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經濟布局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是指中國的經濟布局情況,由於社會的發展根據新的發展觀的要求,國家重新調整了區域發展的布局,目的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體要求是: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有條件的東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逐步形成東、中、西部經濟互聯互動、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基本介紹

基本框架,戰略規劃,區域經濟,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南部地區,北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四大板塊,重點地區,核心圈帶,八經濟圈,十大城市群,舊版資料,八大經濟區,八大連綿區,八大局部經濟圈,

基本框架

到2010年,以最佳化國民經濟空間結構、提升國民經濟空間效率為目標,以改革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在充分運用市場化運作手段的同時,加大政府調控力度,啟動國民經濟空間規劃和區域規劃,實施“東部騰飛、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戰略,制訂側重於塊塊調控的區域政策,重點構建各具特色和功能各異的區域經濟體系,改革長期以來單一的區域考核標準和指標體系,基本解決各類問題地區的基本問題,切實促進國民經濟全面、健康、穩定、快速、協調發展。本文系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2003年重點課題《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的一部分內容。
啟動全國及各類型地區的空間規劃
在“十一五”期間,即可著手啟動全國及不同類型區域的空間規劃,將全國及各區域的經濟發展置於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的雙重指導之下。
首先需要下大氣力制訂科學合理的全國性和區域性的空間規劃。該規劃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全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經濟、社會、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加以考慮:空間規劃要以人口分布、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結合土地和環境承載力、礦產潛在價值、人類居住適宜程度三項指標,分析腹地開發條件和開發潛力,提出國土開發的不同功能區及相應的政策;分析水資源、能源資源和耕地資源對我國經濟的約束影響及相關對策,制定集約式的大規模資源開發計畫,為工業化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證,同時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分析各地區的人口承載能力,結合城鎮化、退耕還林和扶貧等工作,提出合理的人口分布調整方案。
以國民經濟空間規劃為依據,結合各區域不同特點,制訂各經濟區和各類型區的區域規劃,突破以往以基本行政區為惟一調控單元的局面,發揮各類經濟區在協調空間開發秩序中的作用,統籌協調區域發展中的城鎮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問題,促進空間開發秩序的合理化。
在人口和城鎮稀疏的地區,區域規劃應體現駐點式開發模式要求,應在重點地區集中建設區域性基礎設施,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鎮聚集,儘量為廣大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減輕壓力;各重點開發駐點之間,以及它們與人口和城鎮密集地區的聯絡交通線,要採取大容量、集中式、以主幹線為主的方式加以解決,以提高交通網路的效益。
在人口和城鎮密集地區,區域規劃應體現網路開發和點軸開發相結合的模式要求,全面加快跨地區基礎設施網路的建設步伐,儘快完善大中城市之間的快速交通通信主幹道建設,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遵照“人口分布和GDP分布基本一致”的原則要求,應注重在東中部地區規劃建設若干個特大或大城市,在東南部地區規劃和建設一批重大網路型基礎設施項目,以對土地和空間的集約型使用,避免因人口集聚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促進該類地區率先實現地區協調發展的目標。
建立協調的區域經濟基本框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開始實施所謂“T”型空間布局戰略,即以沿海地區和長江幹流地區為重點的地區傾斜發展戰略;稍後發展為所謂的“π”形總體空間布局戰略,即在“T”形布局框架的基礎上,將隴海線沿線地區作為另一條重點開發軸線,形成“π”形空間開發結構。
根據三大地帶的梯度開發、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和振興老工業基地的要求,考慮到我國人口和城鎮布局的基本特點,“十一五”期間,可以在“π”形布局框架的基礎上,增加一條南北走向的重點軸線,即京廣線(包括京九線)—京哈線沿線地區,構建字形國民經濟發展“開”形總體空間布局戰略的基本主幹框架。
以沿海為我國區域經濟的重心和主軸地區。
沿海地帶要繼續在我國區域經濟中起“龍頭”的作用,率先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該地區要繼續貫徹全面對外開放的戰略,以技術為導向,以結構的協調化、高度化為目標,跟蹤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以及國內區域分工位於最高技術梯度的要求,更大幅度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注入新的活力,創造新的比較優勢,攀登新台階,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市場競爭能力,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經濟事務做出更大的貢獻。在繼續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的同時,還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以更好地參與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去,為解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而出現的一些重大關鍵性資源(如石油等)日益短缺所帶來的問題早作準備。
目前,沿海地區已經基本形成了一些經濟核心地區,如環渤海地區(包括京津冀地區、遼中南地區以及山東半島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閩東南地區等。今後應進一步加強這些重中之重的核心地區的建設,並要加強這些核心區之間的聯繫,加緊建設沿海鐵路,使沿海地區能夠充分發揮整體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和成為更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區域。
促進長江幹流地區經濟的騰飛。
長江是我國黃金水道,長江幹流地區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沿江地區是溝通我國東、西、南、北經濟聯繫的紐帶和橋樑,具有廣闊的腹地和國內市場。以2010年世界博覽會為契機,以上海為龍頭,推動長江幹流產業帶的建設和發展。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為中心、聯結周圍60多個地、市的四大經濟協作區的形成,一批冶金、石化、建材、汽車、機電、輕紡等重大項目的建設,沿江23座城市開發區和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發展,已使長江上下游連為一體,初步形成了一條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的長江幹流經濟走廊。
長江幹流產業帶將進一步加快產業和要素的聚集,努力成為我國東、中、西部經濟聯繫的紐帶。沿江地區東部將以高新技術產業群及具有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製造業為主;西部則以大運量、大耗水、高耗能工業和集約化、商品化和專業化的農業產業為主。東西部要以黃金水道、超高壓輸電線路和沿江鐵路為紐帶,東西聯動,南北擴展,加工工業與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外向輻射與內向輻射相互推動、相互融合,進而形成與沿海地帶並駕齊驅的產業密集帶。
