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呂

中呂

中國古樂音律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共分十二律﹐陰陽各六,中呂是其中第六律。此外,中呂也是元曲的詞牌名和中國古代的一種度量衡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呂
  • 外文名:In Lu
  • 屬性:古代樂律名
簡介,起源,範例賞析,相關介紹,五音,三分損益法,音律,度量衡,古代音律簡說,詞牌名,

簡介

又叫仲呂,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第六為中呂(仲呂)。
中呂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
各律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又,奇數各律又稱為“律”,偶數各律稱為“呂”總稱為“六律”,“六呂”,或簡稱為“正律”,乃對其半調(高八度各律)與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起源

.古樂十二律的第六律。其於十二月為四月,因亦用以稱農曆四月。《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律中中呂。”《史記·律書》:“中呂者,言萬物盡旅而西行也。其於十二子為巳。”《梁書·張緬傳》:“歲次娵訾,月惟中呂,余謁帝於 承 明 。”
中呂

範例賞析

[中呂]普天樂 張養浩
折腰慚,迎塵拜①。
中呂
槐根夢覺②,苦盡甘來。
花也喜歡,山也相愛。
萬古東籬天留在③。
做高人輪到吾儕④,山妻稚子,團欒笑語⑤,其樂無涯
注釋
[注釋]
①折腰慚,迎塵拜:是倒置句,正常語序應是:迎塵拜,折腰慚。
②槐根夢覺:對做官像淳于棼做夢在槐樹里做官那樣清醒過來了。
③萬古東籬天留在:陶潛的高尚節操流芳千古。東籬:此處代指陶潛
④儕(chái):輩,類。
團欒(luán):團圓。
賞析
[賞析]
在《普天樂》曲中,作者引用陶潛解印歸田的故事,說明自己辭官也是因為“折腰慚”。又引用《南柯太守傳》的故事,說明自己對做官也覺得猶如南柯一夢。最後抒寫辭官後的生活樂趣,事實上又是對在官與辭官兩種不同的生活進行對比,表明自己厭棄官場生活,嚮往自由的隱逸生活。

相關介紹

五音

五音:1):亦稱五音,即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五音中各相鄰的兩音間的音程,除角與徵,羽與宮(高八度的宮)之間為小三度外,其餘均為大二度。
2):音韻學術用語。音韻學上按照聲母的發音部位分為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五類,謂之五音。五音之明,最早見於《玉篇》前《五音聲論》。中國傳統聲樂理論中亦採用之。

三分損益法

三分損益法:亦稱“五度相生法”,“隔八相生法”(指相隔八律),中國古代計算系律的方法。在弦上欲求一已知音的上方五度音,就克發出該音的弦長減去三分之一。欲求其下方四度音,則減三分之一。例如發出宮音的數值為3,則4為下方音(徵音)的數值,而其上方五度音(徵音)的數值為2。次法初見於《管子》一書,用以求五音。後《呂氏春秋》又用於求十二律

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這個“音”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音階,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再加上變宮、變徵,就構成了七音,與今天的七音階對比是:
中呂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為主(即作為樂曲主旋律中居於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構成了一個調式,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感***彩和表達功能,因而也能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例如《荊軻刺秦王》敘述荊軻一行出發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變徵之聲”就是變徵調式,這種調式旋律蒼涼悲壯,適宜於悲歌。下文又有“復為羽聲慷慨”,“羽聲”就是羽調式,這種調式高亢激越,所以聽後“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樂的十二個調,它包括黃鐘無射等六個陽律以及大呂等六個陰律,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稱,而且還有固定的音高,如黃鐘相當於今天西樂的C調,無射相當於升A調等。
古代還有八音,是對樂器的統稱,包括金(鐘等)、石(磬等)、絲(琴瑟等)、竹(管、簫等)等八類,每類包括若干種樂器,如《石鐘山記》“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無射”就是無射鐘,因為此鐘合於無射律;歌鐘就是編鐘,它常用於歌唱伴奏,所以稱為“歌鐘”。
中國民族樂器是中國音樂必不可少的組成,經數千年發展形成了品種眾多,曲目豐繁的態勢,大致可分為合奏與獨奏兩大類。合奏樂器多為鑼鼓、鎖吶、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笛、笙、簫等等。獨奏樂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箏等為主。
下面對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曲調進行簡要說明。
關山月——樂府曲調,多寫征戍離別之情。如:“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調名。如:“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聲想像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飄落產生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與詩人當時的心境切合。這樣,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以通感的方式描繪出了冷落的感受。
中呂
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改編的樂舞曲,主要表現歌舞昇平的景象。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相傳是南朝後主所制的樂曲,為綺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多。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如:“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李益《從軍北征》)

