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史(1900—2000)

世界現代史(1900—2000)

《世界現代史(1900—2000)》是張建華主編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學校教材。本書內容包括20世紀初的世界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20世紀2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匈牙利革命等,共設22章。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現代史(1900—2000)
  • 作者:張建華 主編
  • ISBN:9787303079278
  • 類別:K15 
  • 頁數:687頁
  • 定價:65元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6年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全書目錄,編者簡介,

內容簡介

《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歷史學基礎課系列教材:世界現代史(1900-2000)》作為大學歷史學專業教科書,在編寫線索上涉及國別、地區、專題、理論和資料等各個方面,在具體內容上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等各個方面。有的方面是編者多年從事研究的專業領域,有的方面則超出了編者的專業領域,為了使本書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更能體現近年國內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更能貼近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使專業學習和研究更能貼近社會需求,編者借鑑和徵引了學界前輩和同仁的成果和觀點。因本書體例的限制,無法在行文中——列出徵引出處,編者就將本書涉及和徵引的有代表性的文獻列入本書所附“參考書目”之中。

全書目錄

  • 第一章 20世紀初的世界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20世紀初的世界
一、 19世紀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遺產
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三、 20世紀初的國際局勢
第二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二、 交戰國的戰爭目的與戰爭的性質
三、 交戰國的國民經濟軍事化
四、 戰爭的進程
五、 戰爭的影響
第三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一、 巴黎和會的召開
二、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三、 凡爾賽體系的內在矛盾
  • 第二章 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
第一節 20世紀初俄國的三次革命
一、 俄國革命的前提條件
二、 1905年革命
三、 二月革命的爆發
四、 十月革命的勝利
第二節 蘇維埃政權的初期建設
一、 保衛蘇維埃政權
二、 外交上的勝利
三、 蘇聯成立
四、 領導共產國際
五、 從“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六、 列寧晚年思想
第三節 史達林執政與史達林體制的建立
一、 實現工業化
二、 全盤農業集體化
三、 黨內鬥爭和政治大清洗
四、 史達林體制的形成
  • 第三章 20世紀2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匈牙利革命
第一節 20世紀20年代的國際關係
一、 德國賠款問題
二、 歐洲安全保障問題和《洛迦諾公約
三、 國聯的裁軍活動和裁減海軍軍備會議
第二節 20世紀20年代德國的政治、經濟狀況
二、 魏瑪共和國的建立
三、 德國法西斯勢力的崛起
第三節 匈牙利革命
二、 反對外國武裝干涉
第四節 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法國和義大利
一、 英國的政治、經濟狀況
二、 法國的政治、經濟狀況
三、 義大利的政治、經濟狀況
第五節 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政治、經濟狀況
一、 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其弊端
二、 共和黨政府的經濟政策
三、 保守主義的政治生活
第六節 20世紀20年代日本的政治、經濟狀況
一、 “米騷動
二、 動盪的經濟
三、 脆弱的“政黨政治”
四、 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抬頭
  • 第四章 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節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
一、 經濟大危機的爆發
二、 經濟大危機的原因和深層影響
三、 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危機
第二節 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政治、經濟狀況
一、 胡佛總統的反危機措施
二、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
三、 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第三節 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法國和義大利
一、 英國的政治、經濟狀況
二、 法國的政治、經濟狀況
三、 義大利法西斯勢力的擴展
第四節 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一、 希特勒納粹黨上台
二、 德國法西斯勢力執政的原因
三、 德國法西斯專制體制的確立
第五節 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化
二、 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初步建立
  • 第五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民族民主運動
第一節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
第二節 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二、 世俗化改革
第三節 墨西哥民主運動
一、 墨西哥1917年憲法
二、 護憲運動
