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親職教育

中國式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中國式家庭教育是從2012年10月流行的“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等詞中衍生出來的,用來指稱中國現實存在的一些親職教育弊端和問題。

2012年10月底,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了一份中小學生親職教育狀況的報告,“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與孩子間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資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輕情商等“中國式親職教育”的三大焦點話題引發熱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親職教育
  • 起源:網路流行語衍生
  • 性質:社會現象
  • 地區:中國
概念解釋,教育誤區,多物質少時間,重智商輕情商,重結果輕過程,過多注重己願,極端教育態度,棒喝教育,社會關注,調查報告,專家看法,科學教育,于丹,俞敏洪,周運清,王大龍,趙忠心,劉長銘,曹萍,陳進隆,熊丙奇,中國教育行為,

概念解釋

親職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親職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聘請專門從事親職教育的教師對子女的教育。親職教育簡稱家教。
中國式親職教育是從2012年10月流行的“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等詞中衍生出來的,用來指稱中國顯示存在的一些教育弊端和問題。

教育誤區

多物質少時間

一些人以為所謂的親職教育就是為孩子報各種課外班,給他們請最好的老師,培養他們的各種特長。但他們自己卻沒有什麼時間陪孩子一起聊聊天,一起做做遊戲。殊不知親職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親子”互動,沒有了爸爸媽媽親身參與的親職教育實際上已經變得名存實亡。

重智商輕情商

智商、情商、財商,這些對於一個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但親職教育主要是針對孩子的情商培養。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首先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而模仿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熟練的學習手段。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與其告訴孩子怎么做,不如做給孩子看。

重結果輕過程

大部分人在18歲前並不確定自己真正喜歡和適合做什麼。在這之前我們學習的知識,除了奠定我們的知識基礎,打開我們的學習思路,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用實踐探索適合我們的學習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分數的高低無法準確檢驗出我們是否學會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正確教育很重要正確教育很重要

過多注重己願

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人生夢想或人生意願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如果一旦孩子違背了或是達不到,就會萬分失望,甚至痛不欲生。這其實違背了親職教育的另外一個原則“以人為本”。孩子是親職教育的核心,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併合理地引導他們。

極端教育態度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常有不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發育規律,盲目實施超前教育的“拔苗助長”行為。當然也有一部分相信“水到渠成”,對孩子採取放養態度而錯過了最佳教育契機的“守株待兔”行為。

棒喝教育

棒喝教育是指用暴力、責罵等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 
棍棒教育棍棒教育

社會關注

調查報告

概況 2012年10月底,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一份中小學生親職教育狀況的報告顯示,92.3%的家長稱教育孩子很難,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與孩子間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資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輕情商等“中國式親職教育”的三大焦點話題引發熱議。
嬌寵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嬌寵是不正確的教育方式
現象《重慶市中小學生親職教育發展報告》顯示,如何看待家長打孩子現象這一問題上,42.4%的人認為是輕微的處罰、嚇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認為該打時就打、讓孩子長記性。認為教育孩子不能採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交流 根據《報告》,在家庭交流中,25.7%的家長通過表揚鼓勵的方式跟孩子交流,23.4%通過說理的方式交流,民主討論的只占了5.1%。記者調查發現,受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影響,許多家長持有“一家之長”心態,習慣於對孩子“發號施令”。而如今的孩子獨立思維能力較強,平等交流方式的缺失容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逆反情緒,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家庭“冷暴力”。
教育投資重智力 《報告》顯示,在重慶的家庭中,教育開支占到家庭開支的35.2%,成為家庭第一開支,而醫療、儲蓄分別以17.9%和12.5%位居其後。記者發現,很多家長都不惜重金投資在孩子教育上,然而由於教育投資在“智力”教育和“德體美勞”教育嚴重失衡,許多家長對培養子女的健全人格都有所忽視。

