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

進入新世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充滿活力,日益開放。與此同時,也要求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內在規律,以使我們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時符合客觀經濟規律,有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市場經濟體制
  • 國別:中國
  • 領域:經濟
  • 類型:經濟體制
歷史,現狀,基本特徵表述,發展目標,作用,基本特徵,基本框架,

歷史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畫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現狀

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大多數國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企業扭虧增盈成效顯著,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三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在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營、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財稅體制繼續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鎮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府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巨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基本特徵表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沒有計畫)是通過計畫和市場兩種手段實現社會資源合理配置、收入分配平等的經濟運動形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主體不管是人還是企業,必須具有獨立的產權,有獨立的經濟利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
2、市場經濟是平等經濟。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商品交換只能在等價的基礎上進行。
3、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由於商品的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生產者都力圖使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必然存在競爭。
4、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
(5、6、7、8都不是基本特徵。)
5、市場經濟是服務經濟。商品只有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才能實現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只有為他人和社會更好地服務才能獲得更大的盈利。
6、市場經濟是網路經濟。為使生產要素有來路,產品有銷路,必須發展橫向聯繫;為求得自上而下的指導、協調、規劃和監督,必須發展縱向經濟。
7、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市場經濟是沒有邊界的,它反對任何形式的邊界封鎖、部門分割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市場要對國內開放,也對國外開放。
8、市場經濟是動態經濟。競爭機制支配企業行為使市場處於非平衡狀態,生產要素在競爭中流動又可產生平衡的傾向。

發展目標

面對新世紀,中國必須堅持鄧小平同志關於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在未來五年內,繼續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五”計畫在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奮鬥目標中強調: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採取各種形式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強化科學管理;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發展市場體系;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繼續深化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作用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市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分配收入。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的收入高低和盈虧狀況首先取決於市場價格,價格的高低決定著生產者之間的經濟利益。
2、傳遞信息。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向商品生產者傳遞經濟信息,價格上升表示供不應求,反之則供過於求,生產者可根據價格信息自主調節生產。
3、刺激生產。市場在分配收入和傳遞信息的同時,又可以刺激商品生產者不斷改進技術,加強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生產的不斷發展。
4、調節供求。在市場經濟中,生產和需求的平衡,是通過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供大於求,價格下降,生產減少;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生產增加;供求平衡,各個部門的生產比例得到合理分配,資源配置實現合理化。

基本特徵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可以鼓勵先進,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兼顧公平與效率,又可以對過高的收入進行調節,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3、在巨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畫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基本框架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確立市場主體,改革企業經營機制。首先,要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根據市場變化,自主調整產品結構和經營戰略。其次,實行政企分開,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再次,要儘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穩妥地擴大股份制企業的試點工作。
2、培育市場體系,完善市場機制。通過強化市場的調節作用建立完備的市場體系,在此基礎上,積極培育金融市場,發展技術、勞務、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儘快形成全國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體系,同時要培育和健全價格機制利率機制、工資機制、匯率機制、競爭機制等市場機制。
3、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巨觀調控。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僅限於統籌規劃、總量控制、政策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運用貨幣發行存款準備金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等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對國民經濟的運行進行巨觀調控。
4、改革分配製度,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應該體現效率優先的原則,堅持多勞多得;在國民收入再分配中,要堅持公平的原則,解決收入過分懸殊的問題;要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原則建立統一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