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實質)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於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不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這種教育制度在中世紀和近代的東亞和歐洲都是唯一通行的教育制度,因為可以透過師傅帶領和嚴格培訓,大量培育技術性人才,但歐美國家在資本主義改革下,開創性通才需求大增之後逐漸改行“素質教育”,而東亞國家則仍然堅持應試體制。

這種教育方式為填鴨式教育的一環,將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猶如填鴨般,就是在鴨子飼養的過程中養鴨者用含糖量高的飼料塞進鴨子嘴裡使其快速增肥,而其他如鴨子划水生存的能耐等,不會是關注重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試教育
  • 外文名: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 別名填鴨式教育
  • 特徵:控制思想、扼殺想像力、知識局限
  • 根本原因:不重視教育、社會就業壓力、國策
  • 類似制度科舉制
起源,影響,積極影響,消極影響,社會觀點,反對意見,贊同意見,

起源

中國高考制度恢復後,許多人認為高考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應試教育的風氣。
也有學者認為,東亞中古時代的科舉制度是應試教育的前身。

影響

“應試教育”把應試作為主要的教育目標,它是一種片面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對中國基礎教育產生了巨大而不可逆轉的影響,注重智力的同時加強對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全面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積極影響

一、開啟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
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國,各個地區的教學資源的水平和數量也參差不齊,貧困地區的教學資源落後而且稀少,發達地區卻擁有先進的教學資源。素質教育能滿足發達地區的公平競爭,選拔出優秀和有創造力的人才,但卻忽略了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其本質是比拼教學資源,是不公平的,最終結果只會是發達地區越來越發達,而貧困地區卻越來越貧困。應試教育雖存在弊端,但卻能為中國各個地區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讓貧困落後的地區也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應試教育應試教育
二、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
中考、高考是中國現行的選拔不同知識水平的人參加高一級教育的方式。每年都有眾多的學生參加中考和高考,不僅是學生競爭壓力大,對社會來說也是考驗。不實行考試制度就等於為官員腐敗“走後門”埋下種子,全面考察學生的各個方面又費事費力。應試教育考試的好處是,無論報考者有多少,只要調整難度係數,即可以篩選出值得錄取的學生。這個過程不需要大量專家的參與,成本很低。
三、可以全面接受基礎知識的學習
應試教育應試教育
在校生可以接受全面基礎知識的學習,讓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在前期基礎知識的學習中獲得紮實、全面的基礎,也讓不再繼續深造的學生進入社會後不至於成為一個文盲,新時代經過系統學習的人不容易被不科學的東西影響,唯有違背科學,不尊重客觀事實才是洗腦