促進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的崛起。
加緊建設京廣線、京九線、京哈線沿線城市和地區,京廣線、京九線、京哈線覆蓋了我國整箇中部地區,同時也連線了環渤海地區(京津冀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承東啟西、南北交匯的重要樞紐地區。區內老工業基地眾多,重化工業比重高,設備製造業體系龐大,亟待全面振興;農業生產條件良好,尤其是糧食生產基地(包括東北地區的大豆玉米基地、華北地區的小麥基地以及江漢平原的稻米基地等)舉足輕重,是目前我國主要的糧食和飼料大量輸出的惟一地區;沿線地區地勢相對平坦、自然資源豐富、腹地條件優越、人口和城鎮稠密,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巨大的增長潛力和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和經濟效益。
以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和加速城市化進程為契機,加大思想觀念轉變的力度,全力推進體制創新,以市場化促進包括所有制在內的一系列經濟結構的調整;繼續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努力加快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機械化的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重點地區和任務是,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恢復東北地區工業在全國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促進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平原製造業基地和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和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發展;做好湖南長株潭城市群的規劃和建設工作,進一步促進生產要素向該地區集中,提高湖南優勢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
加大黃河上中游優勢能礦資源的開發力度。
應以京津冀地區為依託,以黃河及隴海—蘭新鐵路為紐帶,進一步大規模地開發黃河中、上游優勢能礦資源。重點建設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高原的以煤炭、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陝西榆林地區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繼續完成黃河中上游梯級水電站的開發與建設。在加大水火電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西電東送”北通道的建設,為緩解我國缺電做出貢獻。
加快西南重化工業帶的建設。
以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契機,以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和澳門)、閩東南三角洲、海南及北部灣為視窗,以西江航道和南防、南昆等鐵路線為紐帶,打通出海口,深化川雲貴桂優勢資源的開發,建成我國另一個大型綜合性的能源重化工業帶。 進一步完善沿邊對外開放的政策,促進南北邊疆地帶的發展。 加快沿邊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儘快改善交通條件,繼續簡化通關手續,方便廣大邊民進出口岸,使沿邊地區成為我國又一個對外開放的捷徑,成為吸引國內外生產要素資源,帶動周邊地區經濟成長的重要經濟帶。
建立各具特色和功能各異的區域經濟體系 “十一五”期間,國家應重視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特色功能,在“人口分布和GDP分布基本一致”的原則指導下,合理布局經濟區域,在此基礎上再分別確定增長區域和問題區域,對不同區域進行分類指導,實施側重於塊塊調控的區域政策。
東部地區要繼續貫徹全面對外開放的戰略,以科學技術為導向,以結構協調化、高度化為目標,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產業梯度分布的趨勢,進一步加強環渤海灣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閩東南等地區的核心區建設,並加強這些核心區之間的聯繫,創造新的比較優勢,發揮整體動態優勢,更大程度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入全球產業價值鏈,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率先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
以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為契機,以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海南及北部灣為視窗,以西江航道和南防、南昆等鐵路線為紐帶,打通出海口,深化川、雲、貴、桂優勢資源的開發,加快西南重化工業帶的建設。加快沿邊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完善沿邊對外開放政策,使沿邊地區成長為吸引國內外生產要素資源,帶動周邊地區經濟成長的重要經濟帶。
東北地區要正確認識比較優勢,完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充分利用自身資源、人力資本和工業基礎的優勢,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為符合比較優勢的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提高國企自生能力,實現經濟的全面振興,恢複本地區裝備製造業在全國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緊建設京廣線、京九線沿線城市和地區,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努力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的崛起。以加速城市化進程為契機,全力推進體制創新,加快市場化進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先發展重化工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促進生產要素向中部地區集中,提高中部優勢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輻射能力。
隨著“東部騰飛、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逐步實現,主要表現為三大地帶的區域差距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隨著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可以引導中西部地區居民向三大城市群有序流動,依託城市群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區域差距問題。繼續實施城鎮化戰略,培育更多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通過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以中西部地區“三農”問題的解決為核心,逐步解決城鄉差距、中心區與邊緣區的差距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在漸進地突破行政區框架,而逐步走向經濟區運行。“十一五”期間,國家應重視發揮各區域的特色功能,堅持立足於動態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分工協作原則,合理布局經濟區域,初步建立各具特色和功能各異的區域經濟體系。要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規劃形成以經濟合作區為基本架構的國民經濟空間組織和巨觀調控體系,以經濟合作區為單元布局的重大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重大項目,促進經濟區內部形成合理、高效的分工協作關係,並保證經濟區之間不留盲點。

