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定能:用核心價值觀托起未來

中國一定能:用核心價值觀托起未來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一定能:用核心價值觀托起未來
  • 作者:李松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604717
  • 外文名:The Core Value System Guides China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265頁
  • 開本:16
  • 品牌:新華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一定能:用核心價值觀托起未來》編輯推薦:沒有核心價值觀,一個人就沒有“精氣神”,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統一意志和共同行動。

作者簡介

李松,雲南蒙自人,2001年進入新華社工作,先後為內參編輯、新華網北京頻道總監,現為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尤以調查性深度報導見長。
在《瞭望》《半月談》《人民日報》《環球》等刊物發表作品數百篇,多數被《文摘報》《作家文摘》《報刊文摘》《中國剪報》《聯合早報》《國際時報》等海內外報刊雜誌轉載,多篇入選中央黨校培訓教材。其作品曾多次獲“新華社優秀新聞作品獎”,多篇產生過重大的社會影響。
已出版的社會調查類著作有:《中國隱性權力調查》(華夏出版社2011),《中國社會誠信危機調查》(中國商業出版社2011),《中國社會病》(華夏出版社2013)。

圖書目錄

開篇語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之魂”/1
第一篇核心價值觀是國家軟實力/7
第一節富強才能托起“中國夢”/9
1.“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鐵律/10
2.精英們的追尋和夢想/21
3.民富則國強/32
第二節民主,讓人民監督政府/43
1.“延安對”的民主希望/45
2.“共產黨要容得下尖銳批評”/50
3.為了民主的奮鬥與犧牲/55
4.一切權力屬於人民/62
5.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68
第三節做個不一樣的文明大國/72
1.作為文明型國家的崛起/73
2.文化自覺才能文明復甦/79
第四節和諧凝聚的隱形力量/88
1.“萬隆會議”的精神光芒/90
2.善於傾聽“沉沒的聲音”/94
3.人與自然和諧的距離/99
第二篇核心價值觀是社會“融合劑”/109
第一節自由是一個相對的目標/111
1.自由並非“奢侈品”/112
2.自由才能激發社會活力/123
第二節平等,彰顯“執政為民”的理念/129
1.法律不平等,最危險的“社會陷阱”/130
2.官民不平等成“萬惡之源”/139
3.反特權,任重而道遠/145
第三節以法律消除公正的“差價”/151
1.“拼爹”叫板社會公正/153
2.讓公正在每個人身邊實現/155
3.只有公正才有公信/161
4.用制度給弱者更多公平/164
第四節讓法治成為維穩“安全閥”/167
1.法治閃耀著理性光芒/169
2.讓法治成為一種全民信仰/172
3.用法治思維破解社會矛盾/180
第三篇核心價值觀是個人“精氣神”/185
第一節愛國是每個人起碼的道德/187
1.“文王一怒安天下”/188
2.用生命寫就愛國主義/191
3.“移民潮”與愛國的冷思考/193
第二節敬業,功崇惟志,業廣惟勤/199
1.敬業詮釋“蠟炬成灰淚始乾”/200
2.不會過時的時代精神/204
3.敬業,成功者的秘訣/211
第三節誠信是最可靠的力量/216
1.誠信始於生活細節之中/218
2.誠信是個人職場的“試金石”/226
第四節友善,打開別人心扉的鑰匙/231
1.友善折射人間大愛/232
2.友善譜寫和諧社會新樂章/236
尾篇我們不能陶醉於虛幻之中/239
後記(代)用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255
附錄主要參考文獻/265