專家看法

概況 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認為,“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親職教育的兩個極端在這種情境下,傳統“棍棒教育”有所抬頭,“狼爸虎媽”的嚴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多交流多交流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孫進不認同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家長的暴力懲罰方式會讓孩子習得通過武力解決問題,經常打孩子會造成孩子的膽怯敏感不自信,不利於陽光向上人格的形成。可以通過減少零用錢、減少禮物的贈與等物質刺激進行懲罰,從而使他們知道自身行為的底線在哪。
交流 針對交流問題,孫進表示,表揚鼓勵和耐心說理都是單向的交流方式,而民主討論需要雙方平等交流,父母應該學會尊重孩子,放下身段去傾聽孩子的想法。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對事情的看法趨向成熟,父母的角色理應從主導地位向聽眾轉變,讓孩子有更多自主選擇和發言的機會。“專斷的交流模式不僅阻礙這種能力的形成,更不利於自信心的樹立。”
教育投資 孫進副教授說,唯分數論、唯學習論導致家長把關注點集中在了學習考試上,忽視了對孩子內在興趣的尊重和培養。親職教育應包括德智體美勞多方面,長期以來,家長對孩子的智力投資過高,健康、道德等教育較為忽視,智力教育和德體美勞教育嚴重失衡。很多學生一進入社會就表現出高智商、低情商,甚至是社交障礙、合作能力差等問題,就是忽視了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
“社會不需要考試機器,它需要的是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這就需要父母懂得如何‘理性施愛’。”孫元明說,除了對孩子進行均衡教育外,從小就要教孩子懂得以理服人,學會用理論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鼓勵孩子對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形成自己的見解,並勇於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科學教育

于丹

第一,親職教育是建立價值觀的地方;第二,親職教育是因材施教的地方,;第三,親職教育是一個循環的載體,它讓家裡的每個人都呈現一種開放的成長。從這三個意義上來講,我想再好的社會教育,再專業化的教育時代,仍然需要親職教育。
于丹于丹

俞敏洪

堅持培養孩子的善良、愛心、勤奮、開朗、誠信等,一定是我們的底線,和孩子在一起不需要太多的討論成績問題,不需要討論未來去什麼大學的問題,這一切都不是重心。重心在於愛心、價值觀、善良、積極、樂觀、向上、勤奮。這些守住了每一個孩子就是成功的,每一個家長就是成功的。
新東方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敏洪談親職教育新東方集團董事長兼CEO俞敏洪談親職教育

周運清

孩子將來生活得幸福、生活得自我滿足就可以了,要想培養成科學家這是不可能的。關鍵是給孩子未來生存發展的希望,所以我說教育就是給予後代希望的過程,能夠給他希望就成功了。我們的教育是壓抑性的,孩子學著學著感到無望了,這就不好辦。

王大龍

我們的親職教育一定要基於腦、適於腦、促進腦。我們既要給孩子相應的腦里階段刺激,同時也要給一些可以促進腦的發育的一些知識、技能、情感。所以,不管是教育決策、教育方案、發展、計畫都應該基於孩子腦的成長和發展。
王大龍談教育王大龍談教育

趙忠心

對孩子今天負責也要對孩子明天負責。我們的親職教育是急功近利,孩子發展怎么樣不知道考慮。我們得教育家長要把眼光放長遠,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今天的教育不僅有利於孩子今天的發展,也要有利於孩子明天和後天的發展。

劉長銘

親職教育不要過於藝術化、也不要過於技術化。一個和諧的家庭、一個和睦的家庭最重要。有了和睦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夠很自然、很幸福的地成長,我相信孩子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所以希望今天大家能夠更加理性地對待親職教育,對待孩子的成長。
劉長銘劉長銘

曹萍

當我們成為一個合格家長的時候你將看到的是快樂的孩子和其樂融融的一家。我們所追尋的家庭幸福離我們還有多遠呢?也許有人說很遠很遠,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話就是,當你相信親職教育是科學的、藝術的時候,並為之努力的時候幸福就會離我們很近很近。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曹萍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曹萍

陳進隆

親職教育的核心不只是教導爸爸媽媽如何去教育孩子,整個親職教育是很完整的,它是家庭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學習的教育。簡單地說,爸爸媽媽如果善待孩子,給予好的價值觀,孩子如何在家庭當中學習,他的學習不只是在學校里而已,在家庭也是可以學習的。