戰略規劃

(15個)
區域規劃三條推進線索:①加快重點地區發展;②落實重大發展戰略;③圍繞地區區域開拓空間。
1. 《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
2.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4. 《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5. 《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若干意見》
6. 《橫琴發展總體規劃》
8. 《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發展規劃》
9.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
10. 《圖們江區域合作規劃綱要》
11. 《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13. 《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
14.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綱要
15.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區域經濟

東部地區

1.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揚州、南通、鎮江、湖州、寧波、台州、紹興、舟山、溫州、嘉興、常州等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區域,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
2.環渤海經濟圈
環渤海經濟圈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沿岸地區及黃海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位於中國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國北部沿海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沿海發展戰略中,占重要地位。
河北環京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作為環渤海經濟圈中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6月,科技部批覆河北建設“河北環京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這是科技部批准建設的全國七大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帶之一。“河北環京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帶”定位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新創業示範區、環渤海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密集區、京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核心區和河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主體區,其近期目標是,到2015年建成以園區(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為主要支撐,以產業密集區為主體,各種創新要素聚集,高新技術企業密集,空間布局合理,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帶。
江蘇沿海經濟區:主要包括連雲港、鹽城、南通等江蘇沿海地區。江蘇沿海地區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加快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最佳化升級和整體實力提升,完善全國沿海地區生產力布局,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強我國與中亞、歐洲和東北亞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2009年6月10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
4. 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經濟區)
海西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範圍涵蓋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託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經濟綜合體。
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莆田三明南平寧德以及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台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揭陽總計20市。
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今年6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宣布,國務院已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並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5.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是中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的重大戰略舉措。規劃主體區範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淄博等六市及濱州的無棣、霑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
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批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標誌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也標誌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層面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部地區