消極影響

一、片面重視智育,輕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造成學生的片面發展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五部分是相互聯繫,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每一育都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都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並使學生整體素質在其實施中得到升華和提高。捨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但是,在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五育的辯證統一關係被割裂,出現了片面重視智育,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現象。從上級領導和教研部門來說,對智育高度重視,措施具體,管理力度大,研究( 這種研究也是為應試教育服務的) 比較深入,並不斷總結和推廣經驗。而對其他幾育,則往往停留在一般號召和例行公事的布置上,既缺乏實施和管理措施,也缺乏巨觀調控,以致於在不少地方造成了”一手軟,一手硬”的局面。這種”一手軟,一手硬”的狀況在基層學校特別突出。
有的學校就公然提出了”升學率是學校的生命線”的口號! 於是乎,為了提高升學率,這些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就拚命抓智育。為了抓智育,把必要的德育活動給擠掉,連思想品德課也”唯升學是瞻”,緊緊圍繞著中考、高考的指揮棒轉。為了抓智育,還超出國家規定大量延長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因而,學生視力減退、肺活量下降、神經衰弱等身體素質欠佳的現象已成為突出問題。至於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因其與中考、高考關係不大,許多學校更不重視。沒有專門教師,不具備起碼的教學條件和設備,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難以開展。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學生道德滑坡,人文精神失落,理想和信念萎縮,身體素質下降,造就出的只能是畸型發展的人。
二、片面重視應考學科,肢解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造成學生認知結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殘缺不全
國家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學校設定一定的課程體系來實現的。學校的教育目標也主要是通過各門學科的教學活動來完成的。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等方面都適應現有社會的要求。而要培養這樣的人則需要實施全面發展的教育。為此,在我國中國小普遍設定了與全面發展教育各構成要素相對應的德育學科、智育學科、體育學科、美育學科和勞動技術教育學科。這些學科一方面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個科學的完整的課程結構體系,另一方面它們又有各自獨特的作用和功能,相互獨立而不能彼此替代。
但是,在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人們對中國小開設的這些課程的態度和重視程度卻大不一樣。中考和高考必考的學科稱之為”主科”,在學校里普遍受到重視,在教學條件、課程設定、師資配備、課時安排,甚至在課程表的編排等等方面都優先考慮。而中考、高考不考的科目,則被稱為”副科”或”國小科”而慘遭冷遇。一些學校為了應付升學考試,斷然取消了音樂課、美術課、藝術欣賞課、勞動技術課等。一些學校迫於會考和上級檢查的壓力,雖在課程表上安排了這些課程,但實際上卻未能予以應有的重視。如對於高考中不再考試的地理,教師教起來敷衍了事、會考試題難度降低、考場紀律鬆弛、學生輕易過關的現象相當普遍。還有一些高中過早地搞文理分科,理科班的歷史、政治,文科班的物理、化學、生物,均與地理等學科的境遇相差無幾。
除對開設的課程的態度和重視程度大不一樣之外,這種對應考學科的重視,其本身偏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學生智力和其它能力的發展只在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中附帶地進行,因而大大壓抑了學生能力的發展。從以上分析可知,這種重視應考課程,輕視甚至取消非應考課程的做法極大地破壞了中國小課程結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造成了學生認知結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殘缺不全及構成要素的嚴重失調。
三、著眼於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
應試教育屬於選拔性的英才教育的範疇。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表面上看一個班所有的學生都在上同樣的課,接受同一教師同樣的教育和影響,似乎他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但實際上,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少數能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生身上,並給他們以很高的期望和較多的關愛。如: 講課時熱情的目光總在他們身上停留,並從其表情、動作、身姿的變化上掌握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提問時,中間生能解答的問題也總愛拿來提問尖子生,使之通過積極的思考和豐富的聯想去獲取新知或加深對舊知識的領會與鞏固。課外輔導時,常給尖子生開小灶,以開闊其視野,亦或布置綜合性習題,培養其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而對那些中間生和差生,卻是缺乏主動關心,在相當程度上給忽略了。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老師們見到尖子生總是面上含笑,很容易發現他們的優點。一旦發現其微小的進步,便大加表彰。對其缺點和錯誤,往往也比較冷靜,能以其易於接受的方式去解決。對處於中間沉默層的大多數學生,教師們似乎忘卻了它們的存在。至於那些差生,只要不惹事生非,一般不會引起老師過多的注意,即使有些許閃光點,往往也不像尖子生那樣能引起老師足夠的重視。而對他們與尖子生同樣的過錯,老師的態度和處理方式總有些不一樣,甚至差別很大。
心理學研究表明: 教師對學生的熱情期待可以轉化成推動學生努力進取的強大動力,並導致學生學業的成功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羅森塔爾效應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而,教師對這三類學生截然不同的態度實際上就造成了它們接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加劇了他們之間學業成績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分化,並最終形成學生髮展上的”馬太效應”(優生越優,差生越差)。這種貌似公平的教育實際上是不公平的。它只能使少數學生成為佼佼者,而使大多數學生淪為失敗者。這不僅是教育不民主的突出表現,也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
