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擊機系列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擊機用於在空中消滅敵機和其他飛航式空襲兵器的軍用飛機,又稱戰鬥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廣泛稱為驅逐機。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與敵方殲擊機進行空戰,奪取空中優勢(制空權)。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和巡航飛彈,還可攜帶一定數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殲擊機具有火力強、速度快、機動性好等特點,是航空兵空中作戰的主要機種,也可用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殲擊機
  • 外文名:fighter plane
  • 主要任務:對空作戰,奪取制空權
  • 特點:火力強、速度快、機動性好等
  • 攻擊模式:對空、對地
  • 機載武器:航炮、空空飛彈、雷射制導炸彈等
殲系列,無人戰機,

殲系列

殲--5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5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製造的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仿製前蘇聯米格-17φ),也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噴氣式飛機。 瀋陽飛機公司於1955年初開始試製殲-5。1956年7月19日,試製原型機首次試飛。殲-5自1956年9月投入批生產,到1959年5月停產,共生產767架。 殲-5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和空戰,也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其改進型殲-5甲機頭裝有雷達,主要用於夜間截擊空戰。
殲--6
殲6戰機為中國自主生產第一代超音速戰機,從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產,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裝備序列當中,它曾經是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實戰當中擊落敵機最多的國產噴氣式超音速戰鬥機。從1964年到1968年,殲6戰機共擊落20多架各型戰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2010年6月12日,國產殲6飛機正式退出空軍編制序列。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7
殲-7型戰鬥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目前裝備規模最大的戰鬥機之一。該機依靠本身所具有的飛行性能好、輕小靈活、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技術特點,在中國海、空軍戰鬥機裝備系統中一直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殲-7已於2006年停產。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8
70年代後,世界各國戰鬥機設計思想出現轉變,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著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控系統。 為適應這一潮流,部隊裝備新需要,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9
殲擊9 型殲擊機是一種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殲擊機,主要以蘇“逆火”和美 B-1B 超音速轟炸機為主要作戰對象。設計技術指標達雙 26(升限 26 公里,時速 2.6 馬赫),可以說是中國殲擊機性能之最了。該機現已停止研製,被殲10戰機取代。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0
為了不在未來的戰場上受制於人,我國於1988年開始了對第三代殲10戰鬥機的完全自行設計的研製,該機是中國空軍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戰鬥機了。自從外界第一次發現它的存在起,各種關於它的傳聞就一直沒有中斷,據說殲10採用了我國20年改革開放中所開發積累的大量先進技術,如四重數位數字電傳操縱系統翼身融合技術、整體玻璃座艙、複合材料以及部分隱身技術等。因此殲10的任何動靜都牽動國際軍事觀察家的神經,美國中央情報局甚至還繪製了種類各異殲10三維立體模擬構 。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0B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0B殲擊機,是中國第三代殲-10戰鬥機的最新改型,與前型號有了很大的改進升級,是一種單座、單發多用途戰鬥機,也是一種配備了現代化機載設備(尤其是雷達系統,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第三代戰鬥機。