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特指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廣西、內蒙古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成渝經濟區是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重慶(市區)、成都、雅安、樂山、綿陽、德陽、眉山、遂寧、資陽、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南充、廣安、達州、廣元、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廣漢、什邡、綿竹、江油、峨眉山、閬中、華瑩、萬源、簡陽以及重慶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個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
2009年7月,國家發改委在成都召開了編制工作會,會議初步商議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將涵蓋四川的15個市和重慶的31個區縣,總面積是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1.58萬億元。其中重慶除了一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外,還有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八個被納入了成渝經濟區,整個成渝經濟區涉及的重慶幅員面積是1.15萬,占37.56%,占重慶人口2380萬,占重慶總人口的62.5%。
2. 重慶兩江新區
內陸唯一國家級新區——重慶兩江。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具體落實,2010年6月18日,重慶“兩江新區”掛牌成立。“兩江新區”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後,我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內陸唯一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區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包括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三個行政區部分區域,規劃面積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開發建設面積550平方公里。
重慶對“兩江新區”的戰略定位是:立足重慶市、服務大西南、依託長江經濟帶、面向國內外,形成“一門戶兩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長江上游地區現代商貿物流中心、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內陸國際貿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長江上游的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
國內陸地區首個保稅港區——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今年5月11日,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通過國務院驗收。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於2008年底由國務院批准設立,是我國內陸地區首個保稅港區,也是國內第一個“水港+空港”雙功能疊加的保稅港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主要有港口作業、空運服務、對外貿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稅多式聯運和金融商貿服務七大業務功能,先期將重點發展保稅物流業和加工貿易。該保稅港區有望成為輻射我國中西部地區的保稅加工、物流中心,對推動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及外向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保稅港區工程總投資約100億元,規劃面積8.37平方公里,於2009年6月開工建設,其中,一期工程規劃建設面積為2.67平方公里。
關中—天水經濟區範圍包括陝西的西安、鹹陽、渭南、銅川寶雞楊凌商洛6市1區和甘肅省天水市,總面積6.96萬平方公里。規劃編制時間表近期到2020年,遠期規劃為2040年。
2010年3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由國家發改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編制的《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這是國務院批覆的第二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5. 西藏
《關於近期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
6. 新疆區域經濟振興規劃(審批中)
新疆區域經濟振興規劃將在2010年5月上報至國務院,規劃將重點支持能源、旅遊、鋼鐵、新型農業和循環經濟。規劃將在烏魯木齊西北角打造一個石油城,把通過歐亞大陸橋從中亞五國輸送到我國的石油天然氣在此儲存起來。同時,推進與資源豐富的中亞五國發展邊貿,並有望建立起經濟合作區。中亞五國包括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同時,將推進與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邊貿、能源合作。
7. 甘肅
2010年5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甘肅發展的戰略定位被定義為:連線歐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和溝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西北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示範區。
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2008年1月16日,國家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通知強調指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協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對於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要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中國-東協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兩個市物流中心“4+2”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8年末總人口1300萬人(不含玉林、崇左)。

南部地區

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至此,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正式步入正軌。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將在2020年將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使之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
2009年1月8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規劃範圍以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為主體,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並將與港澳緊密合作的納入規劃,促進珠三角進一步發揮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先行示範作用。珠三角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及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深圳、廈門經濟特區擴容等陸續獲得批覆。深圳經濟特區擴至全市。2009年6月2日,深圳市第五屆人大一次會議披露,國務院就廣東省《關於延伸深圳經濟特區範圍的請示》作出批覆,同意將深圳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深圳全市,將寶安、龍崗兩區納入特區範圍。
3. 泛珠三角橫琴經濟合作區
2009年8月1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將橫琴島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要逐步把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
珠海市橫琴島地處珠江口西岸,與澳門隔河相望,是珠江口一個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海島。加快橫琴開發建設,發揮帶動珠三角、服務港澳、率先發展的作用,特制定本規劃。根據《規劃》,珠海將集約橫琴建設用地,高標準、高起點開展大宗項目招商引資,在產業發展上重點發展商務服務、休閒旅遊、科教研發和高新技術等四個產業。通過這些產業的發展,深化落實CEPA,為澳門居民在橫琴投資、就業創造條件,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把橫琴建設成為“四基地一平台”,即:粵港澳地區的區域性商務服務基地,與港澳配套的世界級旅遊度假基地、珠江口西岸的區域性科教研發平台和建設融合港澳優勢的國際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北部地區

