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B

殲-11B

殲-11B(代號:J-11B,英文:Shenyang J-11B)戰鬥機,是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在引進前蘇聯/俄羅斯的蘇-27SK後為提高航電系統效能而自行研製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國際標準)。在蘇-27SK戰機的設計基礎上,換裝了國產綜合火控系統、全玻璃化座艙、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渦扇10“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等核心部件。

殲-11B重型戰鬥機將成為中國空軍未來執行遠程空優作戰的主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殲-11B
  • 外文名:J-11B
  • ​乘員:1人/2人
  • 機長:21.9米
  • 翼展:14.7米
  • 後掠角:42°
  • 高度:5.93米
  • 翼面積:62.04 平方米
  • 空重:16380千克
  • 載重:23926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33000千克
  • 發動機:2×ws10a
  • 推力:79.43千牛/89.17千牛
  • 後燃器推力:122.5千牛/132千牛
  • 建造單位: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
研製背景,設計特點,國產火控,全玻座艙,國產電傳,太行渦扇,作戰能力,性能參數,

研製背景

眾所周知,遠程攻擊能力是進攻型空軍的基礎,但裝載大量空地武器後的轟炸機攻擊機速度變慢、機動性能變差,需要戰鬥機的護航,同時戰鬥機還要驅逐對方攻擊機來保護我方地面、海面部隊作戰行動的順利進行,英倫之戰就是德國空軍無法壓制英國戰鬥機,而放棄了入侵英國的計畫,而美英在對德國的戰略轟炸中,由於初期缺乏遠程護航戰鬥機,不得不讓轟炸機單獨面對德國的防空體系而損失較大,直到P-51等戰鬥機加入戰鬥以後才得以改觀,所以戰後美國空軍重點發展大型空優戰鬥機,其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轟炸機提供遠程護航,由於為保證戰鬥任務的順利進行,護航戰鬥機必須伴隨攻擊機群飛行,並清除航線上的敵機,因此限制了戰鬥機速度和高度,深入對方區域作戰,難以得到我方雷達情報支援,而對方卻可以在雷達網的支援下作戰,因此往往容易受到對方的襲擊,在越戰中,越南空軍的米格-21就是利用美國預警機低空探測能力差的缺點,採用低空出航,高空突進,然後超音速掠襲的戰術讓美國空軍倍感威脅,因此重點發展具備下視能力的預警機,如E-3A,由於E-3A航程遠、探測範圍大、指揮控制能力強,可以支援戰鬥機深入敵區作戰,這便是“鷹之牆”——也就是所謂的戰機掃蕩,就是讓己方戰機編隊進入對方區域,誘使或者迫使對方戰機交戰,從而達到清除戰區對方空中力量為我方作戰行動創造有利條件。在貝卡谷地之戰,以色列空軍正是利用E-2C與F-15組成的聯合空戰系統,緊緊的控制了戰區制空權。
