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症

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症

當中性白(粒)細胞低於0.5×109/L時,稱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症。中性白(粒)細胞在機體防禦中起著清除衰亡組織細胞和吞噬殺死病原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其數量減少會明顯降低機體防禦機能而導致感染,嚴重者可引起死亡。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的臨床症狀隨其減少的程度和原因不同而異。

基本介紹

  • 別稱:中性白(粒)細胞減少症
  • 常見病因:放射性損傷、病毒感染
  • 常見症狀:高熱,寒顫,乏力,肺部、泌尿道、皮膚、口腔黏膜等嚴重感染或敗血症
  • 傳染性:無
  • 病因:使用氨基比林類等
病史,實驗室檢查,

病史

(1)急性發病者可找到病因,如使用氨基比林類、磺胺類藥物、汞製劑、烷化劑,以及接觸化學物質(苯、二甲苯、汽油、有機磷)、放射性損傷、病毒感染等。
(2)臨床有高熱,寒顫,乏力,肺部、泌尿道、皮膚、口腔黏膜等嚴重感染或敗血症。起病緩慢者,多伴有低熱,乏力,末梢血中單核細胞可能代償增加。
(3)伴隨體徵,如肝、脾及淋巴結腫大或(及)其他表現,有助明確病因。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數絕對值,嬰幼兒小於1X109/L,兒童小於1.5X109/L。但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正常。血象應每周檢查,至少堅持1月,以便了解究竟屬暫時性、周期性或者慢性,注意觀察粒細胞中有無核左移、分葉過多、中毒顆粒、異型細胞核、胞漿空泡等異常現象。如疑為家族性或遺傳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則應同時檢查家庭中其他成員的白細胞計數及形態。
(2)骨髓象:
了解骨髓增生情況,粒細胞是增生還是減少,有無成熟障礙,有無浸潤病變(如白血病、戈謝病等)、感染等。
(3)特殊檢驗:
以進一步尋找病因。
1)粒細胞分布和儲備試驗:①腎上腺激素試驗:先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O.1ml,於注射後5,10,15和30分鐘分別計算粒細胞絕對值。如粒細胞增加至正常範圍或l倍以上,提示邊緣池粒細胞增加,而循環池中粒細胞卻比正常減少。這種異常分布見於病毒和其他感染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如假性粒細胞減少症。②傷寒菌苗刺激試驗:皮下注射傷寒菌苗0.5ml,於注射後3,6,12和24小時分別計算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正常反應於注射後3小時粒細胞絕對值減少,6~12小時粒細胞絕對值增加3~4倍,24小時恢復至原有水平。如注射後粒細胞不見升高,提示骨髓儲存池粒細胞釋放入血減少。此種檢查對某些骨髓受損引起粒細胞缺乏症的輕型病例以及對骨髓貯備能力的了解有幫助。
2)中性粒細胞破壞增多的測定:①白細胞凝集素測定:血清中發現白細胞凝集素,對免疫性粒細胞減少有輔助診斷意義。②血清溶菌酶測定:血清溶菌酶由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產生,其濃度和溶菌指數增高,可提示中性粒細胞破壞增多。③粒細胞壽命測定:用3H-TdR(3H胸腺嘧啶核苷)或DF32p(32p-氟磷酸二異丙酯)標記粒細胞作白細胞半衰期直接測定。測定粒細胞壽命,可了解粒細胞在周圍血中破壞的程度和速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