1. 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為核心,包括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區域,該區擁有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經的近代中國經濟中心。
《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的區域規劃,區域發展規劃按照“8+2”的模式制訂: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8地市。
國家發改委於2004年11月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歷經7年之久,但一直遲遲沒有推出。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官員認為,歷經五年時間調研、編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區域經濟規劃藍圖,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極”。
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於2009年7月1日獲得國務院批准。至此,遼寧沿海作為整體開發區域被納入國家戰略。遼寧沿海經濟帶了解該規劃制訂過程的人士透露,此次國務院審批通過的規劃以遼寧此前提出的“五點一線經濟帶”發展規劃為核心,將原有規劃的範圍進一步擴大。規劃將從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城鄉發展、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開放合作、資源環境、保障措施等方面確立遼寧沿海經濟帶2020年前的發展方向。
3.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
中國國務院日前正式批覆《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這是中國政府迄今為止批准的唯一一個沿邊開發開放區域規劃。
圖們江區域開發規劃賦予了規劃區域以沿邊開放的先行先試權,鼓勵其在對圖們江區域的沿邊開放中進行探索。
中俄朝三國的邊境開放城市琿春,到快速發展的東北區域中心城市長春,面積達7.3萬平方公里、覆蓋1090萬人口的區域經濟帶正在中國東北地區形成。
圖們江發源於長白山,流經中俄朝三國,注入日本海,是中國內陸進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提出多國聯合開發圖們江流域的建議後,引起了這一區域各國的積極反應。但由於種種原因,圖們江地區的開發一度趨冷甚至擱淺。
分析人士表示,10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積極倡導和推進圖們江區域開發,並創造了很多基礎條件為圖們江新一輪開發熱潮奠定基礎,例如,積極推進與俄羅斯、朝鮮的路港合作,促進中蒙大通道建設。
此外,與圖們江區域開發相關的俄羅斯、韓國、蒙古、日本、朝鮮等各國政府也都在採取各自的行動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
圖們江區域的合作開發是國家戰略。此前,中國分別於1992年和1999年編制了圖們江開發規劃。
4.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
黃河三角洲地區地域範圍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雲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共涉及6個設區市的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06年區內總人口983.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256億元,分別約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黃三角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
黃河三角洲位於渤海南部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包括山東省的東營、濱州和濰坊、德州、淄博、煙臺市的部分地區,共涉及十九個縣(市、區),總面積二點六五萬平方公里,占山東全省面積的六分之一;總人口約九百八十五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該區域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系統獨具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具有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條件。
中國國務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國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通過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標誌著我國最後一個三角洲———“黃三角”在被提出21年後,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5.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是中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的重大戰略舉措。規劃主體區範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淄博等六市及濱州的無棣、霑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
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批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標誌著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也標誌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層面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部地區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中部6省,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人口3.61億,占全國人口的28.1%,其中農村人口2.4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近三分之一。2009年9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會議提出,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爭取到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的目標。
1.湘潭市城市總體規劃。
2010年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批准湘潭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通知》,原則同意修訂後的《湘潭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通知》指出,湘潭市是長株潭地區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業、科技和旅遊城市。在《總體規劃》確定的1069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範圍內,實行城鄉統一規劃管理。進一步最佳化中心城區“一江兩岸”的山水城市布局,以湘江為紐帶,形成“五片一中心”的組團式布局結構。到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要控制在110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10平方公里以內。
2010年1月,中國國務院正式批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這是中國批准設立的首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它標誌著產業梯度轉移正式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之一。《規劃》設定的目標為:到2015年,示範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達到56%。
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生態產業集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根據這項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江西省會南昌、著名瓷都景德鎮等3個城市和38個縣(市、區),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三成;人口約2006萬,接近全省總人口的一半,經濟總量占全省的六成。
到2015年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率先在欠發達地區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到2020年,構建保障有力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先進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

