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春節的別稱)

中國年(春節的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年,是春節(年節)的別稱,因為全球華人華僑都慶祝春節,故名“中國年”。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年
  • 別稱春節、年節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初一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中國及世界多個國家
  • 節日起源:歲首祈年祭祀
  • 節日意義: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 申遺時間:2006年5月20日
年節簡介,過節範圍,節日風俗,國際化,各國習俗,國外發展,

年節簡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清代以前是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歲首(新年),意思就是春天從這天開始。直到1913年7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文,明確每年的夏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次年實施,一直延續至今。故現代歷史上第一個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是1914年元月26日。
福字福字
在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年歲”的概念,據古籍記載,天皇氏創製歲星攝提紀元法,以“歲”來表示“年”,“歲”又名為“攝提”、“太歲”。太歲以六十甲子(乾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循環往復,永無止境。《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歲陽,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在後世的傳承發展中把這套攝提紀元各歲星術語簡化為一個字的乾支名,其與簡化後的乾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簡化後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
《史記·曆書》說:“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這是指夏朝歲首是正月初一,殷商歲首是十二月初一,周朝歲首是十一月初一。我國古代有乾支記年月日的傳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順序兩兩相配,組成了乾支紀法。年、月表征地球公轉,每圈為1年,均分為12格,每格為1個月份,各對應十二地支;日、時表征地球自轉,每圈為1日,均分為12格,每格為1個時辰,各對應十二地支。農曆十二支配月建,是指: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醜。這便是“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說法的由來。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歷以來,至今大都採用夏代的建寅制,農曆也因此被稱作夏曆。農曆不能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其月是根據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配合太陽陽光的二十四節氣,其歲是以回歸年為基準確定的。
近代,1913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春節”從“過年而不過節”,經袁世凱批准後,變成了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1928年5月7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除舊曆,普用國曆”。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曆新年。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陰曆,要求“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新中國時期,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古時以乾支曆法定歲首,歲首即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中國古代民間早有過新年的風俗,古時新年曾專指乾支歷的“立春”。節氣立春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新的一年之始。後由於曆法變動,新年通常指陰曆正月初一。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瑤、、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黎、滿、蒙古、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古代民間,是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有的是正月十九)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中國年”流行於美國,始於19世紀60年代美國築路華工。10萬中國築路工人,不僅幫助美國完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鐵路工程,也帶去了來自中國的春節習俗。以後,隨著中國人移民美國的人數增加,“中國年”不僅在華人小區流行,也為美國人所熟悉。譬如,紐約州和馬里蘭州就把春節列為法定節日。中國年-春節為美國主流社會所重視,是中華文化影響力和經濟影響力,即軟實力和硬實力增大的結果。

過節範圍

春節(中國年)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越南語稱為“Tt Nguyên án”(元旦)、日語稱為“正月”(日本節日“正月”類似於中國的元旦也即1月1日。)(明治維新後改稱舊正月)。現在春節除了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寮國、緬甸、高棉、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為農曆正月初一日。公曆日期不固定,一般是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清代以前是以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歲首(相當於現在春節)。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一詞已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風俗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春節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辦年貨、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舞龍、舞獅、游神、祭祖、放爆竹、煙花、年例、拜年等習俗。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鬥神鐘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鐘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外國人同慶祝中國年外國人同慶祝中國年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鬥神(鐘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中國年畫之年年有餘(魚)中國年畫之年年有餘(魚)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 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儺舞跳鐘馗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過春節,燃放爆竹,在門窗上張貼字畫祈福、裝點居所,是這個節日最普遍的習俗。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但現在不提倡放爆竹。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 竹 聲 中 一 歲 除 ,
春 風 送 暖 入 屠 蘇 。
千 門 萬 戶 曈 曈 日 ,
總 把 新 桃 換 舊 符 。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象徵著天雞。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去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重明鳥,每年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刻木頭的重明鳥,或者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子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  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貼畫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貼鬥神
鬥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曆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鬥神為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中國民間信奉鬥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云: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國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寫揮春貼對聯和鬥神,祈福來年。在鬥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鬱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記載。
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懸桃符的出現也是與唐代時期另一對鬥神的出現不無關係。到了後來,五花八門新增加的鬥神取代了神荼、鬱壘等先秦鬥神,鬥神的含意、形式和內容隨著歷史的延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後期新增的鬥神主要有“祈福類”、“道界類”、“文官類”、“武將類”及“其他雜類”等等。祈福類如賜福天官,道界類如鐘馗與王靈官,文官類魏徵包公文天祥,武將類如秦瓊與尉遲恭等等。到元代以後,民間所貼的鬥神再次演變,上述諸類鬥神慢慢淡化,新增的秦叔寶、尉遲恭二人作為武鬥神普及最廣。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轉型”為鬥神是源於《西遊記》和《隋唐演義》兩部小說。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過春節時在門上貼鬥神的習俗。鬥神,最初的含義是“司門之神”,它源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那時人們認為,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門、灶、床等都有神靈在裡面。在古人看來,門主出入,在整個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祭祀,門為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後世演變為鬥神。有的地方將鬥神分為三類,即文鬥神、武鬥神、祈福鬥神。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過春節人們熱買年貨過春節人們熱買年貨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琢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鬥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鬥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鐘馗賜福鎮宅》、《鐘馗日曆表》、《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貼掛千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中國年畫 立錘鬥神中國年畫 立錘鬥神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特色年貨
新春佳節是人們探親訪友的好時機。拜年除了給親朋好友帶去一片美好的祝福外,帶上點禮物也在情理之中,表現了一個人的交際藝術。 年貨禮盒是必不可少的。

