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所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基本介紹

提出背景,現實意義,發展歷程,實現途徑,

提出背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史無前例的體制,也是中外經濟學經典中從來沒有的一個概念。因此,從理論上說,這是我們黨的一次真正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光輝典範。從實踐上說,這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一次真正變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一個偉大創舉。
傳統經濟學理論,包括西方經濟學理論和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都不認為社會主義能搞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要堅持搞公有制,就不能搞市場經濟。馬克思、恩格斯曾構想,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以後,未來社會將不存在商品貨幣關係。指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馬克思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場去,不能自己去交換。因此,我們必須找尋它的監護人,商品所有者。”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畫的自覺組織所代替。”此後,列寧則更加明確地指出:“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畫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也正是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自俄國社會主義十月革命以後,包括蘇聯、東歐、中國在內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無一例外地建立和實行了計畫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姓“資”,計畫經濟姓“社”,成了天經地義的信條和不可冒犯的戒律。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廣大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導下,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認真總結國內外改革和發展的經驗教訓,大膽突破傳統理論觀點的束縛,逐步提出和豐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其中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計畫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觀點。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的觀點。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有計畫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畫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從1979年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到1992年提出“計畫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畫;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等重要論斷,從根本上破除了市場經濟姓“資”、計畫經濟姓“社”的傳統觀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在上述基礎上,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所作的講話中,首次肯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法。之後,10月12日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上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的過程來看,可以說,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一次真正的重大的理論突破,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也正是這一改革方向的正確選擇和種種改革舉措的步步實施,才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到了制度創新的嶄新階段,從而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

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誌,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79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摸索,實施的改革方針政策實際上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以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儘管這一理論仍然堅持計畫經濟的總框架不變,但是,必須按照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的要求來進行經濟活動已開始成為人們的共識,從而現實經濟活動也逐步納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軌道。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畫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畫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1992年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自黨的十四大(1992年10月12~18日)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至今(2018年)已二十六年。這二十六年來,我們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無論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改革中,都取得了顯著成就。回顧這二十六年來的發展歷程,展望未來改革的前景,對於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相互對立的傳統觀念。它不僅對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產生了巨大衝擊,而且也為人們深入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關係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考。當震盪的塵埃尚未落定,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顯而易見並存的種種問題,由此引發出國內外的眾說紛紜。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欲想把這一改革引向深入,我們有必要對其發展歷程進行較為深入細緻的分析,以便今後更好地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發展歷程

