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白血球

中性白血球

中性白細胞(Neutrophil,或Neutrophil granulocyte,又譯中性粒細胞)是血液中血細胞成分之一。用蘇木素-伊紅染色,中性白細胞的染色顆粒為粉紅中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性白血球
  • 外文名:Neutrophil
  • 又譯:中性粒細胞
  • 功能:抵抗疾病、保護機體
特徵,定義,主要成分,功能,化學趨向性,流行病學,

特徵

定義

血液含有白細胞(又稱白血球)、紅細胞(又稱紅血球)、血小板血細胞。白細胞為無色有核細胞,按白細胞形態可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三類。粒細胞因細胞質中所含顆粒性質不同,又分為嗜中性、嗜酸性及嗜鹼性粒細胞。

主要成分

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的70%,是外周血循環和免疫系統中含量最豐富的白細胞。各類白細胞百分比為:
●嗜中性粒細胞50~70%,
●嗜酸性粒細胞0.5~5%,
●嗜鹼性粒細胞0~1%,
●淋巴細胞20~40%,
●單核細胞3~8%。
(“嗜中性粒細胞”即中性白細胞)
健康成人白細胞總數為4000~10,000/立方毫米。外周血塗片檢查中,中性粒細胞平均量為330飛升直徑為12-15微米(µm)。與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一起,合稱多核粒細胞。
正常中性粒細胞的範圍各實驗室有別,但中性粒細胞計數在2.5-7.5×10/升的屬正常範圍。非活化的中性粒細胞在外周血中的平均半衰期約為4-10小時。

功能

白細胞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線,具有變形與吞噬能力,在抵抗疾病、保護機體方面非常重要。
白細胞吞噬效果圖白細胞吞噬效果圖

化學趨向性

中性粒細胞經歷的一個過程為化學趨向性。這些吞噬細胞通常存在於外周血中,但是在感染或發炎時,特別是受到細菌等微生物侵入機體導致感染時,會引發趨化因子的產生(這些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8,干擾素-g,和補體C5a),細胞表面的受體能探測化學因子的梯度引導中性粒細胞的遷徙,中性粒細胞會離開血管而趨向炎症或損傷部位的遷徙,吞噬細菌,這一過程稱為“趨化作用”。
細菌被細胞內所含的多種分解消化。嚴重時粒細胞本身亦隨之壞死,成為所謂膿細胞。

流行病學

許多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中性白胞的動力學變化。生理因素變化多為一時性的;病理性增多可見於各種化膿性細菌感染、嚴重組織創傷、急性出血或溶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
中性白胞所占比例較大,故中性白胞增多與減少對白細胞總數影響最大,也就是說,白細胞總數變化多反映中性白胞變化。在臨床中,不僅要了解白細胞總數,還應知道各類細胞數目所占百分比和形態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