度量衡

古代的度量衡系統比較複雜,這種複雜性一方面表現在古代有許多後來消失的度量衡單位,另一方面表現在古今都用的單位實際上的量是不同的。
計算長度的標準叫“度”,度的名目有不少。尺是古今都有的,但表示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說“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那么鄒忌的身長是二米六六還多,這顯然太高了。很顯然,古代的尺要小於今天。最初的一尺指男人伸長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二十厘米左右。以後的沒個時代,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23.1厘米左右。這樣戰國時的鄒忌的身長在一米八五左右,這即使在今天,也算是個美男子了。又如《陳情表》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作者李密是西晉人,那時的一尺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4厘米,這樣,“五尺之童”也就是身高一米二左右的小僮。“五尺”也可能是沿用前代的習慣說法,而並不是嚴格依據晉尺的,那么就要再縮短一點,也就是一米一左右。
度量衡度量衡
與尺的長度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約為八寸,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小,如“近在咫尺”。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是人伸開兩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說“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圍”是專門用來量周長的,其長度有時相當於“一抱”,即兩手合圍的長度,有時又指兩手拇指與食指相合時的長度,如《木猶如此》說“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以十圍”,這裡的“圍”指的是後者。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十分之一毫,宋以後又叫“絲”)、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毫”連用,即來源於此。又有“忽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說“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計算容量的標準叫“量”。古代的量器也比較複雜,常見的有升、斗、石、鐘等,其具體量的多少,變化也比較大。見於課文中的用例如:《董宣執法》中的“宣嘗為二千石,賜艾綬”,《孟子 魚我所欲也》中的“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
計算重量的標準叫“衡”(今天秤的正式名稱即為“衡器”)。不同時代“衡”的變化之大了,如從漢至唐,主要的重量單位有錙銖(一百粒黍的重量)、錙(六銖)、兩(二十四銖)、斤(十六兩)、鈞(三十斤)、石(四鈞)等周代的一斤相當於今天的二百二十三點八五克,沈括《夢溪筆談》中也提到,漢代的一石(一百二十斤)僅相當於宋代的三十二斤。

古代音律簡說

在民族音樂體系中,一首樂曲的相對音高一般有五個,所以稱為"五聲音階",它們是:宮、商、角、徵、羽。其實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1、2、3、5、6。而我們也有4和7,分別叫作變徵、變宮,只不過使用得比較少罷了。而絕對音高一共有十二個,正好也和前面所說的C,#C,D……對應,稱為十二律。他們是:
中呂
黃鐘 大呂 太蔟 夾鐘姑洗 仲呂 蕤賓 林鐘 夷則 南呂 無射 應鐘
並且,和西洋音樂一樣的,可以以黃鐘大呂……的任意一個為宮音,定下是什麼調的音階--"均",稱為"旋相為宮"。比如,用黃鐘為宮音(也就是以C為1),他的音階就是"黃鐘均"。同樣的,我們可以有大呂均,太蔟均等。
我們找一根弦,長度為8.71寸。這根弦發出的音就是黃鐘音,我們按住黃鐘音的2/3,的地方彈一下,就得到了林鐘音,再取林鐘音的4/3就得到了太簇,取太簇的2/3就得到了南呂,南呂的4/3就得到姑洗……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這就是所謂的:"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這種音的生成方法就稱為"三分損益法"。而在西洋音樂理論中稱之為"五度相生律"。古代最早記載生律方法的書是《管子·地員篇》。而最早記載十二律生律法的是《呂氏春秋》。
那么,我們平常所說的宮調到底是什麼呢?要說這個問題,先得談談什麼是調式。
中國民族音樂也有調式,常用的是"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即分別用"宮、商、角、徵、羽"作主音。比如《國歌》就是宮調式,《春江花月夜》就是商調式,《梁祝》徵調式,《三國演義主題曲》就是羽調式。不同的調式其音樂風格有明顯的不同。(大家可以多聽一些不同調式的歌或曲子,感受一下它們的區別。)因此不同歌曲需要用不同的調式來書寫(詞不也是歌曲?),才能更好的表達歌詞的內容。也因此,倚聲填詞和調式密切相關。嚴格的說變徵和變宮調式也是有的,只是也用得很少。
又引《尚書大傳》“謂之七始”,其注云:“謂黃鐘、林鐘、太簇、南呂、姑洗、應鐘、蕤賓也。”歌聲不應此者,皆去之。然據一均言也。宮、商、角、徵、羽為正,變宮、變徵為和,加倍而有十四焉。
今梁、陳雅曲,並用宮聲。按《禮》:“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盧植云:“十二月三管流轉用事,當用事者為宮。宮,君也。”鄭玄曰:“五聲宮、商、角、徵、羽。其陽管為律,陰管為呂。布十二辰,更相為宮,始自黃鐘,終於南呂,凡六十也。”皇侃疏:“還相為宮者,十一月以黃鐘為宮,十二月以大呂為宮,正月以太簇為宮。餘月放此。凡十二管,各備五聲,合六十聲。五聲成一調,故十二調。”此即釋鄭義之明文,無用商、角、徵、羽為別調之法矣。《樂稽耀嘉》曰:“東方春,其聲角,樂當宮於夾鐘。餘方各以其中律為宮。”若有商、角之理,不得雲宮於夾鐘也。又云:“五音非宮不調,五味非甘不和。”又《動聲儀》:“宮唱而商和,是謂善本,太平之樂也。”《周禮》:“奏黃鐘,歌大呂,以祀天神。”鄭玄“以黃鐘之鐘,大呂之聲為均。”均,調也。故崔靈恩云:“六樂十二調,亦不獨論商、角、徵、羽也。”又云:“凡六樂者,皆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故知每曲皆須五聲八音錯綜而能成也。《禦寇子》云:“師文鼓琴,命宮而總四聲,則慶雲浮,景風翔。”唯《韓詩》云:“聞其宮聲,使人溫厚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及古有清角、清徵之流。此則當聲為曲。今以五引為五聲,迎氣所用者是也。餘曲悉用宮聲,不勞商、角、徵、羽。何以得知?荀勖論三調為均首者,得正聲之名,明知雅樂悉在宮調。已外徵、羽、角,自為謠俗之音耳。且西涼、龜茲雜伎等,曲數既多,故得隸於眾調,調各別曲,至如雅樂少,須以宮為本,歷十二均而作,不可分配余調,更成雜亂也。
中呂