殲-10B是殲-10多用途戰鬥機的一個改型,修改了機身和航空電子設備。2004年5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AVIC)的成都飛機公司(CAC)開始繼續發展殲-10戰鬥機改型。
2014年11月,殲-10B戰鬥機已經進入量產階段,部分完成試飛的殲-10B戰鬥機也已經刷塗中國空軍塗裝準備服役。
殲--11
殲11戰機,三代機。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級將領在內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參觀了莫斯科城外的庫賓卡空軍基地。據傳當時蘇聯拒絕了中國購買蘇-27的要求,極力推薦米格-29。但中國人決定選擇性能更加優異的蘇-27,配以研製中的國產中等性能戰鬥機,形成21世紀中國空軍戰鬥機的主力。中國希望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行研製,或者只購買少量的樣品,只有在緊迫的情況下才會成批大量引進外國戰鬥機。因此中方與蘇聯/俄羅斯洽談引進蘇-27一開始就立足於引進其生產線。當然無論從學習、掌握的角度看,還是從應付緊迫局勢的角度看,首期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終於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的雙邊協定,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隨後中央作出了儘快將蘇-27國產化的決定。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面。2001年底中航一集團614所的某型發動機大修線竣工。同時,國產的蘇-27/殲-11模擬器也已經由瀋陽某學院研製成功。據稱採用了“空間立體三維成像”技術,以進口的SGI圖形工作站為系統核心。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誌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 主要技術數據:機長:21.935米翼展:14.7米 ,機高:5.932米機翼面積:46.5平方米 ,最大起飛重量:30000千克,最大使用速度:2.35M升限:18000米 ,作戰半徑:1500公里 ,動力裝置:2台AL-31F,單台推力7600公斤機載武器:30毫米機炮,10個外掛點。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1B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1B(代號:J-11B,英文:Shenyang J-11B)戰鬥機,是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在引進前蘇聯/俄羅斯的蘇-27SK後為提高航電系統效能而自行研製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俄標)。在蘇-27SK戰機的設計基礎上,換裝了國產綜合火控系統、全玻璃化座艙、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渦扇10“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核心部件。
殲-11B重型戰鬥機將成為中國空軍未來執行遠程空優作戰的主力
殲--11BS
殲-11BS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在國產殲-11B的基礎上研製的雙座多功能作戰飛機,它主要替代蘇-27UBK雙座殲擊/教練機。具備合成孔徑繪圖等多種模式,可以多飛彈攻擊目標,多用途能力,座艙採用“玻璃化座艙”,配備有戰術輸入控制臺和HOTAS系統。動力系統採用渦扇-10發動機,操縱系統採用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具備較好的飛行性能和機動性能。
中國殲擊機系列
編號中的“S”中就是雙座型的意思。進行過展示。該機原來被認為是殲-11B的雙座教練型,但後來一般認為該機是類似於F-15E的多用途戰鬥機。作戰半徑超過1500公里,最大加力推力13200公斤。2009年小批量投產服役。
殲--11D
殲-11D於2015年4月29日成功首飛,機身編號為“D1101”。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1D換裝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等電子系統,機體也經過最佳化,空中作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從試飛圖片中可發現新型殲11D戰機雷達罩塗裝方式與國產殲11B型不同,配備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翼尖掛架從殲11B的梯形掛架改為了常規的一字型掛架,據稱是為掛載PL-10高機動格鬥飛彈;發動機使用國產WS-10“太行”發動機。
目前該機型尚未得到官方證實
殲--12
