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治理

中國環境治理

中國環境治理,從總體戰略上看,西部地區的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長遠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十分顯著。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已成為西部開發的根本任務。要採取“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綜合性措施。

2015年1月16日閉幕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透露,“土十條”已基本編制完成,將適時上報國務院。全國“土十條”出台後,與“大氣十條”“水十條”一起成為環境保護的“三大戰役”。

2015年2月,各省區市陸續召開了地方兩會,從各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環境污染治理成為2015年地方兩會的一大焦點。各省區市在大氣土壤三大領域紛紛出台了重磅措施,打響了環境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未來“美麗中國”的實現應該不會太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環境治理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
  • 治理重點大氣土壤三大領域
  • 目標:美麗中國的實現
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荒漠化的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資源跨區調配,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部大開發,開發意義,優勢條件,面臨問題,主要措施,

大氣污染防治

大氣污染防治成為工作重中之重
以迅猛態勢席捲全國的霧霾讓廣大民眾“談霾色變”。“消除霧霾,重塑藍天”已成為民生改善的當務之急。在2015年的地方兩會上,大氣污染防治成為熱議話題,也成為各省區市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黨和政府體恤民情,開始治理空氣污染。
北京市政府審議了《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首次把一部法規的執行情況作為專項工作向市人代會做報告。天津人大會議也審議了《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並加大對“拒改”排污行為的處罰力度。
強力治霾,減煤、脫硝、除塵、控車成為關鍵字。2015年,北京核心區將實現“無煤化”,城六區將全部取消燃煤鍋爐,開徵施工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污費;河北則大幅壓減煤炭用量,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比重;陝西全面推行超淨排放、熱電聯產、脫硝除塵技術,以西安周邊100公里無煤化為目標拆改城區燃煤鍋爐。
安徽、江蘇則出台了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為地方依法治理大氣污染提供了借鑑。江蘇推廣套用新能源汽車1萬輛,淘汰燃煤小鍋爐3100台,推廣秸稈綜合利用10項重點技術;浙江在淘汰改造燃煤小鍋爐和黃標車的基礎上,還將對大氣污染企業實施搬遷改造;安徽將深入開展工業廢氣、城市揚塵、秸稈焚燒、機動車尾氣等專項整治,火電機組、水泥熟料生產線脫硝比例達100%。
由於大氣污染物流動性強、成因複雜,因此大氣污染防治需要健全聯防聯控長效機制,深化部門聯合和區域聯動。北京、河北、陝西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分別以“完善”、“深化”和“健全”等字眼提出要進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上海也提出要深化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治理大氣污染需要各級地方政府、企業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參與,讓現有法規、技術和措施得到真正落實,監督問責制度得到嚴格執行才是關鍵之舉。

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將成為“新常態”
我國水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水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仍然巨大。據統計,我國每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在2400萬噸左右,氨氮排放量在245萬噸左右,遠遠超過了目前的環境容量。有專家測算,這些總量必須要削減30%~50%,我國的水環境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2015年的地方兩會中,各地政府分別對水污染治理做了重點部署。浙江省省長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繼續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以治黑治臭為重點,力爭到2017年消滅黑臭河,省控監測斷面劣Ⅴ類水質比重下降到5%左右。河北省省長張慶偉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5年,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綜合整治重污染河流和重點水域,確保全省地表水好於三類水質比例超過50%。
山東省提出,2015年,要安排1.03億元支持小清河、馬踏湖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廣西壯族自治區則安排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14.47億元。
管網建設也是水污染防治不可缺少的一環,各省區市也為此立下了2015年的“軍令狀”。江蘇省決定新增城鎮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80萬立方米,建設生活污水收集配套管網2500公里;雲南省則計畫2015年建設污水管網1098.2千米,項目總投資15億元;甘肅省則表示至2015年底,全省設市城市建成污水管網達到3500公里,污水處理率平均達到83%以上。
各省區市將水污染治理作為2015年的工作重點之一,顯然水污染防治將在未來成為“新常態”。再加上即將頒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即“水十條”),未來江河、湖泊、地下水污染等有望得到較大改善。

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提上日程
“土十條”出台可期。2015年地方兩會中,土壤污染治理已經被多個省區市重視,並將土壤污染防治提上日程。至少有15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列入2015年的重點工作。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般以重金屬污染防治為重點。福建省指出,啟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試點,集中整治重污染工礦企業和重點污染區域,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陝西省也提出實施土壤治理修復示範工程,積極防治重金屬、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污染。
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面。在2011年浙江省就啟動了為期五年的“清潔土壤行動”計畫,提出應於201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機制的目標,要控制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基本消除重大土壤環境安全隱患。

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產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西北地區的地表除山地丘陵外,平地覆蓋著深厚的疏鬆沙質沉積物,加上大風日數多而且集中,這為風沙活動提供了條件;我國西北地區常年降水量較少,乾旱持續時間較長,促進了沙漠化的發展。②人為因素。長期以西北某些地區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過度樵採、過度放牧,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用水不當;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以及其他人類活動
荒漠化防治及其主要措施
①確立整治目標,貫徹國家環境和資源法現,求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②針對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各種外力作用的性則採取因地制宜的措施。③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

