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的前身河南師範大學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由我校漢語言文學音樂學美術學等多個學科的教學科研人員及外聘兼職研究人員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 外文名:Zhongyua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研究中心介紹,取得成績,

研究中心介紹

中心現有研究人員27人,其中高級職稱22人,中級職稱5人,有博士學位的11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4人,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5人。
"中心"現設有中原民間藝術保護與產業開發(帶頭人丁永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帶頭人趙榮栓)、中原方言與民俗文化(帶頭人張富春)、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整理(帶頭人周相錄)四個研究方向。主要以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努力探尋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規律及保護理論,重視調查和實踐,重視理論聯繫實際,積極為具體的保護工作服務是"中心"的宗旨。

取得成績

近年來,研究人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宣傳、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獲得國家、省部、廳級項目49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12篇(其中CSSCI 48篇,中文核心64篇),出版學術專著18部,同時錄製保存了大量的音像資料,收集整理了數百本民間戲曲劇本。"中心"所開展的懷梆研究是對懷梆首次全面、系統的研究,對懷梆保護髮揮了重要作用。"中心"所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研究、民間俗信研究、河南地方戲曲研究等在國內具有較好的影響。
"中心"在積極開展非遺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還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活動。多次參與了省、市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論證工作,為政府非遺保護決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在新鄉、焦作、洛陽、安陽、南陽等多地指導、幫助民間團體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如在焦作市武陟縣馮丈村指導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新鄉九蓮山旅遊服務有限公司、武陟青龍宮管委會等單位的文化產業開發進行論證、策劃和服務。2006年,本"中心"指導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河南師範大學大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積極引導大學生開展非遺學習、調研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由於"中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中所做出的突出成就,2008年,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我校為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