第四節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一、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二、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第五節 埃及獨立運動
一、 埃及獨立
二、 保護憲法
第六節 中國的國民革命運動和抗日民主運動
一、 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二、 抗日民主運動的興起
  • 第六章 20世紀30年代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20世紀30年代初期國際關係的惡化與戰爭因素的增長
一、 英法的妥協姑息政策與德國外交戰略的初步得逞
二、 蘇聯建立集體安全保障體系的努力
三、 日本侵華戰爭及英美對日本的綏靖
第二節 衣索比亞反對義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戰爭
一、 義大利的野心
二、 侵埃戰爭的爆發
三、 抗意戰爭的失敗
第三節 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戰爭
一、 西班牙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的較量
二、 法西斯的叛亂
三、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
第四節 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 布魯塞爾會議與美國對中國抗日戰爭態度的轉變
第五節 《慕尼黑協定》的簽訂
一、 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建立
三、 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
四、 《慕尼黑協定
第六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迫近
一、 德國侵吞捷克斯洛伐克
二、 波蘭危機
三、 德意“鋼鐵同盟條約”
四、 蘇、英、法三國莫斯科談判
五、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及其初期階段
一、 德國進攻波蘭與英法對德宣戰
二、 法國敗降與不列顛之戰
三、 德意對非洲巴爾幹的進攻
四、 大戰初期的中國戰場
五、 美國和蘇聯的中立
第二節 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一、 蘇德戰爭的爆發
二、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三、 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一、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二、 英美在北非的勝利
三、 中途島之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
第四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一、 蘇軍大反攻
二、 美英開闢歐洲第二戰場
四、 德國投降與波茨坦會議
五、 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
六、 中國戰場的局部反攻
七、 對日寇的最後決戰
八、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 第八章 20世紀上半期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發展
第一節 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一、 世紀之交的物理學革命
二、 化學、生物學、天文學、數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新變化
三、 汽車、飛機、無線電通訊技術的普及和新型人工合成材料的湧現
四、 20世紀上半期科技發展的特點和原因
五、 科技進步的社會性影響
第二節 文化思潮的新發展
一、 哲學
二、 歷史學
三、 文學
四、 經濟學
五、 社會學
六、 心理學
  •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的國際局勢與“冷戰”的全面展開
第一節 聯合國的成立
一、 聯合國的籌建
二、 《聯合國憲章
第二節 大國對國際格局的安排
一、 雅爾達體系建立
二、 “五國和約”的簽訂
三、 分區占領與德國分裂
四、 美國單獨對日占領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蘇聯國際地位的上升
一、 美國國際影響的急速攀升
二、 蘇聯綜合國力的強化
第四節 美蘇“冷戰”的全面展開
一、 戰後初期的美蘇關係
二、 凱南電報
四、 美蘇走向“冷戰
  • 第十章 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和發展
第一節 東歐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初期發展
一、 南斯拉夫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二、 波蘭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三、 羅馬尼亞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四、 匈牙利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五、 保加利亞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六、 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七、 阿爾巴尼亞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第二節 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蘇聯
一、 史達林執政晚期的蘇聯
第三節 其他國家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初期發展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三、 越南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五、 蒙古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 第十一章 20世紀50—60年代西方國家的恢復與發展
第一節 美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一、 美國經濟的強勢發展
二、 美國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
三、 美國的社會政治生活
第二節 日本的政治和經濟改革