輕型戰鬥機在我國的空軍航空博物館公開露面之後,引起中外人士的廣泛關注,這不僅是因為她解開了海外曾盛傳一時的“殲-12之謎”,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在我國航空工業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台灣一家技術刊物對殲-12的歷史意義曾作過如下評價:“殲-12戰鬥機是中國大陸空軍擺脫蘇聯制式飛機系列設計格局以後,第一代從機體設計到部件製造完全有中國人自行完成的輕型噴氣戰鬥機。儘管半路夭折,但是卻為中國大陸實施全面獨立自主地開發其戰鬥機裝備的研製計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因此,這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里程碑”。殲-12飛機在國內也曾是一個另人迷惑的角色。聲譽不低,但終未被列入裝備。距離殲-12首次試飛30年之後的今天,也許可能對它進行更為客觀的剖析和評價。 1968年4月,我國空軍提出了研製“小殲”(即後來的殲-12)的計畫。原型機於1969年12月26日首次試飛成功。1973年9月10日,殲-12飛機向中央首長做了精彩的匯報表演,被葉劍英元帥讚譽為“空中李向陽”(李向陽是電影《平原游擊隊》主人公游擊隊隊長的名字)。這一綽號道出了殲-12飛機機動靈活的飛行特點。後來,南昌飛機廠針對試飛中發現的問題,對殲-12作了10項重大修改,如採用降低飛行阻力的面積率修形、減小機翼上反角等,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實驗。1975年7月1日,再次試飛成功。
中國殲擊機系列
1978年2月,因調整裝備體制而決定停止研製。除一架做破壞性強度試驗的原型機外,共生產了5架經過試飛的整機。當下,有兩架收藏於我國空軍航空博物館。殲-12的真正弱點是電子火控設備過於簡單和陳舊,使其潛在的戰鬥力不能充分發揮,如能換裝小型化的電子火控設備,增裝小而輕的導航設備和全向警戒雷達,加上外掛小型空對空格鬥飛彈,則其戰鬥力將大大提高。殲-12本身特有的短土跑道上起落性能,適合作為島基飛機使用。不過,真要設計出令人滿意的小型戰鬥機,還有待於航空材料、動力裝置、武器設備和空氣動力學等方面的重大革新。
殲--13
飛機的設計思想醞釀於1971年底,當時根據六院的指示由601所招收研究下一代殲擊機方案。601所根據作為我國空軍殲擊機主力的殲6已經落後的情況,認為應研製接替殲6的空戰殲擊機,作為80年代的空軍主力戰鬥機。1974年初,空軍全面提出了殲6後繼機的戰術技術要求。1975年冬,空軍有關部門又與設計部門反覆探討,正是擬定了殲6後繼機的戰術技術要求,1976年上報,同年4月24日,常規裝備發展領導小組正式行文批覆。 1978年8月,從國外引進了米格-23MC(MiG-23MSFloggerE),以601所,112廠為主進行了全面的技術分析,其發動機P-29主要由410廠分析。1979年3月10日,三機部下達了開展殲13飛機選用渦噴15(P-29)發動機方案論證的通知。601所經過計算,殲13改用渦噴15發動機,是飛機有些性能提高,發動機的現實性和把握性也比較大。同年10月9日,在瀋陽召開了殲13裝渦噴15發動機方案論證會。1980年5月,總參和國防工辦正式批准殲13改用渦噴15發動機。但由於後來由於空軍隊裝備發展規劃的調整以及縮短新機研製戰線等原因,1981年3月以後,停止了研製,直接研製費1,221萬元。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4
中國第四代重型殲擊機殲14"鷹隼"是一種全新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空中優勢的戰鬥機。飛機以重型、低成本為主導思想,以高性能、高生存力、高作戰效能為設計目標,要求飛機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國特色的隱身性能;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失速機動性。這只是網上的網友編造出來的而已,並沒有該機型。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5
殲—15是中國第一代艦載戰鬥機,屬三代機,自我攻防能力突出,飛行速度快,能輕易避開敵方雷達,數秒內探測、發現並摧毀敵方海上移動目標。配有30毫米機炮,可攜帶使用白蛉反艦飛彈、鷹擊-62遠程反艦飛彈、霹靂-8/9近程空空飛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飛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飛彈、鷹擊-8空對艦飛彈、KD-88遠程空地飛彈、飛騰-2型反輻射飛彈以及“雷石”系列制導炸彈等,以及俄制蘇-30轟炸機配套引進的各種俄制精確打擊武器。殲-15S型雙於2012年11月3日在我國某地成功首飛。2012年11月25日,殲-15戰機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6
殲-16是中國瀋陽飛機公司為海軍航空兵所研發的一款從蘇27系列上發展而來的第四代多用途戰機。該機的研製過程和中國以往的戰機一樣,較為保密,其原型為俄式蘇-30MK2戰機。2013年初,中國正式公開該戰機。殲-16裝備自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AESA),可與多目標作戰並可以識別出目標的相關資料。殲-16最大特點是具備遠距離超視距攻擊能力和強大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殲-16殲-16
