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鎮(雲南省華坪縣中心鎮)

中心鎮(雲南省華坪縣中心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中心鎮位於華坪縣中部,是華坪縣城所在地,華坪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原中心鎮、龍洞傈僳族鄉合併設立。行政區域面積32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441人(2014年),轄5個社區、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大街66號。

全鎮有壩區、半山區、山區地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亞熱帶乾熱河谷氣候,乾濕兩季分明。有煤、鐵、銅、石灰石、花崗石、高嶺土、鋁礬土等10餘種礦產。糧食作物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煤炭開採業為支柱產業。2014年,中心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6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心鎮
  • 行政區劃代碼:530723100
  • 所屬政區: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
  • 行政區域面積:326.4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48441人(2014年)
  • 所轄村居:5個社區、9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新大街66號
  • 電話區號:0888
  • 郵政編碼:674899
  • 車牌代碼:雲P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通訊,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

建置沿革

宋代,設有高氏土司堂衙。
元代,形成較大村落。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堂衙改為流官辦事住所。此後,人們俗稱此地為“舊衙坪”。
清嘉慶七年(1802年),永北右軍守備進駐舊衙坪。
清道光二年(1822年),在舊衙坪設經歷署。
民國元年(1912年),屬華坪縣中區,為縣政府駐地。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立華中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國民政府推行區鄉保甲制,改稱竹屏鎮。
民國時期,原龍洞傈僳族鄉境域屬玉鹿鄉管轄。
1950年9月,設華坪縣一區,轄中心鎮及河東、河西等9鄉。
1953年,改稱中心鎮。
1958年8月,設立先鋒人民公社;11月,改稱中心人民公社。
1961年,設龍洞人民公社,後改區。
1963年9月,設中心區。
1965年,將城區改為縣轄。
1971年5月,先鋒人民公社更名為中心人民公社。
1983年2月,撤銷中心人民公社,設立一區(中心區)。
1988年3月,撤銷中心區,設立中心鎮,將中心區的中心、河西、河東、楠木、梭羅、拉畢6個小鄉劃入中心鎮,城區設1個街道辦事處,農村設6個農村辦事處;設立龍洞傈僳族鄉。
2005年8月,撤銷龍洞傈僳族鄉,併入中心鎮。

行政區劃

1988年,中心鎮轄中心鎮街道、河西、河東、楠木、梭羅、拉畢中心7個辦事處。
2001年,辦事處改為村委會。
2003年1月,在原河西、河東、梭羅、楠木和中心街、中心村6個村(居)委會的管轄範圍內分設了竹屏、興隆、華興、柳溪4個社區。
2005年,龍洞傈僳族鄉併入中心鎮後,中心鎮轄興隆、竹屏、華興、柳溪4個社區和河西、河東、梭羅、楠木、拉畢、左岔、田坪、龍洞、馬路梁子9個行政村。
2014年,中心鎮轄4個社區、9個行政村,15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5年,中心鎮轄5個社區、9個行政村。
代碼
城鄉分類
名稱
530723101001
121
興隆社區居委會
530723101002
122
竹屏社區居委會
530723101003
122
柳溪社區居委會
530723101004
122
華興社區居委會
530723101005
220
興民社區居委會
530723101201
122
河東村委會
530723101202
122
河西村委會
530723101203
122
楠木村委會
530723101204
122
梭羅村委會
530723101205
220
拉畢村委會
530723101206
220
龍洞村委會
530723101207
220
田坪村委會
530723101208
220
左岔村委會
530723101209
220
馬路粱子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心鎮位於華坪縣中部,為縣人民政府駐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地跨東經101°03′—101°15′、北緯26°40′—26°52′,東西最大距離22.6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7.4公里,總面積326.4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新大街,地處東經101°15′40″,北緯26°37′54″,東距四川省攀枝花市格里坪火車站50千米。

地形地貌

中心鎮地貌屬中山淺切—中切割山地類型,地勢為東、西、中北部高,南、北低。最高峰位於西部蘑菇山,海拔2843.6米;最低點位於南端鯉魚河流入榮將處,海拔1126米;平均海拔1984.8米。