東北地區

振興東北,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2007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的《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發布。
《規劃》範圍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蒙東地區)。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億。是我國東北邊疆地區自然地理單元完整、自然資源豐富、多民族深度融合、開發歷史近似、經濟聯繫密切、經濟實力雄厚的大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東北地區現有林地面積4393萬公頃,森林總蓄積量為37億立方米,是我國森林面積最大的區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區域之一。人均耕地面積0.309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3倍。
瀋陽經濟區:產業集群核心——瀋陽經濟區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今年4月6日,遼寧省政府宣布,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正式批覆瀋陽經濟區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瀋陽經濟區是以瀋陽為中心,在半徑百公里範圍內,涵蓋了瀋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8個省轄市的城市群。區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359萬人,城市化率達到65%。2009年,瀋陽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9984.7億元。通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瀋陽經濟區將建成國家新型產業基地重要增長區、老工業基地體制機制創新先導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示範區、新型工業化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區。通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瀋陽經濟區將充分發揮城際連線帶聚集效應,著力構建“一核、五帶、十群”。即以瀋陽為核心,開發建設五條城際連線帶,並以五條城際連線帶為載體,打造十個主業突出、優勢明顯的重點產業集群。到2020年,瀋陽經濟區要基本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綜合經濟實力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成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
1. 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
2.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區域規劃。

四大板塊

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中國區域經濟布局

重點地區

1、遼中南地區:重點發展鋼鐵工業和門類齊全的重型機電設備製造業等。
2、京津冀地區:加強機械電子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3、山東半島:重點開發石油和海洋資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產業的發展。
4、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快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工、汽車三角洲地區。加快機械電子工業、石油化工、汽車等支柱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5、閩南三角洲地區:以發展勞動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目前接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
7 、海南、北部灣沿海地區:具有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和一定的資源優勢。
8 、紅水河電力和有色金屬基地:本區域可建成全國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9 、哈爾濱—長春地區:本區主要抓好石化、汽車、機電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點開發煤、鋁等資源,也是東部耗能產業的良好接納地。
1 1 、長江幹流中上游沿岸地區:本區水陸交通方便,水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水電、鋼鐵、有色金屬、磷和鹽化工業。
1 2 、陝西關中地區:重點考慮機械電子工業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是接納東部地區紡織工業向西轉移的理想地區。
1 3 、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幹流沿岸地區:該區為開發新疆石油資源提供鑽采設備,在接納東部地區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轉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區:是我國東部地區石油加工、輕紡工業向西轉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盤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發展能源、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化肥工業。
1 6 、烏江電力和黔中鋁、磷基地:主要開發水電,發展磷肥、煉鋁工業。

核心圈帶

依託產業、人力資源、市場轉移升級,內地將形成新的3個極化核心經濟帶,即:
1. 長江中下游經濟帶: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區、昌九地區為依託的長江中上游經濟帶;
2. 黃河中游經濟帶:以中原地區、關中地區以及國家能源基地為依託的黃河中游經濟帶;
3環渤海經濟圈:以京津冀地區為核心,以山東半島、遼中南地區為兩翼,提升和拓展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4.東海經濟圈:以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國務院關於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革發展意見的實施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為契機,加速形成東海經濟圈;
5.南海經濟圈: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經濟圈。