殲--17(殲轟-8)
殲-17是中國一種以俄羅斯蘇霍伊的蘇34為基礎研發的四代遠程戰鬥轟炸機。 又稱這是中國在研發的一款隱形版殲-11B戰機,即殲-17,其內部炸彈艙,以及形狀上的改變,使該飛機在雷達上的可見度較低。
殲-17殲-17
殲--18
中國殲-18戰鬥機是指網路流傳的中國第四代的垂直起降戰鬥機。該戰鬥機將用於航母戰機使用。 殲-18戰鬥機是一款垂直起降戰鬥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款這類戰鬥機,主要用於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機動力強,雙矢量發動機,外加一台輔助升力發動機,雙垂尾,無鴨翼,無尾翼,在隱身和空氣動力有很好的結合。作戰半徑2200公里,擁有先進座艙系統,主動加油系統。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19(殲轟-9)
據成飛內部人士介紹,成飛殲19四代隱形艦載戰鬥轟炸機已浮出水面。
我國的J19殲擊機將是更加信息化,智慧型化,集成化的一代殲擊機。它們既是一個作戰載體,也是一個信息載體。同時,它們還是一個信息接點。它們一方面能夠把自己發現的敵人目標實時地傳到系統網路,為整個系統實施有效打擊提供決策依據;另一方面還可以在網路里獲取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應有的作戰效能。
殲-19殲-19
我國四代後殲擊機既可以在傳統意義上的航空間,擔負常規的空戰任務和實施對地作戰,又可以游戈於大氣邊緣,對選定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它們超音速巡航速度在 2.0M-2.5M之間,發動機是我國以2000年開據相關文獻,很可能是推比15級發動機。
殲--20
殲-20是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研製的中國第四代(歐美標準為第四代,俄羅斯標準為第五代)雙發重型隱形戰機。其採用了單座、雙發、全動雙垂尾、DSI鼓包式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殲-20的機頭、機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傾斜,起落架艙門採用鋸齒邊設計,機身深墨綠色塗裝,遠觀近似於黑色。殲-20預期將在2017到2019年間投入使用,2020年後逐步形成強大戰鬥力。首架原型機於2010年10月14日完成組裝,2010年11月4日進行首次滑跑試驗。2011年1月11日12時50分,殲20在成都實現首飛,歷時18分鐘。2016年11月1日,殲-20身披割裂迷彩塗裝參加珠海航展並首次對外進行雙飛展示,進行了約10分鐘的飛行。
中國殲擊機系列
殲--31
殲-31是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第四代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代號“鶻鷹”,其採用雙發、單座、固定雙斜垂尾、無鴨翼蚌式進氣道。當下猜測主要用途有三種:一是與我重型隱形戰鬥機殲-20形成高低搭配;二是擬推出的隱形戰機出口型號;三是發展為替代殲15戰鬥機的新一代隱形艦載戰鬥機。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由中航工業沈飛研製的AMF五代戰機(殲-31)成功首飛。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五代機原型機的國家。航空專家徐勇凌指出殲-31,未來具有有出口的可能性。
中國殲擊機系列

無人戰機

由一航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暗劍”無人作戰飛機具有超音速、超高機動能力和低可探測性,主要用於未來對空作戰。2006年10月底,“暗劍”無人作戰飛機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亮相,引起轟動。“暗箭”設計獨到,完全有別於當前無人機發展趨勢,也與流行的B-2隱形轟炸機類型的無人機設計不同,很可能具備無人機空戰能力。這個概念是當下西方也未提及的。
世界上大多數無人機都選擇亞音速,但“暗劍”裝有鴨翼和兩具垂直斜翼的設計,表明它可能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可操作性和隱形能力也較為突出。此外,“暗劍”的發動機進氣道位於機身前部下方,這與殲-10戰鬥機如出一轍,有助於提升戰機的靈活性。
“暗劍”在氣動設計上採用了類似B一2和F一117混合體的箭形翼身融合布局,機身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呈現出箭頭形狀的三角形,扁平的流線型機身和機翼圓滑過渡成整體升力面,機體設計能夠與可伸縮前翼、常規機翼、尾翼組成適合高速和大過載機動飛行的整體布局。從外形上推測,“暗劍”應具有超音速、高機動能力和隱身性能,已經達到國際戰鬥機技術的較高水平。而且在2012年珠海航展中曾經出現過的“戰鷹”前掠翼隱身戰鬥機與“暗劍”有很多類似之處,在對中國新一代作戰飛機平台寄予期盼的同時,又使其蒙上了一絲神秘色彩。。“暗劍”無人機的動力裝置採用機腹進氣布局和單台發動機,按照其技戰術要求以及目前國內航空發動機的基本條件,可以判斷該機是一種體積大於J一7而略小於J一8的中型戰鬥機。
“暗箭無人戰機”“暗箭無人戰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