氣候水文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乾濕季分明,冬涼夏暖,四季溫差不明顯。多年平均氣溫19.6℃,1月平均氣溫11.8℃,極端最低氣溫-2.1℃(1973年12月31日);7月平均氣溫24.3℃,極端最高氣溫41.8℃(1983年6月1日)。年平均日照時數2486.9小時;無霜期年平均303天。年平均降水量1087.8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1526.3毫米(1986年),極端年最少雨量559.6毫米(2011年)。
境內河道屬金沙江流域新莊河、烏木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鯉魚河、魚必河、左岔河。鯉魚河發源於蘑菇山東麓,由北向南經田坪、拉畢、楠木、梭羅、縣城中部,經榮將鎮流入新莊河,長18千米;魚必河發源於寧蒗駝奇河,由西向東,經龍洞村毛坪子、谷田至手爬岩匯入烏木河,長11千米;左岔河發源於左岔出水洞,由西向東,流經左岔、龍洞河,至龍洞村依祿坪流入喀斯特岩溶地下水系,長8千米。

礦產資源

中心鎮有煤、鐵、銅、石灰石、花崗石、石墨、高嶺土、鋁礬土等10餘種礦產。其中煤炭儲量4253.5萬噸,年產量221.7萬噸。主要煤種為低磷、低硫、低灰分的優質肥氣煤,分布在河東、河西、梭羅、楠木、拉畢、柳溪等地,主要有阿牛坪礦區、臘石溝礦區的部分片區、轎頂山礦區(部分)、河東礦區、木腳坪礦區、鐘家灣礦區。鐵主要分布於河東,評估儲量35萬噸。

人口民族

1988年,中心鎮人口21956人,龍洞傈僳族鄉6180人。
華坪縣城鳥瞰華坪縣城鳥瞰
1990年,中心鎮總戶數6293戶,總人口25815人;龍洞傈僳族鄉總戶數1324戶,總人口6293人。
2000年,中心鎮總人口34375人,其中男性17876人,女性16499人;家庭戶9707戶;0—14歲7698人,15—64歲24460人,65歲及以上2217人;居住本地且戶口在本地29233人。龍洞傈僳族鄉總人口6861人,其中男性3710人,女性3151人;家庭戶1803戶;0—14歲1640人,15—64歲4745人,65歲及以上476人;居住本地且戶口在本地6619人。
2007年,中心鎮總人口40403人,戶籍戶數13510戶,其中農戶數6092戶,農業人口22260人,非農人口18143人,其中男性20566人,女性19837人,農村勞動力12781人,人口密度124人/平方公里。人口以漢族為主,其他有彝、白、壯、傈僳、哈尼、回、納西等20多種少數民族8254人。
2010年,中心鎮總人口51866人,其中男性27173人,女性24693人;家庭戶14736戶;0—14歲8672人,15—64歲39367人,65歲及以上3827人;居住本地且戶口在本地38572人。
2014年,中心鎮常住人口48441人;戶籍人口44421人,其中農業人口18671人,非農業人口25750人,流動人口373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0.63‰;有彝族、白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25個,少數民族人口10308人,占總人口的23.3%。

經濟

綜述

2006年,中心鎮共有企業765戶,其中集體企業1戶,個體企業745戶,私營企業19戶,從業人員6000人;農村經濟總收入13317.3萬元,比2005年增長11.57%,農民人均純收入2146元,比2005年增長10.62%;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35.8萬元,比2005年增長4%,財政支出580.2萬元,比2005年減少4%。
2014年,中心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6億元,比2013年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9693元,比2013年增長11%。

第一產業

中心鎮農作物分糧食作物和非糧食作物兩大類。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麥、大豆、蠶豆、豌豆、紅薯、馬鈴薯和蕎子。經濟作物有蔬菜、瓜果、綠肥、青飼料、油菜、花生、芝麻以及甘蔗、菸葉等。1980年,全鎮有耕地面積2.51萬畝,糧食總產量5036.9噸。1989年,產糧7845噸。在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加強科技成果在農業中的運用,實現長效產業與短效產業、種與養相結合的生態發展模式。2006年,全鎮有耕地總面積25424畝(其中:田7293畝,地18131畝),人均耕地1.14畝,主要種植芒果、茶葉、竹子、花椒、水稻、玉米等作物;林地195935.7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816畝,主要種植芒果、茶葉、竹子、花椒、蘋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06畝,其中養殖面積373畝;草地19850畝;荒山荒地149139畝,其他面積18519畝。2006年,糧食總產量119280噸;有經濟林果地30816畝,以芒果、核桃、茶葉、花椒、梨、冬桃為主,種植業銷售收入488萬元。2014年,中心鎮糧食種植面積4.9萬畝,糧食產量1.43萬噸;芒果種植面積3.7萬畝,產量4477.8萬噸,產值5471萬元;茶葉種植面積2800畝,產值1192萬元;花椒種植面積8000畝,產值1000萬元;泡核桃種植面積9.1萬畝,產值2000萬元;枇杷種植面積637畝,產值200萬元;種植優質烤菸1725畝,菸農總收入617.5萬元。新增人工造林6000畝,封山育林1.52萬畝。
中心鎮的養殖業以家畜、家禽為主。1978年後,大小牲畜歸農民所有,恢復自由貿易集市,促進養殖業的發展。1989年,全鎮大小牲畜存欄5.6萬頭。2000年,全鎮大小牲畜存欄3.7萬頭,其中,大牲畜1.4萬頭、豬2.3萬頭,家禽3.5萬隻。2006年,有規模養殖2戶,零星養殖6078戶。全年農戶出欄肉豬16147頭、肉牛465頭、羊592隻、雞鴨59885隻,銷售收入305萬元。2011年,牛出欄2014頭,年末存欄1萬頭;生豬出欄1.5萬頭,年末存欄3萬頭;羊出欄1.1萬隻,年末存欄2.5萬隻;家禽出欄7.5萬羽,年末存欄11萬羽。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3541.5萬元。
2014年,中心鎮農業總產值2.4億元,比2013年增長4.2%。