後記

用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
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報告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
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24個字提出了覆蓋全國各方面意見、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參與十八大報告起草組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鴻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這個表述是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的。“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毛澤東同志一再強調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係,這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也體現了同樣的思想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有利於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施芝鴻說。
“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進行了凝練,將過去較長的表述精簡為24個字,易於普通百姓理解,更易於轉化為行動。”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韓振峰說。
多位專家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科學總結概括出來的,它紮根於現實的土壤中,並會伴隨中國前進的步伐得到發展與完善。
凝聚中華民族“精氣神”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概括了其基本內容。
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的同時,首次正式使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概念,並把它置於“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的地位。
《決定》指出,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韓震教授看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概括是建立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經驗的總結基礎之上的,體現了我們黨的理論自覺和理論創新的勇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適應了我國發展階段社會思想文化日趨多樣的現實,概括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建設方面的一貫基本主張,在國內外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大潮中高揚一面鮮明的旗幟,成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動權的基本綱領和重大舉措。”中央文獻研究室郭如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已經成為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共同理想的戰略任務,而且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並貫穿於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
2006年11月,胡錦濤在中國文聯八大和中國作協七大上還從“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緊密聯繫起來,進一步揭示了建設這一核心價值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的重要意義。
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首要任務。同時,還明確把“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並提出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任務。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靈魂作用。
“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是決定人們行為的心理基礎。”黨史專家、北京印刷學院社科部主任孟慶春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價值體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諸多要素,如指導思想、理想、信仰、信念、價值取向、價值評價等。價值觀在一個人的思想道德觀念中,居於核心和靈魂的地位。在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之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就沒有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就沒有統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動。這一點,對於具有13億人口的中國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孟慶春說。
直面現實重大命題
“黨的十六大以後,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這既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又是個矛盾凸顯期。”郭如才說,“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意識形態環境,如何把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和力量凝聚起來,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前進,是我們堅持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在郭如才看來,正是在對這一問題的不斷探索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內涵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入,只有經濟發展是不夠的,必須伴之以一種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認同力量。”韓震認為,任何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歷史起源和發展過程,都是一定時間和空間內孕育和形成,並且通過歷史記憶加以傳播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民族國家內部力量整合的必需要素,它不僅須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內在的性質也深刻影響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使中國共產黨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境界,有力推動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探索。
在中國社會轉型和經濟轉軌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不斷發生著新舊碰撞和交替。一些社會醜惡現象沉渣泛起,比如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嚴重、誠信缺失現象突出,這不僅毒害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且嚴重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
2004年至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並相繼召開了相關會議,集中探討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怎樣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大課題。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明確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全社會普遍奉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胡錦濤強調,“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廣大人民民眾的強烈願望,也是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裡,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都必須旗幟鮮明。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
“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有先進性的導向,又有廣泛性的要求,貫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覆蓋各個利益群體,涵蓋了人生態度、社會風尚等方方面面。”郭如才認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戰略思想的破繭而出準備了必要條件。”
201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強調:“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在2011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戰略思想的深入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郭如才看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這一戰略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深化了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踐行中釋放“正能量”
“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衝動,是不悔的抉擇。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並蒂雪蓮。”
2012年2月3日,在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現場,主持人白岩松剛宣讀完這段頒獎詞,台下頓時掌聲雷動。