一、 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二、 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三、 日本的社會政治生活
第三節 西歐各國的恢復與發展
一、 英國經濟的緩慢發展
二、 法國政治、經濟的重建
三、 聯邦德國的崛起
四、 歐洲共同體的初建
  •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範圍的民族獨立運動
第一節 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總體狀況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
三、 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
四、 民族獨立國家的社會主義思潮
第二節 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一、 印度巴基斯坦的獨立
二、 印度尼西亞的獨立
三、 緬甸的獨立
四、 馬來西亞的獨立
五、 菲律賓的獨立
六、 越南、寮國、高棉的抗美救國戰爭
七、 西亞的民族獨立運動
第三節 以色列建國和中東戰爭
一、 以色列建國
二、 中東戰爭的爆發
第四節 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一、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成就
二、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
三、 埃及“七月革命
四、 阿爾及利亞的民族獨立戰爭
五、 加納幾內亞、剛果(利)的獨立
第五節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
一、 中、南美洲民族民主運動的勝利
二、 巴拿馬收回運河區主權
  • 第十三章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末的國際關係
第一節 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矛盾
二、 匈牙利“十月事件”與蘇匈關係
三、 波茲南事件與蘇波關係
四、 中蘇關係的破裂
第二節 西方陣營的分化
一、 戴高樂的獨立外交政策
二、 西德勃蘭特政府的“新東方政策
三、 英國加入西歐共同市場
四、 日本反對美國控制
第三節 第三世界的興起
一、 亞非會議的召開
四、 第三世界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五、 中國國際地位和作用的加強
第四節 美蘇爭霸局面的逐步形成
一、 蘇美合作與爭奪的開始
二、 赫魯雪夫對蘇美首腦會晤的追求與戴維營會談
三、 U-2飛機事件
四、 從杜勒斯的“和平演變戰略”到甘迺迪的“和平戰略
五、 維也納交鋒和柏林圍牆事件
  • 第十四章 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和調整
第一節 西方國家經濟形勢的基本概況
一、 20世紀70至80年代初的經濟狀況
二、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經濟狀況
三、 西方經濟集團化和一體化的趨勢
四、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第二節 西方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
一、歐洲共產主義運動的浮沉
二、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及其影響
第三節 美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和調整
一、 尼克森政府的新聯邦主義政策
二、 卡特政府的反經濟滯脹政策
三、里根布希政府的振興經濟政策
四、 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狀況
第四節 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和調整
一、 歐洲共同體的擴大
二、 英國柴契爾政府的政策
三、 法國從蓬皮杜密特朗政府的政策
四、 聯邦德國從勃蘭特到科爾政府的經濟政策
五、 其他西歐和北歐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
第五節 日本的政治、經濟發展和調整
一、 日本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 日本圖謀政治大國地位
三、 日本政局的新發展
  • 第十五章 20世紀70年代以後社會主義國家的探索與改革
第一節 20世紀70年代以後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狀況
一、 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發展危機和政治劇變
二、 社會主義面臨新挑戰
第二節 蘇聯的危機、改革和解體
一、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調整與經濟改革
二、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的政治僵化和經濟停滯
三、 推行霸權主義外交
四、 戈巴契夫的“新思維”和改革
五、 民族分離主義和蘇聯解體
六、 蘇聯社會主義失敗的教訓
第三節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危機與劇變
一、 波蘭的危機與劇變
二、 匈牙利的危機與劇變
三、 捷克斯洛伐克的危機與劇變
四、 保加利亞的危機與劇變
五、 羅馬尼亞的危機與劇變
六、 民主德國的變局與兩德統一
七、 南斯拉夫的危機與解體
八、 阿爾巴尼亞的危機與劇變
第四節 中國的改革與發展
一、 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二、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第五節 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和調整
一、 古巴
二、 朝鮮
三、 越南
四、 蒙古
  • 第十六章 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國際關係和雅爾達格局的瓦解
第一節 20世紀70年代東西方關係的調整
一、 美蘇戰略地位的變化
三、 蘇聯的全球積極進攻戰略
四、 東西方關係的“緩和”與歐安會
第二節 中、美、蘇戰略三角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一、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
二、 中國對外政策的轉變
三、 尼克森訪華與中美《上海公報》
第三節 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 西歐自主傾向的加強
二、 日本外交的重大轉變
