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末爾革命

凱末爾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瓜分、捍衛著民族獨立主權和建立民族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19~1923)。主要領導人為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故名。

基本介紹

概況,凱末爾主義,背景,經過,意義,現代化改革,社會生活,文化教育,經濟,

概況

一戰前西亞北非形勢
奧斯曼帝國的瓦解和西亞的形勢:奧斯曼帝國是以興起於小亞細亞地區的安納托利亞半島的土耳其為中心的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
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疆域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疆域
奧斯曼帝國的素丹兼哈里發奧斯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護教者和神法的執行者,又是全世界伊斯蘭教的大教主。奧斯曼帝國在極盛時期曾擁有前拜占庭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
從17世紀下半葉後,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落,其歐洲的屬國紛紛獨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這個帝國在歐洲僅剩下歐洲東南部地區的巴爾幹半島尖端一小塊領地了,北非的屬地早在19世紀也已經全部失去。但在亞洲西部地區,廣大阿拉伯地區(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仍處於帝國的範圍之內。
從19世紀初葉起,英法等國家的勢力已侵入西亞地區。同時,北方的沙皇俄國一直覬覦奧斯曼帝國的東北部與沙俄毗鄰的土地,並與英法爭奪黑海海峽地區,企圖為其南下尋找一個出海口。後起的德國則利用奧斯曼素丹政權對英、法、俄的夙怨,通過經濟、技術援助,幫助修建鐵路,派遣軍事顧問,打入奧斯曼帝國。一戰前,德國勢力上升,取代了英法。
1914年8月,德國與土耳其簽訂同盟條約,奧斯曼土耳其被綁到了德國的戰車之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土耳其政府追隨德奧同盟參戰。為了打敗土耳其和瓜分土耳其的領土及屬地,大戰期間,協約國進行了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動。
1915年4月,英法俄與義大利在倫敦簽訂秘密協定,承認義大利在土耳其沿地中海地區擁有特殊的“權利和利益”。同年秋,英法秘密制定瓜分土耳其的計畫。
1916年初,英法與沙俄交換了意見,9月達成了分割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各省的秘密協定,即《賽克斯—皮柯協定》。英法為換取沙俄對戰爭的支持,還允諾戰後沙俄可兼併黑海海峽地區,並可占領土耳其都城伊斯坦堡,沙俄則需將波斯(伊朗)的“中立地帶”讓給英國,並在這個地區支持和保障英法的特殊利益。
1917年4月至9月,英法意在倫敦談判並進一步締結了瓜分奧斯曼帝國的秘密協定,並擬徵求沙俄同意。
戰爭中
戰爭使奧斯曼統治下的西亞阿拉伯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急劇惡化。
1915~1916年冬,敘利亞、黎巴嫩約有40%的人死於飢餓和流行性疾病。
從1916年開始,阿拉伯人掀起了反對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民族起義,鬥爭遍及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地區。英國打著支持阿拉伯人獨立的旗號,與阿拉伯人領袖達成共同對土耳其作戰的協定,允諾戰後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1916年,在英國支援下,親英的沙里夫·海珊為埃米爾的阿拉伯漢志王國成立。阿拉伯人民的反抗運動加速了奧斯曼帝國的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土耳其戰敗投降,奧斯曼帝國徹底瓦解。協約國集團英、法、意等戰勝國將奧斯曼土耳其的西亞屬地幾乎全部瓜分。
早在1916年11月,英國強迫卡達接受奴役性的條約,把卡達變為其“保護國”。
1920年國際聯盟的聖勒摩會議規定,英國獲得對伊拉克外約旦巴勒斯坦委任統治權,法國則獲得對敘利亞、黎巴嫩的委任統治權。
1925年英國還宣布賽普勒斯為它的直轄殖民地。此時海灣地區科威特和阿拉伯諸酋長國已先後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西亞,特別是海灣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一戰前,英國幾乎壟斷了這裡的石油。20世紀初,英荷殼牌石油公司英伊石油公司相繼成立。一戰後,英伊石油公司成為一個巨大的石油壟斷公司。它的資本由1913年的200萬英鎊上升到1939年的3000多萬英鎊,石油產量由年產25萬噸增加到1000多萬噸,年利潤率由5%增加到20%。在石油租借地內,英伊石油公司擁有自己的軍隊、警察和法庭,所在國政府無權干涉,成為“國中之國”。
一戰後美國也向西亞滲透,要求重新分配石油產地。從1927年以後,美國石油財團先後獲得伊拉克摩蘇爾)石油公司股份的23.75%,以及科威特巴林群島、沙烏地阿拉伯等地的石油開採權。到1937年,西亞和北非(埃及)的石油總產量為15,655,000噸,其中英國占76.9%,美國占13.1%,法國占6.2%,荷蘭占3.8%。
20世紀初葉,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西亞各國處於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奴役之下,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它們是外國壟斷資本的農業和原料附庸、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它們的石油資源被外國壟斷公司控制。西亞諸國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國家,85%~90%的居民居住在農村和牧場,70%~80%的耕地、牧場屬於封建地主、王公、寺院,大片土地變成外國石油公司的租讓地。貧苦農民在對分制(地租占收成的50%)或更殘酷的剝削條件下承租土地。進入現代史時期的許多西亞國家,不僅保持著濃厚的封建宗法制,還存在著奴隸制甚至氏族部落制的殘餘。阿拉伯貝都因人依然生活在沙漠地帶過著遊牧生活
一戰期間和戰後,西亞各國民族資本雖有一定的發展,但民族工業還十分微弱,主要是中小手工業企業。民族資產階級主要是商業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已經誕生,但力量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戰把西亞大部分地區卷了進去,有的地區成為戰場。由於戰爭需要,帝國主義國家不僅加倍掠奪西亞國家的資源,而且利用西亞國家的人力為戰爭服務。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也加劇了西亞各國人民與帝國主義的矛盾,1917年毗鄰西亞的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這促進了西亞各國民族解放鬥爭的興起。一戰後,西亞一些國家產生了民族主義政黨和組織,有的國家建立了共產黨,西亞各國反帝鬥爭出現了新的形勢。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奧斯曼帝國境內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接著開始了現代化改革,現代土耳其的興起,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西亞的重大歷史事件。同時阿富汗、伊朗和西亞阿拉伯國家也興起了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
過程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投降。簽訂摩德洛斯停戰協定(1918.10.30)後,面臨著亡國的民族危機。英法意等國利用戰勝國地位,開始實施大戰期間締結的瓜分奧斯曼帝國的密約 。1919年5月15日希臘占領伊茲密爾,使民族災難空前嚴重。1919年5月19日凱末爾·阿塔圖爾克來到安納托利亞 ,著手組織全民族的抵抗運動。1919年9月4~12日在錫瓦斯召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參加的大會,正式成立了全國性的民族主義組織安納托利亞和盧梅利亞保護權利協會,並選出以凱末爾為主席的16人代表委員會。同年底代表委員會駐地由錫瓦斯遷往安卡拉。從此安卡拉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心。
1920年初 ,奧斯曼帝國最後一屆議會開幕。由於凱末爾及其支持者取得了議會中的多數,議會於1月28日通過了《國民公約》,重申埃爾祖魯姆大會和錫瓦斯大會提出的領土完整、民族自由等精神,聲明土耳其領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求廢除特權條約。1920年3月16日英國軍隊占領伊斯坦堡,驅散議會,接著又指使希臘侵占布爾薩色雷斯等地。蘇丹政府於同年4月宣布民族抵抗運動為非法,繼而於8月10日簽署了亡國的《色佛爾條約》。
1920年4月23日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組成了以他為首的政府。同時確認“主權在民”的原則,宣布蘇丹政府3月16日以後與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法令無效。在1921年1月10日和3月31日~4月1日兩次伊諾努戰役中,新建的土耳其軍隊擊退希臘軍隊進攻。同年8~9月,在薩卡里亞河戰役中土軍粉碎了希軍占領安卡拉的企圖。1922年8月26日,土軍對希軍發動全面反攻,9月9日收復伊茲密爾,9月18日在安納托利亞的希臘軍隊完全被肅清。1923年7月24日協約國被迫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承認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和國家主權。
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決定廢除蘇丹制,從此結束了奧斯曼皇室長達600年的封建統治 。1923年2月伊茲密爾經濟大會通過《經濟公約》,制定了發展民族經濟的基本原則。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宣告成立。此後,土耳其政府進一步廢除哈里發制,在政治、經濟、文化、司法等領域實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一個新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在封建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迅速興起。