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胡忠、謝曉君夫婦的頒獎詞。多年來,這對夫婦帶著他們的女兒,把工作關係轉到海拔4000多米的塔公草原支教,用最純樸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奉獻之歌。 從2002年10月開始,中央電視台每年以“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唱響了一曲中華民族英雄楷模的讚歌,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這十年間,一系列先進人物的一言一行,凝聚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生動的詮釋。比如劉姝威、高耀潔、任長霞、王順友、阿里帕·阿力馬洪、錢學森、朱光亞、劉金國、楊善洲、吳孟超、吳菊萍……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及其有效傳播,讓抽象的人類共有的高尚道德變得生動具體,可感可知、可學可循。”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魯照旺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中共十七大召開之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戰略思想進入了深入發展的新階段,其作用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日益凸顯。
這一時期,儘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一系列來自國際國內的嚴峻考驗,但中央始終關注並推進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在實踐中釋放出能量。
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不少先進人物的湧現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雖然他們的身份不同,經歷不同,但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擔當,一種力量。
“一系列先進人物的湧現,並非偶然,它是數千年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長期孕育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人類共有的高尚道德在當代中國的一種表現。”魯照旺說,“在這些先進人物身上,人們看到了人類共有的高尚道德的生動綻放。”
近年來,各地以實際行動從不同角度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在“我們的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中,浙江省杭州市概括提煉出了民生、禮儀、誠信、感恩、奉獻、關愛、信仰、責任、科學、愛國、創新、和諧12個主題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以具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除杭州、北京外,上海、江蘇、福建、山東、廣西、重慶、新疆、西藏等地,也都總結提煉出自己的本地精神表述語,並進入踐行階段。
“從根本上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統一的,它們都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振峰說,“而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它們又是相互區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的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那些反映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體現社會主義發展趨勢的核心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總和,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的高度凝練及抽象概括。”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面臨著來自內外兩個方面的挑戰。”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從中國社會內部看,中國社會發展轉型階段的多元性、開放性導致價值觀塑造的複雜性,這種困境就表明,我們要搞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問題,必須首先搞清楚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的明確內涵及其社會性質明確歸屬等這些問題;從外部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看,由於發展階段的不同,發達社會的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形成了對發展中社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直接的挑戰。“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簡單地關起門來說凡是資本主義擁護的就是我們反對的,恐怕是不行的。”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社會主義社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超越,價值觀當然也應該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的超越。”辛鳴說,“這種超越里,既包括反對,也包括汲取,用哲學的話講,就是揚棄。但是,這種超越、這種揚棄從理論上認識到變為在實踐中做得到,仍然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需要我們通過不懈努力去探索。”
創造性探索的著力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變性、差異性和選擇性顯著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需要進行創造性探索。”中國好人網創辦人兼總編輯、華南師範大學理論部副主任談方教授說。
“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該說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靈魂工程,是全黨全社會所擔負的共同責任。誠然,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之上,不斷汲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吸取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不斷在實踐過程中創新和發展。”孟慶春說,必須不斷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特別是對其理論結構和實踐要求諸方面的研究,切實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公務員,特別是黨員幹部的作用是關鍵,他們的行為及其體現出來的理論素養、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起著重要的示範和導向作用。
“每個公務員,特別是黨員幹部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鏡子,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要求老百姓去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用自己的模範行動和人格力量為民眾作出榜樣。”談方說。
多位受訪專家談到,從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和滲透其中,使之成為貫通教育全過程的核心內容。
“要從青少年的認知水平、行為能力、心理特點出發,科學規劃對他們的教育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促使青少年從小就養成基本的德育素質,真正樹立起符合核心價值體系的理想。”孟慶春說,“特別需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廣大教師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用自己的模範言行影響和帶動學生,將核心價值體系變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規範,並且將其落到實處。這一點非常關鍵。”的確,有人說,下一代出了什麼問題,肯定在上一代會找到印記。這不無道理。
“人類共有的高尚道德價值應該面向全體公民,作為提高公民素質、服務社會發展的普適性教育。”魯照旺說,“需要把人類共有的高尚道德價值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因為這事關一個國家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事關一個國家教育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
“要加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成果的好人好事的宣傳和表彰。”談方說,“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每一個方面的內容,都會通過好人好事體現出來。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提煉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為各種不同文化層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語言表述要越簡潔明快越好。如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太長、不便於記憶,就會停留在學術界,或僅被少數領導幹部掌握,難以大眾化。”
有關專家指出,應重視引領好各種社會思潮。社會思潮是一定時期內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想傾向,在某種意義上是社會氣候的“晴雨表”。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固占領思想陣地,就必須及時了解思想理論領域的各種傾向性問題,認真分析各類社會思潮的本質特徵、主要內容、表現形式、現實影響、形成根源,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引導其沿著健康的軌道前進,向著積極健康的方面發展。當前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探索有效途徑,注重長期積累,在中西古今各種價值觀念的碰撞與融合、衝突與消解、傳承與超越的歷史進程中,尊重差異並擴大共識,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和諧偉業的生動局面。