由於無論是護航還是戰機掃蕩都需要深入對方區域,因此航程是第一個指標也是基本的指標,大航程意味著戰鬥機有較大的作戰半徑,同時也可以在戰區較長時間滯留以儘可能為我方提供更多的保護,另外由於空中加油機容易受到攻擊,難以深入對方區域提供空中加油支援,所以也需要戰鬥機擁有較大的航程,同時由於現代防空體系的發展,戰鬥機可能會受到多種威脅和應付多次空戰,因此需要戰鬥機具備擁有完善的航電系統、較多的武器搭載數量和較佳的反應速度,特別是要及時、準確的向飛行員提供戰場態勢,以便其作出正確的決策,因此良好的人機界面必不可少。要想做到這些,重型戰鬥機必不可少,只有重型戰鬥機才會有足夠的機體空間來容納和掛載這些系統和武器,輕型戰鬥機F-16可以憑藉其較大的載油係數得到的航程,但其難以象F-15那樣在機身保形外掛4枚空空飛彈,而只能採用阻力較大的外掛的翼掛方式,因此在同樣的空戰外掛的條件下,其航程和性能都比F-15要低。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大批引進俄制蘇-27SK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大批引進俄制蘇-27SK
冷戰時期,我國空軍以國土防空為主要作戰任務,加上國家經濟技術實力有限,因此重點發展較輕的防禦性戰鬥機,因此直到殲-10戰鬥機仍舊以防空攔截為主要作戰任務,由於難以在機腹掛載中距空空飛彈,因此其在執行較遠距離的作戰任務時,難以同時兼顧戰機掃蕩任務所需要的彈藥與燃料攜載的要求,而冷戰結束後,由於陸地威脅的消失,我國的主要作戰方向轉向海洋,不論是在東南執行維護國家統一還是在南海執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空軍預定戰場距離祖國大陸均較遠,因此殲-10執行防空作戰任務雖然一流,但要執行較遠距離上的維護空優作戰任務就顯得力不從心。
蘇-27的機載雷達,數據處理能力非常有限蘇-27的機載雷達,數據處理能力非常有限
為此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SK型戰鬥機,與空軍其他戰機相比蘇-27SK最大特點就是載油係數高,航程遠,並且由於有較大的機體空間,可以配備較多的航電系統和武器,最有價值的是其可以在機腹掛4枚中距空空飛彈和翼尖掛2枚格鬥飛彈時,仍舊能維持上千公里的作戰半徑,也就是說其可以抵達較遠的戰區作戰,或者在戰區滯留較長的時間,以減少戰機續航能力差,只能過較多戰機進行頻繁輪換而出現的空中掩護空白期,這也是為什麼有操縱輕型、靈活但航程低戰鬥機傳統的前蘇聯前線航空兵也選擇了蘇-27的主要原因。
不過蘇-27SK雖然從平台來講適合執行戰區掃蕩這樣的任務,但其航電系統及座艙顯示系統的落後卻限制了其作戰能力的發揮,蘇-27SK的雷達由於信號/數據處理能力限制,在鎖定一個目標後就失去了對其他目標的控制,這在有我方雷達網支援的地區作戰尚可以藉助外部探測系統來維持飛行員對戰場態勢力的感知,若深入對方區域作戰就比較危險,同時蘇-27SK的座艙顯示系統也比較簡單,只有基本的平顯和下視系統互為備份,並且沒有實現顯示系統的綜合,飛行員需要從不同的儀表中得到不同的信息,然後由自己進行處理,並且空戰瞬息萬變,因此飛行員需要隨時保持對外界的警覺,如果頻繁的低頭對座艙儀表進行觀察的時候,就會讓對方有可趁之機,同時在緊張的情況下,由於座艙的儀表繁多還有可能造成飛行員誤讀,其座艙界面也不夠友好,如雷達告警系統只能用燈光或者音響的方式提示威脅的存在,而不能告訴飛行員威脅的類型和具體的方位,從而幫助飛行員進行正確的戰術動作,所以我國空軍需要這樣的蘇-27,採用更先進的航電系統座艙顯示系統來提高飛行員對戰場態勢的掌握能力,以便深入敵區作戰時能夠應付多種威脅,這便是殲-11B
蘇-27傳統儀表座艙已經無法適應作戰需要蘇-27傳統儀表座艙已經無法適應作戰需要

