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白細胞

糞便白細胞檢查是糞便常規中的一個項目,可以幫助了解消化與吸收功能,協助診斷消化系統疾病。正常糞便中不見或偶見,多在帶粘液的標本中見到,主要是中性分葉核粒細胞。腸炎進一般少於15個/HPF,分散存在。具體數量多少與炎症輕重及部位有關。小腸淡症時白細胞數量不多,均勻混於糞便內,且因細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認。結腸炎症如細菌性痢疾時,可見在量白細胞或成堆出現的膿細胞,亦可見到吞有異物不小吞噬細胞。在腸易激綜合徵、腸道寄生蟲病(尤其是鉤蟲病膠阿米巴痢疾)時,糞便塗片洌還可見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可伴有夏拉萊登結晶。

基本介紹

  • 名稱:糞便白細胞
  • 所屬分類:便
正常值,臨床意義,注意事項,檢查過程,相關疾病,相關症狀,

正常值

偶見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糞便中的白細胞當腸道有炎症時增多,其數量多少與炎症輕重及部位有關。 小腸炎症時白細胞數量不多,均勻混合於糞便內,且因細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認。 結腸炎症如菌痢時,白細胞大量出現,甚至滿視野,並可見到退化的白細胞,還可見到邊緣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膿細胞。過敏性腸炎、腸道寄生蟲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鉤蟲病)時糞便中有時還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結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
需要檢查人群:懷疑消化系統出現疾病患者,腹部經常疼痛患者。

注意事項

檢查時要求:1.顯微鏡檢查目的是查找細胞等病理成分。看片必須遵循全片觀察,由上至下,由左至右,避免重複,顯微鏡檢查時至少每張塗片觀察10個視野。細胞檢查要用高倍鏡觀察。 2.標本應盛於不吸水的乾燥、清潔容器中送檢。 3.應在排便後1小時內送檢。
檢查前準備:1、為使大便檢查結果準確可靠,特別要注意大便取樣必須新鮮。有人取樣後放了一、兩天才送醫院化驗室,則因細胞等已腐敗,不能反映真實情況,檢查就沒意義了。
不適宜人群:非創傷性檢查,無不適宜人群。

檢查過程

取有黏液、濃血部分的糞便約2-3克(如稀水便則取絮化物),盛於滅菌廣口瓶或無菌容器中。用棉拭挑取糞便插入運送培養基或PH7.0的磷酸鹽甘油中送檢。醫院進行塗片,後顯微鏡檢查,查找白細胞,記錄視野範圍內白細胞的數量總數後記錄,對照參考值。 白細胞無色呈球形,有細胞核,體積比紅細胞大,直徑在7-20μm之間。

相關疾病

旅行者腹瀉,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其他弧菌感染,鉤蟲病,蟯蟲病,暴痢,阿米巴腸病,兒童腹痛,胃切除後吸收不良綜合徵,血吸蟲腸病

相關症狀

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腹脹,腹部腫塊,腹痛,便血,便秘,噁心與嘔吐,腹瀉,食慾異常,發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