還不時實況轉播鬥雞精英賽。

體型外貌

外貌特徵

鬥雞體型高大魁梧,體質健壯,體軀長,形似駝鳥身。喙如鷹嘴,頸長,胸部發達,羽毛淺薄,頸粗壯且長。

中原鬥雞呈半棱形,頭小,頭皮薄而緊。臉坡長,毛細。冠呈瘤狀。肉垂已不明顯。喙短粗呈弧形。眼大,眼窩深,虹彩為水白眼和豆綠眼。耳葉短小。鬥雞羽色種類繁多,黑羽鬥雞羽色富光澤似黑緞,腹部絨羽為白色,公雞尾部有兩根白鐮羽,母雞應有雪花頂;紅羽公雞,呈棗紅色,鐮羽有全黑者或帶白斑,母雞帶有豇豆的紅白色。此外,還有紫羽、白羽和花羽等。脛呈肉色,無脛羽。四趾,腳趾間距離寬。
吐魯番鬥雞冠為矮小的復冠,冠、肉垂、耳葉均呈紅色。喙呈褐色,喙下長出一塊紅色的皮膚皺褶。虹彩呈紅褐色。毛色分黑色、麻色和淺栗褐色三種。公雞鐮羽呈黑色帶青銅光澤。脛呈肉色,亦有青色。有的頸羽、皮膚呈肉色。西雙版納鬥雞頭小呈半梭形。豆冠,冠、耳葉呈紅色。喙短粗呈弧形;黃或褐色。虹彩呈橘紅色。毛色種類較多,以純黑、純白和絳紅三種為主色,脛呈黃色或石板色,無脛羽。四趾。皮膚白色。

體重和體尺

據1980年河南省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和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調查測定,中原鬥雞吐魯番鬥雞西雙版納鬥雞的體重和體尺如表1。
表1:體重和體尺
產區雞別
性別
體重(g)
體斜長(cm)
胸寬(cm)
胸深(cm)
龍骨長(cm)
骨盆寬(cm)
脛長(cm)
中原鬥雞

3870
±37.5
23.2
±0.17
10.2
±0.05
14.6
±09
14.7
±0.26
11.2
±0.16
12.4
±0.39
中原鬥雞

3020
±10.0
20.9
±0.07
9.6 ±0.10
12.8
±0.06
12.8
±0.15
10.3
±0.04
10.0
±0.10
吐魯番鬥雞

4100
24.8
10.1
13.6
16.9
10.5
15.3
吐魯番鬥雞

2800
20.7
8.0
11.7
12.7
9.2
12.1
西雙版納鬥雞

1780
21.4
8.5
11.1
10.8
9.1
11.9
西雙版納鬥雞

1120
18.3
7.4
9.6
9.6
8.4
9.5

斗性和鬥技

養鬥雞的目的在於打鬥。鬥雞的優劣要視其斗性和鬥技。而鬥打規則隨各地不同要求而異。以數量較大的中原鬥雞為例,鬥雞愛好者常說:"外觀其毛色,內審其窩份。"所謂窩份即指鬥雞的血緣關係。鬥雞的選擇,主要以斗性頑強、特別是打鬥到最後仍有斗性、並有良好遺傳性的雞作種用,故特別重視鬥雞的血緣純度,至少查2--3代。經過近親繁殖,選育成純度很高的優良鬥雞家系,利用不同家系間鬥雞交配產生的後代,這樣的雞體質健壯,鬥技高,打法快,但遺傳性不穩定,不宜作種用。鬥雞的鬥技有幾種類型:即高頭大咬者(斗架時頭勢昂得高、斗勢好看);平頭平身打法(斗勢不太好看);跑圈打法(打幾下就跑圈);四路全打者(全能,為最理想的打法)。不管那種打法,只要善打兩種以上,且有重腿,就屬優秀鬥雞。鬥雞取勝的關鍵在於打腿的準、重、快。準是指能否打到對方的頭上;重是指出腿打擊力的輕重;快是指單位時間內起腿打擊的次數並能連續打幾腿。鬥雞要靠平時的訓練,其訓練方法可歸結為下述14種手法,即:攆、溜、轉、跳、推、拉、打、抄、搓、掂、托、揉、絞、擾。
中國鬥雞中國鬥雞

生產性能

生長速度:據三個產區對鬥雞生長期各階段體重的測定,其結果如表2。
表2:生長期各階段體重
產區雞別
性別
初生重(g)
30日齡 (g)
60日齡(g)
90日齡(g)
120日齡(g)
150日齡(g)
180日齡(g)
中原鬥雞

43.5
197.8
515.8
951.5
1802.8
2269.4
2552.8
中原鬥雞

43.5
197.8
515.8
951.5
1713.3
1990
2106.6
吐魯番鬥雞

38.8
202.0
766.0
1630.9
2252.3
2795.5
3173.5
吐魯番鬥雞

38.8
202.0
766.0
1216.7
1615.6
2000.0
2240.4
西雙版納鬥雞

--
180.0
520.0
759.0
973.0
1436.0
1623.0
西雙版納鬥雞

--
152.0
460.0
675.0
745.0
849.0
1124.0
表3:
產區雞別
性別
體重(g)
?
?
中原鬥雞

2890
82.9
77.9
中原鬥雞

2070.6
84.2
76.6
吐魯番鬥雞

2830
77.5
67.1
吐魯番鬥雞

2625
83.4
62.5
西雙版納鬥雞

1780
83.1
78.1
西雙版納鬥雞

1120
78.6
74.0
2.產蛋性能
開產日齡:中原鬥雞性成熟較晚,母雞開產日齡一般為8個月,開產體重為2500g,開產蛋重為46g;吐魯番鬥雞性成熟晚,開產日齡為210--270d,開產體重平均為2750g;西雙版納鬥雞開產日齡為180--210d左右。
產蛋量:中原鬥雞年產蛋量為101.7土6.13個;吐魯番鬥雞年產蛋量為60--80個西雙版納鬥雞年產蛋量在100--120個之間。
蛋的品質:平均重為58.18±0.69g,蛋殼淺褐色,蛋形指數為1.31;吐魯番鬥雞蛋重大,平均蛋重為65g,蛋殼淺褐色;西雙版納鬥雞平均蛋重為40g,蛋殼白色和淺褐色,蛋形指數為1.35。
3.繁殖性能公母比例:鬥雞的公母配種比例都較小,中原鬥雞為1:6,吐魯番鬥雞為1:4--5,西雙版納鬥雞為1:2--3。
中國鬥雞中國鬥雞
就巢性:中原鬥雞的就巢性強,就巢率約達70%,一般每年就巢1次,每次就巢持續時間約40--50d;西雙版納鬥雞就巢性強,每次持續時間為20d左右,一年四季都可孵化

評價和展望

中國鬥雞是我國珍貴的家禽品種資源,也是我國家禽的稀有基因之一。鬥雞的培育、飼養管理以及訓練技術,歷代留傳至今,內容極其豐富,從發掘祖國科學遺產角度出發,應加以收集、整理和研究。鬥雞因其胸肌、腿肌發達,根據國外經驗,可作為我國今後培育肉用型雞種的原始素材。
可以作為觀賞雞以及做為寵物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