序言

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之魂”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從此,中國就作為一個地理、民族與文化的概念,已逾數千載。
斗轉星移,朝代更迭。歷史穿越盛唐詩篇、大宋遺影、晚清暮鐘以及抗戰血海……儘管中華大地經歷無數社會動盪、外族入侵,但有一種力量維繫數千年文明從未間斷,中華民族仍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世紀回眸,百年滄桑。還是這種力量激勵無數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危難而前仆後繼;六十多年共和國艱苦卓絕的歷程,還是這種力量讓中國創造奇蹟。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先後有20批大約1600多位青年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尋求救國之道,他們中出了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陳延年、王若飛、鄧小平、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向警予、蔡暢等眾多革命家。
抗日戰爭期間,左權、楊靖宇、趙一曼、馬本齋、張自忠等大批抗日名將浴血疆場,為挽救民族於危難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近年來,無數先進人物更是以自身言行,詮釋著這種力量——黑龍江省佳木斯市“80後”中學女教師張麗莉,當失控的汽車沖向學生時,她一把推開學生,自己卻被校車碾在了車輪下,被譽為“最美教師”。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的客車司機吳斌,從天而降的一塊鐵片,刺進他的腹部,他用76秒完成減速靠停、拉緊手剎等駕駛操作,挽救了乘客,自己卻再也沒有站起來,被譽為“最美司機”。
錢學森、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楊善洲、郭明義、楊業功、王順友、方永剛、袁隆平……這樣的名單還可以列很長很長。他們所追求的、所堅守的、所信仰的、所獻身的,都為這種力量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這種力量有了更為響亮而清晰的答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個字,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用24個字提出了覆蓋全國各方面意見、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參與十八大報告起草組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鴻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這個表述是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的。“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所謂核心價值觀,即人們對社會價值的性質、構成、標準和評價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不同國家、民族和社會,核心價值觀也不同,並深刻地影響著民眾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引領著社會的發展方向。
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共同為之努力奮鬥的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18世紀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產階級以“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和旗幟,作為動員人民的思想武器,推翻了封建主義制度。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民主、自由、人權”作為價值理念,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較大的話語權和較強的軟實力。
以歷史角度看,古代中國就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那是以儒學為核心、儒釋道兼容的價值觀念和實踐體系。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孟子說,“仁則榮,不仁則辱”。管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可以說,仁、義、禮、智、信是儒學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思想道德的價值核心。
核心價值觀所能進發出的巨大力量,為歷代中共領導人所認識。毛澤東曾經說過,社會主義國家要有“統一意志”,要“步調一致”。鄧小平指出,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江澤民明確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錦濤多次強調“民族精神”和“精神支柱”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不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方面,還是自然界方面,中國均出現過各種困難和風險,但都能一路走下去,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其內在動力就在於有統一的意志和堅強的信念。如今,中國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不斷吸收借鑑世界優秀文明成果,逐步成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作為引領中國不斷前進的精神旗幟。
在當今世界,核心價值觀被視為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美國知名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
從更高層面講,建設一個有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信條的中國,不但符合世界潮流,而且也是幾代中國人為之奮鬥的重要目標。無論孫中山倡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JlI頁之則昌,逆之則亡”,認為應該“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還是黨的十八大報告直接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均反映出這種深刻的歷史洞察和現實認知。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夢”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其既飽含著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深刻洞悉,又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宏偉願景,為黨帶領人民開創未來指明了前進方向。
“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箇中國人的夢。實現“中國夢”,需要團結動員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人們做好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實現“中國夢”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現實意義,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並有機統一於中國實踐。
要實現“中國夢”,既要有強大的硬實力,包括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同時也離不開思想、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其中,核心價值觀又是軟實力建設的重中之重。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看,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擁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對內具有強大的滲透力、感召力,同時也對外界有著較強的輻射力、影響力。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看來,“中國夢”有價值支撐,這套價值觀不鼓勵人們以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幼稚方式看待事物,具有圓通性,能夠兼容並包,有助於社會和諧。強調“中國夢”意味著在個人能動性基礎上突出整個社會的溫暖和社會機構的力量。只有體現社會性和公共性的“中國夢”才能將人們的力量凝聚起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今天的中國與100多年前的美國或不無相似之處,但我們面臨的挑戰更加巨大,必須用‘中國夢’的理想立人立國。認同核心價值觀、讓每個人有一種在家的感覺是夢的關鍵部分。”陸建德說。
本書以大量精彩案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深入解讀,最終詮釋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沒有核心價值觀,一個人就沒有“精氣神”,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統一意志和共同行動。
在這部書的撰寫過程中,本人曾參閱、引用了部分報紙雜誌發表的案例,以歷史的、開放的視角,結合中國現實來探索和闡述價值觀這一具有重大意義的當代話題。這些案例在引用時均已有註明,此處就不一一列舉。在此,對諸多前輩學人、作者及相關人士深表謝意。
同時,書中肯定還有不揣淺陋的謬誤之處,敬請讀者給予各種方式的指教,以便本人在未來能夠進一步改正和完善。
李松
2013年5月1日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