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軍勝利突圍的意義

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三個月總結》中評價中原突圍說:“我中原解放軍以無比毅力克服艱難困苦,除一部已轉入老解放區外,主力在陝南、鄂西兩區,創造了兩個游擊根據地。此外,在鄂東和鄂中均有部隊堅持游擊戰爭。這些都極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繼續援助著老解放區的作戰,並將對今後長期戰爭起更大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原軍勝利突圍的意義
  • 時間: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
  • 歷史背景:中原軍勝利突圍抗日戰爭勝利
  • 出處: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
歷史背景,內容,注釋,出處,評價,

歷史背景

中原軍勝利突圍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迫切希望建立一個和平、民主、獨立、富強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意願,向國民黨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的主張。毛主席親赴重慶進行和談,與國民黨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反動派為了獨占抗戰勝利果實,繼續實行專制獨裁的反動統治,竟憑藉其優勢兵力和美國援助,調兵遣將,向我解放區大舉進犯。中原解放區由於處在全國心腹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首當其衝。
中原軍勝利突圍
還在日軍投降時,國民黨即調集十個軍、九個游擊縱隊的兵力,進犯我中原地區,相繼侵占了我鄂南、襄西、豫中等八個地區。在國民黨軍的迫擊下,我八路軍嵩岳部隊、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和新四軍第五師三支部隊集結在豫鄂邊區,組建成中原軍區,發起了桐柏山自衛反擊戰役,嚴正地還擊了國民黨軍的無理進攻。一九四六年初,國民黨由於進犯解放區失利,全面大打尚未準備就緒,迫不得已於一月十日與我黨簽訂“停戰協定”,公布了停戰命令。我中原解放軍從全局出發恪守停戰命令,即以宣化店為中心,就地停止待命。
“停戰協定”是國民黨用來玩弄緩兵之計的花招。所以在停戰期間,國民黨當局不斷破壞“停戰協定”,秘密下達作戰命令,調動大軍對我中原地區逐步包圍進逼,實行經濟封鎖、政治破壞。中原內戰危機日趨嚴重。
鑒於這種情況,黨中央於二月十八日指示中原軍區爭取合法北移。三月十八日又指示爭取移兵到皖東五河地區。為此,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曾派出代表多次與國民黨談判,要求允許我中原部隊和平轉移到五河地區。這就是說,我以讓出整箇中原解放區為代價來換取中原解放軍能完整無損地轉移到皖東,並保持全國的和平局面。但是,蔣介石對於革命力量的原則是“能夠消滅者,一定消滅之,暫時不能消滅者,準備條件將來消滅之”。他認為中原部隊已是落到他嘴裡的美食,他不僅要占領中原解放區,而且還要吃掉中原解放軍。所以他始終沒有答應我和平轉移的要求。
一九四六年四、五月間,國民黨蓄謀發動全面內戰的部署已基本就緒。在中原解放區周圍,已調集了十一個軍二十六個師三十萬人以上的兵力,挖通戰壤十萬多條,構築碉堡六千餘座,將我中原部隊重重包圍於縱橫不滿六十公里的狹小地帶,妄圖首先包圍聚殲我中原解放軍,然後再向華中、華北、西北解放區展開全面進攻。
當時,從全國範圍講,國民黨有四百萬大軍,並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美式武器裝備起來的,而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只有一百多萬人,在數量和裝備上遠遠落後於國民黨軍隊。面對著這種嚴峻的形勢,共產黨、解放軍對於國民黨強加在頭上的全面內戰,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斃,還是挺起胸膛接受挑戰?黨中央和毛主席以無比的勇氣,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一條路,指示中原解放軍堅決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實行戰略轉移。黨中央和毛主席在這一關鍵時刻的重大戰略決策,充分顯示了非凡的革命膽略。

內容

鄭李戴[1]並告王震[2]:
(一)十五日電[3]悉。你們休息兩天很好。
(二)進到山陽、柞水、鎮安地區時,既是山地,又兩面無敵,應多休息幾天,完全恢復疲勞。應考慮在陝南是否可能給追兵以打擊,殲滅其幾部分,並考慮是否可能在陝南建立臨時根據地,以便頓住一時期,然後留小部在陝南遊擊,主力渡漢水占領通南巴[4],開展新局面。
(三)你們儘可能多休息,敵人無奈你們何。
(四)王劉[5]過襄河後,十五旅至流水溝被七十五軍之第六師追上未能過去,現沿襄河東岸北上,進至宜城東北耿家集、新街地區,該旅雖與第六師作戰,但損失很小(據敵人反映)。
(五)整個突圍戰役是勝利的,敵人毫無所得。你們這一行動已調動程潛、劉峙、胡宗南[6]三部力量,給反動派以極大震動與困難,故你們的行動關係全局甚大。
(六)西安息,一戰區政治部主任顧希平、警備司令趙才標在宴會上說:李先念之企圖系占據陝南,控制關中,回響陝北,進展甚速,威脅甚大,國軍預計在兩禮拜內進攻陝北,現已被破壞等語,足見你們對大局幫助之大。
軍委
午刪亥

注釋

[1]鄭李戴,指鄭位三、李先念、戴季英,當時分別任中原軍區政治委員、司令員和第一縱隊政治委員。
[2]王震,當時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3]指鄭位三、李先念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給中共中央軍委及各路突圍部隊的電報。電報說:我北路軍除損失三百人外,已全部渡過丹江,進到淅川以西;右縱王震部已進到荊紫關河南岸宿營,決定再休息兩天后西進。
[4]通南巴,指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
[5]王劉,指王樹聲、劉子久,當時分別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
[6]程潛(1882——1968),湖南醴陵人,當時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武漢行營主任。劉峙,當時任國民黨軍鄭州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當時任國民黨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

出處

根據毛澤東手稿刊印。[1]

評價

從抗戰勝利到中原解放軍勝利完成戰略轉移和外線作戰任務的兩個年頭,正是國民黨反動派實行戰略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戰略防禦,決定中國命運的最關鍵階段。在中原突圍以前,國民黨反動派由於夢想消滅中原解放軍,不惜分散兵力,調動大量軍隊圍困中原解放區,這就迫使中原解放軍不得不在武漢外圍的腹心地區,進行戰略堅持十個多月。這一鬥爭牽制了國民黨軍三十萬人,使其不能長驅直入進攻我華北、華東解放區,從而為我部署鞏固華北、爭取東北的戰略全局,完成由民族解放戰爭向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轉變,爭取了最寶貴的時間。其後中原解放軍突出重圍,轉入外線作戰,執行戰略牽制任務,歷經五省,轉戰兩年,打亂了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的戰略部署。它調動了程潛、劉峙、胡宗南三部力量,又先後牽制了國民黨軍三十二個整編旅,迫使蔣介石、胡宗南推遲了進攻華北、進攻延安的時間,從而為內線兄弟部隊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奪取自衛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起了重要的戰略作用。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二日《解放日報》為中原突圍、蘇中戰役、隴海線大捷發表的<蔣軍必敗>社論指出:這三個勝利,對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 回顧中原突圍的整個歷程,證明四十年前黨中央和中原局決定中原解放軍舉行突圍,選定主力向西的戰略轉移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中原突圍是黨史、軍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黨中央、毛主席在中國革命重大轉折關頭的英明戰略決策,是中原解放軍執行戰略轉移任務,粉碎國民黨妄圖聚殲我中原解放軍主力、製造新的“皖南事變”陰謀的重大勝利。中原突圍的勝利又一次證明了中原解放軍是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黨的英雄部隊,他們的英勇犧牲、艱苦鬥爭精神,將受到人民的尊敬。[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