八經濟圈

針對國內經濟圈劃分比較盲目隨意,綜合權衡區域經濟發展背景、現狀和發展趨勢,在“十二五”規劃中,中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為基礎應和核心,形成八大經濟圈。 即:
1. 大長三角經濟圈:以長三角城市群為核心的大長三角經濟圈。包括現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 泛渤海經濟圈:以京津冀、山東半島為核心,包括山西、內蒙古中部地區的泛渤海經濟圈。過去提出的環渤海經濟圈包括遼寧,但根據經濟聯繫,遼寧省和吉林省、黑龍江省以及內蒙東部聯繫更密切,和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的聯繫並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經濟圈未包括遼寧;山西省雖劃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聯繫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內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東半島經濟聯繫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划進來。為了跟環渤海經濟圈相區別,所以提出泛渤海經濟圈。
3. 大珠三角經濟圈:以珠三角為核心的大珠三角經濟圈。2003年時提出叫泛珠三角經濟圈,現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變為大珠三角經濟圈。
4. 東北經濟圈:以遼中南(瀋陽)為核心的東北經濟圈。
5. 海峽經濟圈:以海峽西岸城市群和台北為核心的海峽經濟圈。我們要和平統一,所以我們在規劃上首先要統一起來,此外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和台灣的經濟聯繫非常密切。所以我們把台灣海峽西岸共同構成海峽經濟圈。
6. 中部經濟圈:以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湘中城市群為核心的中部經濟圈。中部經濟圈不包括安徽的江淮城市群。
7. 西南經濟圈:以川渝城市群為核心的西南經濟圈。
8. 西北經濟圈:以關中地區(西安)為核心的西北經濟圈。

十大城市群

城市群有三個特徵:第一是有若干個大都市為核心,第二是交通非常的便捷,第三是經濟聯繫比較密切。
根據2007年的數據,這十大城市群土地面積占全國的土地面積11%,居住的人口超過了1/3。創造的GDP超過了2/3。這說明我國城市群在國家經濟當中的地位非常高。
現在城市群GDP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但是人口僅占了全國的三分之一,這說明我們的人口和GDP是不相適應的。如果城市群人口能夠成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那么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就比較容易實現。
東部六個城市群
1.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大陸9個城市,共有11個城市,另外兩個是香港和澳門。珠三角城市群以香港、廣州和深圳為中心。
2.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南京和杭州為中心,共有16個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是“2+11”模式,以北京為核心。
4.山東半島城市群
山東半島城市群包括濟南、青島、淄博、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等城市。
5.海峽西岸城市群
海峽西岸城市群以福州為中心。
遼中南城市群有瀋陽、大連等城市。
中部兩個城市群
7.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有12個城市。
8.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有9個城市,以鄭州為中心。
西部兩個城市群
9.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共有15個城市,以成都市和重慶市為中心。
10.關中—天水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以西安、天水為中心。
其他城市群
“十二五” 正在發展中的其他6大城市群
1. 以長株潭為中心的湘中城市群
長株潭比較特殊,未列入十大城市群是因為:區域人口和城市數量以及經濟的總量未進入前列,其次是因為這三個城市表面上看是三個行政區,實際上距離很近,而且相互之間已經不是獨立的城市個體,是多個組團的一個城市,其未來將形成以長株潭為中心,包括更多的城市在內的湘中城市群。
2. 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
3. 以長春和吉林為中心的城市群(即吉長都市圈
4. 以哈大齊為中心的黑龍江東南部的城市群
5. 以南寧為中心的北部灣城市群
6. 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部城市群

舊版資料

八大經濟區

1、大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東北部
2、黃河下游地區(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
3、黃河中游地區(華中地區):河南、陝西、山西、內蒙中部
4、長江上游地區(西南地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5、長江中游地區(中南地區):湖南、湖北、江西
6、長江下游地區(華東地區):上海、浙江、江蘇、安徽
7、南部沿海地區(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台灣、香港、澳門
8、大西北地區:寧夏、內蒙西部、甘肅、青海、新疆、西藏