四、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阻礙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呼喚新生一代儘快成才,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導致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學校和老師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片面追求升學率愈演愈烈。於是,在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升學率是學校追求的最高目標,分數是衡量一切的法寶。為了在考試中獲勝,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存在著許多違反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做法。重灌輸,輕啟發; 重記憶,輕理解; 重理論,輕實踐。其結果造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知半解。為了彌補這種缺陷和不足,教師只好利用課餘時間補課,有時甚至假期亦如此。
不言而喻,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同時,由於滿堂灌的教學效果欠佳,教師在課外就企圖用“題海戰術”去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致使學生的書包越背越重。這同樣使學生不堪重負。還有,各種教學參考書、複習資料和習題集種類繁多,紛至沓來,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學生更加難以應付。到頭來,學生的課外閱讀、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全被擠掉,甚至連睡眠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證。單調的快節奏的學習生活令人乏味,焦慮、不安、仿徨、失落隨之而來,生動活撥主動地發展成為空談。學校應該講究升學率,因為升學率畢竟是目前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一項指標。但問題在於應試教育把它作為唯一的標準並通過轉嫁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壓力去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來追求升學率,這種做法無疑是應該完全擯棄的。
五、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扼殺學生個性的發展
我們面臨的是經濟和高科技迅速發展的社會,也是競爭激烈的社會。時代呼喚的新型人才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型的人才,而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這些人才除應具備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審美情趣,勞動技能等素質外,還應具備強烈的競爭意識、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社交能力等個性心理品質。沒有個性即沒有人才。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擔負基礎教育任務的中國小就應把個性的培養納人培養目標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始終,從而為造就大批富有朝氣和創新精神的跨世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在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採用卻有悖於個性品質的培養。到目前為止,各中國小教學的組織形式基本上是班級授課制。這種教學模式具有集體化、同步化和標準化的特點,它要求教師和學生在同一時間內按照同一進度講授和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教學的進度從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出發,很難顧及到學生中客觀存在的個別差異,根本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這便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志趣的發展。
有人批評這種制度是運用”傳送帶”依照固定模式採用大批量生產的方式來培養學生,這話頗有見地。另外,在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式的突出特點是注人式和滿堂灌。教師把教科書上的內容憑主觀臆測傳授給學生,考試強調的是答案的唯一正確性,因此,學生只能生吞活剝、死記硬背現成的結論。這也無形中壓抑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各種想像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的伸揚。還有,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各種應試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其它基礎能力的發展,造就出的也只能是墨守成規、照章辦事、應變能力差、動手能力欠缺的書呆子或低能兒。
六、擴大學校之間的差距,造成學校發展和學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十年浩劫”結束後,當時我國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教育處於荒蕪的境地,人才斷層嚴重,國家充分利用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全國範圍內恢復了一批重點學校,並集中力量首先辦好這些學校。應該說,重點學校的設定對加速人才的培養、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急需,起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領導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重點學校上,對之關愛有加,在財政經費投入、管理幹部選派、師資力量配備、先進經驗推廣等方面不斷加大傾斜力度。而社會上對重點學校更是”情有獨鐘”,趨之若鶩。這就使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並產生了一批薄弱學校。這些學校領導力量薄弱,師資隊伍素質偏低,辦學條件和生源條件更差。如此年復一年,惡性循環,使這些學校難以為繼。這實際上就造成了學校發展和學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這種情況客觀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對整個教育事業極為不利。