國際化

各國習俗

現在春節除了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寮國、緬甸、高棉、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新加坡
新加坡的華人家庭每年都會聚在一起做年糕。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做著各種各樣的糕點,一邊話著家常,其樂融融,他們的年過得不比中國國內遜色。在新加坡,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整迎春。新加坡華人過年的習俗與廣東很相似,拜年的習俗是晚輩向長輩祝福,雙手捧著一對柑向長輩祝福,這源於中國廣東人的過年習俗。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運。出於“好事成雙”,新加坡人在向親友拜年時,總是呈上一對柑,而且必須是雙手奉上。照習俗,當客人告別時,主人也得以柑回禮,以示互祝好運。除此之外,派“紅包”也是新加坡人新年的另一種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如廣東一樣有在新年拜歲的習俗。元宵節是月圓之夜,使人聯想到愛情,這個節日對戀愛中的情侶特具意義。這一天,新加坡人特別是一對對的情侶紛紛走上街頭觀賞花燈,參與各種燈籠製作比賽。
春節聯歡晚會春節聯歡晚會
越南
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也是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曆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準備過年。花市是越南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比如河內,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越南人過春節也有貼春聯的習慣。以前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現在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每個拼音字是一個方塊,自成風格。越南人過年要吃最具民族特色的年粽和糯米餅。年粽的做法跟我們吃的粽子一樣,不過越南年粽是方形的,而且大得多,一般以糯米、豬肉和綠豆沙做餡,外裹芭蕉葉。傳說年粽象徵大地,綠色顯示生機勃勃,豬肉和綠豆沙代表飛禽走獸草木繁盛。同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有除夕守歲的習俗。除夕夜人們穿上節日盛裝,不約而同湧上街頭,年輕女子還穿上越南旗袍。零時,當電台播出國家領導人春節講話時,節日氣氛便達到高潮。隨後人們還採一根樹枝回家,這風俗叫“采綠”。在越南語中,“綠”和“祿”同音,“采綠”就是“采祿”,意味著把吉祥如意帶回家。越南人過春節照例放幾天假,也有到親友家拜年的風俗。最早到家裡拜年的客人特別受重視,據說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越南人稱之為“沖家”或“沖地”,其意義跟“沖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會約請自己最親近最尊敬的朋友,作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
美國
在美國,近年來每逢農曆新年,上至總統、下至華人聚居較多地區的地方民選官員,都會利用不同場合向華人社區致以新年的祝福,對為美國社會做出重要貢獻的華裔表示敬意。繼紐約州在幾年前將農曆春節定為公共假日後,加利福尼亞州和首都哥倫比亞特區的華裔議員們也正在準備提出將春節定為當地公共假日的提案。2018年8月26日,美國加州多位力推認可農曆新年法案的官員和華裔社區人士在舊金山召開發布會,歡慶法案正式生效。法案並未直接將農曆新年定位為公眾假日,但是鼓勵學校和教育機構舉辦活動宣揚亞裔文化傳統。舊金山華裔社區每年都會舉行慶祝農曆新年的盛大活動。
英國
春節期間,英國的大街上會增添許多Chinese New Year(中國春節)的東西,非中餐館也會添置幾道“Special Meal Deal for Chinese New Year”(專為中國春節準備的菜餚),英國也處處洋溢著中國春節的氣氛。部分地區也有舞龍舞獅、爆竹煙花、盛裝巡遊、文藝表演等歡慶活動。
法國
每到春節前夕,法國的大街小巷都裝飾一新,彩旗飛揚,不僅華人聚居區,就連巴黎市政廣場也會掛上大紅燈籠,滿眼都是喜氣洋洋的紅。迎春賀新年的節日氣氛相當濃郁。法國人歡度春節的種種做法已不僅僅是出於對東方文化的好奇或是單純的湊熱鬧,而是緣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乃至熱愛與推崇。
德國
近年來每逢春節到來之際,德國街頭都會出現濃濃的節日氣氛。春節前夕,很多德國人爭相購買此類賀卡,或送給朋友以示祝福,或個人收藏。德國的青少年也喜歡互贈此類賀卡,彰顯個性。

國外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包括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模里西斯等在內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比如,2002年2月17日,時任總統梅加瓦蒂宣布中國農曆春節為全印尼的國家節日。美國紐約州2004年立法將中國大年初一定為紐約州法定節日。2017年,美國新澤西州蒙特維爾市將中國農曆春節列入當地公立學校的假期日程表中。
前任聯合國秘書長韓裔潘基文,他通曉中華文化,尊重歷史,於2010年、2009年、2008年……年年稱之為“中國年”,向全中國人和全球華人華僑賀詞拜年。中國年有別於國外的聖誕節簡單的吃喝玩樂狂歡,因為春節更多的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靈魂寄託,它代表著中國燦爛的一面。現在隨著中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年正在慢慢國際化,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追寵,過中國年的人越來越多,中國“年味”正在蔓延全球!
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國春節也正以它獨特的魅力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再僅限於受中國文化傳統影響的周邊亞洲國家,就連那些土生土長、從未到過中國的歐美人也開始流行過春節。英國《經濟學人》早前曾報導稱,在世界各地的慶祝春節的活動中,越來越多的非華裔人士也加入其中,以敲鐘、燃放爆竹和傳統舞獅作為標誌的中國新年,如今已成為“一項國際性慶祝活動”。一直以來,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年輕人熱衷於聖誕節這樣的西方節日,不少人產生了對於傳統節日淡化的擔心,這些讓外國人樂在其中的春節慶祝活動似乎成為“扭轉這種局面的一個契機”,通過春節的世界影響力的提升,增強了中國人對於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的自信和自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