設計特點

國產火控

殲-11B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我國自行研製的綜合火控系統替代原來蘇-27SK的簡單的攻擊/導航系統,其著眼於作戰要求的提高和機載武器的增加,圍繞著作戰任務的相關係統,可以提供更快、更準、更多的目標信息,具有多機協同和多目標攻擊能力,整個系統以1553B數據匯流排為骨幹,以任務計算機為核心,將火控雷達、光電探測系統、外掛管理系統、綜合顯示系統、慣導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有機相連,並且綜合了通信/導航/識別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由於航空電子系統的綜合化程度提高,實現了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可以幫助飛行員順利的執行戰術操作,並賦予戰機良好的操作特性,由於使用了模組化結構也助於系統方便的進行功能的擴展、升級和維修。
出廠試飛的殲-11B,機翼採用了大量複合材料出廠試飛的殲-11B,機翼採用了大量複合材料
作為系統主要的探測系統殲-11B配備了國產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雷達採用了平板縫陣天線,根據我國相關外銷產品的介紹其應該具備遠程探測和多目標攻擊能力可在高、中、低三種脈衝重複率多種波形條件下工作,形下工作,可完成自適應的脈衝壓縮和自動波形管理。敵我識別器與雷達交聯,辨別目標敵我屬性。
與其配套的國產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採用引進的俄羅斯主動雷達導引頭,其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可以提供超20公里的探測距離,其採用的信號/數據處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較強,另並且配備了俄羅斯研製的光纖陀螺,它可使導引頭立即入準備狀態,並能精確地控制和穩定天線"快速熱僅需8s,因此飛彈可在慣性飛行狀態下預熱",提高了飛彈的攻擊能力,因此霹靂-12與機載雷達相結合,讓殲-11B實現了發射後不用管和多目標攻擊能力,大大提高了其空戰能力。
主動雷達制導的PL-12中距空空飛彈主動雷達制導的PL-12中距空空飛彈
另外殲-11B可以通過數據鏈預警機形成聯合網路作戰系統,可以在遠離國土防空雷達網的戰區執行作戰任務,形成“中華側衛之牆”對戰區敵機進行掃蕩,這在我國空軍預定戰場遠離大陸的情況是極其寶貴的。

全玻座艙

與先進的航電系統相配套殲-11B採用了全玻璃化座艙,根據有關資料殲-11B的座艙采一個衍射平顯和多個座艙顯示器,其中生動衍射平顯具備廣角、寬視的優點,並且可以支持光電瞄準吊艙的使用,其是飛行員的基本顯示系統,可以顯示導航、飛行和火控等相關信息,平顯下方還有戰術輸入控制臺,用於通信、導航等信息的輸入,殲-11B座艙顯示器採用彩色多功能液晶顯示器,顯示器周圍有輸入控制鍵用模式的控制和參數的選擇,功能分別包括;飛行/作戰信息、雷達/電子戰、疊加了戰術信息的數字地圖等,顯示器的功能可以互換,由於具備良好的座艙界面,大大降低了飛行員的負擔,提高其掌握戰場態勢的能力,即戰機可以通過數據鏈獲得外部探測系統如預警機的信息來對戰場形勢地圖進行實時的更新,這樣飛行員可以迅速從顯示器讀取相關信息,不過再先進的探測系統也不能保證對戰機所有目標的全部掌握,因此總有少數敵機會靠近我方戰機,利用紅外製導飛彈或者航炮發動“靜默”突襲,因此需要飛行員在作戰時儘量保持頭向座艙之外,來維持對戰機周圍的狀況的感知,因此飛行員從座艙讀取信息的時間越短,其能夠向外警戒的時間就越長,因此對方的可趁機之機就越少,這在複雜戰場情況下可以有效的提高戰機的生存能力。
殲-11B座艙,採用國產綜合火控系統殲-11B座艙,採用國產綜合火控系統

國產電傳

與第三代戰機一樣,蘇-27SK採用放寬靜穩設計以降低阻力和提高飛機機動能力,為提供良好的操縱性能,蘇-27採用了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但限於當時前蘇聯的技術條件,其電傳系統仍舊屬於電子-機械混合體制,在縱向使用了四餘度全權全時工作的模擬電傳系統,而橫航向採用了機械操縱和模擬式三餘度阻尼器的混合控制布局。這個系統雖然滿足了飛機總體戰術技術指標的要求,但也付出了較大的重量和體積的代價,同時可靠性也較低,殲-11B採用我國自行研製的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與蘇-27SK的操縱系統相比,有著控制精度高、重量輕、體積小、成本低、易於複雜邏輯和控制律設計實現、軟體易於修改、便於與其他機載系統接口通訊等不可比擬的優點,特別是可以減小系統重量、占空體積、加工周期及製造成本。同時由於取消橫航向機械桿系,採用全電傳系統增穩,可擴大飛機的大攻角工作範圍。提高戰機的機動性能,為進一步發展為飛控/火控及推力一體化綜合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殲-11B採用自行研製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殲-11B採用自行研製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太行渦扇