熊丙奇

對於輿論將“中國式接孩子”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應試教育、安全等問題上,中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主因在於當前的親職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識,“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會公民,作為監護人,目的是把孩子培養為合格的社會公民。因此,不少父母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決定孩子的一切;同時,只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卻不關心孩子獨立意識、責任心的培養。”
“中國式接送孩子”,根本問題不在於應試教育,而在於知識教育之外,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等影響孩子人格、身心成長的教育,嚴重缺失。這導致教育缺乏人性,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學生,獨立性、自信心、責任心、關愛心,都經不起考驗。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所盼望的,父母為讓孩子成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國的親職教育方式也許是深受傳統文化薰陶,一向都是走兩極端-蜜糖教育和體罰教育,往往使得自己的教育產生負面的影響,在孩子不理解父母時會有厭煩的情緒。為了讓家長能認清自己教育方式的弊害,小編特意總結了一些最不適宜的做法,看看你們究竟都占了那幾條吧。

中國教育行為

第一名 嘮叨
說到對父母的反感和不滿,幾乎所有孩子都選擇了嘮叨。他們說:“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但他們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雖然我們也知道他們嘮叨是為了督促自己,但說的次數多了,心裡就覺得煩。”
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總希望孩子事事順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順心就不停地說教,翻來覆去,便成了嘮叨。父母嘮叨一般總是指責的多,批評的多,報怨的多,有時甚至諷刺挖苦,孩子當然不愛聽,甚至會感到厭煩。
找出了問題的根源後,做家長的就要時時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學會尊重孩子,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嘮叨個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談話指導孩子,這樣的教育才易於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6分鐘完美的詮釋了中國的教育6分鐘完美的詮釋了中國的教育
第二名 不問是非 逮住就罵
   這種情況雖不是普遍現象,卻排在了第二位,足見孩子們對父母粗暴態度的反感。
一個學生說:“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氣為什麼那么差,稍不順心就會發作。我在家裡,只要他看不順眼,不問青紅皂白逮住就大吵大罵,根本就不許我解釋、申辯。我實在反感爸爸的做法。”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歡脾氣暴躁、方法簡單的家長。所以,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家長應當加強自我修養,儘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為一丁點小事大動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為發火的對象。當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時候,家長也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千萬不要簡單粗暴,不然效果會適得其反。
家暴這個家庭陋習一直延續至今,應該消失在親職教育的視線中,打罵並是不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相反,這可能是悲劇的起始!漢中11歲女孩雯雯,因夜不歸宿留宿同學家中,清明節當天被其父親脫光衣服暴打兩小時後去世。
第三名 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由於他們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對孩子過於苛刻。當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時,就埋怨、指責孩子。
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級甚至全校、全世界最優秀的。他們對於孩子的表現,這也不合心,那也不滿意;而且老拿別人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做比較,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激勵孩子,但是他們恰恰忘了這樣做不僅引起孩子的反感,達不到激勵的目的,反而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給孩子成長帶來嚴重的心理陰影。因為你老是說他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聽慣了負面的評價,他哪裡還有自信心,哪裡還有成功的欲望?
所以,要給孩子自信、給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長就必須克服埋怨、指責和拿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缺點比較的壞習慣,對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導和評價。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四名 命令式教育
   對孩子太嚴厲,管的特別多,都是家長說的算,孩子連一點反駁機會也沒有。
有個學生說她的父母對她的管理特別嚴格、特別細,而且多數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許出去玩、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不讓買自己喜歡的衣服、不讓剪自己喜歡的髮型、不讓和男同學交往……這也不讓、那也不讓,讓她感到很反感、很壓抑。
所以,對待孩子不要太嚴厲、太細、管理太多,也不要簡單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採取命令式,多一些協商,讓孩子在平等寬鬆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第五名 只關心學習 不關心其他
   這似乎是所有家長的共性。他們只盯著孩子的作業本和成績單,他們只要求孩子成績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為了孩子能夠出眾、拔尖、多才多藝,他們還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輔導班、興趣班、特長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歡、有沒有特長、有沒有興趣。這種急功求進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這樣的教育方式注定要失敗的。
以上就是孩子們最反感家長的幾種做法,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比如暴力式教育,這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吧。所以中國的親職教育還是得好好借鑑下國外的,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的做這做那的,不讓孩子反感,讓他們能自在的接受才是主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