三、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
第四節 第三世界的反霸鬥爭
一、 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二、 聯合國中的第三世界力量
三、 中國外交的重大進展
第五節 兩極格局的瓦解
一、 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
二、 戈巴契夫的外交“新思維
三、 布希的“超越遏制戰略
四、 兩極格局的瓦解
  • 第十七章 新技術革命的成就與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第一節 當代新技術革命的內容與特點
一、 新技術革命的興起
二、 20世紀70年代以後技術革命的新發展
三、 新技術革命的特點
第二節 現代科技體制的發展
一、 政府在科技體制中的導向作用
二、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體制的主體力量
三、 支持科技創新的外圍制度環境的發展
第三節 新技術革命的世界性影響
一、 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
二、 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管理的現代化
三、 社會生活領域的變化
四、 社會結構的變化
五、 教育的現代化及價值觀念的變化
六、 新技術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四節 當代西方文化思潮的發展
一、 西方哲學新流派
二、 西方經濟學新流派
三、 西方史學新流派
四、 西方文學新思潮
  • 第十八章 20世紀70年代以後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與東亞新興工業模式的建立
第一節 民族獨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模式
一、 經濟發展成就與問題
二、 拉美國家的“中間道路
三、 印度的“混合模式
四、 石油輸出國的發展模式
五、 不已開發國家的原料輸出發展模式
第二節 東亞新興工業模式
一、 亞洲“四小龍”的崛起
二、 亞洲“四小龍”崛起的原因
三、 新加坡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
四、 韓國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
五、 中國台灣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
六、 中國香港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民族獨立國家的政治發展
一、 印度尼西亞和伊朗的政治
二、 非洲國家的政治
三、 拉丁美洲國家的政治
第四節 民族獨立國家的合作與衝突
三、 中東和平進程的演進
  • 第十九章 20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第一節 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區域集團化的發展
一、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建立與發展
二、 拉丁美洲的經濟一體化
三、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四、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擴大
第二節 歐洲一體化的新發展
一、 歐洲聯盟的建立
三、 《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後的歐盟
四、 歐盟的擴大
  • 第二十章 “冷戰”後國際關係的演變
第一節 世界新秩序構想
一、 美國的世界新秩序構想
二、 歐洲的世界新秩序構想
三、 日本的世界新秩序構想
四、 中國的世界新秩序構想
第二節 美國對單極世界秩序的追求
一、 柯林頓時期的國家安全戰略
二、 美國支持下的北約東擴
三、 美日同盟的強化
四、 “9·11”事件後的美國對外政策
第三節 歐盟、俄羅斯和日本對外政策的發展與演變
一、 歐盟發展共同外交
二、 歐盟的外交實踐
三、 從一邊倒到全方位: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演變
四、 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努力
第四節 “冷戰”後時代中國的對外政策
一、 積極構築穩定的大國關係
二、 加強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
三、 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第五節 聯合國的發展與改革
一、 聯合國的發展及面臨的問題
二、 聯合國的艱難改革
三、 安理會改革面臨的問題
  • 第二十一章 “冷戰”後英國、美國、德國和俄羅斯的發展和調整
第一節 布萊爾政府與新英國
一、 布萊爾主義的提出
二、 “第三條道路”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 1992年以來的美國
一、 柯林頓政府的變革之路
二、 “9·11”事件之後的美國
第三節 國家統一後的德國
一、 兩德統一與面臨的問題
二、 德國政治的新發展
第四節 1992年以來的俄羅斯
一、 艱難的政治轉型
二、 急劇的經濟轉軌
四、 普京執政後的俄羅斯
  • 第二十二章 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世界新趨勢
第一節 知識經濟的興起
一、 知識經濟
二、 信息革命
三、 知識經濟興起的原因
第二節 世紀之交的世界經濟新趨勢
一、 世界經濟全球化
二、 世界經濟一體化
三、 世界經濟區域化與分層化
第三節 世紀之交的世界政治與文化新趨勢
一、 政治多極化趨勢
二、 “全球政治”的出現
三、 世界科技新趨勢
四、 世界文化的融合與衝突
第四節 全球性問題的顯現與影響
一、 生態環境惡化
三、 “信息鴻溝
四、 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
大事年表
中英文譯名對照表
參考書目
後記

編者簡介

張建華,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現代史教研室主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 ,1962 年生。 1985 、 1988 、 1995 年畢業於北京師大歷史學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8-1992 年在黑龍江大學歷史學系工作,任講師。 1995 年至今在北師大歷史學院世界現代史教研室工作, 1997 年起任副教授, 2003 年起任教授,同年被遴選為世界史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 俄國(蘇聯)思想文化史,俄國(蘇聯)外交史,中俄關係史與俄國漢學史,世界現當代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