凱末爾主義

定義
1919—1922年土耳其發生了革命,史稱“凱末爾革命”。這是以它的領導人凱末爾命名的革命。
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1880—1938年)的祖先,原是遷居到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薩洛尼卡猶太人。他早年參加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指揮保衛海峽戰役,曾擊敗英法聯軍
凱末爾是集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於一身的人物。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過程中,他綜合了民族民主運動的實踐和理論,系統完成了東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義——凱末爾主義。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新黨綱中,凱末爾主義被概括為六項原則,後來還寫進1937年憲法,從而成為土耳其民族國家的主要政治意識形態
六項原則
這六項原則是:
(1)共和主義或民主共和主義,它體現反對君主專制主義,堅持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體原則;
(2)民族主義,它體現保衛土耳其的領土完整、民族獨立和國際上應有的地位的原則;
(3)平民主義,它體現公民主權,即國家權力屬於全體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4)國家主義,它體現以國營經濟為基礎、同時鼓勵私人工商業和堅持經濟獨立自主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原則;
(5)世俗主義或反對教權主義,它體現反對伊斯蘭封建神權勢力干預國家政權、法律、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原則;
(6)改革主義,它體現反對滿足現狀、盲目保守和聽天由命的思想,體現堅持不懈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原則。
六項原則首先表現了凱末爾主義的反對帝國主義、堅持民族獨立、建立和鞏固一體化的土耳其民族國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現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神權主義、堅持共和制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突出特點。六項原則中,共和主義平民主義世俗主義,都屬於民主主義的內容。最後,它堅持發展民族經濟、世俗化和現代化改革,洋溢著改變國家落後面貌的進取精神。