第二產業

1978年後,全鎮工業形成以煤炭產業為支柱,建材、農機、農具、服裝、鞋類、印刷、糧油、食品加工等為主的門類較齊全的布局。1982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個體採煤業開始興起。1985年,個體辦礦形成高潮。90年代以後,煤炭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逐漸形成支柱產業,中心鎮成為全縣最主要的產煤鄉鎮之一。1990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 187.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6%。2000年,全鎮工業總產值6 845.5萬元。2005年,全鎮共有企業107戶,從業人員2911人,工業總產值1.24億元。2006年,全鎮有煤井35個,矸石磚廠2個,石廠2個;實現工業產值19823萬元,營業收入26482萬元,實交國家稅金2473萬元。
2011年,有原煤企業28家、洗煤企業10家,產原煤221.7萬噸,洗精煤30萬噸;水電企業3家,裝機容量1.3萬千瓦,發電1216千瓦時;高壓輸電線路14條,總長236千米。
2014年,中心鎮有煤礦26對,非煤礦山11個,小型水電站3座;26對煤礦中,關閉礦井3對,整合關閉礦井9對,轉型升級14對;炸封非法採煤窩點87口次,關停採石點4個;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2億元,比2013年下降14.5%。

第三產業

2005年,中心鎮有集市7個,其中河東集貿市場、新大街集貿市場、中心供銷社集貿市場、華貿工業品市場、牲畜交易市場、糧食局服裝市場均在三、六、九日逢集,龍洞集貿市場在一、四、七日逢集。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775萬元,比上年增長11.5%。2011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信用聯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5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41.6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各項貸款餘額21.5億元,比上年增長26.7%。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1.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300萬元;人壽險保費收入1.1億元。
2013年,中心鎮有個體工商戶2034戶,從業人員5776人,營業收入2.5億元;休閒農業62戶,從業人員397人,營業收入1471萬元;第三產業經濟收入1.21億元。

交通通訊

中心鎮內交通便利,全鎮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有較好的區位優勢,距四川攀枝花市中心74千米,距成昆鐵路支線格里坪火車站52千米,是滇西入川的要衝,距市府所在地麗江220千米,距著名風景區寧蒗瀘沽湖160千米,距省會昆明420千米。
1980年,中心鎮轄區郵電局至皮防站路段鋪成柏油路面。1988年,改建縣城至國營煤礦幹線。1996年,中心鎮轎仙公路順利建成,全程9.8千米,促進中心鎮轎頂山森林資源的開發。1997年,永興公路彈石路改建動工,1999年12月竣工,全程33千米,改善了中心與永興的交通狀況。2001年8月18日,中心鎮改造仙人洞彈石路面,同年10月25日完工通車,全長3千米。2005年,全鎮完成三關廟至河西公路、河西村委會至移民村公路、柳溪社區5組公路的改造。全鎮5個村和4個社區會均通公路。
華坪縣城至榮將一級公路華坪縣城至榮將一級公路
308省道華坪至榮將段,過境長7千米,為標準的二級路;縣道中心至永興柏油路,南起縣城,經楠木、拉畢、田坪、龍洞至永興,過境長28千米。鄉村公路23條267.9千米。2011年末,擁有貨運汽車1148輛、1.2萬噸位,年貨運量297萬噸;客運車135輛,客運量65.9萬人次。2011年末,有郵政所1個,業務收入584萬元,報紙、期刊發行170.6萬份(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2個,固定電話用戶6824戶,電話用戶普及率13%;行動電話用戶3.6萬戶,行動電話普及率71.5%;寬頻接入用戶7900戶,普及率15.8%;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457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1990年,中心鎮轄區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國小36所,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民族中學、幼稚園各1所。1996年,全鎮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1 136名,教職工89名;國小18所,班級97個,在校學生2 218名,教職工137名。2000年,全鎮有中學1所,教職工98名,在校學生1137名;國小5所,班級99個,在校學生2 294名,教職工166名。至2005年末,全鎮有幼稚園9所,在園幼兒1288名,專任教師64名;國小24所,專任教師180名,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級中學2所,國中在校學生3961名,專任教師205名;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2406名,專任教師172名;職業高級中學(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校學生250名,專任教師27名。
2007年,全鎮建有9所完小32所國小,校舍占地面積53841平方米,建築面積20588平方米,有教師250人,在校學生2605人;有中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9723平方米,教師100人,教職工人17人,在校生1496人,總計29班,私立幼稚園4所,教師10人,總計收兒童300多人。
2014年,中心鎮有鎮管學校2所,村級完全國小10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