社會觀點

反對意見

反對人士認為應試教育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抹殺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剝奪了學生的個性,對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會導致學生思想上的奴化。反對者在學生和教育學者中占了很大部分。但部分反對者只是對應試教育進行表面的批評,並沒有深入分析應試教育的成因和危害。
對應試教育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 價值觀的扭曲:應試教育教給學生的是筆試上的分數比較,屬紙上談兵,欠缺知識的實行。
  • 對學生心理造成重大損害:在應試教育制度下,考試成績成了唯一的評判個人成就的標桿。不少學生因成績差而導致自信低落,心靈扭曲。當中因學習問題造成的自殺率,較其他的教育模式為高。
  • 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應試教育體系中地位低下,幾乎沒有任何干涉教育體制的權利,導致教育體製得不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教學內容也隨之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違背學生的利益。
  • 不注重多元發展,導致出現“高分低能”,以致被諷為“應試教育是個筐,什麼垃圾都能裝”。
  • 破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 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休息不足,嚴重者可導致患病(包括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 應試教育的本質實為奴化教育,導致學生缺乏表達的勇氣,不敢獨立思考,已經達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
  • 違反“五育並重”的教育原則,不利體育藝術能力和多元智慧型的培養。
  • 許多家長為了讓子女應試,浪費大量金錢時間補習班,而且剝奪學生的休息和課外學習的時間。
  • 應試教育只重視成績,忽略品德教育和價值觀的塑造。即使進行品德教育,亦偏向於“對與錯”的觀念,缺乏互動。
  • 應試教育培養的高分學生,大部分沒有個性與主見。
  • 應試造成的壓力,令學生體能及健康惡化,這可能是近視的其中一個原因(目前中國大陸近視率為全球最高)。
  • “高考狀元”多半一味依“熱門專業”選填專業,導致就業後成就與其他人無異。
  • 不少大學生學習、鑽研應試技巧,結果雖然於高考英文拿高分或通過四六級考試卻沒有真正的英語能力。
  • 只知讀書,未能掌握在職的生存技巧,求職困難,未能找到與學歷相符的職業。
  • 應試教育的盛行,令人缺乏對新社會文化的了解。新興文學、新科技、娛樂產業等等。因為應試教育的支持者認為這些事物都只會是影響學習的。
  • 智育目標狹隘化。
  • 使人的思想僵化,只會牢記死知識及死守所謂的生活標準,固執不肯變通。
  • 阻礙教學方法的改進。
  • 大量地製造應試書刊等教材,浪費經濟和天然資源。
  • 考試制度實際上是一條產業鏈,教育部是監管部門,學校是生產商,學生是產品,至於產品質量的好壞,唯一的指標就是考試成績。不少學生在大型考試結束後,將課本與輔導資料拋入天空,或當作垃圾一般丟棄,甚至是燒毀來達到發泄的目的。不少中學生結束高考進入大學後“瘋玩”,以致於荒廢學業。這些都與應試教育所造成的長期壓力過大有關。
由於在應試教育中,重大考試被稱為是“一考定終身”,機會只有一次。因而應試教育被一些人認為是一場豪賭。
近些年由於中國內地的大學擴招導致嚴重就業困難。社會上,經常出現數十人爭搶一份工作的情況,大學生起薪甚至低過農民工,導致“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
中國於2007年6月1日頒布的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法》試圖遏止應試教育,但收效甚微。

贊同意見

反對廢除應試教育體制的輿論則認為,應試教育雖然弊端叢生,但就中國大陸的現實國情而言,應試教育仍比所謂的“素質教育”更合理、更可行:
  • 中國大陸地域遼闊、貧富差距巨大,只能勉強維持運轉的貧困縣市的中國小沒有足夠的資金聘請素質優良的教師、購置大量的文娛體育器材進行所謂“素質教育”。
  • 中國大陸的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明顯低於歐美已開發國家,大量培養文藝、體育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將會導致就業市場越發供過於求,失業更加嚴重。
  • 琴棋書畫、耍刀弄棒等文娛體育方面的“素質特長”的培養無助於大多數職業的就業要求。
  • 歐美已開發國家同樣存在著不少高難度的考試,美國、德國等國的司法考試難度甚至要大於中國大陸的司法考試,很難想像在國內過不了大多數考試的“高素質人才”在歐美已開發國家能順利考取醫師、律師會計師等職業的執業資格。
  • 資深傳媒人士、《南風窗》高級記者郭宇寬認為,擁有大學學歷的公務員、企業白領的起薪低於掏糞工、殯葬工等從事髒、苦、累行業的工人不僅很正常,而且還是一個健康的社會所應有的現象,因為掏糞工、殯葬工對體力的要求高於街頭小販等一般的低學歷從業者,而承受的精神壓力則高於公務員和企業白領,如無優厚的薪酬,久而久之將無人願意從事這些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行業,故而高學歷就業者不應對自己的起薪低於髒、苦、累行業的就業者感到不平,更不能將此作為“讀書無用”的論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