詞牌名

中呂,詞牌名。
元朝興起的文學形態:曲,也稱雜劇。就像唐詩、宋詞一樣。 在結構上,四折+一二個楔子。 一本雜劇通常由四折組成。一折相當於現代劇的一幕或一場,四折一般分別是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紹劇情,類似現代劇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兩折之間,相當於後來的過場戲。 在音樂上,雜劇的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宮調,即調式,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D調。 曲牌,是曲調的名稱,每個曲牌都屬於一定的宮調。 劇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表明宮調。 雜劇和傳奇的戲劇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 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 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數韻語,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等。 科介,是劇本中關於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台指示。 曲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於元朝產生大變化,把詩詞之美融入樂聲中 而風行之,據考證,論曲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生民之始〔鈞天九奏 〕〔葛天八闋〕,孔子亦詩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則以〔楚 辭九歌〕為祀歌,降至漢樂府〔延年協律〕、唐詩〔旗亭畫壁〕 、宋詞酒宴歌席,均以譜入管弦而歌之。曲為何能獨得樂曲之名 ?也因其與音樂關係比樂府、詩詞更加的密切。是韻文學發展極 致,故能占魁。就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音樂關係密不可分。以詞 來說,其源於唐曲子,唐曲子則出於隋唐燕樂,宋詞是倚聲而作 ,就是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又〔宋元戲曲考〕載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調其淵源,出於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詞七十 五、諸宮調二十八。當時,文人便作另一種文學發展而擬之。宋 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如元人楊朝英編集之〔太平樂府〕與 〔陽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數民族樂曲。宋詞漸無法 滿足當時需要,以致〔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學形式,約產生於宋金。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 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南詞敘錄〕載:永嘉雜劇興 ,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畸農,市 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與入樂律宋詞之大成如 〔秦月樓〕〔點絳唇〕〔太常引〕〔念奴嬌〕又如曲調之〔柳外 樓〕即詞調之〔憶王孫〕,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詞〕〔傳踏 〕〔諸宮調〕〔賺詞〕等見於〔樂府詩集〕,北宋宣和年間,汴 京風行〔蕃曲〕即是少數民族之音樂,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國朝〕〔四國朝〕〔六國朝 〕〔蠻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時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樂曲亦傳入,如北曲〔雙調〕中〔風流體〕等,〔太和 正音譜曲論〕,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 女真音聲歌之,雖字有差誤,不傷於音律者,不為害也,在<<中 原音韻>>北曲黃鐘宮之〔者刺古〕雙調之〔阿納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調之〔拙魯速〕,商調之〔浪來里〕 皆非北方漢族的曲調,應屬於女真或蒙古樂曲。在明人王世貞<< 曲藻序>>: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 淒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樂的長短調,不論散曲或戲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標 明宮調和曲牌名,且每種曲牌都屬於一定的宮調,但亦有(借宮 )。 