八大連綿區

1、長江三角洲經濟連綿區
所含省市區: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後加*,下同)
環上海都市圈:上海*、南通、蘇州、嘉興、舟山
環南京都市圈:南京*、合肥、揚州、泰州、鎮江、滁州、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巢湖
環杭州灣都市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嘉興、上海
環太湖都市圈: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
2、珠江三角洲經濟連綿區
所含省市區:廣東中部、香港、澳門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珠三角都市圈: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江門
大珠三角都市圈:香港*、廣州*、深圳*、澳門、珠海、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江門、肇慶、清遠
3、環渤海經濟連綿區
所含省市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渤海西岸(京津冀)都市圈: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滄州
遼東半島(沈大)都市圈:瀋陽*、大連*、鞍山、撫順、錦州、本溪、營口、鐵嶺、阜新、遼陽、盤錦葫蘆島丹東
山東半島(濟青)都市圈:濟南*、青島*、濰坊、淄博、泰安、濱州、東營、萊蕪、煙臺、威海、日照
4、台灣海峽經濟連綿區
所含省市區:福建、台灣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海峽西岸(西峽)都市帶:廈門*、福州*、漳州、泉州、莆田、寧德
海峽東岸(東峽)都市帶:台北*、高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
5、環北部灣經濟連綿區
所含省市區:海南、廣東西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環北部灣東岸(東灣)都市帶:南寧*、湛江*、海口、三亞、茂名、北海、欽州、防城港、崇左
環北部灣西岸(西灣)都市帶:河內*、海防*、諒山、廣寧、太平、南定、清化
6、大東北經濟連綿區
所含省市區:黑龍江南部、吉林中部、遼寧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哈長都市圈:哈爾濱*、長春*、齊齊哈爾、大慶、佳木斯、牡丹江、綏化、伊春、吉林、松原、四平、遼源
遼東半島(沈大)都市圈:(見第二項第3條,即,遼東半島(沈大)都市圈:瀋陽*、大連*、鞍山、撫順、錦州、本溪、營口、鐵嶺、阜新、遼陽、盤錦、葫蘆島、丹東)
7、長江中游經濟連綿區
所含省市區:湖南北部、湖北東部、江西西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環武漢都市圈:武漢*、鄂州、黃石、黃岡、鹹寧、孝感、天門、仙桃、潛江
環長株潭都市圈:長沙*、株洲、湘潭、岳陽、衡陽、常德、婁底、益陽、萍鄉
贛西北都市帶:南昌*、九江、宜春、新余、萍鄉
洞庭湖都市圈:荊州、常德、益陽、岳陽
8、長江上游經濟連綿區
所含省市區:重慶、四川東部、雲南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成渝都市圈:重慶*、成都*、綿陽、德陽、遂寧、南充、達州、巴中、廣元、廣安、資陽、眉山、內江、自貢、樂山、雅安、瀘州、宜賓
昆明都市圈:昆明*、玉溪、曲靖、楚雄、攀枝花

八大局部經濟圈

1、中原都市圈
所含省市區:河南中北部
所含城市:鄭州*、開封、洛陽、焦作、新鄉、許昌、漯河、平頂山、濟源
2、關中都市圈
所含省市區:陝西中部
所含城市:西安*、鹹陽、寶雞、渭南、銅川、商洛
3、徐州都市圈
所含省市區: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
所含城市:徐州*、連雲港、宿遷、宿州、淮北、棗莊、濟寧、商丘
4、蒙中都市圈
所含省市區:內蒙中部、山西北部
所含城市: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大同、朔州、榆林
5、太原都市圈
所含省市區:山西中部
所含城市:太原*、晉中、陽泉、呂梁、祈州
6、蘭州都市圈
所含省市區:甘肅中部、青海東部
所含城市:蘭州*、西寧、白銀、定西、天水、武威、臨夏、海東
7、河套都市帶
所含省市區:寧夏、內蒙西部
所含城市:銀川*、中衛、吳忠、石嘴山、烏海、阿拉善左旗、巴彥淖爾(臨河)
8、北疆都市帶
所含省市區:新疆北部
所含城市:烏魯木齊*、吐魯番、昌吉、石河子、沙灣、奎屯、烏蘇、克拉瑪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