殲-11B另外一個突破在於其配備了國產渦扇十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外電報導我國於1986年利用獲得的CFM-56發動機的核心機開始研製渦扇十,由CFM-56發動機的核心機衍生出來的發動機就是美國F-16C/D戰鬥機的F-110發動機,因此從各方面來講渦扇-10相近於美國F-110-GE-129,另外由於我國也大量引進了AL-31F發動機,其在某些方面也參考AL-31F的相關技術,渦扇十於2006年設計定型,2008年在珠海航展公開展出,有訊息指渦扇十最大推力超過130千牛,推重比為7.5,涵道比為0.8,大於AL-31F的0.57,因此在耗油率上比AL-31F要低,其服採用帶進氣可變彎度導向葉片的三級風扇,多級靜子可調的壓氣機,帶有複合冷卻技術葉片的高壓渦輪,彎-扭組合氣動設計的低壓渦輪,平行進氣、分區分壓供油的加力燃燒室,全程無級可調收斂----擴散式噴口,以及高、低壓轉子轉向相反的設計等。另外,發動機從設計上注重維修性品質,採用單元體結構設計,設定齊全的狀態監控手段,提供方便的保障設施等等。這些先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另外太行”發動機採用的複合材料外涵機匣是在國內航空發動機上第一次套用複合材料技術。複合材料外涵機匣比鈦板焊接結構的外涵機匣重量減輕30%,而且比強度、比剛度更高,疲勞壽命更長,更耐腐蝕。儘管有資料指渦扇十存在某些不足,如加速性、空中啟動包線和地面啟動時間都要低於AL-31F,另外在量產初期質量和可靠性也不穩定,但畢竟其代表我國已經掌握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研製與製造技術,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對於我國空軍和航空工業的重要性堪比載機本身。
太行發動機,但在可靠性方面仍待提高太行發動機,但在可靠性方面仍待提高
裝配“太行”發動機的殲-11裝配“太行”發動機的殲-11

作戰能力

對於中國空軍來說由大型預警機指揮的中華側衛之牆已經能夠壓制F-15J和幻影-2000-5這樣戰鬥機,如果在研的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也稱“主動相控陣雷達”)和固體衝壓彈研製順利的話,那么升級後的殲-11B也可以對抗國外四代戰機如F/A-18E/F陣風這樣戰機帶來的威脅,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能解決相關問題,殲-11B-中華側衛之牆將堪稱中國空軍作戰能力的中堅和首戰用我的鐵拳。
中國空軍裝備的空警2000大型空中預警機中國空軍裝備的空警2000大型空中預警機
有資料稱,中國為引進、掌握蘇-27重型戰鬥機,前後花費了將近200億美元,超過建國以來對整個航空工業的總投資。通過不懈努力,中國終於有能力將蘇-27國產化,並改進出性能更加出色的殲-11B。
回顧中國國防工業60年的發展,限於基礎工業、基礎研究環節薄弱,更多的是選擇仿製,眾多國產武器或多或少都有“拿來”的部分。但論到整個蘇-27/殲-11項目花費之昂貴、對解放軍作戰能力提升之巨大,可謂是“前無古人”,估計也是“後無來者”。隨著中國國家的作戰方向開始轉向海洋,殲-11B無疑在未來將擔負起維護中國在遠海地區利益的重任,同時這對於中國空軍向攻防兼備型轉型也具有重大意義。

性能參數

殲-11B戰鬥機參考數據:
最高速度:2,500 km/h 於高空 (1,550 mph Mach 2.35)
航程:1,340km 于海平面 3,530 km於高空(800 mi 于海平面 / 2070 mi於高空)
實用升限:18,500 m
爬升率:300 m/s
翼負荷:371 kg/m2
推重比:1.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