宮調 古代的音樂把調稱為宮調,只要是樂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組成, 五音或七音,歸納其音列就叫調式,在古代樂律總共有十二律呂 ,樂音有五音二變,律呂的名稱於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呂均為 半音階,六個單數半音稱為律,六個雙數半音稱為呂,合稱六律六呂,統稱律呂,亦稱十二律。而這十二律呂是古時候定音律 時所用吹管的名稱,也因為其短不一,故產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 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樂部三載,比例是以黃鐘 的長九寸為準,用〔三分損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計算 。十二律呂以〔黃鐘〕聲最低,黃鐘以上遞高半音階。至應鐘止 這相當於西洋音樂的十二調。對照如下: 黃鐘=C 大呂=#C或降C 太簇=D 夾鐘=#D或降E 姑洗(顯音)=E 中呂=F 蕤賓=#F或D 林鐘=G 夷則=#G或降A 南呂=A 無射=#A或降B 應鐘=B 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階: 宮=(簡譜1)(古名.上) 商=2(尺) 角=3(工) 變徵=#3(凡) 征=5(六) 羽=6(五) 變(閏)宮=#6(乙) 互相〔旋宮〕亦是以某一律管為宮聲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調 。但這已超出人類耳朵的極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蘇歧婆的二十八 調。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宮十二調如下: 六宮:仙呂、南呂、黃鐘、中呂、正宮、道宮。 十二調:羽調、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調、 角調、越調、雙調、宮調。 在六宮十二調中揭指、宮調、角調皆有目無詞。道宮、羽調、小 石、般涉、商角、高平則曲牌甚少。常用的宮調僅仙呂、南呂、 黃鐘、中呂、正宮、大石、商調、越調、雙調。即是所謂的〔九 宮〕這九宮亦是宋時的俗名,經過旋宮後名子又不一樣了。俗名 跟古名還有現代樂調及笛色如下: 正宮(黃鐘宮)=A 小工調或尺調、大石調(黃鐘商)=B 小工調或尺調 、中呂宮(夾鐘宮)=C 小工調或尺調、雙調(夾鐘商)=D 乙調或正工調、南呂宮(林鐘宮)=E 凡調、仙呂宮(夷則宮)=F 小工調或尺調、商調(夷則商)=G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黃鐘宮(無射調)G六調或凡調、越調( 無射商)=A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 聲情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 〔唱論〕:大凡聲音各應於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總計十七 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暢晃漾〕 般射唱:〔拾綴坑嶄〕 歇指唱:〔急並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悽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小令專用曲牌: 黃鐘:人月圓.括地風.晝夜樂.紅衲祅(又名:紅錦袍).賀 聖朝。 正宮:鸚鵡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漢東山(又名:撼動 山).綠麼遍.普天樂.青納祅。 仙呂: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樓人.元和令。 南呂:乾荷葉(翠盤秋).三棒鼓聲頻。 中呂:喬捉蛇.鶻打兔.四換頭.攤破喜來春。 大石:初生月兒.陽關三疊。 小石:青杏兒.天上謠.歸來樂。 商調:百字知秋令.秦樓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壽。 越調:糖多令.平湖樂(又名:小桃紅).霜角。 雙調:百字折桂令.胡搗練.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 .驟雨打新荷.楚天遙.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兒.枳郎兒.華 嚴贊.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魚遊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數兼用曲牌: 黃鐘:出隊子.節節高.者刺古.醉花陰.喜遷鶯.四門子.掛 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兒)滴溜子.鮑老催.雙聲子.太平 令.黃龍袞。 正宮:叨叨令.塞鴻秋.脫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六么遍.雙鴛鴦.風入松.梁州令.