在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以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基於當時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設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從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所取得的成就來看,總體上說,這一改革進程是順利的,實踐是成功的。
也可以說原定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基本達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史無前例的體制,鄧小平同志從社會主義的現實出發,提出“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畫;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的科學論斷,打破了長期以來禁錮人們頭腦的傳統觀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江澤民同志根據鄧小平同志的論述,進一步提出“有計畫的商品經濟,也就是有計畫的市場經濟”,並作出“比較傾向於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提法”的歷史性的決斷,把偉大的理論創新變為偉大的創舉和偉大的實踐。十六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十九年來,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踐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有以下認識: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計畫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飛躍。過去計畫經濟體制的兩個主要特徵,就是以行政審批配置資源為主,以指令性計畫配置資源為主,甚至有時以長官意志配置資源為主。因此,在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九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相對於過去的計畫經濟體制來說,這一轉變看起來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涉及到各個方面深刻而廣泛的變革,特別是涉及到權力的重新調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這是一個十分複雜而困難的轉變,又是一個非完成不可的轉變。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公有制經濟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的飛躍。從一定意義上講,商品經濟是私有制的產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而且,不管是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還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都把市場經濟與私有制劃等號。我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要與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有機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否成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順利發展,關鍵就在於能否真正解決公有制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問題。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九年的改革實踐所證明,不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會偏離方向;不搞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元化、國有企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也即市場競爭主體的多元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難以真正建立和完善,企業也難以真正轉換機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自由放任的經濟向有國家政府巨觀調控的經濟飛躍。市場經濟長期發展的實踐表明,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要由兩種機制調節,要發揮“兩隻手”的作用,這就是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和國家政府巨觀調控的作用,也即“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九年的改革實踐證明,在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中,既不能重走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放任開始的老路,也不能把過去已經習慣了的計畫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行為都看成是巨觀調控。實際上,巨觀調控是一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特定概念:它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條件下的政府行為,而不是行政配置資源為主的政府行為;它是以間接手段為主進行調控的政府行為,而不是以直接管理為主的政府行為;它是以總量平衡、結構調整、政策引導、巨觀服務為主要任務的政府行為,而不是以行政審批和直接插手經營管理企業為主的政府行為;它是以取得較好的巨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為,而不是以局部效益、局部利益為主要目的的政府行為。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經濟向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經濟飛躍。在過去的計畫經濟體制下,個人收入分配實際是平均主義“吃大鍋飯”。這種分配製度既不可能有效率,實際也有失公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雖然也講效率與公平,但實際是偏重於講競爭、講效率。這種分配製度,雖然有利於提高效率,但也容易使收入差距拉得過大,以至產生兩極分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富民經濟,其最終發展目的是勞動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九年的改革實踐證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實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但與此同時也容易產生收入差距過大、失業人員增加等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如不加以重視和解決,既會制約經濟的發展,也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地區保護、行政壟斷、閉關鎖國的經濟向內外開放、平等競爭的經濟飛躍。在過去的計畫經濟體制下,由於基本是按行政區劃、行政部門和行政層次管經濟,因此不但形成了行政壟斷,而且也形成了條塊分割。從本質上說,市場經濟是自由競爭和平等競爭的經濟,因此從一個國家的範圍來說,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客觀上要求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壟斷,從而建立統一的、完整的市場體系。沒有這樣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既不能真正稱為市場經濟體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內外開放、平等競爭。比較利益是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市場經濟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實行對外開放的主要動因。
從一定意義上說,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是各國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就意味著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經接軌。這不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會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要求我們進一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只有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才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最佳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

實現途徑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習近平同志這些重要論述,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明確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經濟體制改革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必須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
加快完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
現代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完善產權制度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確定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是現代產權制度的基本特徵,其核心是產權保護。
完善產權制度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完善產權制度,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完善產權制度要著力加強產權保護。以公平為核心原則,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
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要素自由流動
加快建設和完善要素市場,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又一個重點。
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依法保障平等就業。
深化土地市場改革,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實現價格反應靈活
由市場決定價格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途徑。只有價格信號是真實、客觀、靈敏的,才能充分有效發揮價格槓桿的調節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價格體制改革明顯加快,已有近98%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由市場決定,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基本建立。
黨的十九大報告繼續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求“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壟斷行業等領域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進一步規範自然壟斷,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根據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不同行業的特點實行網運分開和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放開競爭性業務和競爭性環節價格,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同時,要強化價格領域反壟斷執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高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加快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實現統一開放、有序競爭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公平競爭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前提。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要繼續深化以商事制度為突破口的“放管服”改革,加快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的干預。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設完善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強化全社會信用意識和誠信行為,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加快確立各類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實現企業優勝劣汰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主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做強做優做大。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堅持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方向,堅持分類指導原則。穩妥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股權制衡機制,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在市場競爭中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放大國有資本影響力。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加快改組和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實現國有經濟布局最佳化和結構調整。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政府要增強服務意識,密切同民營企業的溝通聯繫,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與民營企業共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清理廢除歧視性政策和做法,依法保護民營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引導民營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創新和完善巨觀調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通過科學、適度、有效的巨觀調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創新和完善巨觀調控。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監管和服務方式,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建立健全重大問題研究、民主決策和政策評估調整機制,善於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手段促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尊重市場作用和企業主體地位,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凡是市場機制可以有效調節的事項以及社會組織可以替代的事項,凡是公民法人在法律範圍內能夠自主決定的事項,原則上都不應設立行政許可。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政府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標準等手段引導調節經濟社會活動,集中精力抓好巨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減少行政干預。進一步健全監督機制,通過更充分的政務公開讓人民民眾更好監督政府依法行政,政府要主動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完善績效管理制度,加強對重大決策部署落實、依法履職盡責和實際效果等方面的考核評估,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