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
現在我國的水土流失狀況十分嚴重,大約有180多萬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積。到流域、長江流域、華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發生。
水土流失受降水、風、地形、土壤、植被覆蓋度等多種自然因素的影響;但人為因素是形成現代水上流失的主要原因,這主要是指對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開礦。
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徑
①壓縮農業用地,重點抓好川地、塬地、壩地和緩坡梯田的建設,充分挖掘水資源,提高土地生產率,逐步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②擴大林、草種植面積。③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超載過牧的地方應適當壓縮牲畜的數量.實行輪封輪牧,保護草場,以利於水土保持。④要有計畫地存放表上,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避免由於礦產開發而引起水土流失。

資源跨區調配

南水北調

①我國水資源的分布
中國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總趨勢和降水基本一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徑流量占全國的80%以上,耕地面積不到全國的 40%,屬於富水區;而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內陸的面積占全國50%,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資源總量只有全國的12%,屬缺水區。西北和華北水資源缺乏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②“南水北調”工程的具體措施
為了緩解北方地區用水短缺的壓力,我國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線將長江水引人北方地區。
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附近由引長江水,利用和擴建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經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和東平湖,在位山附近穿過黃河後,經位臨運河、衛運河、南運河自流到天津。東線調水工程的目的是解決黃淮海平原東部地區的缺水問題。
中線調水工程,從反中游北岸支流漢江丹江口水庫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廣鐵路線西側,跨越江、淮、黃、海四大流域,自流輸水到北京天津。中線工程調水目的是解決京津、華北平原西部及沿線湖北、河南部分地區的缺水問題。
西線調水工程,從長江上游乾支流調水入黃河上游,引水工程分別在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乾支流上築壩建庫,採用引水入黃河。西線調水目的是解決青、甘、寧、內蒙古、陝、晉六省(區)的缺水問題。

西氣東輸

①我國天然氣資源的分布
我國陸上和近海大陸架的天然氣儲量豐富。陸上主要集中在四川、陝甘寧、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區,總的格局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1999年,川渝、新疆、陝甘寧、青海等四大氣區年產氣達120億立方十,占全國天然氣產量的52%。
②西氣東輸的具體措施
“西氣”,主要是指我國新疆、青海、川渝和鄂爾多斯四大氣區生產的天然氣;“東輸”,主要是指將上述地區的天然氣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同時也包括輸往西寧、蘭州、北京、天津和湖南、湖北地區。

西電東送

①我國電力資源的分布
我國西部地區的煤炭資源現有儲量占全國總量的6I.2%,主要集中分布在內蒙古、陝西、新疆、貴州、雲南、寧夏等地。這為本地區大力發展火電力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西部地區的水電資源豐富,可開發的水電資源占全國總量的72%。目前的開發程度還不到8%。
我國東部地區電力能源需求存在著很大空缺。
②“西電東送”工程的具體措施
我國正在建設中的“西電東送”工程分北、中、南三大通道。
北通道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西北兩大地區。主要任務是將“三西(即內蒙古西部、山西、陝西)煤電基地和黃河上游水電站的電力送到京津唐地區。
中通道將沿長江展開,長江是深谷型河道,可開發22座水電站。隨著以三峽工程為中心的梯級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將有數萬千瓦的強大電力,源源不斷送往華中、華東和福建、廣東等地區。
南通道以開發雲南、貴州、廣西的水電為主,以開發貴州等地火電為補充,向廣東等東部用電負荷中心送電。

西部大開發

開發意義

從總體戰略上看,四部地區的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長遠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十分顯著。
①我國西部地區與十幾個國家接壤,有50多個少數民族居住,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70%。因此,西部的發展關係到全國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邊防鞏固。
②西部地區位於我國大江大河上游、該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土質沙化和地質災害等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妨礙了自身經濟社會發展,也對中下游的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構嚴重威脅。因此、振興西部經濟,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形成經濟與生態發展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③西部地區是我國未來能源、礦產及原材料的後備供給地,它的發展是實現我國戰略安全的需要。
④西部大開發有利於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為東部地區產業升級和資金、技術、人才轉移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從而有利於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
⑤西部地區市場潛力巨大,有利於繁榮我國經濟。
⑥加快西部邊陲地區的開發和開放,有利於進一步深化我國的對外開放。

優勢條件

①西部的宜林荒山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山草地等土地資源比較豐富。
②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蘊藏量豐富,品種齊全,許多礦產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並集中分布有許多富礦,十分有利於勘探開發,是我國未來的資源戰略接替區。此外,西部地區還是我國水能資源集中分布的地區。可開發的水電資源占全國總量的72%。
③西部地區自然旅遊資源豐富,數量多,分布範圍廣。至1997年底,西部有自然保護區385處,占全國總數的41.58%,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和83 .15%。此外,西部地區還擁有豐富的文物和名勝古蹟,以及獨特的民族風情、飲食文化等難得的人文旅遊資源
@西部地區地處內陸邊疆地區,與14個國家接壤,邊境線近2萬千米,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有著悠久的歷史,經濟技術合作有著良好的基礎。西部地區是我國向西開發的重要門戶。

面臨問題

①基礎設施嚴重下足。交通、通信設施薄弱,水利設施嚴重不足。
②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氣候乾早,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面積廣,草地退化、沙化河和鹼化嚴重。
③產業結構不合理,這個問題十分明顯。
④科技和教育落後,高素質人才缺乏。

主要措施

①目前,基礎設施建設要放在首位。各地區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線的建設,加強電網、通信、廣播電視以及大中城市設施建設,尤其是將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②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已成為西部開發的根本任務。要採取“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綜合性措施。
③積極尋求實現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措施與方法。第一,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最佳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第二,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優勢;第三,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改組和改造的步伐;第四,大力發展旅遊業等第三產業。
④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