雁過聲。 仙呂:寄生草.游四門.後庭花.醉扶歸.醉中天.一半兒.四 季花.青哥兒.憶王孫.後庭花破子.皂羅袍.好姐姐.桂枝香 。 南呂:四塊玉.玉交枝(玉嬌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 三學士。 中呂:迎仙客.上小樓.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謁金 門).四邊靜.紅銹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滿 庭芳.醉高歌.喜春來.賣花聲.堯民歌.鬥鵪鶉.粉蝶兒.醉 春風.石榴花.耍孩兒.鮑老兒.剔銀燈.蔓菁菜.縷縷金.行 香子.榴花泣.繞紅樓.駐雲飛.水紅花。 大石:念奴嬌。 商調:梧葉兒(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滿堂紅.涼亭樂.黃 鶯兒.踏莎行.蓋天旗.應天長.繞池游.字字錦.不是路.滿 園春.上京馬.金菊香.高陽台.浪來里。 越調:黃薔薇.慶元貞.天淨沙.寨兒令(又名:柳營曲).祝英 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韻美.五般宜.蠻牌令.黑麻令.江神 子。 雙調: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歡(又名:燕引雛.風引雛.小婦 孩兒).對玉環.胡十八.錢絲泫.一錠銀.慶東原.阿納忽. 撥不斷.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馮夷曲). 慶宣和.落梅風(又名:壽陽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 步嬌).清江引(又名:江兒水)碧玉蕭.折桂令(又名:蟾宮 曲、折桂回、天香引).駐馬聽.沉醉東風.轉調淘金令.夜行 船.喬木查.搗練子.孝順歌.鎖南枝.漿水令.錦衣香.太平 令.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玉供.嘉慶子.尹令.品令。 小令雜劇兼用曲牌: 黃鐘:古水仙子.古寨兒令.古神杖兒.掛金索.降黃龍。 正宮: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陣子.錦 纏道.新荷葉.柳穿魚.刷子帶芙蓉.漁燈映芙蓉。 仙呂:賞花時.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咤令.鵲 踏枝.村里迓鼓上馬嬌.勝葫蘆.柳葉兒.金盞兒.元和令.游 四門.後庭花.普賢歌.鵲橋仙.解三酲.望吾鄉.一封書.醉 羅歌.奉時春.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赤子.畫眉兒.鵝 鴨滿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呂:金字經(又名:閱金經、西番經).賀新郎.斗蝦蟆.牧 羊關.紅芍藥.哭皇天.烏夜啼.滿江紅.十樣錦.步蟾宮.漁 燈兒.錦漁燈.錦上花.錦中拍.錦後拍.恁麻郎.金錢花.粉 孩兒.會河陽.攤破地錦花.越恁好.劉潑帽.朝天懶.秋夜月 .東甌令.金蓮子.玄鶴鳴。 中呂:齊天樂.紅衫兒.白鶴子.般涉哨遍.沁園春.泣顏回. 撲燈蛾.馱環著.添字紅繡鞋.古輪台。 大石:玉樓春。 商調:望遠行.河西後庭花.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吳小四 .二郎神.簇御林.琥珀貓兒墬.山坡五更.僥僥令.園林好. 雙雁兒。 越調:憑欄人.酒旗兒.調笑令.禿廝兒.聖藥王.麻郎兒.絡 絲娘.雪裡梅.紫花兒序.東原樂.棉搭絮.拙魯速.金蕉葉. 鬼三台.祝英台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魚.憶多嬌.斗黑麻 。 雙調:得勝令.春閨苑.喬牌兒.雁兒落.掛玉鉤.豆葉黃.七 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攪箏琶.川撥棹.甜水令(又名:滴滴 金).蛾郎兒.字字雙.雁兒舞.武陵花.三仙橋.三月海棠. 新水令.豆葉兒.柳搖金.姐姐帶五馬.五供養。 帶過曲所用曲牌: 正宮:脫布衫帶過小梁州.小梁州帶過風入松。 仙呂:後庭花帶過青哥兒.哪咤令帶過鵲踏枝、寄生草。 南呂:玉交枝帶過四塊玉.罵玉郎帶過採茶歌.罵玉郎帶過感皇 恩採茶歌。 中呂: 喜春來帶過普天樂.齊天樂帶過紅衫兒. 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四邊靜.快活三帶過朝天子. 醉高歌帶過紅繡鞋.醉高歌帶過攤破喜春來. 醉高歌帶過喜春來.十二月帶過堯民哥. 越調:黃薔薇帶過慶元貞. 雙調:水仙子帶過折桂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鴻門凱歌). 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蕭.江兒水帶過碧玉蕭. 竹枝兒帶過側磚兒.錦上花帶過清江引碧玉蕭. 一錠銀帶過大德歌.沽美酒帶過快活年. 殿前喜帶過播海令大喜人心. 梅花酒帶過七兄弟.沽美酒帶過太平令. 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對玉環帶過清江引. 中呂帶過雙調:醉高歌帶過殿前歡.滿庭芳帶過青江引。 正宮帶過雙調:叨叨令帶過折桂令。 中呂帶過仙呂:山坡羊帶過青哥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