背景

土耳其民族革命戰爭——凱末爾革命的深遠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但導致它發生的直接原因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執政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國簽訂了秘密同盟條約,追隨德奧集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土耳其的30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土耳其的慘敗,導致了嚴重的民族危機。1918年10月30日協約國迫使土耳其簽訂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協定》。1919年5月,希臘侵略軍繼英、法等國軍事占領之後,侵占伊茲美爾。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提出了滅亡土耳其國家的奴役性條約——《色佛爾條約》。
嚴重的經濟危機接踵而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和對外貿易,都陷於破產的境地。土耳其民族處於危亡之秋。反對帝國主義瓜分和武裝干涉,成為土耳其民族最緊急的任務,也是土耳其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
以民族革命戰爭為主要形式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經過

這次革命共經歷了三個時期:
政治組織
(1919年5月至1920年4月)。這個時期又經過了三個階段。
1919年5月至9月,為統一全國政治組織階段。
這階段中,7月成立了以凱末爾為首的代表委員會,9月成立了安納托利亞和隆美利亞護權協會,通過了堅持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廣泛政治綱領。
1919年9月至1920年1月,為《國民公約》階段。
1920年1月28日通過的《國民公約》宣布:土耳其享有同一切主權國家同樣的獨立和自由;土耳其領土完整;償還國債不能同獨立原則相牴觸;對阿拉伯人居住區、西色雷斯和安納托里亞東部三省(卡爾斯、埃爾達汗、埃爾溫特)由當地公民投票,實行民族自決;廢除治外法權。
1920年1月至4月,為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成立階段。
1920年4月23日,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並組成了以代表委員會為中心的、對議會負責的國民議會政府,這標誌著政治組織時期的結束。
民族獨立戰爭
(1920年4月至1922年9月)。這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
1920年4月至1921年3月為相持階段。
這個階段中最主要的事件是1921年初建立了土耳其國民軍。在1月10日的伊涅紐戰役中,該軍以少勝多,打敗希臘軍,使戰局發生變化。
1921年3月至1922年9月為反攻階段。
1921年8月23日至9月13日的薩卡里亞戰役中,土耳其國民軍戰勝希臘軍,促使法國承認大國民議會政府和義大利停止對土耳其的干涉。
1922年8月30日,在多魯——佩納爾的決戰中,希臘軍總司令特里庫皮斯被俘。9月18日,土耳其國民軍肅清了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侵略軍。
外交談判和共和國建立
(1922年9月至1924年4月)。1922年10月11日,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
1923年7月24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七國與土耳其簽定了《洛桑條約》。條約確定了土耳其的邊界,東色雷斯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屬土耳其;廢除外國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和財政監督權。同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保、土九國簽訂了《海峽公約》,規定黑海海峽無論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時期海上和空中都通航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區非軍事化,由簽字國組成的“海峽委員會”實行監督。
洛桑條約》為土耳其贏得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是土耳其人民反帝鬥爭的重大勝利。但是海峽地區的非軍事化和國際監督,仍然損害了土耳其的主權。
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為共和國,凱末爾被選為總統。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標誌著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意義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奧斯曼帝國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和神權統治,建立了土耳其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民主共和國。
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凱末爾革命後,把君主立憲制變為共和政體,廢黜了封建社會的總頭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使土耳其擺脫了民族危機,為發展民族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創造了前提條件。
建立民族國家體系,是20世紀亞洲非洲民族民主運動發展的趨勢。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開創了這一趨勢的先聲。
建立民族國家後,進行現代化改革成為落後國家的當務之急,也是以後獨立民族國家走向富強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所進行的、以世俗化為特徵的現代化改革,具有深遠意義

現代化改革

社會生活

凱末爾進行了破除封建、宗教舊習俗,實行現代新風尚的改革。如封閉修道院,廢除舊的曆法,採用公曆;將每周假日由星期五改為星期日;在服裝方面推行西服和便服,並廢除了婦女戴面紗、頭巾的舊習俗。1934年6月,議會通過採用姓氏的決定,取消了象徵封建等級的舊稱號與舊頭銜……

文化教育

凱末爾實行教育與宗教分離,發展民族文化和現代教育的方針。土耳其政府停辦了舊宗教院校,取消了大學神學系,整頓了外國人和基督教會辦的學校,普及五年制國小義務教育,發展工、農、礦、師範及成人夜校等各類職業技術學校,改建和擴建了高等學校。凱末爾提倡文字改革,於1928年廢除舊文字,改為拉丁字母。凱末爾親自教人民讀寫新文字,獲得“首席教師”的稱號……

經濟

凱末爾提出了復興國家經濟,重建金融機構和國家控制經濟命脈的思想。大會通過經濟方面的當前任務是:促進小生產向大型輕、重工業企業的過渡;迅速發展國內有原料供應的部門,特別是紡織和食品等部門;實行關稅自主;創辦國家銀行,以支持私人企業的發展等。土耳其政府採取了限制外國資本的政策,它用贖買的方式將一些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外國企業,如鐵路和公用事業部門收歸國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第一批國營企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