1981年初,中心鎮文化站建立。90年代初,中心鎮有行政村文化室10個,自然村文化室4個。1993年,中心鎮文化站被省文化廳授予“先進文化站”稱號。同年9月,被評為麗江地區“以文補文”先進集體。1997年,中心鎮文化站被省文化廳評定為“二級文化站”。2005年,中心鎮被省文化廳、教育廳、省民政廳授予“體育特色鄉(鎮)”稱號。
2007年,中心鎮有文化中心1個,幹部職工14人,影劇院1個,圖書室1個、網咖16家,歌舞、娛樂茶室63家,音像出租店23個,電子遊戲室7家,書刊經營15家,打字複印38家,印刷5家,攝影室5家。組織舉辦業餘文藝骨幹培訓班8期,培訓人員600多人。全年共辦黑板報30期,大小標語20多幅,櫥窗圖片展12期,審批各種申請書26份,組織轉星調試人員125人進行了集中培訓,指導9個村4個社區共2948戶進行了調星工作。
2011年,中心鎮有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1個,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670平方米,藏書5.5萬冊;檔案室1個,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博物館1個,建築面積316平方米;村文化活動中心5個,農家書屋9個,藏書1.2萬冊;業餘文化及藝術表演藝術團隊10個。有籃球場15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8%。有廣播電視服務中心1個,有線電視用戶6120戶,入戶率52%。廣播電視“村村通”用戶4410戶,入戶率47%。
2014年,中心鎮有村級文化活動室20個,農家書屋10個,藏書1.5萬冊,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展2期,精神文明專題講座4次,文藝演出活動4次。

衛生

1982年12月,中心鎮衛生所改設為華坪縣中西醫聯合診所。次年改建為華坪縣中醫院,直屬縣衛生局管理。至2005年,全院有在職職工75名,退休職工15名,在職職工中衛生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86%。
1982年7月,全鎮大隊合作醫療站改稱村衛生室。1999年,全鎮有5個衛生室,鄉村醫生11名,其中,女鄉村醫生7名。至2005年,中心鎮有衛生室5個,鄉村醫生11名,其中,女鄉村醫生8名。
2007年,農民醫療已初步形成,鄉衛生院與村衛生所構成框架式的體系。全鎮有衛生院3個,醫務人員257人,村級衛生所9個,衛生員9人。有病床44張,X光機1台,B超1台,冰櫃1台,心電圖機1台,洗胃機1台,能開展內科、外科、兒科、中醫科、婦產科、醫技科室(放射、B超、化驗、心電圖)及預防保健工作。
2011年末,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9個,其中村級衛生室9個;病床405張,固定資產總值5782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82人,其中執業醫師86人,執業助理醫師80人,註冊護士116人。2014年,中心鎮有縣級醫療衛生機構4個,鎮衛生院1所。

社會保障

2011年,中心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322戶,人數4847人,支出802.7萬元,比上年增長11.5%,月人均138元,比上年增長12.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962戶,人數8027人,支出789.9萬元,比上年增長17.6%,月人均82元,比上年增長17.1%;城鄉醫療救助1129人次,支出197.1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565人,支出13.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1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8.4萬元,比上年增長21.5%。有2651位70周歲以上老年人領取高齡補助,支出80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1萬人,參保率75.7%。有3750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領取養老保險金,支出83.3萬元。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753人,參保率72.6%。
2014年,中心鎮新農合參合人數24016人,參合率98%,收繳資金140萬元,報銷醫療費用20022人次,合計1019.8萬元;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10273人,收繳資金32.9萬元;向7764個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1214.4萬元,向5780個老年人發放高齡老人保健補助227萬元,向256戶居民發放臨時困難家庭救助金;救助殘疾人322人,為34名殘疾人組織技能培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